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故事1000字左右???急!好的加分分!

作者&投稿:抄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杨贵妃的爱情摘抄1000字~

 杨贵妃既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又是一个被文学艺术工作品典型化了的文学人物。杨贵妃只活了三十八岁,生命是短暂的。她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至高无尚的皇帝身边,无形中卷进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漩涡,显赫一时,也奢靡一时。繁华之梦还没有醒来,突然之间又被白绫系颈,魂断马嵬坡。杨贵妃的命运大起大落,极富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故而,她死后有关她的各类作品便不绝如缕,迄今不绝。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关于她的传说更是五光十色,流传广泛。仅何光前、吴裕禄、赵剑三位先生合编的《杨贵妃传说故事》(陕西旅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一书就收录了40多篇。其中不少篇会可称得上是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在关于杨贵妃的所有传说故事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要数《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衣冠家”的由来》《贵妃指甲痕与开元通宝》《马嵬四郎泉》、《贵妃魂魄游东瀛》等几篇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的:

  “关中一带,埋葬着多少帝王将相,但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宝的帝陵,还是贤相、名将、妃子的墓葬,或大或小都是一堆封土,唯有唐杨贵妃墓从上到下都全用砖砌,包得严严实实。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传说,杨贵妃死后,不知过了多久,在离马嵬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张员外。老两口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丑。夫人怕断了香烟,劝员外纳妾育子,张员外执意不允,他一心想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老两口有人养老送终,家业有人继承也就心满意足了。但偏偏女儿生得丑陋,说了好几家,人家都不愿意,后来连说媒的也没有了。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大了,这事直熬煎得老两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女儿也自惭形秽,不愿见人。几次想寻自尽,但心里又丢不下二老,只是一个人在绣房里暗处啼哭。
  一天晚上,女儿在房中越想越伤心,真想大哭一场。她怕惊动了父母,一个人悄悄出了门,跑到马嵬坡,趴到贵妃墓上嚎啕大哭,把多年来压在胸中的哀怨忧伤、一肚子苦水,一古脑儿倾泻出来。她捶胸下顿足,呼天喊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拍打着贵妃墓。泪水象泉水一般,从脸上滴在坟上,坟上的土和泪水又粘到手上,用手擦眼泪,泥水又抹在脸上。她怨天太不公,都是世上人,为啥贵妃长得那么美;她怨地太无理,都饮地上水,为啥张家偏偏出丑女。她哭得死去活来,痴痴迷迷。
  天明了,员外夫妇发现大门虚掩,一看女儿不见了,大惊失色,急急忙忙四处寻找。忽然听到从贵妃墓那个方向隐隐约约传来哭声,赶到跟前一看,正是女儿趴在坟上抽泣,只见她蓬头垢面,有气无力。夫妇俩老泪纵横,千劝万劝,搀着女儿回到家。母亲给女儿洗了脸,梳了头。这一洗,老两口欣喜若狂,只见女儿又白又净,如花似玉,好看极了。再把脏衣服一换,更是艳丽异常,十分俊俏。
  丑女变美好的消息,象风一样,很快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越传越奇。有人说,杨贵妃长得洁白漂亮,生前“伸手笑雪黑”,死后墓上的土变成粉,丑女搽了变美女,美女搽了更美丽。有人说,妇女脸上的黑斑点,用它一搽就不见了。贵妃墓上的土被称为“贵妃粉”,附近的人纷纷来这里取土,外地游人也要带一包墓土回去,这就使墓堆越来越小。守墓的人给上面添土。这样堆起来,拿走了;拿走了又堆起来,反反复复,墓土很难保住。后来人们为了保护贵妃墓,便用青砖把墓包起来,后人再无法取土了。
  这就是杨贵妃墓用青砖包裹的缘由。”

  关于这段传说,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扶毕沅在《过马嵬咏古》诗中,有过类似的记述,可与之呼应:“墓土生白土,士人呼为贵妃粉,能悦颜色,春日游女拾取靧面。”
  马嵬坡杨贵妃墓的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黄土,“能悦颜色”之说纯粹无稽之谈。虽然如此,老百姓却津津乐道,谈之不疲。从中可以看出杨贵妃之美对后世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多么深远。
  众所周知,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为什么是衣冠冢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贵妃“衣冠冢”》:

