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争议

作者&投稿:管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北伐名垂青史,为何姜维北伐备受争议?~

诸葛亮和姜维都是北伐,然而诸葛亮名垂千史,姜维却备受争议。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北伐的规模和时机还有结局不同,诸葛亮北伐没有对蜀国的国力造成大的影响,而姜维北伐耗空了蜀国,而且还加速了蜀国灭亡的脚步。自从诸葛亮成为了托孤大臣以后,又先后进行了5次北伐,最后在北伐的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死了以后,姜维成为了他的接班人,继续北伐,他们两个人都是北伐,结局却不同,诸葛亮因为北伐而名垂千古,姜维却因为北伐而饱受争议。这到底是为什么。这要从他们北伐时的局势来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刘备去世了,诸葛亮是托孤大臣,北伐是刘备的遗志,而诸葛亮北伐一是在报恩,二是为了复兴汉室,是一种忠诚的表现,再看姜维,姜维北伐几乎耗尽了蜀国的所有,更是加快了蜀国政权的灭亡,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姜维饱受争议。

还有就是他们北伐时的规模不一样,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主要是以攻为守,他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蜀国一直保持一个警惕的状态,从而提高蜀国军队的实力,让魏国不敢对蜀国下手,而且就算是他失败,也不会对国之根本造成影响,还可以恢复。但是姜维在北伐的时候这是倾尽全国之力,如果失败的话,蜀国便会元气大伤。而且不管是从军事方面,还是从其他的方面,姜维都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很好,而且有很多人支持他北伐。但是姜维北伐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已经习惯了魏国的存在。而且百姓们经过多年的战争,已经厌倦了这种战乱的生活,他们渴望的是和平,而姜维却一再坚持北伐,当然没有人支持他。

对于诸葛亮,争议最多的就是北伐,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就是北伐,不但没有成功还大大消耗了国力,导致蜀国国力的衰退落得灭亡的下场.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北伐是完全应该做的只是难度太大没有成功而已. 首先,从北伐本身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有几次还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了流产.其次,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要攻取长安进一步灭掉曹魏,以攻代守只是附带的一个有利条件,诸葛亮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不抓紧时间去攻取曹魏的话,蜀国和曹魏之间国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就和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道理是一样的,并不是穷人钱少了而是他们相对于富人来说差距更大显得更穷了,也好比是做股票在牛市里操作差不多的前提下本金很多的人和本金很少的人的资金虽然都在增长但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所以不趁差距还没被再次拉大而闷头只顾发展的话到头来取胜的概率更小,进攻或者固守的难度更大.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诸葛亮就要一次又一次抓紧一切时间和机遇北伐,虽然他知道每失败一次或是拖延的时间越久下一次取胜的难度就越大.但他在条件还尚可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继续北伐.不扩大就灭亡,只抓生产而不寻求扩张只能拖延被灭亡的时间.这么做也是长久保住蜀国的唯一出路,要不就象东吴一样,以固守为主,到最后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希望. 所以说北伐的结果虽然是失败了,但做这件事的本身是正确的.

