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传统书画现代创新的多种可能以佛教为例

作者&投稿:壬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案例~

近年来,“国学热”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各行各业都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或多或少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我国平面设计艺术在不断吸收国际设计风格、经验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不断将传统文化因素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经典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平面设计的重要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现代平面设计表现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现代平面设计很多理念同传统文化表达不契合,如果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理念、语言背景、民族精神的情况下,贸然将传统文化因素引入平面设计,就会造成设计的失败。由于当前还未建立起同传统文化风格相契合的现代平面设计形式,尤其是缺乏兼具传统文化民族性和平面设计理念现代性的设计理念,这就导致我国平面设计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在当下我国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师的视角、设计切入点、审美情趣等都受到国际平面设计理论的影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利用、吸收都是站在西方文化、商业利益、视觉冲击等角度,无法有效的将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设计表现出现。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图形元素形成的背景、风格基础上,研究传统文化图形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融合和表现,并针对当前平面设计引进传统文化元素产生的问题,提出传统文化图形元素应该与现代平面设计二次抽象融合。在研究中发现,当前关于传统文化因素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传承、设计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合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研究不足,本文研究可以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本文以传统文化因素同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融合和表现为基础,提出符合传统文化特性、现代设计理念的平面设计方式,提出传统文化因素应该与现代平面设计二次抽象融合,对于我国平面设计的探索与研究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形成受到多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形成的背景就是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形成来源于五个方面。首先,民间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认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主要包括民间土文化和市民文化两方面,其对传统图形的推动主要表现在年画、窗花等方面,比如图1、图2。其次,官文化主要以皇权文化为代表,对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龙纹、日、月、星、山、水等元素的使用上,比如图3。再次,士大夫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官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主要是指由士大夫阶层创造的文化艺术,士大夫文化对传统图形元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丰富了传统图形元素,比如图5对图4的借鉴。再次,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史就是汉族同周边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史,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民族文化对传统图形元素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图6、图7、图8、图9。最后,佛教、道教文化对传统图形元素形成的影响十分深远,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艺术创作思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其宗教雕塑、绘画直接影响了传统图形元素,飞天造型、卷草纹等对传统图形元素的形成影响比较大。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在传统中医、易经、巫术文化基础上形成,阴阳五行等思想不仅仅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影响了传统图形元素的形成,比如太极、八卦图形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化、士大夫文化、官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对传统图形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图形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演进的,在不同时代,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意识、宗教文化对传统图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不同时代传统图形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原始社会时期的图形多是雕刻在日常生活物品和器具上的,主要表现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以及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因此图形表现出线条粗放、造型夸张、具有原始野性美感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活动频繁,社会处在巨大变革时期,这一阶段的图形具有真实、威严、厚重等特点;秦汉时期的图案和纹路生动、高大、饱满、真实、淳朴;魏晋时期宗教发展迅速,传统图形宗教色彩浓厚;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图形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形象变化多段、色彩瑰丽、饱满丰富、雍容华贵;宋代士大夫文化得到发展,传统图形展现出浓厚的文人色彩,清秀、清新、文雅是其主要特征;明清时期的传统图形追求形式感,表现出华丽、复杂、富贵等特点。
传统图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风格多样、形式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图形元素对我国平面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色彩、内涵、造型等方面。从造型上说,传统图形造型生动、优美,很多造型都已经打上了深刻的中华文化烙印,并且造型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平面设计中使用传统图形造型,可以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比如,传统图形中的鸳鸯运用到平面设计中,由于鸳鸯象征男女和美和幸福,因此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表达。从内涵上来说,传统图形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艺术思想、对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认识,平面设计中使用传统图形元素,有利于平面设计表现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色彩上来说,传统图形色彩丰富,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的阶级、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色彩意义会有所变化,但传统图形色彩的运用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图形源自生产生活实践,虽然是艺术化的表达,但往往在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还保留了其实用性的一面,而平面设计是抽象的艺术表达,如果单纯的借用传统图形元素,进行图形拼接,就会导致传统图形内涵得不到展现、平面设计艺术性降低等问题,因此传统图形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传统图形的内涵、色彩、意蕴、造型等方面的特征。首先,从内涵上来说,传统图形展现了华夏民族先民生产生活实践、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蕴含在图形的色彩、构图、造型中的,必须对图形进行深入挖掘,才能领悟其精髓,在平面设计中展现传统图形元素的神韵,同时,传统图形的形式是多元的,种类繁杂多变,相似类型的图案在内涵的表达上可能完全不同,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图形因素,必须从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的高度审视传统图形元素的内涵。