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利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为喻,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之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王之不忍”,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等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来说明以武力称霸的愿望是徒劳的,诱导齐宣王实施仁政。在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已主动要求指教,才和盘托出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仁政的主题上,进而引譬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明快。本篇也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切合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3)本文语言犀利明畅,气势充沛。文中使用一连串排比句,铺陈渲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有时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使用,更增强了语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不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而空谈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

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

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自“无恒产而有恒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为喻,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之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王之不忍”,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等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来说明以武力称霸的愿望是徒劳的,诱导齐宣王实施仁政。在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已主动要求指教,才和盘托出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仁政的主题上,进而引譬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明快。本篇也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切合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3)本文语言犀利明畅,气势充沛。文中使用一连串排比句,铺陈渲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有时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使用,更增强了语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哦,不劳而获啊


齐桓晋文之事的注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

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闻乎。
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闻乎。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捐精」的筛选条件是什么?侨中黄建成 2023-05-21 · TA获得超过20.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9.3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648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全文翻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

齐恒晋文之事翻译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的意思是:“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这篇作文怎么背?
可以通过看原文意思来进行理解记忆。《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

《齐桓晋文公之事》中, “保民而王”中的“保”是词类活用吗?为什么...
“保民”这个词组是活用,是动宾词组作状语。“保”的意思:安,“民”的意思:百姓。“保民”,表示用安抚百姓这一方式。“王”是谓语,译为称王。一般,句子里在谓语前面作修饰的就是状语。“而”,是连词,无实义,用来连接上下文,可以不翻译,或翻译为就、并且、然后等。有时在这种动词(或...

古文翻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

桓冲为置换羊文言文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 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

莫之能御是什么意思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

牛相文言文翻译齐宣王
译文;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 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
雪高易使: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结合本篇《...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雪高易使: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以<齐恒晋文之事章>为例,说明孟子的"长于譬喻" -
雪高易使: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齐桓晋文公之事 原文 -
雪高易使: 《齐桓晋文公之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齐桓晋文之事中那些事例说明了孟子擅长以事作喻? -
雪高易使: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3、发政施仁是为王道也 达到最终推行自己儒家思想的目的了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孟子在(齐恒晋文之事)一文中宣扬了什么思想?你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 -
雪高易使: 他的主要观点是该篇的结尾部分,论述了古代的士的问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关于这一点,余英时先生有过详细的考察,汝其细参之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
雪高易使: 由小及大. 先说:不忍其觳觫 再说: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得出:是乃仁术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简述《孟子チ6ᆭ1齐桓晋文之事 》的写作特点 -
雪高易使: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683527395: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宣扬了什么思想?子的《秋水》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
雪高易使: 一丶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我觉得,这种思想是好的……毕竟仁政总比暴政好! 二丶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 有了学业是无止境的,不能放弃,因为未来的路是无限的. 三: 1丶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丶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3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