  “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处死后,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军收复了长安,唐玄宗便从成都回到了长安。据文献记载,他曾密令中官将杨贵妃迁葬,但是现在的杨贵妃墓到底是原来的墓地,还是迁葬后的墓地,至今均无确证。关于此事,马嵬当地是这样流传的:
  据说那位奉命迁葬的中官到了马嵬坡后,到处寻找杨贵妃的墓地。由于马嵬兵变事起突然,安禄山兵马又在后面紧紧追赶,当时众人将杨贵妃的尸体在道路旁随便挖了个土坑,草草埋了。所以,中官怎么也找不着。他想,如此回京怎么向唐玄宗交待呢?这时,他听了马嵬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杨贵妃在殿前的梨树上白缢时,遗下了一只靴子和袜子,这些东西被马嵬驿上一个驿卒拣到了。这个驿卒将此物带回家里,交给他的母亲保管。他母亲是个在马嵬卖茶的老太太。说来也怪。这靴子和袜子异香扑鼻,几里外都能闻得见。这件事惊动了四村八舍,人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观瞻。这位老太太倒也精明,她规定来看的人,每天必须交铜钱两枚。尽管收费,但是参观者仍然络绎不断,老太太因此竟发了一笔财,卖大碗茶的营生自然也就停止了。
  中官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他找来老太太,出高价买了靴子和袜子,然后郑重其事地埋在了现在贵妃墓这个地方,并修建了一座简单的墓园,回京向唐玄宗复命交差去了。
  所以说,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

  这个传说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诞,靴子和袜子怎么可能“异香扑鼻”,而且“几里外都能闻得见”呢?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传说之事却也不无证据。如《玄宗实录》载:“妃子临刑遗袜,高力士取而怀之,后玄宗梦妃子赤脚来告,遂问高力士,力士因进之。玄宗曾作《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李肇国《史补》中也记有此事:“杨贵妃死于马嵬梨树下,唐媪得锦袜一双,过客传玩,每得百金,由此至富。”古人的诗句也印证了这个传说,如刘禹锡《马嵬行》有云:“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缕看不歇。”王士祯《再过马嵬》亦云:“怨粉愁香委路歧,只留罗袜使人悲。”
  从上述文史记载来看,杨贵妃被埋葬前遗失鞋袜和“衣冠冢”之说,是有联系的。
  和杨贵妃之死相关的,还有一个《马嵬四郎泉》的传说:

  在兴平西的马嵬坡,有好几眼清泉,其中一眼名叫“四郎泉”。
  传说很早以前,马嵬驿西门外有一座佛殿。佛殿大门外有石虎守门,二门口有金刚护殿,再往里走就是佛殿正堂,一尊佛爷端坐中央。可是,“马嵬兵变”以后,这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率领十五万大军,斩将夺关,一直打长安。唐玄宗如梦方醒,带着贵妃和百官仓皇西逃。行到马嵬驿,将士哗变,杀了奸相杨国忠,众皆不散,逼着皇帝杀贵妃。唐玄宗见龙武军刀出鞘箭上弦,吓得战战兢兢,命高力士传旨缢死杨贵妃。
  当时三十八岁的贵妃杨玉环,想到难免一死,百感交集,悲痛欲绝。那往日的荣华富贵已化为乌有,华清宫的轻歌曼舞也成了过眼烟云,这人生怎么竟这样的短促!高力士跟在后边不住地催着,杨贵妃要到佛殿祈祷,禀告神灵。
  她拖着沉重的步子,怀着一肚子的委屈,一步一跌。一步一哭,来到了佛殿门外。猛抬头,见两只石虎龇牙咧嘴,恶狠狠地瞪着她。她猛然想到,真是“伴君如伴虎”,那宠爱过自己的君王,不也和这石虎一样无情无义吗?她哭着对石虎说:“你不要这样瞪着我,难道你也相信我玉环是误国的千古罪人,真的该杀该绞?你忍心看到我含冤而死吗?”石虎听了这话,忽然不知去向。此后,当地就有了“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哪里卧”的民谣。
  玉环哭到二门,只见四大金刚恶眉瞪眼,仿佛也要置自己于死地,就痛哭道:“金刚啊金刚,难道你们也象龙武将士那样狠心,非和我一个弱女子过不去,难道一点也不可怜我?”说着,只见金刚扑簌簌直掉眼泪,不一会儿金刚不见了,地上出现了一眼清泉。当地人们流传“金刚不见面,四郎泉水流不断。”这就是马嵬“四郎泉”的来历。
  玉环又从二门一直哭到佛殿上,只见油灯闪烁,跳动着不安的火焰,现出一片阴森凄凉的气象。玉环对着佛爷哭诉着:“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人世间有多少不公平的事情啊!想我杨玉环十八岁进宫伴君王,君王高兴时也曾在长生殿上盟誓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事到临头,只顾他自己活命,竟要玉环一死。难道说贼子造反,玉环就该丧生。老天若有灵,就让风为我致哀,云为我戴孝,雷为我鸣冤,电为了雪恨吧!”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阵阵,电光闪闪,风鸣咽,云压顶,哗啦啦下起雨来。高力士早已在院中梨树上系好了白绫,沉着面孔喊道:“天下雨了,请贵妃娘娘早早升天。”玉环仰天长叹:“我玉环死得冤啊!”说罢,含恨与世长辞。