比如说北京元盛都餐饮的LOGO设计,就将传统图形中的云纹和中国书法结合起来,传统云纹象征着和谐、吉祥,具有较高的民众基础,在LOGO设计中引入这一图形元素,提高了设计的民众心理接受度,从整体上看,上部云纹造型和下部的中国书法结合,迎合大众心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利于LOGO的传播。其次,传统图形色彩丰富多样,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来源的图形元素对于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是不同的,比如说,隋唐以前象征皇权的图形色彩采用黑、白等,而隋唐以后象征皇权的图形则以明黄为主,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图形元素,需要深入考察图形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传统图形元素色彩具有装饰性和象征性,尤其是使用比较广的图形大众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知,将这样的图形引入平面设计,要充分考虑图形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剪纸图形一般都使用红色,有幸福、吉祥、喜庆等象征意义,女儿红LOGO的设计既然借用了传统剪纸图形,在色彩使用上也以红色为主,搭配下部分的文字,表现出喜庆、幸福的意蕴。再次,传统图形作为一种符号性图形,具有丰富的意蕴,通过简单的图形可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因此平面设计借助传统图形符号,能够丰富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最后,传统图形是一种造型艺术,很多传统图形在图形架构、造型方面比较完善,而且传统图形造型同我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比如说圆形表现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国银行将传统图形造型中的圆和方组合在一起,即能够表达天圆地方的概念,也体现了中国银行走向国际化的长远发展目标,同时,圆和方组合在一起,还具有传统铜钱的象征,体现出中国银行的性质。
我国具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传统图形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在现代平面设计理念指导下,充分提炼传统图形元素的精髓,将二者抽象融合起来,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我国平面设计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平面设计民族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利用平面设计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是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根据传统图形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内涵深广的特点,同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首先,在现代平面设计理念指导下,促进传统图形元素的再创造,树立创新思维,将传统图形元素巧妙的借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现代标志设计可以借助汉字和书法,汉字或中国书法是传统图形的重要内容,借助汉字和书法,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创意,丰富作品内涵,比如说,大碗羊火锅城LOGO设计就借用“羊”的造型和碗的形象,并进行创新改造,鲜明的表现了企业的特点;企业形象设计可以利用图形转换,传统图形是传统文化、民众心理、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图形转换,在企业LOGO设计中借用传统图形,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比如说,喜氏集团借助传统剪纸字样图形“囍”,将其转换为花样图形;包装设计可以借助传统图形进行再创造,传统图形往往以生活用具或者艺术雕塑为载体,这种类型的传统图形,可以在包装设计中直接利用,但必须充分考虑包装设计的实际需求和传统图形特点,并加以创新和改造,比如说普洱茶包装设计以中国传统粗麻布、中国山水画等元素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图形的再造,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谐感的包装设计。其次,传统图形中很多元素同现代审美理念是冲突的,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糟粕不能引入现代平面设计,因此,就需要设计者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说,在借用传统图形元素进行创作时,主要是借用传统图形构思、创意、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使平面设计既有传统图形的意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最后,人的视觉受到外界光线、色彩等因素的干扰,利用这一特点平面设计同传统元素的融合方式更加丰富多元,比如说可以利用平面设计的立体图形错觉虚拟处理和图形色彩虚实应用,创造三维视觉空间,比如说下图的设计充分借用传统的八卦图形、折扇图形,利用立体图形错觉虚拟和色彩虚实,营造出三维视觉效果,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力。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传统图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思想通过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传统图形内涵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文化丰厚性的特征,是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规则的集中展现,传统图形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地位不断提高,传统图形元素也影响着国际平面设计行业发展。但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同传统图形艺术在构图、色彩、审美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异,如何将传统图形元素和现代平面设计完美融合,保存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这就需要设计者不仅仅具备深厚的现代平面设计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需要设计者深入研究传统图形的特点、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图形的精华提炼出来,以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为指导,完美融合传统图形元素和现代平面设计。本文在概述传统图形元素形成及特点基础上,研究传统图形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并根据传统图形特点分析其与平面设计的融合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促使传统图形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再创造”融合和“二次抽象”融合创造。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於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於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於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於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於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於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於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於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於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佛教在西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座佛寺。佛教因其有严密的教理、戒律、仪典和组织,能过适应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寄托,在南北朝时代已遍地开花,果实累累。佛教在印度时期与雕刻,画像类的美术已经存在很深的联系,特别是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式佛教造像艺术,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是东西方艺术的结晶。佛教传到中国后,很快与传统的书画艺术相结合,书法用于写经,绘画用于佛画。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印度的绘画技法,既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又提升了书画艺术内涵,二相其美。下面分以下几个时期对佛教书画的流变作一阐述。

