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策》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就出自这个寓言

作者&投稿:吕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赵且伐燕这篇文言短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就出自这个寓言。它深刻的寓意是 -------。~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2/蚌合而莫过(甘)其喙。其:---------它的,鷸
渔者得而并擒(之)。之:---------它们,指鹬蚌
愿王熟计(之)也.之:--------这件事,出兵之事

战国策》里的寓言故事:
1、惊弓之鸟
天下各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派魏加去见楚相春申君黄歇说:“您已经安排好领兵的大将吗?”春申君说:“是的,我想派临武君为大将。”魏加说:“我年幼时喜欢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个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说:“好的。”魏加说:“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弓弦,就可以把鸟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说:‘射技有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病雁。’魏王说:‘你怎么知道?’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缓慢,叫得声音又悲切;飞得缓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离开了雁群,身负旧伤且心存惊惧,一听见弓弦的声音就吓得拼命高飞,以致使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现在的临武君也曾被秦军打败,犹如惊弓之鸟,所以派他去担任抗秦的将领是不妥当的。”
2、鹬蚌相争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3、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扩展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1] 。”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策

我觉得应该是“鹬蚌相争”。

出自燕策的寓言有:
1.忠信得罪 出自《燕策一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2.摩笄(ji一声)之山 出自《燕策一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为燕王》
3.五百斤买马首 出自《燕策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4.忠信受笞 出自《燕策一 苏代谓燕昭王》
5.周地贱媒 出自《燕策一 燕王谓苏代》
6.卖骏马 出自《燕策二 苏代为燕说齐》
7.同舟而济 出自《燕策二 或献书燕王》
8.鹬蚌相争 出自《燕策二 赵且伐燕》
9.柳下惠不去鲁 出自《燕策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最近在看《战国策》,燕策就这么多寓言。你要的应该是“鹬蚌相争”,这个最出名;“同舟而济”也有点可能;其他的没可能。

要是想知道每个寓言是什么意思就百度一下那一篇的翻译吧,我都写了出处和生字的注音。
全手打,绝非复制粘贴。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vb b vbhn

马价十倍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翻译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翻 ...
刘向在《战国策·燕策》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赵国即将对燕国发起攻势时,如果两国陷入长期的军事对峙,不仅会导致各自国家的民众疲惫不堪,而且最终可能会两败俱伤,让第三方从中渔利。这个故事通过辩士苏代巧妙地运用寓言,巧妙地劝阻了赵国的侵略行动。《战国策》以其卓越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寓言...

成语千金买骨中的骨是什么?
1. "千里马的尸骨"这个概念在成语“千金买骨”中,指的是一匹千里马死后剩下的骨头。2. 成语“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过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从而吸引真正的人才。3. 故事中,一位君王想要一匹千里马,但三年都未能如愿。一位侍臣最终用五百金买回...

马说和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都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人才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否则就会像千里马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才流失和浪费的痛心疾首,同时也呼吁统治者要重视人才、善待人才。《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讲述了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继承王位,并发...

荆轲刺秦王出自哪本书
在历史典籍《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了一则脍炙人口的传奇——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生动描绘了战国时代的风云变幻,特别是荆轲以身犯险、矢志不渝的形象。公元前227年,他怀揣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挚友樊於期的头颅,毅然决然地奔赴秦国,目标直指秦王嬴政。在易水边,太子丹与众人为荆轲壮行,高渐离的筑声...

战国策·燕策三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离秦国,回国后忧虑于秦军的威胁,寻求太傅鞫武的建议。鞫武认为秦势强大,不宜直接挑衅。樊将军逃至燕国,太子收留,但鞫武认为此举危险,建议送樊将军去匈奴避祸,自己则计划联合三晋、齐楚和匈奴对抗秦国。太子丹担心计划实施缓慢,坚持留下樊将军。鞫武推荐田光,田光虽年迈,...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它讲述了一个鹬鸟和一只蚌相互争斗的故事。蚌张口想要吞食鹬鸟,而鹬鸟则试图抓住蚌。在两者激烈争斗之际,一个渔翁趁机将它们一起捕获,从而得到了两者的好处。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结果让第三者占了便宜。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近义词有“渔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什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什么?成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的故事。蚌在河边晒太阳,鹬鸟趁机啄食蚌的肉。蚌迅速闭合壳儿,紧紧夹住了鹬的嘴。鹬鸟和蚌都不肯让步,于是它们都被一个过路的渔夫捕获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双方争执不下,结果让第三者占...

笑解《战国策》韩、燕、宋卫、中山策
其实这个故事只是记录下来的一小部分而已,而文中所说的“正名”才是重点。不仅仅是列御寇,孔老夫子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既然是喜鹊,就好好当喜鹊吧。燕策 其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苏秦为燕王去游说齐国,还收回了好几座城池。但是在这过程中呢,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说...

解剖一只麻雀——文言文实词新考法专练三
解构文言智慧,探索古文新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篇篇经典文言文犹如璀璨的明珠,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策略令人深思。本文以《战国策·燕策三》中的片段为例,揭示了古代智者如何以巧妙的方式应对危机,以及文言实词的深层含义。秦将灭六国,燕太子丹为保国危急,引出了一场智谋与忠诚的考验。樊将军从秦流亡至...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的是关于谁的典故
1. "黄金台"的典故源自《战国策·燕策一》,讲述了燕国国君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筑台拜郭隗为国师,并为他建造宫殿,从而吸引了许多人才的故事。2. 台上并没有黄金,之所以称之为黄金台,是因为郭隗用了一个用黄金买千里马的马骨引来千里马的故事打动了燕昭王。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

金安区13833125150: 中国古代寓言选一则讲讲这则寓言说了什么道理 -
冯注灵尔: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选白西汉刘向编订的 《战国策·燕策》

金安区1383312515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明赵王怎样的品质? -
冯注灵尔: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

金安区1383312515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
冯注灵尔: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又作“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这是战国时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在和赵惠文王谈话中讲的一段寓言故事. 有一次,苏代听说赵国准备攻打燕国,便替燕国当说客去劝阻赵王不要出兵...

金安区1383312515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译文 -
冯注灵尔:[答案] 原文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分析评论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

金安区13833125150: 鹬蚌相争后半句是什么 -
冯注灵尔: 1、鹬蚌相争后半句是:【渔翁得利】. 2、《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

金安区13833125150: 苏代讲述“鹬蚌相争”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
冯注灵尔: 翻译: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

金安区13833125150: 求"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的翻译 -
冯注灵尔: 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一、原文:西汉 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

金安区13833125150: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答案 -
冯注灵尔: 解 释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

金安区13833125150: 鹬蚌相争讲了一件什么事 -
冯注灵尔: 解释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金安区13833125150: 战国策·燕策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冯注灵尔: 战国策.燕策一》有个“千金市骨”的典故,大致讲述的是燕昭王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终日困惑.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