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作者&投稿:梅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内容提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拟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等问题略陈笔者管见。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价值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一、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 由于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1]而“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2]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3]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人认为,既然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那么按劳分配应该包含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 ,因而认为我国应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混为一谈,混同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事实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劳动,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买卖的劳动力。按劳分配包含了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中应该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仅仅是必要劳动价值(如果真的是劳资双方“等价交换”的话)。 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为什么有不少学者信奉要素价值论?看似合理的要素价值论真的合理吗?这就要求我们弄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价值。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 二、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6]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大量产品,是物质财富、是使用价值,而且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对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论证。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 其次,应该搞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7]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8]马克思强调 “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9]也就是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准确地说应该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而非具体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说到“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0]虽然资本和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但是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他们都不创造新的价值,仅仅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 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现代化生产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活劳动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物化劳动(机器、设备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物化劳动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首先,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活劳动创造;其次,这些生产资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此来增加劳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而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 基于以上认识,在脑力劳动占据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经营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该以何种形式参与分配? 三、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 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此,《建议》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能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做过论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种劳动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11]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的价值,如前所述,马克思把经营管理者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不过,经营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同于一般工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们对于企业的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工人。一般劳动者只是生产商品,不用承担其他的压力,但是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管理生产过程,还要决定该生产何种产品、该如何定价等问题。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与此相反,一个没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使一个原本盈利的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经营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影响(外部效应)。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价值,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们从事的是更为复杂脑力劳动,是更多的自乘的简单劳动,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比一般劳动者更高的报酬,这使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此外,为了防止“58”、“59”现象,为了调动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应该使他们得到他们应该获得的报酬,对经营管理者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对科技工作者实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结合。 随着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肯定,有不少学者提出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全部是他们的劳动收入,没有剥削的性质,从而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优越的社会等等荒谬的结论。这不禁引起了对私营企业主收入问题的再思考。 首先应该肯定私营企业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描述到:“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12]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主管理企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因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没有剥削的成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要大于一般的国企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劳动应得那一部分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资本投入相应的利润收入。如前所述,资本(代表机器等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物化了的劳动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因此这种利润收入是资本增值的结果,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得来的。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劳动所得,也有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邹东涛、范王榜:《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高尚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中宏网 3、卫新华:《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载《宏观经济研究》2001.3 4、企业家论坛:《关于企业家的价值》载www.263.com 5、王玉芬:《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 载《经济问题》2001.4 6、卫新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问题》,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01.4 [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M] 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1997 第15页 [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M] 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1997 第1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 第9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90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1972 第218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75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57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6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60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100―101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219―220页
参考资料:http://www.flgw.cn/lunwen/jingji/200512/25306.html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三、全面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
(三)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本质局限而无法理解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原话)
  非现在人们歪曲的所 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那些人驳论到劳动价值论,就无耻的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更进一步的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更应正了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以及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即把价值这种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具体财富,说成是物质的属性。

  也就是说所谓GDP(生产总值)是压根就不存在的,总生产涵数是不存在的,它真正的名称应该称为“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为什么说生产总值是一个错误性的逻辑概念呢,如异质的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8%,显然不如说去年生产的是21寸电视而今年生产了29寸的电视更清楚。实际苹果和梨中作为商品,它们只之中只包含了相同的人支配人劳动的时间关系,即它代表的社会关系的权力,非具体财富。
  又如:如异质被卖出的的1磅牛肉可能与卖出的1吨牛屎的价值(交换价值)相同,但牛肉与牛屎的“有用性”是异质的,可见价值不是什么“具体的有用性”,而是牛肉和牛屎相同耗费的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

  正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指出的,“有用性”是物质在那种形态的客观存在,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引起属性的转化。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确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空气、阳光有用,但空气、阳光没有价值,即不包含钱用计量的原子。

  在这里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与每个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是冲 突的,每个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是“有用性”,而劳动价值论是用来针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是说明资本主义追求的金钱所计量的原子是什么。
  因此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人是极端无耻的,驳不倒劳动价值论就转回去歪曲它。
  正如马克思说,“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 587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

  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价值”,这等于说劳动能创造人类劳动,“劳动的价值”等于说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一个逻辑错误,因此不学辑学去阅读《资本论》的左派,还要先入为主的相信劳动能创造价值这样的逻辑,已经神质大乱,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劳动价值论是什么。按植根于社会的语言关系影响,先入为主的把劳动价值论不自觉的修正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而不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的理论。而右派们显然乐看到人们曲歪劳动价值论,他们当中很多学者明明读懂了,还要去歪曲,可见其动机不良。
  在这里我们应该毫不留情的把劳动价值论的真正逻辑揭示出来,看看它与多么的符合实际。

  价值(交换价值)实际上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非具体财富,正如利润代表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的权力。