  一、魏晋南北朝的发端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上层建筑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变化,魏晋玄学的产生就是一例。特别是佛教轮回出世的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魏晋玄学相结合,为社会许多阶层所接受。书画家的艺术创作也同然,以描绘人物与故事为主的绘画,在内容与技法上受佛教影响较大。佛教绘画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内容。如著名的佛画高手曹不兴根据康僧会带来的佛画仪范写之,其弟子卫协画七佛图;顾恺之尤其擅长佛画。相传在年轻时的江宁(今江苏南京)瓦官寺所画维摩诘像,形象极为逼真,出现了以十万钱争先一睹的局面。在技法上,张僧繇最早采用了印度佛画的表现方法。用不同颜色同时上画的方式来表现凹凸的立体效果,并且把这种方法融入到中国传统技法之中,创造了新的表现方法,世人称为“张家样”;曹仲达(北朝)所画佛像的衣服几近于印度笈多王朝式样。这些画风直接影响了隋唐五代、宋朝的佛教画家,如唐代的吴道子、周昉、宋代的高益等佛画高手。但这些佛画家受佛教启发的多是绘画的表现题材,并未把受佛理启发而来的心得落实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

  与绘画相反,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书法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早于绘画。应该说,魏晋一代开创的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达到了顶峰,后人都以“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说明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所代表的文化艺术特征。魏晋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就是与当时的玄学思潮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当时的书法家王羲之(307—365)家族与佛教的关系就很密切。王羲之曾为印度来华佛僧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并与当时佛教“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317—366)交往甚密,深受影响。此外,王羲之的士世孙智永(南朝陈至隋间僧)就是一位参禅学佛的高僧,后人尊称他为“永禅师”,在书法上有“退笔成冢”之说,他的《真草千字文》就是历代学书之人的必习法帖。因此,虽然当时玄学思潮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佛教的印象也毋庸置疑。其二、在理论上开始注意采用佛教的义理来解释书法、绘画艺术。这一时期,书法理论方面出现了王羲之的《书论》、王僧虔(419—503)的《笔意赞》,瘐肩吾的《书品》等著作。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乃是把表达书家主体的内在精神气质作为书法创作的最高准则。这一点,与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最早提出的三篇论画文章中的“传神”和“迁想妙得”这两个概念,就已经注意到了画家主体精神对绘画创作成败的重要性。而这两个概念就与佛教思想有很密切的关联。此后,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观道”在绘画史上首次从理论的角度对主体如何体悟山水之美作出了一些说明。在其思维方式上能够找到佛教的痕迹。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僧人书画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释支遁(418—366),释康法识(生卒年不详),释安慧(生卒年不详)、释保志(418—514)、释洪偃(504—564)等。因此,这一时期的书法和绘画与佛教有了某种内在契合。

