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二是积极向外传播唐朝

作者&投稿:费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怎样的特点~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具体如下:
1.唐朝与东亚的文化交流:
唐玄宗时代,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新罗商人用当地的牛黄、人参等物品,换取唐代的丝绸、茶叶、瓷器、书籍等,唐朝在楚州等地设有新罗馆,专门接待新罗商人。新罗遣派留学生学习唐代文化,仅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学成归国的学生一次就有105人。新罗根据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并效仿唐朝设立国学,实行科举制度,以中国的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唐代的服饰、诗歌、印刷术,在新罗都很流行。唐代与日本的交流可谓盛况空前。唐朝时,从630年至838年两百年间,日本曾正式派遣“遣唐使”13次,每次少者250人,最多可达600人。另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僧侣、艺术家、工匠来唐全面学习封建文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大化改新”便是全面借鉴唐朝的典章制度、经济政策而制定的。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根据汉文所创。日本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曾供职唐朝,官至秘书监,与王维、李白等大诗人交往甚密。唐代也有许多使臣、僧侣、商人东渡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律宗大师鉴真,经十余年和六次努力,终于到达日本,不仅带去了佛经,而且在建筑、雕塑、医学等的传播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供奉着他的坐像。
2.唐朝与南亚的文化交流:
唐初时,印度的五部(五天竺)为中天竺征服,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曾遣使者与唐通好,之后两方交往不断,并互赠礼品。唐太宗曾派使到中天竺学习制糖技术,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和音乐也传入中土。唐朝造纸术此时也传入印度,对印度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尼泊尔在唐朝时称尼婆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入唐通好,并赠送波棱菜、酢菜和浑提葱。此后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斯里兰卡当时称狮子国,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遣使与唐通好,后又多次派使入唐,并赠给唐廷象牙、珍珠等物。
3.唐朝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
中亚诸国与唐朝建立着友好往来关系,中亚的大批商贾把唐朝的丝织品运至西方,中亚的舞蹈、音乐等艺术也传入中土。阿富汁在唐时称之吐火罗,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并带来汗血马、玻璃、玛瑙、药品等物。唐时西亚诸国与唐通好者主要有波斯(今伊朗)、拂菻(东罗马)和大食(阿拉伯)。波斯商人大批到唐朝做生意,长安、扬州、广州聚居的波斯人很多,开设许多“波斯店”。唐朝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输入波斯,并转而流向西方,菠菜、波斯枣等食品也从波斯传入中土。大食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派使者入唐,正式建立国交。史载,从651年至798年的148年间,大食遣使到唐多达37次。大食到唐朝的商人更是不计其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地,到处都有大食商人的行踪。唐朝的丝绸、茶品、瓷器通过大食商人传入西亚和北非,造纸术也传入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对世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在陆路方面,往西由长安经甘肃和新疆,可达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往东由河北经辽东可到朝鲜半岛。在海路方面,往西由广州经南洋可到波斯湾;往东由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可到日本和朝鲜。唐代的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与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汇集着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学者和艺术家,使灿烂的唐代文化更丰富,同时他们把唐代先进的封建文化带回本国,也促进了本族文化的发展。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唐朝是陆路对外交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海路交通得到长足进步,并取代陆路交通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的时代。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影响,在宋代时,东南海外诸国在与宋朝廷的交往中,甚至将宋朝管辖下的中国地区称之为“唐”[1]。历宋、元至明,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地,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2],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3],中国姓氏为“唐姓”[4],中国衣饰为“唐衣”[5],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6],而从舶上转贩得到的中国货物则被称为“唐货”[7]。最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目之为“唐语”[8]。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称之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为“住唐”[9]。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历时千载,绵绵不绝。唐朝在海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而这种影响是与唐朝发达的海路对外交通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 海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