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屡屡以步卒攻铁骑。
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当世之名将在相斗之中屡占上风。
不仅如此,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却能够在敌国境内:来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以蜀军徒步之士卒攻曹魏飞驰之铁骑。
而魏国统帅却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下,表现得“无御敌之意”,只能够“务自保全”,以挡住弱敌“疯狂”地进犯。
不得不让人感慨,魏国太“谦虚”了吧?更有人提出,假如诸葛亮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那么则会使魏国雍凉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铁骑不可释鞍,庙堂群臣不敢忘“守土抗战”之责,三军将士不敢废“枕戈待旦”之令;则每日如临大敌,惶惶不可安生,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如此,则谁是强者,谁为弱者,还能分得清吗?蜀相(诸葛亮)以一州之土,率巴蜀之民,对抗中原百万之众。这与昔日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加兵,不是很像吗?
以魏军军备之强悍,本土作战之熟悉,再无后方之忧虑,又有粮草之充足。所有优势皆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若真能击败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又何必消极防御呢?大可铁骑四出,猛士陷阵,一举荡平敌寇,解魏国之忧。从来都是强国入侵,弱国防御,但曹魏除一次主动进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马懿却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击蜀汉诸葛亮的入侵。
如果认为这是司马懿等人不战而胜之良策,那么太小看战争了,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云云之言,犹在耳啊!而且自古以来,守城的将领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就算战争胜利,最后论功行赏时,守城的将领基本上名字是排在最后,赏赐是排在最小,功绩几乎没有。何况魏军之兵力乃是蜀军5倍之多。
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似乎难以找到诸葛亮的一丝破绽,也没有想出哪怕一条可以在理论上消灭蜀军的奇谋妙计,司马懿做的一切都变得循规蹈矩、如履薄冰、处处谨慎、波澜不惊。
张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以善用偷袭著称的司马懿连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后来不知怎么司马懿又鬼使神差地、不顾一切要张郃追击诸葛亮,却不想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害死了张郃。
因为忍不住诸位将领对他“畏蜀如虎”的讽刺,他终于决定出击了。但事实证明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在理论乃至于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在仓皇丢下三千多具魏军尸首,和八千多件武器装备后,司马懿又退回营中坚守了。
从此之后坚守不出取代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变成了他司马懿的唯一选择,似乎对战诸葛亮只有坚守才是王道,主动出击就是灭亡。
什么兵法韬略都不管用,抵御诸葛亮的最好办法就是:乌龟缩头,打死都不出来。不管诸葛亮如何地威逼、利诱、嘲讽、邀请,司马懿咬定了绝对不进攻的真理,这时他又是多么地明智啊。因为诸葛亮为了骗他出战几乎绞尽了脑汁。弱小的蜀国居然要想尽办法去与强国交战,而强大的魏国却在不顾一切地拒绝战斗,这种战争简直是亘古乃至日后都不会有。
如果将这一段弱国屡屡入侵强国的不可思议的历史放在现代,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战争中从来都只是弱的一方坚守,“先为不可胜”,然后找准机会,“以待敌之可胜”,但司马懿奇迹地打破了这条规律,诸葛亮奇迹地推翻了这种逻辑。最后,司马懿坚守住了,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当然也许有人说:是司马懿巧妙地利用“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看到,诡诈的司马懿只有与“无情的时间和命运”结盟的条件下,才能战胜诸葛亮。不然的话,又能如何。所以只能感叹: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也有人说:司马懿担心击败诸葛亮后,魏国皇帝会将他“兔死狗烹”。那么请让我们翻一下历史,司马懿在诸葛亮逝世后,几年之间依然备受荣宠,甚至在最关键时刻还是让他率军讨伐辽东反叛,有这么个“鸟尽弓藏”的吗?直到魏明帝驾崩后,才被政敌曹爽剥夺实权。由此可见,魏明帝在日,根本无兔死狗烹的可能。假假地想一下,以诸葛亮之才,以诸葛亮之雄心,若是换做在魏国,一道出师表,龙骧虎视、兵戈所指、澄清宇内、一统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这张战争,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难以用成功或失败去简单概括的。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挥转大军向祁山,只是现实导致的一种必然选择。
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陇右(雍州,凉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取关中。
蜀国大将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则主张出祁山取陇右。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招。
其实真正情况绝非世人所想的那样! 第一:国力 蜀汉地处西南,人口稀少并非密集的中原地区。刘禅投降曹魏时,蜀国一共才十万余户民众,也就是大约120万人口。其中蜀国的军队有多少呢?大约18万。120万人口(其中包括官、吏、兵、工、商、贩、老、幼、病、残、妇女等),要养18万的军队,这对于蜀国百姓来说负担已经相当的重了。其中大约3万分别保卫梓潼、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7万军队要驻扎边境防范曹魏与东吴,北伐大军只有8万左右。可想而知对于蜀国来说,一条人命是多么的重要。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曾经论“游击战”中说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希望。
1.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到时曹魏大军兵临长安,蜀汉还是会撤军。长安之战乃是得不偿失的无用之战。
2.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3.蜀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粮草一旦短缺,蜀汉大军必定不战自溃。 第二:地势 1.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
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在诸葛亮五次北伐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2.陇右盛产骏马。占领陇右一则可以获取骏马,组织训练骑兵,使蜀军战场灵活机动性大大提高,再无兵种克制之危。而且曹魏骑兵的骏马大多数都是从陇右获取(少数是从幽州、并州获取),一旦蜀军占领陇右,那么曹魏的骑兵数量实力则会大大的削弱!
3.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变数 出奇兵偷袭长安,变数实在太多。