  二、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是佛教宗派最多且广泛流行的一段时期。书画家开试把禅意具体落实到山水画的创作中。而最先尝试的就是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的王维(701—761)王维能诗善画,对佛教尤为崇信,是当时最先对慧能(638—713)一派顿悟禅法有所领悟的文人士大夫之一。这为他把诗与画、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诗里所描述的物象,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而用诗描述出来的山水意向,具有一种禅境。他把禅宗“无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充分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之中。所画的雪景、栈道、捕鱼、村墟等景物就充满了高远淡薄的禅意,加上他晚年隐居辋川时所进行的水墨画试验,都说明了王维已有意识地把“禅意”、“禅趣”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因而,出现了一批以追求高远淡泊、表现主体情趣为主的画家。王维首次把“禅思”、“禅趣”引入到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发展起到了的积极作用,及唐代以后对中国绘画与佛教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隋唐五代的书画是“尚法”的最高时期。一大批有名望的书法家都与佛僧有著很深的关系。如颜真卿(709—785),怀素(725—785)就是代表人物。颜真卿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与佛僧的交往,求佛法,写经书礼佛,参禅悟道的行为,使其书法创作与理论在内在上已经深受佛教的影响。可从其书法作品《麻姑仙坛论》中所表现的不计工拙,随形任运,以及《祭侄文稿》的那种不计法度,以表现自己感受为主的书风中得到印证。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怀素著名的《自叙帖》中体会到禅宗超越的精神追求。另外,虞世南的《笔髓论》、张怀瓘的《书断》以及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从其内容看,佛教的影响是存在的。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批禅门书画家,入怀乍、齐己、大雅、高闲、亚栖、贯休、景云、辩光、楚龟、文楚等等。尤以高闲、亚栖、贯休、辩光最具代表性。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都能身体力行地把书画艺术与禅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北宋的书画艺术与佛教的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书画艺术的达情写意功能,北宋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捩点。可以说,元明清乃至现在的书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一直深受北宋的影响,这与北宋时期佛教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禅宗思想以及士大夫们的参禅研佛有著密切的联系。从苏轼开始,还有黄庭坚、文同、米芾为代表。他们不仅同佛僧们保持著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以“居士”的身份参加学佛参禅的活动,希望从禅思,禅趣中获得感悟。例如,黄庭坚就直接把书法的最高意境与禅宗的闲澹无为,清虚空灵等同起来,指出参禅者可以领悟书法的意境。米芾则把表现书家主体的“趣”作为对上乘之作的最高要求,这种观点在内在上与禅宗的“心性”论有著相通的一面。并且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后人称为“尚意”时期,所指的“萧散简远”、“虚淡”、“飘逸”等书风。在内在上与禅宗追求的淡泊高远的禅意有著极为密切的联系。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历史上著名的禅僧书画家,如被称为“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巨然,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又如宋初著名的诗画僧卜惠崇就长于小景山水画,他的画还得到过苏轼的赞赏。而克勤(1063—1135),宗杲(1089—1163)是续隋唐智永、怀素、高闲之后,最为著名的宋代禅僧书法家。此外,黄龙派的南和尚及其嫡嗣真净禅师,因笔法深稳而著称于禅林。所以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发展史,北宋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就书法而言,帖学盛行、重视“学识”、崇尚“情趣”的书风。这种书风的出现于当时帝王重视书法有很重要的关系。例如,宋太宗曾遣使搜求历代帝王名臣的墨迹,命侍书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因完刻于淳化三年(992),故称“淳化阁帖”,后来微宗又于大观三年(1109)重新摹勒上石。此后,不论官方、私家、皆刻帖成风,形成了一种以崇尚“二王”书风,临摹尺牍和信札为主的“帖学”。这种书风对于保存名人书迹、推动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此后的元明清书法就形成了专门的帖学派。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书法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碑板和墓志转为重视卷轴和尺牍、信札、题跋。这些无意识的信手而为之作,真是随心所欲,尽情尽兴,书风轻快活拨,恣肆放达。这一点,我们从当时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蘘的一些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是用手绢形式,以烂漫不羁、达情显趣取胜。另外,自从唐代把“书法”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设立以来,书法除了“技艺”这一功能之外,又成了知识份子跻身仕途的一个阶梯,这使得书法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宋代,人们对书法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出现了由唐代注重的“法度”转为“尚意”的审美倾向,强调了书写者“学识”的重要性。也就是书法中所体现的“书卷气”。这就是说,书法作品的优劣,除了从书法的“技法”来考察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书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以及作品是否具有情趣作为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比如黄庭坚就把书写者胸中的“道义”作为书法之“贵”的重要标准。苏轼在他的书论里多有所涉。由于重视书家的学识修养形成了以表现主体情趣为主的“尚意”书风。由于元明两代的书法直接接受宋代的影响,故宋元明的书法大多书卷气重,思想哲理性强。

  绘画方面,北宋初期就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画院”到徽宗时日趋完备,并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考入后有一定的职称,可以穿于朝官一样的服饰(即绣有“绯紫”和“佩鱼”),可以支取钱粮。此举既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也提高了画家的地位。“宫廷画”与以前绘画不同的是,创作用的已经从传统的“助教化,成人伦”转为注重绘画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由于佛教的普泛化“众生皆有佛性”的观念深入到了各个阶层。于是佛画失去了原先的神圣庄严性,进一步世俗化。人物画在北宋亦有所发展,宫廷画院里就有一批写真名手,苏轼在《赠写御容妙善师》里的“妙善”就是一个为仁宗皇帝画“御容”的写真高手。此外,北宋后期朝至南宋前期,出现了以描绘社会中下层日常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这一类画介于人物画与山水画之间,但表现的主题是人事活动而不是山水风光。这是宋代人物画科中的一个新现象,如张择瑞(宋,生卒年不详)的《清明上河图》。除此之外,表现形式也多为卷轴画,以灵活轻便取胜。比较符合当时把绘画作为玩赏消遣的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文人绘画的发展,是北宋绘画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以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为代表,并以“士人画”作为他们这一派绘画的名称。并认为“士人画”高于画院画工的创作。强调作画要具有诗意,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主张即兴创作,兴之所至取其意气所到,重在“传神”而不拘于物象的外在刻画,把表现主体的情趣作为绘画的最高准则。喜欢用简淡的水墨色感,北宋中后期兴起文人画潮流,对此后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的“尚意”、“传神”、“情趣”正是禅宗思想在书法、绘画作品中的演义和写照。

