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经历三种人生境界。请问他那段话到底是怎么理解的?

作者&投稿:繁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经历三种人生境界。请问他那段话到底是怎么理解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王国维论词,指出境界说,又主张要写得真切自然,并且有格调,气象,感情,韵味,无疑突破了浙派词和常州派词的框框,去除了他们的偏弊,论词较为全面;同时,这些观点,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贡献。《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这与叔本华只强调天才具有赤子之心不一样。此外,叔本华讲天才强调智力,王国维则强调感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显然透显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从理论上说,"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王国维的“境界”说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与前人相比,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文学批评史上,那种只重“言志”,“抒情”的论点,偏执一端;那种只重形象,画面的论点,偏执另一端。清初的王夫之关于“情景互”的观点,叶燮关于“形依情,情附形”的观点,虽然已为境界说中的本质论奠定了基础,但毕竟是王国维最明确,最系统地阐述了艺术境界中“景”与“情”的关系,自觉地“探其本”,完成了境界说的本质论。王国维认为,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境界”本质上是“景”和“情”两个元质构成的。但不论是客观的“景”,还是主观的“情”,都是“观”——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情”、“景”这种特殊矛盾的多样化的对立统一,便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王国维还进一步论说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所以,“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观根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也有其客观可能性。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卓越的艺术见解。王国维还指出,词中所写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当然,王国维并没有明确和具体地论说这一点。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间词话》读后有什么感悟?
王 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 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 逐出紫禁城, 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 到 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

屠呦呦林徽因琼瑶 从《诗经》中得名的名人都有谁
回答:王国维:其名出自“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著有《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作品。 王国维曾用名“国桢”,后改名“国维”,字“静安”,均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晚清三大词话 是什么?
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著有《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王国维早年...

【国维】的意思是什么?【国维】是什么意思?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5.从“审美”视域走向“境界”——论王国维的“知力意志”说6.从王国维的这种视角来看,李煜词的悲剧意识更为明显,这一切使李煜在中国词坛上具有独特的、朽的地位。7.法国维希温泉产出的冒泡矿泉水或类似的水。8.根据协议条款,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将在当地维持法律和...

《人间词话》最好的版本是哪个版本?适合大学生读的~
对于学生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的最适合,因为在书的前面有黄霖和周兴陆的导读,对王国维的简历、学术思想、文艺观、《人间词话》的版本情况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如果是想更加专业一些,则可以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的(最近有重印)。不过这个版本是繁体字,而且竖排。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玉国维生平简介?
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1、2月间,王国维太夫人病故,奔丧返里。3月,与继室潘夫人完婚。4月,携眷北上返京,赁屋于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 侨居日本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

大家帮我找找宋词
怪不得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不正经瞎聊胡说娱乐圈 2010-02-03 · 娱乐领域创作者 个人认证用户 不正经瞎聊胡说娱乐圈 采纳数...

《天净沙。秋思》的内容
倾诉出来。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

天净沙·秋思全文是什么?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经历三种人生境界.请问他那段话到底是怎么理解的? -
剑宇安奇:[答案] 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 -
剑宇安奇:[答案] 第一种境界是指迷茫,因为我们不管干什么事,在开始对未来不明朗时,总是会迷茫、无奈、徘徊,总是会觉得未来难以琢磨. 第二种境界是指艰辛,因为经过了第一种境界后,会确定目标,然后就是苦苦的追求,一往无前...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那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 -
剑宇安奇:[答案]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显示为求学识抛开一切的拳拳之心;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一代词人歌花咏情之作, 此处引为为求学知励精图治的行为; 其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请问是那三个境界? -
剑宇安奇:[答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的三种境界的语句 -
剑宇安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中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宽渐宽终不悔,为伊... -
剑宇安奇:[答案] 我求学和治学的感情没办法消除,当这种感情从我的脸上卸下时,它却又来到我的心上.意思是说求学和治学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是没法消除的了.表达了一个人的对知识的强烈感情!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 -
剑宇安奇: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是什么?(三句词来象征) -
剑宇安奇:[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的含义 -
剑宇安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桃江县1938495317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的3种境界是什么 各有什么深层含义 -
剑宇安奇:[答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