1:不能派出很多兵马,因为人多会被魏国发现。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为长安乃是一座雄伟大城。
2.长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况且长安距离洛阳实在太近。洛阳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内护卫兵马肯定众多。如果诸葛亮派出的军队一时之间攻不下长安,那么一旦曹魏派出两路援军,一路直扑长安解围,一路直取子午谷断绝蜀军退路。那么兵出子午谷计划等于就是送死!
3.魏延所说:夏侯懋会弃城逃跑。这话可靠度不高!太守跑了,起码还有都尉在吧,都尉跑了,起码还有监御史在吧,总不可能长安最高三大长官都是窝囊废吧!何况中国每代皇朝对地方长官都规定有守土之责。长安城乃是一座大城,是曹魏王朝仅次于首都洛阳的一座大城!长安城内怎么会没有贤良之才,先不谈贤良之才的能力有多高,但起码能将长安守上一个半月的人才总是有的吧!以长安的地位之高、重要之大、人口之多、防御之强,夏侯懋即便是愚蠢如猪,也绝对不会弃城而逃,因为很简单,守都没有守就逃,下场必死无疑。而且夏侯懋也肯定清楚(如果他这点都不清楚,曹魏也不会派他做长安太守),长安距离洛阳很近。只要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必然会胜利。
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经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其余城池,根本抵挡不住蜀军。只要再攻下郿县,就可以直接攻占长安!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可以说是完全胜利了!
至于后来几次北伐,为什么不再出兵子午谷偷袭长安。
原因那就更简单了,因为自从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感觉到孙吴看起来强大其实是只没爪牙的老虎,只要派大将守住寿春,就可以把孙吴牢牢的压制在长江以南,曹魏的长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忧虑(事实证明,这策略完全正确!孙吴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从来没有占领过长江以北的土地)。
相反曹魏原本认为是可爱小猫的蜀国(夷陵之战后,蜀国兵寡将少,国力大损)却给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马谡无能,差点就让诸葛亮占领了长安!
这一拳把曹魏的满朝文武给打醒了,从此曹魏的重点防御对象从原来的孙吴变成了蜀汉!魏蜀两国之间的险要关隘,曹魏皆加强防御,并派出大将把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被陈仓守将郝昭给抵挡住了),当然,那条可以直接攻打长安的子午谷,也被重点把守了。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其实真正了解历史,懂得历史角度的人绝对不会这么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次北伐的角度来还原历史!
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规模
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义称得上是全面大型战争。其他三次只能说是区域局部小型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北伐攻打陈仓,被曹魏名将郝昭给挡住了,最后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军。从表面看诸葛亮这次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蜀军有多少人和伤亡多少人,历史没有记载!可是郝昭有多少人,历史是有记载的!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郝昭当时只有1千多人,而且这次战争持续了多少时间呢?仅仅只有20多天!一个月都没到!以诸葛亮之能,若是率领数万大军强攻陈仓,不说计策较量,就是用人命去拼,诸葛亮也能把给陈仓攻破吧!而且,战斗才只持续了短短20天,如果诸葛亮率领的蜀军真的在陈仓伤亡惨重的话,那么魏书岂能没有记载? 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派了陈式率领一军,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当曹魏大将郭淮率领曹魏主力来救援时,诸葛亮则率军驻扎建威,郭淮大军不战自退。第三次北伐就此结束,想必读者也看出来了。这次第三次北伐,实在是名不副实。诸葛亮仅仅只是派出了一员普通将领(连魏延,姜维等大将都没有派出),而且又没有和曹魏大军正面交锋鏖战(陈式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其实二郡并没有多少人马守城。因为当时二郡的人马在曹操兵败汉中的时候,就已经被曹睿全部迁往关中),所以第三次北伐根本就是一个小型战斗。 第四次北伐 堪称中型局部战争,此次战争,上文已经有了详细描述,在此不作详写!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第四次北伐,蜀军可谓是战果颇丰。第一:收服鲜卑人轲比能,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第二:抢先收了曹魏的陇右军粮;第三:伏杀了魏国名将张颌;第四:打败司马懿,获得了战甲五千,角弩三千。这次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如果不是因为李严谎报军情,蜀军退军,第四次北伐未必不会成功。
除了三次小型北伐外,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国国力!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最大损失就是诸葛亮的陨落!其他的情况也没有受到任何可以动摇国本的伤害!
所以说这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伤害!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即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1.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不是他的长处。管理人民的能力比他用兵的谋略要强。2.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3.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陈寿之言语有失偏颇。
第一:因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却没有劝导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在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是古时候一种极其耻辱刑法: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作为儿子陈寿当然会下意识认为是诸葛亮无识人之能,如果诸葛亮不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镇守街亭,那么他的父亲也不会受到此等奇耻大辱。
第二:陈寿作为三国志的编著人,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在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纵横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可谓是战果辉煌。但是只有在和诸葛亮对战这四年时间中,这司马懿完全是窝囊至极。无论在军事和谋略上,司马懿都输给诸葛亮,完全被诸葛亮死死地压制着。如果陈寿将诸葛亮捧得很高,不正说明司马懿无能吗?这一点肯定是晋武帝司马炎所不能允许的!(出自百家讲坛~方北辰教授所说<三国名将~诸葛亮>)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说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诸葛亮北伐所为的是大义,虽然强征壮丁,妄动国政,但所为并非只是图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名声。