  三、元代的超越期。13世纪在欧亚大陆崛起的蒙古草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元朝统治者实行蒙汉二元政治制度,其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形态还处在原始的萨满信仰上,因此各族统治者需要的种种努力来缩小这个文化差距,产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文化冲突在视觉艺术领域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宋代社会政治制度保障下的文人优越性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出了脱离统治者控制的高度个性化的文人画艺术。二是蒙古和西域统治者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不同的艺术风格能够在元代得到自由的发展,其中喇嘛教的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成为和汉地文化相抗衡的特殊成就。赵孟俯是元代绘画革命的主将,他自称是“三教弟子”,在艺术创作中,运用释、道、儒三教文化的思想,渗透于笔墨间,特别是在人物画的精神面貌和寓意性方面作了深入的开掘。使他笔下的形象充满艺术感染力。赵孟俯在1304年所画的《红衣西域僧图》的主人公就是西域僧人胆巴喇嘛。“元四家”中的黄公望(1269—1354)以民间宗教的特殊精神,把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视觉艺术上。在他的《写山水诀》中,专门讲了山水画的四种禁忌:“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他以僧俗式的生活,相容社会各种成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体验。使绘画创作保持了高尚的精神理念,闪耀出夺目的光芒。他创作的表现苏州景色的《天池石壁图》和《丹崖玉树图》以简略的勾勒之笔,造成了“景繁笔简”的艺术效果。用墨青墨绿混合皴染,在浑厚中形成了虚空灵动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文人山水的新格体。在“元四家”中的另一大家吴镇,称为梅花道人,又是梅沙弥或梅花和尚。所画《墨竹谱》,把佛道思想融于画法实践的尝试,把画家对儿子的言传身教,用墨竹的形式表达出来,富于禅意。在元末四家中,个人面貌最突出的是倪瓒,他强调绘画的“清”“俗”对立。“俗”是作画的大忌。其性高洁,一生都在太湖一带过漂泊的隐逸生活。来往于寺观庙宇。类似出家人一样的生活,洁身自保,由于他在看待身外之物方面超凡脱俗的态度,保证了他在艺术方面的极大成功。倪瓒的出现,使中国文人画最重视的画家人品问题,有了新的典范,把画品和人品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画以人传,这就是元画之所以成为宋画之后又一个高峰的思想基础。在倪瓒所画的山水《六君子图》中把“无人山水”和“有我之境”的问题。表现得很精彩。六株不同品种的树木构成了画面的主体,隔著空矿的江面,和画面上方的远山相呼应。这是倪瓒最典型的构图。体现了“阔远”的特点。以松、桧、柏树等象征文人的性格,这比添上人物还要传神。

  四、明清的高峰期。明清绘画基本上是元代绘画的余绪,或者说,元代绘画是明清画家不断力图超越的物件。元人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及其化解冲突的方案,对后来的艺术家影响最为深远。

  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推翻了元朝政权,恢复了汉族的政治统治。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明代的绘画是一个流派纷呈的时期。所有的风格创造都有前代的样式可供参照。以钱塘戴进为鼻祖的浙派画家,在绘画的再现能力方面,吸收了南宋和北宋画家的多种成分。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以沈周、文征明为主的士大夫的吴门画派艺术实践继承了元末的文人画思想。特别是明末影响最大的松江画派。作为吴门派的变体,董其昌、陈继儒等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运动。这就是以“山水南北宗”来重新计画分艺术史的主张,将文为人画中特有的笔墨形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此后三百年艺术界的主导思想。

  “浙派”和明代宫廷绘画的历史,是职业画家重整旗鼓,大展身手的辉煌时期。它沿袭了南宋画院的主导风格,掌握了基本的艺术造型本领。这些画家天才横溢,善于表现各种题材,像戴进、吴伟、张路等人,都擅长人物画,为吴门中大多数文人画家所不及。戴进、吴伟等从吴道子等民间画派中还掌握了壁画的能力,如戴画报恩寺,吴画南京昌化寺,题材有五百罗汉,其形象变化多端,令人赞叹。徐沁《明画录》中感叹:“近时高手既不能擅场,而徒诡日不屑,僧坊寺庑,尽污俗笔,无复可观者矣”。

  董其昌,陈继儒以禅宗的南顿北渐来为画派分野,认为,南宗画为士人画,缘自顿悟,格调高逸,萧散闲雅;北宋画为行家画。只重苦练,满纸匠气,燥硬繁冗。此一宗派理论使得水墨山水成为画坛正脉。用禅宗南宋的顿悟与北宋渐悟作为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基本规律,艺术的境界是渐悟和顿悟的互融而得以升华。这种升华,体现在书画艺术中,就是去俗、去尘、去浊,而得雅,得清、得灵。正象清秦祖咏《桐阴论画》中称董其昌的水墨写意山水“落笔便有潇洒出尘气概,风神超逸,骨格秀丽,纯乎韵胜。”松江画派的著名画家陈继儒在人物山水画中处处体现了禅家合一之相,此相就是象吴门画家之一的沈颢在画论中所说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这就是画中有禅。