  用马克思的话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并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权力”。“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因此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在这里无疑剩余价值如果是具体剩余财富,那么马克思的观点就错的,就十分偏激,但如果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那么马克思无疑就是完全正确的,一点也不偏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为最大化的支配人的行为(权力)而生产,金钱游戏就是如此。正如利润(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代表的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因此马克思才把追求利润的企业称为阶级斗争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就如同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距离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样。价值量增加并非什么功劳,在使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价值增加相反是一种罪过,资本因吞噬劳动,把其奴役成价值,因此资本有罪。
  《资本论》通过资本之间存在积累式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把利润与物质生产效率、技术等关系完全排除,证明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私有产权能促进利润,但利润确与真正的物质生产效率无关。
  如:物质生产效率不同或者效率提高不同步的不同行业确存在着平均利润率。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市场经济并非什么以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以积累为主的竞争,积累为主的竞争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均衡,它不会优化配置资源,只是一种社会支配秩序均衡。如你可以1秒钟之内把上千亿资金转帐到几千公里以外,确不可能在一年之中生产出上万台机器,资本可要比“僵化的生产涵数”和“僵化的最优配置资源”灵活得多。
  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不会慢慢等待“僵化的最优资源配置”,他们必须快速扩张,只要其利润率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他们的企业随就有被收购和破产的危机。因此他们只要发明此领域资本的利润率低于其它行业,就会出售此领域的资产,或者购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或者直接涨价与高利润率行业对抗,从而重新改变货币(资本)与劳动力交换比例,达到以平均利润率(剥削率)为重心的均衡。
  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剥削率太低,意味着他有失掉资本家地位的危险,而普通人确需要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资本主义不是不让人有高物质消耗,而是要人们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这样资本自然赚到钱,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就是人们的这种雇佣劳动。正如《资本论》里预言会出现借贷消耗,各种逼迫人们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的形式。正如以前需要5年劳动时间能交换的住房,现在确需要10年或者20年,一份工作的时间不够,就用二份或者多份工作时间去交换,这样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GDP(雇佣劳动总和)就得到增长,资本游戏就继续,当每个人交换预到生理极限,那么经济危机就开始。
  因此劳动价值论揭示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金钱游戏,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按劳动价值论运转的。
  而剩余价值实际上在生产中就存在,并非是实现了利润才有,亏损企业只不过是否转化为利润的问题。假如给工人给资本家生产1块蛋糕需要1小时,实际上对于资本家只会用小于1小时的劳动时间去交换,工资只不过是水涨船高的水,商品的价值(劳动时间)相对应的货币值就如同船,也就是说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能够交换到消费品的劳动时间小于1小时。在这里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两位一位的。剩余价值不是在转化为利润才有,而是在用工资交换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就已存在,在这里即便亏损企业的资本家也是剥削工人的,因为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时间(工资),小于工人为资本生产的劳动时间。克思通过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之间存在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证明低于这个剥削率资本家随时都有失掉资本地位的危险。也就是说工人所能交换消费品的劳动时间超出他们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超出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再通过消费这种交换,以利润的形式得以实现。现实中商品的“价格”(价值是时间,价格是时间与货币的比例关系)、利润(剩余价值这种劳动时间转化成的货币值)、工资,只不过是货币值与这一系例时间的比例关系。

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身实践


谈谈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运用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稳步...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运用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1、首先,要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工作机构,加强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2、其次,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规划,制...

《故园春》全文
全文:故园春柯灵 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桃花奖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

如何加强单位保密管理
问题一: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单位保密工作 相对而言,在加强基层单位保密工作上却显得有些滞后。切实加强基层单位的保密工作,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根基。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保密工作的科学化、保密管理的法制化、保密技术的现代化和保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基层单位保密工作全面、协调、可...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思想建党不放松,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成功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思...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详细是什么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指: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逐步由乡村...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20篇
写作思路:首先介绍一下《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内容都有什么,写出自己认为最感兴趣的,比如令我印象最深的呢?还得讲到关于动物的:“大象的鼻子为什么会喷水?”等等,最后融入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者收获。正文:《十万个为什么》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等方面,让我感受到了...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它实际上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对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愚公移山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急用!!
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党在我身边》论文,或者《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我成长》
自那时以来,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少年儿童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员是队组织的主人。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一...

银行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求解答
作为共产党员,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要努力实践党的宗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不更新思想,不更新知识,很难开展工作,很难完成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发挥表率作用模范作用。所以我们...

下陆区1787006129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简答 -
桑狠欣美:[答案]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原话) 非现在人们歪曲的所 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那些人驳论到劳动价值论,就无耻的把劳动价值论歪曲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更进一步的进入到...

下陆区17870061296: 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桑狠欣美:[答案]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三、全面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

下陆区17870061296: 在21世纪的时代实践下,怎样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桑狠欣美: 如何深化?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喝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下陆区17870061296: 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基本内容 -
桑狠欣美: 内容: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下陆区17870061296: (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2)当前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 -
桑狠欣美: (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答:(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剖析,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

下陆区17870061296: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桑狠欣美: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因为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最根本依据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对劳动的含义有了拓展,绝大部分非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比如说艺术领域{齐白石的画})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 总结:劳动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分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拓展.

下陆区17870061296: 怎样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桑狠欣美: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

下陆区17870061296: 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后思考题第5题与第10题答案 2如何新时期如何深化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桑狠欣美:[答案] 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后思考题第5题与第10题答案 5.①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答案:(课本136页—137页)资本是可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

下陆区17870061296: 劳动价值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形成机制的
桑狠欣美: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