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有关的作品分析

作者&投稿:宾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论述题~

最佳答案检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代的赋。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韵节,通过“铺采■文”以“体物写志”。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但汉人常把赋和辞连用,称为辞赋。这是由于汉赋多模仿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汉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为一集,名曰《楚辞》。辞赋连用,表示汉赋和《楚辞》之间的继承关系。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在成帝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加上西汉末和东汉的作品,数量当更为可观。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汉赋在流传过程中多有散佚,现存作品包括某些残篇在内,共约二百多篇,分别收录在《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等书中。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骆宾王(《鹅鹅鹅》);“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其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菩萨蛮〉)、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破阵子〉)、岳飞等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即代表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
(一)源头

先秦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散文作为先秦文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原典,更能不断从作品中解读出最准确的内涵,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汉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奏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朝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先秦散文无疑是一片美丽的浪花,而两汉散文则是长河中不断流淌的活水。

(二)先秦两汉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
朝代更替,制度变化,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主要原因。真正推动文学本身变化的,更多的是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在汉朝,已经有一大作家群体,专门负责写作。此外,作品思想内容、体裁、艺术手法的创新,也使得两汉散文较先秦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如汉赋,就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三)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春秋》维护周礼,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所继承。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国语》和《左传》为代表。《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所记多为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同时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和因果关系,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静态描写。以《秦晋肴之战》为例,《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象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风的新水平。以《鲁仲连义不帝秦》为例,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文章记叙完整,情节曲折扣人心悬。人物个性鲜明,突出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辩言有理有节,比喻犀利深刻,逻辑缜密,具有说服力。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 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四)两汉散文的发展(1)汉赋的兴起。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子虚》《上林》以铺陈写物为中心,运用排比夸张渲染的手法描写事物,而且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2)政论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政论文贾谊《过秦论》为代表,既继承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严谨风貌同时注重具体实际的政策方针,而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的原则。(3)史传散文,如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驾驭的叙事艺术;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的人物刻画;强烈传奇色彩的风格特征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别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同时,不少语体散文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首先他们俩出生不同,项羽为名将之后,气宇不凡,刘邦乃一介流氓混混,为人懒惰,典型的无赖。他们都曾经亲眼见过秦始皇赢政,刘邦说:大丈夫就应该像他这样!而项羽却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将取而代之!这就表现出他们性格上鲜明的差异。

  项羽很让人敬佩,实属千古难得的英雄,但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很多有功之臣都弃他而去,甚至最后投靠了刘邦。相反,刘邦爱惜人才,韩信,萧何,张良为其获胜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韩信,汉室江山几乎都是他打下的。最重要的一点,项羽英雄气概太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错过了很多了除掉刘邦的机会,最后宁可乌江自刎,也不愿东山再起,而刘邦就做到了能屈能申。

  《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奥妙是什么呢?这就是文章通对人物的具体的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刻划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的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里,拟特别地剖析一下文中对两个国君——秦穆公和晋襄公,两个大臣——蹇叔和先轸的对比鲜明的个性描写,以及对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外交辞令的描写。

  (一)对两个国君的刻划

  秦作为西边的一个小国,是在秦穆公当政时才逐渐强大起来的。秦穆公广集人才,重用贤能,雄心勃勃地要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因此,在当时的霸主晋文公刚死而又得到杞子从郑送来的密报时,他认为时机成熟,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原以为会得到重臣的支持,所以他去询问蹇叔,但是蹇叔却劝阻他伐郑。他当时称霸心切,拒不纳谏。这边大军整装待发,那里蹇叔却在痛哭失败,穆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从牙缝中迸出刻毒的诅咒:“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固然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的刚愎自用、凶狠狰狞的面目,但却也表现出他争霸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后来,果然应了蹇叔的预言,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虽然作者在文中对秦的不义之战持否定态度,但他仍能忠于历史,写出了人物的多重性,秦穆公毕竟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杰出的国君,他终于成为霸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晋襄公则不然。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春秋时继齐桓公之后的一个威名赫赫的霸主,但他的儿子却不象父亲了。对于是否伐秦他没有主见,后来同意了先轸伐秦的主张。但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力俘获了秦的三员大将时,他却又听从了文嬴的请求,糊里糊涂地放虎归山,后来经不住先轸的责骂,又派阳处父去追赶,可是已经晚了,以至造成了“一日纵敌,数世为患”的恶果。文章中仅用“公许之”,“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公使阳处父追之”三笔,就活画出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智无谋的窝囊国君的形象。晋国就是在他手中开始衰弱下去的,三年之后终于被秦打败,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二)对两个大臣的刻划

  秦的蹇叔和晋的先轸,都是本国的元老重臣,他们都忠于各自的国家,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却大相径庭。