  清初出现的“四王吴浑”(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的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其承继的传统来讲,都是和董其昌的艺术认识论直接相关连的。“四王吴浑”偏重笔墨形式结构的抽象,而“四僧”则在创作的思想境界上更胜一筹。他们分别发展了“南北宗论“的精华,使笔墨和悟性成为古代文人画的基本特质。

  作为清初“正统派”首领之一的王时敏(1592—1685)其山水笔墨苍润,画运腕虚灵,布墨神逸。王翚(1632—1717)。“以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原祁(1642—1720)主张作画介于“生、熟”之间,以“理、气、趣”兼列为佳,恽格(1633—1690)认为绘画境界“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意远”在于“人人能见之,人人不能见”;“境深”在于“全不求似”,“独参造化之权”。如此才能创艺术之妙境。故,“远”、和“深”实是山水画之禅也。清初“四僧”中的弘仁(1610—1664)主张作画师天地造化,师自然山水,强调抒发个性和笔墨逸情。从所画的《黄山始信峰图》体现出画家独创的幽冷宁静的意境;山石线直而陡,多空勾而不加渲染,只点出丛树几簇,顿生疏密变化之奇。画面多作几何块面构图,见其傲岸之态,给人以超凡出尘的美感。髡残(1612—1673),经常闭关坐禅,户庭邃寂,不闻车马声,鉴古人书画,梦亦同趣。其作画“生辣古雅,直逼古风。”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明朝覆亡后出家为僧,常以作画传达亡国之痛,有深刻的寓意。画风简练雄奇,意趣冷傲。八大山人在领悟董其昌推崇董源的苦心孤诣而论,其程度远在“四王”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在创作高度上达到南宋顿悟境界的,不是“四王”,而是八大山人,他的写意画法对后代绘画名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石涛(1643—1707),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在入清以后做了和尚。石涛所画山水青山盘旋,绿水缭绕,白云荡乎其间的景物,都用繁密的构图表现出来。用画家的心灵空间去融会自然的空间。领悟自然事物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山川万物终归大涤。用作品有形的线迹来蕴含弥贯宇宙的生命之线。

  通过以上对佛教书画艺术流变的简述,从魏晋直到明清众多出众的书画大家,无不用心体悟佛理禅意,并把这种体悟渗透到笔墨间,形成了虚、空、静、远、圆的深厚佛文化内含。我认为当代书画家可以从创作心态,创作方法,创作构思三方面来加以提炼。

  一幅充分禅意的书画作品,总是妙不可言,意含深远,禅意的境界,来自于书画家自心的体悟。如何才能体悟,在于修心。修其清静心,修其干净之心。去其杂念欲望,也就是说去其名色之利。进入入禅之妙。在经过长期演变的书画流派中,尽管风格迥然,各有千秋,但其本心就是明心见性,一幅上乘的书画作品,其表达的内在意蕴都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参禅悟道同时具有不二性,禅宗的南派和北派,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禅宗的法门,从达摩到五祖弘忍,实际上到四祖道信手里就已经有了转变了。你看达摩传法的时候,开始是尊重《楞伽经》的,讲“壁观”,讲“二入四行”,理入、事入,到弘忍以后,就重《金刚经》了,禅就变了,在弘忍以前主要是渐门,到了慧能六祖以后变成顿悟了,因此就分南北了。石头和尚就看出这个问题,就说“人心有利钝,道无南北祖”。不应该分南北的。后来分南北,当然也有世俗的原因。(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跟(北宗)神秀的弟子普寂,在西安大论战了一场。现在,我们总以为慧能南宗高,神秀北宗低,这对参禅者来说,完全是认识上的弊病。北宋的渐进正是宝塔的基础,慧能的证得是宝塔的尖子,没有前面神秀的基础,就没有后面慧能的尖子。没有基础,尖子就会跨掉。所以说参禅是渐悟中的顿悟,顿悟中的渐悟,顿悟只能是相对的。这就是说,书画艺术家的参禅画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悟中的顿悟。各种书画流派艺术的个体间应通融无碍,不是排斥的,应吸收相互的优长。故书画家的创作心志应是通融无碍的“圆融相”。心有所挂,刻意而为求佳,这样的“求”是创作不出佳作的。无意“求”,才能“求”、无意“佳”才能“佳”,不经意中的直达本心,才能流淌出“自然”的禅境。也就是要破除二相(有欲)认识的“表相”、“迷相”直达一相(无欲)的“本相”,无欲的“本相”,就是书画家的清净心,心清、心静,则艺清,“清”即出书画艺术的“虚空相”,故“清”即“气”生,“气”生即“动”,“动”则“活”,“活”则“真”,心浊不静,即画“迷”,“迷”则“惑”,“惑”则“乱”,“乱”则“假”,故参禅悟道,就是要修“因”,修好“因”则病毒难侵,就能得正果。无贪无欲才能出“佳作”,才能规避为了创作而创作的“执著相”。这就是我要说的无欲无得而修“清静心”的创作心态。