唐朝海路对外交往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海上交通路线的开辟与利用。在唐代,取道南海前往西方的人数和航海路线都有所增加,直航能力也有所加强,形成了南海交通发展和繁荣的局面,并表现出了取代陆路交通地位的趋势。较之前代,唐朝人对非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与此同时,唐朝通过黄海和东海海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交通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茫茫大海限制了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交往和了解,人们充满了探究大海的渴望,但又无法超越浩淼无垠的波涛的阻隔,对海洋彼岸的心驰神往,提供了人类探索大海的恒久动力。早在先秦时代,中华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近海航行技术,广州发现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显示了当时海上交通的水平[10]。《汉书》详细记载了汉代远海航船从徐闻、合浦通往南海诸国的航程[11],这时中国的航船已能够到达印度东南沿海和斯里兰卡。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约葬于公元前122年)出土的银盒、金花泡饰、象牙及香料等西亚或南亚的物产[12],广州横枝岗206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的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等[13],都证明了秦汉时代海上贸易的存在。

东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缅甸掸国国王雍由调遣使者入朝,朝贡使中有精通魔术表演的“海西幻人”,《后汉书》中明确指出“海西即大秦”[14],而大秦就是汉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这位罗马帝国的魔术师当是由海路至印度、缅甸,然后辗转来到洛阳的。海西幻人的到来,沟通了中国古代与欧洲的交通。广州第4013号东汉前期墓中出土的镂空12面菱形小金珠,就是这一时期从南亚经海路传入的舶来品[15]。三国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扬帆出海,游历南海诸国,“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16]。归来之后,两人根据见闻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传》和《吴时外国传》,加深和丰富了对从中国南海到东南亚,越阿拉伯海,以至红海港口的古代航线的认识。



东晋及南朝,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西行求法活动的发展,中国僧人纷纷前往海外,为了解海上交通的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最具代表性的是法显和尚前往印度的航海经历。后秦姚兴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从长安西出,经沙漠道前往印度求取律藏,经过九死一生,遍游印度各地,最后经瞻波国(今印度比哈尔邦东部)渡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并在义熙七年(411年)借西南季风搭乘商舶东返故国。与以往不同的是,法显撰写的行记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详细记录了当时航海的技能、利用的技术手段、南海航线各段航程的距离及所需的时间、沿途水文气象等等,为了解四五世纪的海路交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7]。1984年,在广东省遂溪县边湾村发现了一批南朝窖藏金银器。银器中有一件十二瓣状的“萨珊式银碗”,口沿微侈,沿口沿刻有在粟特和花剌子模地区使用的阿拉美文字(Aramaic characters)铭文。除了萨珊式银器外,在这批窖藏中还发现了20枚萨珊银币,其中沙布尔三世(Shapur Ⅲ,公元383-388年)3枚,伊嗣俟二世(Yazdegerd Ⅱ,公元438-457年)5枚,卑路斯(Peroz,公元459-484年)A型1枚,卑路斯B型11枚。窖藏发现地不远处即为西溪河入海处,这批器物提供了5世纪时波斯商舶来往于南中国海的证据[18]。

隋朝统一之后,炀帝派遣众多使臣出使异域,大业三年(607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人应朝廷征募,航海出使赤土国(在今马来半岛),大业六年(610年),经交阯返回。常骏一行到达赤土国界时,国王利富多塞遣使以船舶30艘迎接隋使,归来时,又遣王子那邪迦随贡方物,隋朝使节赍物五千段赠与赤土王,而赤土国也向隋朝贡献金芙蓉冠、龙脑香,“以铸金为金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金函封之”[19]。在增进双方了解的同时,加强了物质文化的交流。根据常骏等人的行程写成的《赤土国记》(二卷)虽然久已散佚[20],但是在《隋书·南蛮传》赤土国部分摘录了其中部分内容,丰富了当时和后世关于南海历史、交通的知识。

古代载籍对民间海上交通记述很少,与东晋一样,对唐代海上交通状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佛教僧众西行求法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唐代海上交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唐朝前期海陆交通的了解,主要是从僧人义净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得知的。




5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西行求法,在唐代西行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他们选择的路线可以反映唐代对外交通的一般面貌。义净在室利佛室期间,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下称《求法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部直接反映唐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著作,尤其是《求法传》,传主都是义净亲见、亲闻的赴西域取经求法的僧徒,为了解和分析当时的对外交通提供了宝贵资料。

《求法传》收录了从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到武后天授二年(691年)50年间33批56人次前往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经历[25],其中路线不明者4批4人[26];经由陆路前往印度者12批18人[27];经海路赴印度者为21批34人[28]。由海路西行的次数与陆路的比率为2.3:1,而人数之比也为1.9:1,可知在7世纪下半叶,在陆路对外交往充分发展的同时,海路交通也十分繁荣,并且已显露出取代陆路地位的趋势。