诸葛亮所为的是公正之天下:匡扶正义,公正不阿,哪怕是困苦,但是绝对公平。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机会公平。也是比较符合现在所说的让社会整体公平的发展。诸葛亮是个很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有一些朴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构建。

诸葛亮死前说过:我虚废于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这句话应该含有2两重含义【应该吧】:
第一重:国安民乐被北伐所毁,将殷实的蜀中最终因战事而疲惫不堪;
第二重:自己所为的天下再无可能实现,蜀国必亡。

北伐解决内部矛盾是正确的,穷兵黩武,司马懿不想灭蜀都是扯淡。卤城之战基本可见司马懿弱于诸葛

从南方进攻北方是非常艰难的,鲜有成功,最主要的是刘裕北伐。诸葛亮北伐证明了蜀国的实力。但是必须看到蜀国力量弱小,长年北伐劳民伤财,导致了蜀汉积贫积弱


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
三国时期,诸葛亮几次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是:1、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宫中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刘禅有雄才...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葛亮是个政治家,有政治理想。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北伐曹魏,兴复汉室,不管是刘备时期还是刘禅时期,这个理想对于诸葛亮都没有改变过。蜀汉以汉室自居,曹魏篡汉是贼。以攻为守。这好像是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蜀国是地小人少,魏国是地大物博,时间越长,人口差距越大,军队差距越大,一味地等待...

三国演义
诸葛亮北伐之战 平南之战 赤壁之战 “兴师北伐,以攻为守”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在魏、吴、蜀三国 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但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魏国造成相当 大的威胁和震惊,却又因失误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撤军,这里有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

怎_反_黑_葛亮的人
诸葛亮能力很强,做人也清高,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的没有什么好黑的。如果说硬要黑诸葛亮,那就是因为他太清高了,导致有些人看他不顺眼,因此找着法子来黑他。尽管当时北伐失败了,但是也是由于天时地利人不和,真心的与诸葛亮没有很大关系,毕竟说不定他本就是当时反对北伐的。

神算子,心里有千秋,诸葛亮明知北伐不会成功为何还要坚持?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会成功为何还要坚持,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要努力在北方引起新的动乱,阻碍或拖延曹魏经济复苏的进程。他本人说过,如果天下大变了可以出去打,他会等到“天下大变”那一天,然后再出去战斗。但如果世界不改变呢?如果一直没有变化,自己的地区资源很少,会被其他的国家消耗至死。所以只能想办法...

诸葛亮病逝,举国悲痛,有一个人为什么却仰天长笑?
但是,诸葛亮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件决定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进行了很多年,一直没有获得过大的胜利,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也落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失望不甘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蜀汉上下陷入悲伤,人人痛哭流涕,但是李藐却笑得很开心。他认为蜀国终于有救了。还上书给...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而且历史的结果上来看,诸葛亮北伐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因为在长达十二年的北伐过程中,蜀国不曾丧失任何领土,并且保持着出师讨贼的攻势,不仅夺得陇西的土地,还平定了南蛮之乱。我们再简略地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第一次: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先得后失。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

葛亮自辅佐刘备以来,立功无数,但最遗憾这件事情!
但是马稷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而且他本人还十分的鲁莽,做事情没有认真思考,所以最后打了败仗,丢掉了街亭这个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方,从而间接的导致了北伐的失败。北伐的失败让蜀汉政权的实力大为削弱,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自身不保,最终导致了蜀汉集团的覆灭。 大家对于诸葛亮遗憾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吗?