  遵循什么样的创作方法,这是书画家进入创作境界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先入法,后破法,于法中解脱而自在,什么是“法”,“法”就是“理”,我在前面讲到过,书画艺术的个体间应是“通融无碍”的,不能排斥和隔立,无有分别之相,万事万物都以“理”而存,以“理”而“兴”,以“理”而活,也就是万事万物都包含有“理”,而“理”的包含,又使书法艺术各个体间艺术风格的存在,就象篆书里包含著隶书,隶书中也有篆书,隶书与草书,草书与行书,隶书与楷书等等,都是即包容又各显其风。故说,艺术创作的方法应是追根溯源(入法)。然融古创新(破法)的创作观,也就是说,书画本无法,有法也非法,本来无一法,怎能被法困。书画家若被法所困,艺术就会失去个性和灵性,就会成为工匠。失去自我的本真,就会陷入造假的泥潭,故说破而法在,法在无碍中,法无造作,法无“我执”。也就是要立“大法”,破“小法”。法在万物间,观物化方能得书画之妙法,此为师法自然,留意于物而又不留于物。这才显现出法的本性。法的本质是具有不可学性与不固定性,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思想的“不二性”。

  书画家在创作构思中要先虚其心,去其浊,心“虚”即“空”,“空”即“广”,“广”则万相生,也就是心无其心,笔无其笔,无知无念。“无知”就是禅宗的“无念”。“无知”就是无思,无虚,虚静,“无念”就是不起执物(喜好憎恶)之念头。这才是达到了不为物执的“空相”,“空相”就是“于相而离相”,“念而不住”。这就是“般若智”这就是无心达而达,无心得而得,无心容而容,无心圆而圆,也就是说心静而物静,心动而物动,也就是说,创作构思是本心的畅意表达,真性情的自然流淌。尽其意,得其意,放其意。在这里特别要指出,乘著酒兴和烟兴的发泄,决不是艺术家本心的畅达,而是一种虚幌的我执和造假。自然而然的艺术之美,就是艺术的真谛所在,这个真谛就是“道”,这个“道”就是“理”,这个“理”就是天地万物的融合与互动,这样的融合与互动,才能真正表现人的思想美,情感美,天地美。这三美的互动,才是一种大爱,大美,这种大爱与大美又表达了社会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大美得大和,人与天地间和谐共生,和谐发展,体现了书画艺术的和谐之美,这真是有意无意间,其趣无穷间。这就是不是“构思”的“构思”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明了,佛教的传入,特别是经过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后,禅宗思想渗透到了书画艺术创之中,使其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创作心态、创作表达、创作构思、创作内含更为生动和丰富,对我国的书画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主要的就是一佛教为题材的书画


现代中国画作品欣赏现代中国画
15、首先是对“传统中国画”和“中国画传统”两个概念混淆不清。16、“传统中国画”即传统的中国画,其侧重点在中国画,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洋画,是具体的形而下的东西。17、“中国画传统”即中国画的传统,重点在传统上,即服从于文化的大传统,是中国画内在精神气象的无形脉络,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东...

简述中国传统书画现代创新的多种可能以佛教为例
这就是不是“构思”的“构思”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明了,佛教的传入,特别是经过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后,禅宗思想渗透到了书画艺术创之中,使其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创作心态、创作表达、创作构思、创作内含更为生动和丰富,对我国的书画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中国现代书画家有哪些
中国现代书画家有以下几位主要代表:一、齐白石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大师。他的绘画风格独特,以花鸟、山水和人物见长。他的书法作品也享有盛誉,自成一派。二、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之一。他擅长油画,也精于中国画。他的书画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三、...

中国传统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造纸技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巨大贡献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也越来越精美,唐代以后设计制造的暗花龙纹宣纸,到了清代,更加炉火纯青,清代生产的暗花龙纹宣纸,纵64厘米,横133.5厘米,是一种设计精美,使用方便的书画宣纸。 火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对于火药的利用,中国古人并非都...

中国现代绘画的特征
它决定了中国近代美学的发展取向和逻辑必然.即努力探觅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以求在两种美学的支持下对中西美学的综合创新,从而显示出分别以反对封建传统的感性启蒙、会通中西美学。 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形构图,赋物以神,故与十五世纪以来以油彩作于...