2.贾耽与广州通南海道

唐朝声威远播于海外,北宋时代,东南海外在与宋朝交往中,将宋政权控制下的中国地区称为“唐”,引起了宋朝君臣的不快。宋人朱彧记述了这件事,他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崇宁间(1102-1106年),臣僚上言‘外国指中国为唐、汉,形于文书,乞并改为宋。谓如用唐装、汉法之类。’诏从之。余窃谓未宜,不若改作‘华’字,八荒之内,莫不臣妾,特有华夷之异尔。”[29]北宋臣僚要以“宋”取代“唐”或“汉”字,而朱彧认为应该改称较为抽象的“华”字,取代具体的朝代名称。怎样称呼为宜,姑置不论。从这段记载中可知,由于唐朝东南海上交通的发展,在海外诸国中,“唐”在北宋就已成为“中国”的代称,确是不争的事实。唐朝在海上对外交往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于此可见。

唐代海上交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取道海路前往西方的人数众多,而且表现在航海路线的增多和直航能力的增强。德宗朝宰相贾耽曾任鸿胪卿,主持外交事宜,“好地理学,凡四夷之使及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30]先后撰写了《皇华四达记》10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6卷、《贞元十道录》10卷、《吐蕃黄河录》4卷等许多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和《地图》10卷[31],集中代表了当时地理科学的水平,也全面总结和反映了当时海路交通的状况。



6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贾耽的著作多佚,有关道路的记载是从《新唐书·地理志》的引文中得知的。贾耽记述了当时由唐朝境内四出的7条道路,其中营州入安东道、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受降城入回鹘道、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等5条道路是唐朝联接外界的陆路通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与广州通海夷道是反映了唐朝海上交通的最重要的资料。这里根据贾耽叙述的顺序,略述“广州通海夷道”的行程,以了解唐朝与南海交通的一般状况。

贾耽记载的航线大体可分为四段:广州至马六甲海峡为一段;马六甲海峡至斯里兰卡为一段;由印度半岛西部沿海西北行,至波斯湾头为一段;从东非沿海北溯至波斯湾头为一段。

由广州东南海行,200里至屯门山,鼓帆而西,二日至九州石(七州列岛),又南二日至象石(大洲岛),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劳山(越南占婆岛),南二日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门毒国(在越南归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国(在越南芽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国(越南藩朗);又两日行,至军突弄山(越南昆仑岛);又五日行,至海峡(马六甲海峡)。

海峡北为罗越国(马来半岛南部),南为佛逝国(苏门答腊岛);自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爪哇岛),西出峡,三日至葛葛僧只国(位于伯劳威斯群岛),又四五日行,至胜邓州(日里附近);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国(巴鲁斯);又六日行,至婆国伽蓝洲(尼科巴群岛)又北四日行,至师子国(斯里兰卡)。

由师子国西四日行,至没来国(印度奎隆),又经西北十余小国,至婆罗门西境;西北二日行,至拔�国(印度纳巴河口布罗奇附近);又十日行,经小国五,至提�国(印度河口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提勃尔)。自提�国西行二十日,经小国十余,至提罗卢和国(波斯湾头伊朗阿巴丹附近),又西一日行,至乌剌国(波斯湾头之奥布兰),自此乘小舟溯弗利剌河(幼发拉底河),二日至末罗国(伊拉克巴士拉附近);西北陆行千里,即可至大食国都城报达(巴格达)。

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印度半岛西岸迤逦西北行至波斯湾东岸一线为“海东岸”,而




7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自非洲大陆东岸东北至波斯湾的沿海地区则为“海西岸”。以上从没来国至乌剌国,为“海东岸”的航线,贾耽还专门记述了“海西岸”的航线。据载,海西岸之最南为三兰国(东非沿海某地)[32],自三兰国正北二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设国(南也门之席赫尔),又十日行,经小国六七,至萨伊瞿和竭国(阿曼之卡拉特),又西六七日行,经小国六七,至没巽国(阿曼北部苏哈尔港),又西北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拔离诃磨难国(波斯湾西岸之巴林岛),又一日行,至乌剌国,与海东岸航线合。

