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题白杨图》,描写画面

作者&投稿:傅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茅盾的题白杨图~

体现的时代精神:高洁、不与黑暗现象同流合污,勇于奋斗,超越自我。

相同点:都托物言志,以歌颂白杨树来歌颂某种精神。
二、都对白杨树做了描写,都突出了白杨树笔直和无旁枝的特点。《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题白杨图》“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不同点:一、《白杨礼赞》用了象征的手法,以白杨树比作北方的农民。《题白杨图》没有用象征的手法。
二、表达的侧重点不同《白杨礼赞》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题白杨图》则歌颂了白杨树的高洁、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同流合污。并表达了自己效仿白杨树这种品格的想法“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

《白杨礼赞》原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突出了白杨树笔直和无旁枝的特点,用象征的手法,以白杨树比作北方的农民。
《白杨礼赞》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题白杨图》原句:“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写出了白杨树的高洁、象征自己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同流合污。并表达了自己效仿白杨树这种品格的想法“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题白杨图》写于一九四三年,即散文《白杨礼赞》写作后两年,当时仍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是茅盾先生对《白杨礼赞》中白杨形象的准确概括和对自己写作目的的直接陈述。
可以说是《白杨礼赞》主题思想的艺术归纳。它们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是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歌颂。
《题白杨图》通过白杨树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高洁、不与黑暗现象同流合污,勇于奋斗,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

《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白杨礼赞》发表后,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上面这首格律诗。

楠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白杨礼赞》中楠木相同。

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楠枋”相对,与《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同意。

北方有一种好树,挺拔正直如长矛。每个叶子都很团结,每个枝条都力争上游。羞与树中的贵族为伍,甘愿同榆树、枣树为伴。诗人画家都推崇白杨的风骨,都愿意同心协力抗击敌人。



扩展资料

此诗写于一九四三年,即《白杨礼赞》写作后两年,当时仍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是茅盾先生对《白杨礼赞》写作意图的最早和最明白的说明。

“洱海编辑部同志两正”指那家伦同志和另一位编辑,当时那家伦由大理借调到北京编辑《民族文学》,茅盾先生对这位来自云南边疆的白族作家十分关心,特意在八十三岁高龄,选择抄录了这首旧作赠送给他,情意是十分深长的。

白杨树为生长在北方的树,用白杨诗赠给南方的少数民族作家,先生的用意恐怕正在于表现“全国人民一家,全国各民族一家”的崇高主题,同时,也可以窥见老年的茅盾先生仍然以普通群众自居,愿意与人民大众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拳拳的赤子之心,不能不令我们感动。



题白杨图

  余曾作《白杨礼赞》,画家某取其意作图,为题俚句。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一九四三年旧作

  洱海编辑部同志两正

  茅盾

  一九七九年九月北京

  诗前小序十九字,主要说明了写这首诗的缘由是:因文作画,因画赋诗,是为《白杨图》题写的。表面看来,这十九字小序似乎并不重要,不过说明了这首诗是题咏之作,但实际上,这小序却清楚地指出了《白杨礼赞》<《白杨图》和这首《题白杨图》诗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这首诗是茅盾先生自己对《白杨礼赞》中白杨形象的准确概括和对自己写作目的的直接陈述,可以说是《白杨礼赞》主题思想的艺术归纳,因此,阅读这首诗对我们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著名散文是十分必要的。遗憾的是,《白杨图》我们无法见到,小序中所说的“画家某”是哪位画家也无从知道,我请教了那家伦同志,他也不能作准确说明,只有留待今后查考了。小序末四字“为题俚句”应是“为了题俚句”的省略,说明是为《白杨图》题写的。“俚句”本来是指民间的<通俗的歌谣,这里是说明这首诗是用通俗易懂的群众口语写的,用以烘托白杨的大众化形象。

  原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八句分为四联。

  首联“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以简炼的笔触勾勒出白杨树挺拔雄健的外部特征,点明诗眼“挺立”。并用生动的比喻,将挺拔的白杨比成一枝枝刺向日寇的“长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与日寇殊死斗争的伟大精神,使读者仿佛又看到那在北方广阔的土地上,千千万万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冒着硝烟烈火,挥动大刀长矛浴血奋战的壮烈情景。“佳树”意为“美好的树”,自古以来,“佳”主要指外表的美艳,如“绝代佳人”,茅盾先生化用其意,指白杨树的壮美,表现作者对白杨树朴实而壮美的形象的由衷赞叹。

  颔联“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利用拟人手法,歌颂白杨树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开始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两句诗对仗,是互文结构,可以理解为白杨树“枝枝叶叶都团结一致,力争上游”,概括出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万众一心,慷慨激昂的英雄群像,使我们耳畔仿佛又响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豪迈战歌。这两句诗是《白杨礼赞》第五自然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缩写,而象征意义更加明朗化了。

  腹联“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继续用对仗的句式,用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白杨树爱憎分明<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精神境界。“柟”即“楠树”,即《白杨礼赞》中所说的“贵族化的楠木”,“枋”是柱形木材,这里“楠枋”连用,指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国民党反动官僚,白杨树认为与它们为伍是可羞的。“榆”和“枣”是北方常见的树木,诗中代表人民大众,“俦”是伴侣,朋友,白杨树甘心情愿地与广大群众结为伴侣,表现出白杨是植根于人民大众的战士。这两句诗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又是茅盾先生心志的自我流露,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尾联“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归结题意。“丹青”即指《白杨图》<“标风骨”三字是茅盾先生对《白杨图》的艺术概括和肯定,指出《白杨图》的艺术成就在于描绘出白杨树的傲然风采并传诸后世。“愿与子同仇”表现作者的强烈愿望:“同仇敌忾”,作者是人民大众的一员,他要和全国军民一起,以白杨树为榜样,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子”是尊称,意即“你”,语意双关,可以理解为《白杨图》的作者“画家某”,也可以理解为“白杨”,表达出国难当头之际,爱国的作家<画家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烈情怀。全诗最后唱出了高亢昂扬的音调。