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 答案
可见,诸葛亮北伐,也是为了实现刘备复兴 汉室的遗愿。 当然,对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得对 诸葛亮一出祁山和、以后的数次北伐的情况区别开来加以分 析。一出祁山除了考虑国内因素之外,诸葛亮还考虑到北伐曹 魏的有利因素和条件,即利用了魏国新君近立,经验不足;蜀 敌等.但是魏国的实力毕竟强大于...

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四次出祁山”,为何后世说六出祁山?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义里六次北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被后世归纳总结成了四个字:六出祁山。诸葛亮在五次北伐军事行动里,走了三次陇西大道,走了一次散关故道,最后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整个用兵重心,在西不在东。尽管诸葛亮一共只出过两次祁山,但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祁山...

安福县15742118430: 孔明北伐到底有没有错? -
陆航银黄: 原文,观点供参考说到诸葛亮,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什么足智多谋,聪明绝顶,衷心耿耿等等的标签.不错,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是以为聪明的人.他带领蜀国打了无数的胜仗.虽然最后还是没有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败在了魏国的手中.与其...

安福县15742118430: 解密:诸葛亮北伐不成是因为没有重用魏延吗 -
陆航银黄: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直饱受争议,对他的看法大致分成两派:一派以《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北魏的军事家崔浩为代表,认为诸葛亮善于治军,不善于打仗,“治戎卫本,奇谋为短”,善于治国,不善于用兵,“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另一派则...

安福县15742118430: 为什么说后出师表恐怖
陆航银黄: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后出师表》6个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脸?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些说法都出自《三国演义》.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

安福县15742118430: 三国 熬战中原的来
陆航银黄: 以下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在三国鼎立后,诸葛出祁山,姜维伐中原,这两件事情历来都有很多争议,这些争议包括:1、该打还是不该打.2、如果该打,该怎么打?3、为什么失败了?4、对蜀汉究竟造成什么影响.以上4个问题,是蜀汉攻...

安福县15742118430: 浅谈诸葛亮的一些军事错误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犯了很多军事错误:1不
陆航银黄: 我认为以上三点如果简单说成诸葛亮的错误,是不正确的 1,在刚取西川后,刘备手下最最有谋略,最忠心的的大将就关羽,守荆州自然应先考虑关羽.其他的提得上的象...

安福县15742118430: 诸葛亮五出祈山失败的过程及原因 -
陆航银黄: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干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自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

安福县15742118430: 诸葛亮并没有带兵实战的经验为什么一开始就会打仗? -
陆航银黄: 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成就是有争议的,他真正擅长的是治理国家,是萧何这样的管理型人才,而不是张良韩信这样的军师型人才,所以不要被三国演义骗了,诸葛亮出山后的成就主要是促成了孙刘联盟,至于打仗那就天知道了

安福县15742118430: 后出师表出自哪里 -
陆航银黄: 这个存在争议: 1、《后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于《前出师表》.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雄心壮志,对北伐充满信心;而在《后出师表》中,语气则明显沮丧,不仅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反而自我贬低.凭诸葛亮一向的表现,自然不会如此. 2、《后出师表》中说"议者谓之非计",看似是在说服别人进行北伐.可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蜀国并没有人反对北伐,诸葛亮何出此言呢? 3、从文辞风格上,前后两表迥然不同. 前出师表 辞意恳切,风格高迈;而 后出师表 有大量意义雷同,词义庸陋的句子.俩篇风格如此不同的文章,显然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安福县15742118430: 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是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
陆航银黄:“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武功.第三条路在斜谷,终点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说法是...

安福县15742118430: 失街亭是谁错的多?诸葛亮当时到底有没有其他人选了?
陆航银黄: 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是察人不详,用人不当,没有尽到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责任. 而从马谡的角度看是刚愎自用,不服从指挥,有失一个军人的天职. 如果要对他们的过失进行评判,我觉得,诸葛亮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蜀军的第一责任人,有了他的用人不当才会有马谡的失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