从广州至波斯湾头的乌剌国约需87天,从东非沿海至乌剌国约需48天。贾耽对当时南海航线记载的详细和精确程度,都远远超出了前代。毫无疑问,只有在海上交通非常发达,得到了详尽的航海资料的条件下,贾耽才会对东西航线做出如此精审的记载,由此可知,唐代南海交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此外,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从广州西行的航线,最远只记载到乌剌国,而由乌剌国到东非沿海的航程,则是由西而东记述,乌剌国是东西两条航线的交汇之地,这种情况客观反映了大食帝国在当时海上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3.《酉阳杂俎》与唐代文献对非洲的记载

在古代中国,非洲是人们已知的西方的终点。一般认为,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非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贾耽在广州通海夷道中,明确记述了由非洲东海岸向西北通往波斯湾的航线。杜佑在《通典》中记述唐代大秦国的情况时,附录了杜环《经行记》中有关大秦的记载,并记录了女国与摩邻两个国家。共中“摩邻”的内容尤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据记载,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西南,渡太[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诸国。”[33]“鹘莽”是中古波斯语gurman的译音,指枣椰树[34]。摩邻具体指哪个国家,分歧尚多[35]。但是综合杜环记载的方位、肤色、风俗、物产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摩邻是当时非洲大陆的某个古代国家则是没有疑问的。

除了贾耽、杜环的著作之外,唐代对非洲最详尽的记载当属段成式《酉阳杂俎》。



8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
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父文昌,事穆、敬、文三朝(821-840年),出将入相20年,母亲是宪宗朝宰相武元衡之女。段成式不仅家庭庋藏丰富,而且在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广泛阅读了朝廷官方收藏的图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接触了大量常人无从见到的奇篇秘籍,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以“奇诡谲怪”著称的《酉阳杂俎》[36]。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的非洲国家主要有孝亿国(Siut,埃及南部)、仍建国(Utica,北非突尼斯沿海古城)、悉怛国(不详,或指Sudan)、怛干国(Dakhel Oasis,撒哈剌沙漠中的沙岛)勿斯离国(Misr,埃及)等国[37],其中以拨拔力的记载最称完备:



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 。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团集数千,赉彩布,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属外国,战用象牙排、野牛角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万,大食频讨袭之[38]。



一般认为,“西南海”就是东非沿海之亚丁湾,而拨拔力就是见于《诸蕃志》记载的“弼琶罗”,相当于现代索马里的柏培拉(Berbera)港。但也有人持异议,指出弼琶罗与拨拔力对音相近,但在风俗、物产等方面差异显著, 不应同属一地,认为从段成式记载的生活习俗和服饰而言,应该是指今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带游牧的马赛族人(Masai)[39]。无论以哪一说为准,从本段记载可知,最晚至9世纪上半叶,唐朝人已经对东非沿海某地的风俗、物产及其与大食的关系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段成式对非洲诸国的记录不仅远远超出了前代,而且在数量和内容上都大大多于现存的唐代官方载籍的记录。即便考虑到段成式可以接触到许多奇篇秘籍的因素在内,前代或唐代前期也并没有多少有关非洲的现成文献资料供他利用,《酉阳杂俎》有关东非沿海地区的记载,很可能来源于他亲自对来唐的客使或商人的查访。段成式虽然以博闻强记知名于世,但他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学者,并不满足于对前代文献的爬梳,调查采访是《酉阳杂俎》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以卷十一“广知”为例,本卷总共记载了44事,涉及到的调查对象有僧那照、道士郭采真、王山人、山人张盈、李洪山人、秀才顾非熊、僧广升等7人[40]。可知在奇篇秘籍之外,博采异闻是《酉阳杂俎》的一大特色。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1、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1)经济文化交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2)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遣唐使和留学生: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中日友好交往中,涌现出令人尊敬的和平使者代表,如吉备真备、鉴真等,佳话流传至今。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频繁的贸易往来: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和波斯的往来: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和东罗马的往来: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和非洲的往来: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1、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1)经济文化交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2)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遣唐使和留学生: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中日友好交往中,涌现出令人尊敬的和平使者代表,如吉备真备、鉴真等,佳话流传至今。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频繁的贸易往来: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和波斯的往来: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和东罗马的往来: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和非洲的往来: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交流

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交流 赞同0| 评论

不懂,祝你好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特点?
其实大家对于唐朝的一些中外文化交流也是有所了解的,并且我们自己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了解到了唐朝的外交也是十分的繁荣的,并且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那么对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其实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并且向东与朝鲜、日本联系非常密切,向西与中亚各国联系非常密切,而且间接的还与阿拉伯地区的...