  这个传说悲苦而凄凉,通过杨贵妃声声怨,句句苦的控诉,以及石虎、四大金刚的消失和雷、电、云、雨的骤然而至,表达了民间或者老百姓的意愿,即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遣责和对杨贵妃罪不当死的无限同情。
  杨贵妃传说故事的内十分广泛,从她少年到死后都有涉及。如《贵妃杏》、《玉环戏师》、《落妃池的传说》《凤栖窝》《梳妆台的传说》等等这些,讲的都是杨玉环童年、少年时代,也就是进宫前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杨玉环的性格,容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杨玉环进宫,被册封为贵妃后,在民间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著名的有《贵妃甲痕》、《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杨贵妃与含羞草》《杨贵妃与“如意”》等。
  我们先来看一看《贵妃甲痕》说的是什么故事:

  据说唐朝铸造得最多的铜钱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大多数是光背的,只有少量背面有一弯月牙痕,传说这是杨贵妃留下的指甲痕。那杨贵妃怎么会在这些铜钱上留下她的甲痕呢?
  事情还得从唐玄宗说起。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信道教,爱声色的皇帝,他把宰相宋璟荐举来的道士陈善通作为上宾。平日里,他不是听善通讲黄庭经,就是与杨贵妃等一起排演“霓袁羽衣舞。”
  开元年间一个初秋的晚上,长安内苑紫烟阁灯烛辉煌。唐玄宗伴奏,杨贵妃起舞,善通道人和知内省事的高力士陪坐观看,侍候的宫女、太监也跑拢来凑热闹。接连演了三遍,杨贵妃香汗淋淋,她倚着白玉栏杆喘息,双眼无神地凝视着即将附落的一弯新月。突然,她指着西方惊呼:“失火!失火!”
  大家注目一望,在新月之下,果然有一片红光,而且越来越亮,但不象起火,没有浓烟,宫内外更鼓不惊,也无骚动。
  高力士奏道:“让臣派人去查询一下。”
  “且慢!”善通道人早知此事,故意挥手阻拦,“不防让贫道前去查看。”说罢,即装模作样地闭目端坐。约一盅杯功夫,善通起立整衣,笑道:“此乃户部在加紧熔铜铸造开元通宝。近日有几只海船将开往日本,急需大量开元通宝铜钱,所以户部连夜赶铸。”
  唐玄宗和杨贵妃将信将疑,问他何以知道,善通道人说:“这是贫道刚才施展神游之术。”
  为了证实道士的话是否可信,杨玉环提出要看“开元通宝”的样品。唐玄宗便命人去取。不多时,铸钱官即用银盘托了一个“开元通宝”腊样上来,并奏明确实是在连夜熔铜。对此,唐玄宗和杨贵妃惊喜万分,称赞善通道人确是神通广大。
  唐玄宗看了“开元通宝”的腊样后,又命呈贵妃过目。贵妃看了腊样的正面,又翻过来瞧后面,由于拿腊样太用劲了,在腊样背面刻下了指甲痕迹。这刻痕恰似一弯新月。贵妃一想,正好为今晚的盛会作纪念,于是,奏请皇帝要保留此痕迹。唐玄宗一时高兴,即予准奏。因此那个时期铸出来的“开元通宝”,背面都留下了杨贵妃的指甲痕。后来,宋时诗人李俊民,为这件事还写了“金钗坠落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呢。

  人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某某某拜倒在谁谁谁的石榴裙下”,那么,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也和杨贵妃有关。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样说的:

  “一天杨贵妃兴浴罢,换上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来见唐明皇。这时皇上正设宴和几位文臣武将同乐,见杨玉环换了新装,更加妩媚艳丽,即要求她弹奏一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弹到高潮时,有意弄断了一根弦,皇上问何故?杨贵妃趁机说,因听曲之臣对她不恭敬、不施礼,因而曲神歌仙为她鸣不平而断弦。唐明皇信以为真,龙颜大怒,遂即降旨:以后无论朝臣边将,见了贵妃娘娘不跪者,斩。
  从此以后,这位风流宠妃,无论走到何处,文臣武将统皆跪倒在贵妃脚下。因为杨贵妃爱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故不少朝臣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自我嘲讽。”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许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封建帝王的名字,却对杨贵妃之名清清楚楚,甚至对她的事都能说出一二来。可见这个人物的影响之大。
  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传说的故事的流传有它的区域性,同一个人物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说法,迥异的版本。另外,传说故事属于民间口头叙事文字,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加入讲述者及整理者的个人感情因素。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要求和审美标准来臧否人物,判断是非;同时,由于时代久远,传播者越来越多,且又是口耳相传,因而,传说故事的内容会越来发挥偏离历史真相。传说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会变得多面、复杂、甚至离奇起来。所以,阅读已形成文字的传说故事,也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鉴别。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也不例外。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杨贵妃既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又是一个被文学艺术工作品典型化了的文学人物。杨贵妃只活了三十八岁,生命是短暂的。她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至高无尚的皇帝身边,无形中卷进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漩涡,显赫一时,也奢靡一时。繁华之梦还没有醒来,突然之间又被白绫系颈,魂断马嵬坡。杨贵妃的命运大起大落,极富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故而,她死后有关她的各类作品便不绝如缕,迄今不绝。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关于她的传说更是五光十色,流传广泛。仅何光前、吴裕禄、赵剑三位先生合编的《杨贵妃传说故事》(陕西旅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一书就收录了40多篇。其中不少篇会可称得上是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在关于杨贵妃的所有传说故事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要数《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衣冠家”的由来》《贵妃指甲痕与开元通宝》《马嵬四郎泉》、《贵妃魂魄游东瀛》等几篇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的:

  “关中一带,埋葬着多少帝王将相,但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宝的帝陵,还是贤相、名将、妃子的墓葬,或大或小都是一堆封土,唯有唐杨贵妃墓从上到下都全用砖砌,包得严严实实。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传说,杨贵妃死后,不知过了多久,在离马嵬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张员外。老两口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丑。夫人怕断了香烟,劝员外纳妾育子,张员外执意不允,他一心想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老两口有人养老送终,家业有人继承也就心满意足了。但偏偏女儿生得丑陋,说了好几家,人家都不愿意,后来连说媒的也没有了。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大了,这事直熬煎得老两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女儿也自惭形秽,不愿见人。几次想寻自尽,但心里又丢不下二老,只是一个人在绣房里暗处啼哭。
  一天晚上,女儿在房中越想越伤心,真想大哭一场。她怕惊动了父母,一个人悄悄出了门,跑到马嵬坡,趴到贵妃墓上嚎啕大哭,把多年来压在胸中的哀怨忧伤、一肚子苦水,一古脑儿倾泻出来。她捶胸下顿足,呼天喊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拍打着贵妃墓。泪水象泉水一般,从脸上滴在坟上,坟上的土和泪水又粘到手上,用手擦眼泪,泥水又抹在脸上。她怨天太不公,都是世上人,为啥贵妃长得那么美;她怨地太无理,都饮地上水,为啥张家偏偏出丑女。她哭得死去活来,痴痴迷迷。
  天明了,员外夫妇发现大门虚掩,一看女儿不见了,大惊失色,急急忙忙四处寻找。忽然听到从贵妃墓那个方向隐隐约约传来哭声,赶到跟前一看,正是女儿趴在坟上抽泣,只见她蓬头垢面,有气无力。夫妇俩老泪纵横,千劝万劝,搀着女儿回到家。母亲给女儿洗了脸,梳了头。这一洗,老两口欣喜若狂,只见女儿又白又净,如花似玉,好看极了。再把脏衣服一换,更是艳丽异常,十分俊俏。
  丑女变美好的消息,象风一样,很快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越传越奇。有人说,杨贵妃长得洁白漂亮,生前“伸手笑雪黑”,死后墓上的土变成粉,丑女搽了变美女,美女搽了更美丽。有人说,妇女脸上的黑斑点,用它一搽就不见了。贵妃墓上的土被称为“贵妃粉”,附近的人纷纷来这里取土,外地游人也要带一包墓土回去,这就使墓堆越来越小。守墓的人给上面添土。这样堆起来,拿走了;拿走了又堆起来,反反复复,墓土很难保住。后来人们为了保护贵妃墓,便用青砖把墓包起来,后人再无法取土了。
  这就是杨贵妃墓用青砖包裹的缘由。”