中国书法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

中国近现代国画与古代的区别
国画定义:是中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使用中国传统的纸墨笔砚以及中国画技法创作的美术作品。简介:国画,又称“中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徐莺:国宝的形成——观念史视野下书画收藏的现代转型
徐莺:国宝的形成——观念史视野下书画收藏的现代转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 书画收藏存在于社会的顶层阶级。所谓“公私收藏的此消彼长”, 公是指宫廷, 私是指士大夫阶层, 即书画收藏只在传统社会金字塔的顶层聚散。古

中国近现代和当代60位书画名家及升值潜力的封神榜出炉
所谓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以至于宋代诗人、词人大文豪苏东坡吟诗作画以助江山之力:为国争光、美文传播天下,书画雅室争辉。为后学者标榜传颂!近现代书画名家在继承中国民族绘画的同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今天提名的60位书画名家中,他们的书画作品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时代...

你对中国书画传承与发展有何见解?
一.简单:中国传统书画的精妙绝伦,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先贤大师们的精心锤炼而形成的,传统的书画是后人难以超越的。也就是说,先传承好了中国书面的精髓,再研究如何发展。二.复杂:纵观现在好多“大家”的书画作品,立刻就知道这批人对于传承完全是一片空白!更有甚者,看了一批“国家级书画宝贝们”...

普定县19787242932: 简述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几种类型 -
扈品九威: 清中晚期以后,画派林立,艺术风格多样,表现形式丰富;但从绘画理念上看无非两种:一是以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为创作宗旨,一是以西方的绘画理念为创作宗旨.前一理念,认为中国画应以绘画功底、学养为基石,抒发画家自身的情感逸气和主观感悟,达到意境深邃、境界高雅之境地

普定县19787242932: 现代中国水墨画在继承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有哪些方面的创新?
扈品九威: 水拓法,撞粉法和喷染法..

普定县19787242932: 中国现代绘画比中国古代绘画有哪些发展与变化 -
扈品九威: 发展:首先发展了材料,粗纤维纸、加湿器、牛奶调墨、矾水调墨、米汤调墨、玻璃拓墨、棉纱蘸墨、大笔溅墨、大碗泼墨、大盆倒墨. 其次发展了个性,不读书,书不读.自以为是,忙于应场,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双手开工,头发蘸墨,藐视传统. 变化:中国画的人文情怀、诗书画印,书法入画,写意精神荡然无存了.

普定县19787242932: 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国现代绘画有哪些新的发展与变化 -
扈品九威: 古代用的是墨汁,很少见有彩绘的,一般古人画山水的比较多,现代的工艺也多,画什么的都有,花鸟虫鱼,人物风景,各有各的特色,多了也就不珍贵了;像画家活着时画不值钱,也不是很珍贵,等到一升天,呵呵 那就不好说了,少则十万百万,多则千万上亿,所以说乱世黄金,和平古董.人生价如何,死了会更高.

普定县19787242932: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有哪些? -
扈品九威: 上面的答案似乎是回答了立体的设计,平面设计主要是一块基本版图.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很多,书画可现今留传最广的.可以把书法的豪迈笔画应用到设计方位当中,如衣服的衬饰,同时也可以把画的色彩应用到设计中,如服装或者地板、墙壁等等,都可以透漏出古色古风.其实不单指这些,中华的传统服装也可以.例如:上海的旗袍,里面的各种花样的纽扣都可以搬到设计当中.如设计为椅子的靠背!其实,紫砂壶上的古字、古画都可以转化应用在西式的摆设或用具上,重点还分阴文和阳文,阴文是凹下去的,阳文是突起的,这是中华雕塑艺术中的一大特点.

普定县19787242932: 怎么样理解传统绘画中现代性的表现? -
扈品九威: 个人认为,传统的不一定是以前的,现在的也不一定是现代的. 首先,传统二字体现在主题与手法两方面,因此现代性也对应于此. 绘画主题若与当今某种意识潮流或其他等等有一定联系,应该可以说体现了现代性.手法也同理,但因为绘画材料的较大差异,较之前者可能略显勉强. 其次,针对具体作品,在当时绘画史上的历史作用,如在某方面推动或颠覆了之前的思想,这种作用若与现代作品创作出发点有联系,也能说体现了一定现代性.个人意见.

普定县19787242932: 中国画向何方向发展??? -
扈品九威: 中国画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来创新,绘画过程中将画者个人的感情,修养,人品,学识等方面体现在画中.将诗文,印章,书法与绘画结合成一体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其自古以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画的可贵之处.

普定县19787242932: 传统绘画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
扈品九威: 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广告设计是相通的,从中国画的空灵意境到现代广告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简约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艺术家和设计师擅于找出一个着力点,以这一着力点显示其余,使现代广告设计成为...

普定县19787242932: 中国绘画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扈品九威: 中国绘画的精髓是意境,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关于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既不能具体描述,但它又是确实一直存在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它的影响范围也开始辐射到其他的方向,比如设计.中国画的元素对现代设计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大多中国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都以意境为核心,用新颖的形式来表现,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会为我们带来很多欣喜的结果,都是一些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艺术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