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

作者&投稿:甄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译文: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

这是修身的原则。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

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

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学规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与书院教育宗旨:

宋代书院在讲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其代表。《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

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要学的也就是这“五教”。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诚实地践行。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这是为了探究道理的。要诚实地践行,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惩戒忿愤,抑止情欲;见善便学,有过则改。这是修身的原则.
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来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令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
宋代书院在讲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其代表。《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历史价值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作者是南宋学者朱熹,主要内容是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办学原则,以及学员应达到的素质。朱熹重点阐明,白鹿洞书院的的教学宗旨,不是要学员博闻强记,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

养正遗规4--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谥日文,配祀十哲)宏谋按: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朱子首列五教,所以揭明学之本指,而因及为学之序,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则学之大纲毕举,彻上彻下,更无余事矣。宏谋辑《养正规》,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使为父兄者共明...

白鹿洞书院学规
[1]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

现在求:《朱文公文集·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一段话的翻译。
所以,本书院不在采用那些学规,而只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如能做到这一一点,)那么,在平时思想或行动的时候,自己会小心谨慎并感到畏惧,那是因为知道本揭示对行为的严格要求。如果有人不这样做,甚至做了违背本揭示的事情...

师者,身许传灯
教师是传道者,是于苍茫鸿蒙中春风化雨、传承人类智慧的人。正如弘扬佛法,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永不停歇,不仅照亮黑暗的角落,也启蒙了蒙昧的人心。以传灯来形容师承关系,具有生动的蕴含。正如朱子在《白鹿洞书院揭示》所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朱熹德育思想问题研究论文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1、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2、教育...

论朱熹的思想与诗歌
朱熹不仅修复了白鹿洞书院,还亲自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并于淳熙八年(1182),邀请陆九渊前来讲学。 能与白鹿洞书院相提并论的是著名的武夷精舍、云谷晦庵草堂。蔡元定就曾在这两个书院从师于朱熹。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之后,奉祠主管崇道观而归居武夷,当时“上无人主之知,...

从古到今,安徽有哪些名人?
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

华池县15262091772: 哪位朋友可以提供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译文 -
刘莎丹参:[答案]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朱子大...

华池县15262091772: 哪位朋友可以提供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译文 -
刘莎丹参: 《白鹿洞书院揭示》 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 谥曰文. 配祀十哲. 弘谋按学也者. 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朱子首列五教.所以揭明学之本指.而因及为学之序.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则学之大纲毕举.彻上彻下....

华池县15262091772: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求解释 -
刘莎丹参:[答案]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 所 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

华池县15262091772: 翻译<<白鹿洞书院揭示>>
刘莎丹参: http://wenwen.soso.com/z/q211785376.htm

华池县15262091772: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的意思 -
刘莎丹参: (我,朱熹)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上奏皇帝(孝宗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让学生们遵守.

华池县15262091772: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 -
刘莎丹参:[答案] ⑴关系:《朱子教条》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的教规,强调纲常礼教,以及学问思辨,指出了修身、处事、做人的原则.从内容来看,朱熹已经完成了理学的体系,以“理”作为新儒学的思想体系,将纲常礼教具体化,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

华池县15262091772: 现在求:《朱文公文集·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一段话的翻译. -
刘莎丹参: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令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华池县15262091772: 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 含义 -
刘莎丹参: 通过不断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新的知识,用崇高的品德来感化他人. 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 读音:[ gé wù zhì xīn ],[ hòu dé zé rén ] 出处: 1、格物:《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话译文: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华池县15262091772: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
刘莎丹参: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 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 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华池县15262091772: ...王仲杰重新修建,并设置田地以赡养到此读书问学的士子.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和开讲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亲自为书院诸生订立《白鹿洞揭示》(亦... -
刘莎丹参:[答案] (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采初称为白鹿国学,来就学的常常有数百人”可以得出白鹿洞书院早为讲修儒学之地;依据材料“并设置田地以赡养到此读书问学的士子”、“亲自为书院诸生订立《白鹿洞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