  关于这段传说,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扶毕沅在《过马嵬咏古》诗中,有过类似的记述,可与之呼应:“墓土生白土,士人呼为贵妃粉,能悦颜色,春日游女拾取靧面。”
  马嵬坡杨贵妃墓的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黄土,“能悦颜色”之说纯粹无稽之谈。虽然如此,老百姓却津津乐道,谈之不疲。从中可以看出杨贵妃之美对后世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多么深远。
  众所周知,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为什么是衣冠冢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贵妃“衣冠冢”》:

  “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处死后,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军收复了长安,唐玄宗便从成都回到了长安。据文献记载,他曾密令中官将杨贵妃迁葬,但是现在的杨贵妃墓到底是原来的墓地,还是迁葬后的墓地,至今均无确证。关于此事,马嵬当地是这样流传的:
  据说那位奉命迁葬的中官到了马嵬坡后,到处寻找杨贵妃的墓地。由于马嵬兵变事起突然,安禄山兵马又在后面紧紧追赶,当时众人将杨贵妃的尸体在道路旁随便挖了个土坑,草草埋了。所以,中官怎么也找不着。他想,如此回京怎么向唐玄宗交待呢?这时,他听了马嵬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杨贵妃在殿前的梨树上白缢时,遗下了一只靴子和袜子,这些东西被马嵬驿上一个驿卒拣到了。这个驿卒将此物带回家里,交给他的母亲保管。他母亲是个在马嵬卖茶的老太太。说来也怪。这靴子和袜子异香扑鼻,几里外都能闻得见。这件事惊动了四村八舍,人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观瞻。这位老太太倒也精明,她规定来看的人,每天必须交铜钱两枚。尽管收费,但是参观者仍然络绎不断,老太太因此竟发了一笔财,卖大碗茶的营生自然也就停止了。
  中官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他找来老太太,出高价买了靴子和袜子,然后郑重其事地埋在了现在贵妃墓这个地方,并修建了一座简单的墓园,回京向唐玄宗复命交差去了。
  所以说,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

  这个传说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诞,靴子和袜子怎么可能“异香扑鼻”,而且“几里外都能闻得见”呢?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传说之事却也不无证据。如《玄宗实录》载:“妃子临刑遗袜,高力士取而怀之,后玄宗梦妃子赤脚来告,遂问高力士,力士因进之。玄宗曾作《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李肇国《史补》中也记有此事:“杨贵妃死于马嵬梨树下,唐媪得锦袜一双,过客传玩,每得百金,由此至富。”古人的诗句也印证了这个传说,如刘禹锡《马嵬行》有云:“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缕看不歇。”王士祯《再过马嵬》亦云:“怨粉愁香委路歧,只留罗袜使人悲。”
  从上述文史记载来看,杨贵妃被埋葬前遗失鞋袜和“衣冠冢”之说,是有联系的。
  和杨贵妃之死相关的,还有一个《马嵬四郎泉》的传说:

  在兴平西的马嵬坡,有好几眼清泉,其中一眼名叫“四郎泉”。
  传说很早以前,马嵬驿西门外有一座佛殿。佛殿大门外有石虎守门,二门口有金刚护殿,再往里走就是佛殿正堂,一尊佛爷端坐中央。可是,“马嵬兵变”以后,这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率领十五万大军,斩将夺关,一直打长安。唐玄宗如梦方醒,带着贵妃和百官仓皇西逃。行到马嵬驿,将士哗变,杀了奸相杨国忠,众皆不散,逼着皇帝杀贵妃。唐玄宗见龙武军刀出鞘箭上弦,吓得战战兢兢,命高力士传旨缢死杨贵妃。
  当时三十八岁的贵妃杨玉环,想到难免一死,百感交集,悲痛欲绝。那往日的荣华富贵已化为乌有,华清宫的轻歌曼舞也成了过眼烟云,这人生怎么竟这样的短促!高力士跟在后边不住地催着,杨贵妃要到佛殿祈祷,禀告神灵。
  她拖着沉重的步子,怀着一肚子的委屈,一步一跌。一步一哭,来到了佛殿门外。猛抬头,见两只石虎龇牙咧嘴,恶狠狠地瞪着她。她猛然想到,真是“伴君如伴虎”,那宠爱过自己的君王,不也和这石虎一样无情无义吗?她哭着对石虎说:“你不要这样瞪着我,难道你也相信我玉环是误国的千古罪人,真的该杀该绞?你忍心看到我含冤而死吗?”石虎听了这话,忽然不知去向。此后,当地就有了“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哪里卧”的民谣。
  玉环哭到二门,只见四大金刚恶眉瞪眼,仿佛也要置自己于死地,就痛哭道:“金刚啊金刚,难道你们也象龙武将士那样狠心,非和我一个弱女子过不去,难道一点也不可怜我?”说着,只见金刚扑簌簌直掉眼泪,不一会儿金刚不见了,地上出现了一眼清泉。当地人们流传“金刚不见面,四郎泉水流不断。”这就是马嵬“四郎泉”的来历。
  玉环又从二门一直哭到佛殿上,只见油灯闪烁,跳动着不安的火焰,现出一片阴森凄凉的气象。玉环对着佛爷哭诉着:“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人世间有多少不公平的事情啊!想我杨玉环十八岁进宫伴君王,君王高兴时也曾在长生殿上盟誓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事到临头,只顾他自己活命,竟要玉环一死。难道说贼子造反,玉环就该丧生。老天若有灵,就让风为我致哀,云为我戴孝,雷为我鸣冤,电为了雪恨吧!”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阵阵,电光闪闪,风鸣咽,云压顶,哗啦啦下起雨来。高力士早已在院中梨树上系好了白绫,沉着面孔喊道:“天下雨了,请贵妃娘娘早早升天。”玉环仰天长叹:“我玉环死得冤啊!”说罢,含恨与世长辞。

  这个传说悲苦而凄凉,通过杨贵妃声声怨,句句苦的控诉,以及石虎、四大金刚的消失和雷、电、云、雨的骤然而至,表达了民间或者老百姓的意愿,即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遣责和对杨贵妃罪不当死的无限同情。
  杨贵妃传说故事的内十分广泛,从她少年到死后都有涉及。如《贵妃杏》、《玉环戏师》、《落妃池的传说》《凤栖窝》《梳妆台的传说》等等这些,讲的都是杨玉环童年、少年时代,也就是进宫前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杨玉环的性格,容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杨玉环进宫,被册封为贵妃后,在民间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著名的有《贵妃甲痕》、《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杨贵妃与含羞草》《杨贵妃与“如意”》等。
  我们先来看一看《贵妃甲痕》说的是什么故事:

  据说唐朝铸造得最多的铜钱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大多数是光背的,只有少量背面有一弯月牙痕,传说这是杨贵妃留下的指甲痕。那杨贵妃怎么会在这些铜钱上留下她的甲痕呢?
  事情还得从唐玄宗说起。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信道教,爱声色的皇帝,他把宰相宋璟荐举来的道士陈善通作为上宾。平日里,他不是听善通讲黄庭经,就是与杨贵妃等一起排演“霓袁羽衣舞。”
  开元年间一个初秋的晚上,长安内苑紫烟阁灯烛辉煌。唐玄宗伴奏,杨贵妃起舞,善通道人和知内省事的高力士陪坐观看,侍候的宫女、太监也跑拢来凑热闹。接连演了三遍,杨贵妃香汗淋淋,她倚着白玉栏杆喘息,双眼无神地凝视着即将附落的一弯新月。突然,她指着西方惊呼:“失火!失火!”
  大家注目一望,在新月之下,果然有一片红光,而且越来越亮,但不象起火,没有浓烟,宫内外更鼓不惊,也无骚动。
  高力士奏道:“让臣派人去查询一下。”
  “且慢!”善通道人早知此事,故意挥手阻拦,“不防让贫道前去查看。”说罢,即装模作样地闭目端坐。约一盅杯功夫,善通起立整衣,笑道:“此乃户部在加紧熔铜铸造开元通宝。近日有几只海船将开往日本,急需大量开元通宝铜钱,所以户部连夜赶铸。”
  唐玄宗和杨贵妃将信将疑,问他何以知道,善通道人说:“这是贫道刚才施展神游之术。”
  为了证实道士的话是否可信,杨玉环提出要看“开元通宝”的样品。唐玄宗便命人去取。不多时,铸钱官即用银盘托了一个“开元通宝”腊样上来,并奏明确实是在连夜熔铜。对此,唐玄宗和杨贵妃惊喜万分,称赞善通道人确是神通广大。
  唐玄宗看了“开元通宝”的腊样后,又命呈贵妃过目。贵妃看了腊样的正面,又翻过来瞧后面,由于拿腊样太用劲了,在腊样背面刻下了指甲痕迹。这刻痕恰似一弯新月。贵妃一想,正好为今晚的盛会作纪念,于是,奏请皇帝要保留此痕迹。唐玄宗一时高兴,即予准奏。因此那个时期铸出来的“开元通宝”,背面都留下了杨贵妃的指甲痕。后来,宋时诗人李俊民,为这件事还写了“金钗坠落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呢。