  此诗写于一九四三年,即《白杨礼赞》写作后两年,当时仍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是茅盾先生对《白杨礼赞》写作意图的最早和最明白的说明。“洱海编辑部同志两正”指的是那家伦同志和另一位编辑,当时那家伦由大理借调到北京编辑《民族文学》,茅盾先生对这位来自云南边疆的白族作家十分关心,特意在八十三岁高龄,选择抄录了这首旧作赠送给他,情意是十分深长的。白杨树是生长在北方的树,用白杨诗赠给南方的少数民族作家,先生的用意恐怕正在于表现“全国人民一家,全国各民族一家”的崇高主题,同时,我们也可以窥见老年的茅盾先生仍然以普通群众自居,愿意与人民大众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拳拳的赤子之心,不能不令我们感动。

  “诗言志”,这首诗中的白杨,何尝不是茅盾先生自身的写照:挺拔,伟岸,正直,倔强,联系群众,奋发向上,铮铮铁骨,耿耿忠肠!

  茅盾先生是写小说的,从“为人生”到“为革命”,他自觉地用笔为人民<为革命写作,以《子夜》等不朽著作反映了时代面貌,树立了一块又一块时代的丰碑。而茅盾先生的诗我们却读得很少,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茅盾先生的诗和他的小说一样,首先是为革命而写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这诗虽然也是咏物之作,但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没有半点闲情逸致,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茅盾先生的爱人民<恨敌人的一片真诚。真诚地体验人生,真诚地反映时代,真诚地抒情言志,恐怕可以算作茅盾先生诗歌的总的风格。

  另外,这首诗语言朴实<通俗,将群众口语带入旧体诗中,既有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音韵,又有时代气息和深刻的思想,读起来明白如话<琅琅上口,好似一弯流水,似乎一览无余;可是细细体味,特别是联系《白杨礼赞》细读,又觉余味无穷,越读越感受到茅盾先生人格的伟大。溶伟大于平凡,溶深邃于浅淡,恐怕可以算作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吧。

  另外,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对仗<对比等修辞手段<准确而自然,使人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虽然未见《白杨图》,而图中形象已跃然眼前,因为诗中所用的“如长矛”<“团结”<“争上游”等字眼是大家习用的口语。

  以上粗浅的赏析,权且充作引玉之砖,希望有更多的茅盾作品研究者<爱好者,广大语文教师发表真知灼见,使我们从对这首诗的研究入手,对茅盾先生的诗作有较多较准确的了解。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哪首诗赞美了白杨树?
出自:矛盾《题白杨图》原文: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白杨礼赞》发表后,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上面这首格律诗。

“北方有佳树”出自哪一篇散文?
出自:矛盾《题白杨图》原文: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白杨礼赞》发表后,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上面这首格律诗。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矛盾的《题白杨图》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
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补写出第一联的下联。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___。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三.阅读第7段做题.1.文段《 》,作者是___,原名___,字___.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3.将“难道你...

白杨礼赞,阅读题答案
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补写出第一联的下联。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___。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三.阅读第7段做题.1.文段《 》,作者是___,原名___,字___.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3.将“难道你就...

白杨礼赞阅读题答案
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补写出第一联的下联。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___。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三.阅读第7段做题.1.文段《 》,作者是___,原名___,字___.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3.将“难道你...

梁园区19326105672: 茅盾的《题白杨图》,描写画面 -
江苏德特:[答案] 题白杨图余曾作《白杨礼赞》,画家某取其意作图,为题俚句.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一九四三年旧作洱海编辑部同志两...

梁园区19326105672: (题白杨树)的作者是谁? -
江苏德特: 《题白杨图》的作者是矛盾.茅盾的《题白杨图》与《白杨礼赞》一样,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柚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梁园区19326105672: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这句话的意思 -
江苏德特: 这是矛盾的《题白杨图》楠木和枋木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而榆、枣却是耐干旱的树木.这是作者以树喻人,羞于与娇生惯养、没有骨气的人为伍.愿意和意志坚强的为友.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愿意和榆枣做伴,而羞于与楠枋为伍.

梁园区19326105672: 白杨礼赞和题白杨图主题和表现手法有哪些异同 -
江苏德特: 相同点: 1、都托物言志,以歌颂白杨树团结向上的精神.2、都对白杨树做了描写,都突出了白杨树笔直和无旁枝的特点. 不同点: 1、《白杨礼赞》用了象征的手法,以白杨树比作北方的农民.《题白杨图》没有用象征的手法.2、表达的...

梁园区19326105672: 描写白杨的优美段落 -
江苏德特: ——茅盾/文 (沈德鸿)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

梁园区19326105672: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
江苏德特: 题白杨图(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这里是“同伴”的意思). 和白杨礼赞 相似

梁园区19326105672: 《白杨》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江苏德特: 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

梁园区19326105672: 题白杨图谁写的 -
江苏德特: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望采纳

梁园区19326105672: 写过《白杨礼赞》和《题白杨图》的人是谁? -
江苏德特: 茅盾

梁园区19326105672: 题白杨图 与 白杨礼赞 的异同之处通过象征 精神层面的方面来分析 -
江苏德特:[答案] 相同点:都托物言志,以歌颂白杨树来歌颂某种精神. 二、都对白杨树做了描写,都突出了白杨树笔直和无旁枝的特点.《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