  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而先轸在襄公放走秦囚时,却是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在朝廷上公然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而且“不顾而唾”,表达了对文嬴、襄公纵敌的鄙视和愤怒。他对晋国的至诚,是通过他粗豪刚烈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作者对这两个元老重臣的对比式的刻划,符合二人的阅历身份,是很真实的。蹇叔原是宋国人,他是百里奚推荐来到穆公身边的,因此,他虽然忠心耿耿,却总还是小心谨慎,除了直言相谏之外,只能是以痛哭倾吐忠心。而先轸是晋文公重耳得国之前在外逃亡十九年中一直跟在身边的五贤士之一,在文公争霸的决定性的一战——晋楚城濮之战中,曾出谋定策,并身任中军主将立了大功,他是和晋国长期休戚与共的老臣宿将,所以他才敢在新君襄公面前大发雷霆。蹇叔的“哭”,先轸的“呼”和“唾”,这几个细节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内容简介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专升本)》是一部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撰的,专为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进修教材。这部教材精心挑选了先秦时期的史传散文,如《左传》《史记》中的篇章,以及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等作品。同时,它还包括了两汉时期的史传散文和论说文,以及其他不同文体的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专升本)内容提要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专升本)》 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为提升中学教师专业素质而编撰的专科起点高等师范本科教材。该书精心挑选了先秦时期的史传散文,如《尚书》中的《牧誓》和《国语》中的《邵公谏厉王》等,以及诸子散文和两汉时期的史传散文,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此外,还包括论说文...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图书信息
这是一本专注于先秦两汉散文的选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教材的一部分,旨在提供深入学习和教学的资料。该书共包含358页的内容,适合使用简体中文进行阅读。采用32开本设计,既便于携带,也保证了阅读的舒适性。书籍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为7040106264,便于读者在书店或在...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目录
尚书: 《牧誓》,记录了周武王伐纣的重要战役。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反映春秋时期的政治智慧;《叔向贺贫》,展示了古人对财富与德行的深刻理解。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春秋争霸的残酷现实;《曹刿论战》,记述了曹刿的军事策略;《齐伐楚盟于召陵》和《展喜犒师》描绘了战国...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2。简述《左传》的民本思想3。简述《庄子》散文特点... 1。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2。简述《左传》的民本思想3。简述《庄子》散文特点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先人一步,探秘华为P50宝盒 海沫镜影 2010-06-05...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论述题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名词解释题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春秋三传: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黄老思想: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

与《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有关的作品分析
首先他们俩出生不同,项羽为名将之后,气宇不凡,刘邦乃一介流氓混混,为人懒惰,典型的无赖。他们都曾经亲眼见过秦始皇赢政,刘邦说:大丈夫就应该像他这样!而项羽却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将取而代之!这就表现出他们性格上鲜明的差异。项羽很让人敬佩,实属千古难得的英雄,但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先秦两汉散文分类选讲目录
先秦两汉散文,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早期的题材入手,《周易》本经承载哲学思考,《尚书》则记录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散文题材形态多样,既有混沌一体的综合,也有分门别类的编排和独立成书的篇章。进入两汉,政论家的散文注重选择和布局,经学家则厘定和配置学术观点,史学家的题材调遣精确,目录学...

在先秦两汉散文中,什么叫世家
家世;世系 《新五代史·唐臣传·袁建丰》:“袁建丰,不知其世家也。”《新五代史·杂传·白再荣》:“白再荣,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为军卒。”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 《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阃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老残游记》第三回:...

南安市17060316269: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作品选(韩兆琦著书籍) - 搜狗百科
谢曹星保: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 分类:主要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种形式. 历史散文:又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西汉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汉赋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记得采纳啊

南安市17060316269: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名词解释题
谢曹星保: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传: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 黄老思想: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语言 :(1)人类所特有的用了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他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2)话语

南安市17060316269: 至少20篇关于中国古代散文名篇的作者,时代,篇名 -
谢曹星保: 李斯,秦,《谏逐客书》 贾谊,西汉,《过秦论》 屈原,战国楚,《离骚》 曹植,三国魏,《白马篇》 刘义庆,南北朝,《世说新语》 江淹,南北朝,《别赋》 陶渊明,东晋,《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宋,《醉翁亭记》 苏轼,宋,《前赤壁赋》 苏轼,宋,《后赤壁赋》 苏轼,宋,《飓风赋》 扬雄,西汉,《甘泉赋》 扬雄,西汉,《河东赋》 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 司马相如,西汉,《上林赋》 司马相如,西汉,《大人赋》 王褒,西汉,《僮约》 陈子昂,唐,《修竹篇序》 王勃,唐,《滕王阁序》 范仲淹,宋,《岳阳楼记》 柳宗元,唐,《小石潭记》

南安市17060316269: 文学常识记忆口诀 -
谢曹星保: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记忆一百句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关雎、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

南安市17060316269: 先秦两汉的文学著作有哪些 -
谢曹星保: 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神话 神话是最为古老的民间文学形态.中国的原始神话,在汉字出现之前已经产生,并长期流传,从来始见于文字载录. 比如经典的: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刑天舞干戚 鲧禹治水 女妈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共工争帝 盘古开辟...

南安市17060316269: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简答题陶渊明为什么能创出田园诗 -
谢曹星保: 最佳答案检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南安市17060316269: 安全常识口诀有谁知道吗? -
谢曹星保: 1.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2. 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3. 洪水猛,高处行...

南安市17060316269: 先秦两汉时期散文成熟的过程,被选为最佳答案追加30分~~~ -
谢曹星保: 先秦散文,以春秋时期老子和战国时期庄子最为著名.老子认为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同时,他也有唯心论思想.老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他的代表作是《道德经》.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说,也是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作《逍遥游》.战国时期的屈原,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等.这时的散文已有了些发展,屈原创造出“楚辞”.汉代以赋和乐府诗为著名.

南安市17060316269: 想考古代文学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好吗?考的内容有哪些?具体要看哪些书,麻烦都列出来. -
谢曹星保: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有四个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的考试内容有:(一)先秦诗歌、散文,(二)汉代史传作品、汉赋、汉乐府、文人诗,(三)魏晋南北朝五言诗,骈文,辞赋,小说,(四)唐诗、宋词、唐宋古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