  人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某某某拜倒在谁谁谁的石榴裙下”,那么,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也和杨贵妃有关。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样说的:

  “一天杨贵妃兴浴罢,换上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来见唐明皇。这时皇上正设宴和几位文臣武将同乐,见杨玉环换了新装,更加妩媚艳丽,即要求她弹奏一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弹到高潮时,有意弄断了一根弦,皇上问何故?杨贵妃趁机说,因听曲之臣对她不恭敬、不施礼,因而曲神歌仙为她鸣不平而断弦。唐明皇信以为真,龙颜大怒,遂即降旨:以后无论朝臣边将,见了贵妃娘娘不跪者,斩。
  从此以后,这位风流宠妃,无论走到何处,文臣武将统皆跪倒在贵妃脚下。因为杨贵妃爱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故不少朝臣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自我嘲讽。”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许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封建帝王的名字,却对杨贵妃之名清清楚楚,甚至对她的事都能说出一二来。可见这个人物的影响之大。
  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传说的故事的流传有它的区域性,同一个人物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说法,迥异的版本。另外,传说故事属于民间口头叙事文字,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加入讲述者及整理者的个人感情因素。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要求和审美标准来臧否人物,判断是非;同时,由于时代久远,传播者越来越多,且又是口耳相传,因而,传说故事的内容会越来发挥偏离历史真相。传说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会变得多面、复杂、甚至离奇起来。所以,阅读已形成文字的传说故事,也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鉴别。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也不例外。


杨贵妃的故事1000字左右???急!好的加分分!
这个传说悲苦而凄凉,通过杨贵妃声声怨,句句苦的控诉,以及石虎、四大金刚的消失和雷、电、云、雨的骤然而至,表达了民间或者老百姓的意愿,即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遣责和对杨贵妃罪不当死的无限同情。 杨贵妃传说故事的内十分广泛,从她少年到死后都有涉及。如《贵妃杏》、《玉环戏师》、《落妃池的传说》《凤栖窝...

杨贵妃与荔枝的那点事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以降,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典故之一。为了讨心爱的女人的欢心,唐玄宗不惜千里迢迢,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新鲜荔枝。白居易在四川出任南宾太守时,当地出产荔枝,大饱口福之余,特令画工绘制了荔枝图,并亲自作序。这篇序中,他总结了当时其实1000多年后的今天也...

杨贵妃安史之乱得知杨死后哭了好几天
天宝时代始于杨贵妃,终于杨贵妃。当她被授予皇妃称号时,她已故的父亲郭__名叫邱启国公,她的母亲是郭亮夫人。此后,天宝七年,他被封为叔父郭__光禄卿,堂弟杨欢红楼卿,在阳义殿任御史。三个美丽的姐妹被命名为朝鲜夫人,夫人郭郭和夫人郭芹。也有不同的说法,除了玄觉叔,叫五族。大家看起来又...

杨贵妃是怎么回事?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世纪,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便在对《长恨歌》等文章研究后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

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否有真挚的爱情,谈谈你的观点? 1000到1500字哦_百度知...
一次是因为和前夫寿王李瑁有了一点联系,李隆基吃醋了将她“贵妃忤逆,放还本家”,结果李隆基茶饭不思又将她接了回来;还有一次是因为李隆基和玉环的姐姐虢(guó) 国夫人杨玉瑶惹得杨玉环吃醋了,而且李隆基还在宠杨玉环期间偷宠了已经失宠的梅妃江采萍,惹得李杨二人争吵,玉环把李隆基房里的屏风都推...

杨玉环怎么死的
杨贵妃被缢死,年38岁。时隔年余,改葬时墓中未见她尸体,因此当时就传说她未死而东渡去了日本。“杨贵妃之死”的文学化唐诗人白居易吸收民间传说成分作的《长恨歌》,将杨贵妃故事神话化,其中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句,并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访贵妃事。宋乐史...