七年级上下册历史试卷_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C.宋朝时,科举制有所发展 D.明清时,反对八股取士 二、非选择题 27.读图简答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1)据材料一、二指出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件大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

宋元时期中外的交流情况是怎么样的?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国家的社会、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也传到了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科技人才受到朝廷重用。陶瓷远销44个国家和地区,有多个品种。一些国家积极防止中国瓷器,仿制品...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 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外人员的往来据近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同西域、南海诸国的关系,普遍都加强了。这所谓“西域”,按习惯的用法,系指葱岭...

南北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例子?
11世纪末,宋人航海已使用水针罗盘,可能不久即为阿拉伯航海家所仿效采用,又传入欧洲。以后日本制旱针盘,16世纪其法传进中国。有宋一代制瓷业发达,瓷器继丝织品之后成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曾有许多地方出土过南宋瓷器残片,印度、波斯湾沿岸,远至非洲的埃及、...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怎样的特点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具体如下:1.唐朝与东亚的文化交流:唐玄宗时代,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新罗商人用当地的牛黄、人参等物品,换取唐代的丝绸、茶叶、瓷器、书籍等,唐朝在楚州等地设有新罗馆,专门接待新罗商人。新罗遣派留学生学习唐代文化,仅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宋元明清中西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哪些?
宋元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不如隋唐活跃,但也并未中断。如北宋末期,中国曾派乐工前往朝鲜。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阿拉伯和波斯音乐,对以后的新疆音乐影响很大。在元代,又有集中新乐器由新疆传入内地,如“火不思”、“七十二弦琴”、“兴隆笙”等。明清时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大民间艺人的音乐...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古代印度称中国为秦,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里,中国的名称来源于秦字。1-2世纪传到意大利的中国战国时期表铜器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

魏晋南北朝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成就是
是石窟艺术。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等地,吸收了印度、中亚等地的艺术风格,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石窟中的佛像、壁画等,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和相互影响。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中国的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指南针,都是元代传入欧洲的。 3、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空前昌盛,中外贸易往来异常频繁。东南沿海的昆山、庆元、温州、福州、泉州、...

青阳县1371581706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二是积极向外传播唐朝 -
承义得力:[答案]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

青阳县13715817063: 中外文化沟通呈现怎样的特点? -
承义得力:[答案] 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总体): 特 点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青阳县13715817063: 题回答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1)简述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承义得力:[答案] (1)主要史实:①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②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

青阳县13715817063: 在玄奘和鉴真为中外外交流的基础上,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甚么的特点? -
承义得力: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兼容并包、泽被东西”的特点. 具体特点: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3、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来往、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青阳县13715817063: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承义得力: 反映唐代文化交流开放包容对外交流积极的特点.解释:唐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生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互动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青阳县13715817063: 唐朝的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和外交往方面的主要特点?
承义得力: 1、从政治上看.⑴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从经济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内外交通发达,民族关系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青阳县13715817063: 图一、图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的什么交流的特点 -
承义得力: 图一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图二是玄奘大师到天竺取经.反映的特点:信仰自由,沟通无限;唐代中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政府支持文化交流;推崇佛教.

青阳县13715817063: 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 -
承义得力: 不同特征:①汉朝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汉朝自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唐朝时,“丝绸之路”仍为中西重要通商要道,且开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②汉朝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流全面展开.西汉没有使臣交往;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有使臣往来通好.③汉朝以丝、丝织品为主,唐朝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加.④汉朝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唐朝通过中外交往,不仅传播了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青阳县13715817063: 比较汉、唐两个时期中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
承义得力: 汉朝更注重对外的强硬和自身实力的彰显.而唐朝更注意对外的平等交往. 原因 1.对我环境不同. 2.自身的实力不用.汉朝外有匈奴,如不彰显自身实力,则国不宁. 3.统治者自身的对外政策不同. 4.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青阳县13715817063: 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图二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 -
承义得力:[答案] (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图一、二分别为鉴真与玄奘,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