“卵巢是谁的?”最美的贵妃翼城公主嫁给了父子俩最后被李靖杀死_百度知 ...
这是萧皇后皇帝杨迪杨光的原配,一个优雅的美人。她是否和李世民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谜团。接下来就说说她最出名最能干的小姨子变成公主的事吧。翼城公主不是隋文帝的女儿。她是一位皇室女性,她父亲的真名是杨合生。我本可以在中原找到门当户对的人家,过上奢华的生活。然而,由于皇帝的一个想法...

杨贵妃之死真相
生动形象的杨贵妃之死的现场再现这位无名氏居然还在注释中引用了1000多字描写杨贵妃之死的材料。这也是过去从未见过的来自与唐朝相邻的宋朝的珍贵信息。在卷二华清宫三十韵中,杜牧写道: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在这一句的下面,无名氏做了注释,他引用了翰府名谈、玄宗编遗录中的一千余字,...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但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不是被缢,也非被杀,而是吞金而死。刘禹锡《马嵬行》云:“绿野抚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间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从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懊气死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说杨贵妃吞金而死。陈寅幡...

杨贵妃做了什么事,怕被唐玄宗发现,后发明一物,被沿用至今呢?
唐代时,人们把那会儿的内衣叫“诃子”,又名“抹胸”。712年,唐玄宗开启了开元盛世模式,而杨贵妃也在其执政时得到了万般宠爱。据《事物纪源》记,安禄山也觊觎杨玉环的绝色,经常和她混在一起,甚至还抓伤过对方身体。而杨贵妃和人私通的事渐渐被人传开了,可她怕皇帝知道,于是就穿了“诃子”...

金台区19582645232: 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具体 -
宫贺复方: 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籍贯山西),从小就喜欢吃川东的荔枝.到后来,她发现广西广东的荔枝口味更好,朝廷每年便专门安排岭南地区进贡上好的荔枝供贵妃享用. 由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自然会尽力满足她的偏好.吃荔...

金台区19582645232: 关于杨贵妃的优秀作文 -
宫贺复方: 历史总是给人以厚重感,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是非成败,兴衰荣辱;留下了太多的万古流芳,千古骂名.——题记唐朝是历史画卷上亮丽的一抹,浓艳的色彩令人瞩目.提到了唐朝,就不得不提杨贵妃了,许多人眼中的红颜祸水.“兴亡...

金台区19582645232: 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宫贺复方: 杨玉环本是唐玄宗之子的哥姬但玄宗对她一见钟情、玄宗为她修池,据说每次洗澡要用掉花园花四分之一,还为她写了首曲,

金台区19582645232: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
宫贺复方: 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可谓一见钟情.一次,唐玄宗在华清池洗浴,在回宫的走廊上,发现了一个女子.这女子隔着廊儿,在花窗下斜倚着.看那女子背着身子,云髻半偏,衬着柔软的腰肢,已是动人心魄;待她一回过脸来,那半边腮儿,恰恰...

金台区19582645232: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
宫贺复方: 有个叫做念奴的歌妓不仅有姿色,而且十分善于唱歌,没有一刻离开唐玄宗的左右.每次执板唱曲的时候,一双妙目左顾右盼.玄宗对贵妃说:“这个女子过于妖丽,眼色媚人.”当念奴啭声歌喉的那一刻,声音好像钻出了天上的朝霞,虽然钟...

金台区19582645232: 有谁知道扬贵妃的生平啊 -
宫贺复方: 杨玉环(719~756),祖籍弘农华阴,后徙居蒲州永乐,因父杨玄琰为蜀州司户,而出生於四川.杨玄琰早逝,杨玉环被其叔父河南府士曹杨玄珪收养.她十分美貌,能歌善舞,也很聪明.开元二十二年...

金台区19582645232: 有谁知道隋炀帝或秦始皇或杨玉环的故事 -
宫贺复方: 隋炀帝为夺帝位杀兄弑父,还修建大运河,无恶不作,残害忠良. 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他灭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杨贵妃杨玉环,原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唐玄宗把她纳为妃,杨家人依仗杨贵妃的实力在朝廷里独掌大权,后来安史之乱的时候,大臣们劝唐玄宗把她杀了,唐玄宗无奈,只好把杨贵妃杀了

金台区19582645232: 杨贵妃的故事 -
宫贺复方: 这是他们之间的唯一绯闻,自己看下吧,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

金台区19582645232: 关于唐朝杨贵妃的历史 -
宫贺复方: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广西容州(今广西容县).开元7年(719年)6月1日生于容州杨外村(今广西容县).开元23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天宝4年(745),27岁的杨...

金台区19582645232: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宫贺复方: 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