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孔子会见老人时,老子临别前说的那些话 急

作者&投稿:征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各自的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还难说,只能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中分析。
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崇沿天地自然。是超脱世俗之高节之人。
孔子,安贫乐道,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其人是入世之人,为人性情耿直,看问题深刻,但正因此,常直言议论,很得罪人。道德的最大卫道士,甚至愚腐而不变通。眼中不蒙一丝污垢而身以行践之。可当的起是入世的圣人。
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话是孟子说的,代表其性格之坚忍。道德的第二大卫道士,但不愚腐。《性善论》提出者,代表为人之仁,民本思想的提出者,是一个大善坚忍的人。
庄子,我知道的最崇尚自然,最洒脱的人,喜怒哀乐无不暗合天地自然。其妻病逝时,友人来探,见庄周坐在台阶上持酒大乐,正在庆祝,友人疑惑。庄子说,我妻离开人世苦海,回归自然,这么好的事你们为什么悲伤呢?我看这是一大好事。。。。。出尘潇洒之人。
这性格什么的,哪有官方的。。。只好自已析,不一定做数的

  孔子见老子的具体年月,至今没有统一的可信的说法。我曾经反复揣摩过这个问题,如果按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叙事顺序,孔子见老子则是孔子二十岁刚过的时候。孔子见老子大约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则没有什么疑问。总之,孔子还比较年轻。如果从语气体会,老子应该比孔子大二十岁左右。孔子的生年当在公元前552年(一般都说前551年,不确),这样,孔子见老子的年代当在公元前520年左右。这正是春秋末期,礼乐制度受到强烈挑战,各诸侯国内部出现卿大夫僭越擅权,国君地位不稳的时代。晋国六卿,鲁国三桓,齐国陈氏都很专横霸道。孔子是当时掌握礼乐制度知识最完备的人,洛阳作为东周的首都,理论上应该是礼乐文献和实物最全的地方,孔子出于求知的强烈欲望,才会有此行。
  司马迁记载孔子见老子时候的语言,主要是老子告诫孔子的话,而孔子见老子时说了什么则不得而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孔子见老子经过的:“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我们简析老子的话:他开始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可以体会出孔子说话的内容是古圣先贤的理论,是想用他们的言论来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所以老子才说这些人骨头都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话还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说明我们民族当时的书面语言就在流传。试想,如果没有成熟有系统的文字怎么能够记录骨头已经腐朽的先人的语言。仅此一点,就令我们很欣慰,为我们的祖先叫好。因为文字系统的建立和流传才是我们我国文明三千年不间断的基石和最关键的因素。
  老子接着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下面用个“且”字转折,意思说那些古圣先贤早就死去了,而当今已经没有圣贤了。既然如此,君子“得其时”就出仕,不得其时就隐遁起来,不要展露出才华。好的商人储备许多商品却好像很空虚,而君子道德高尚但表面好像很愚蠢迟钝。建议孔子去掉表面的骄气和远大志向,这些都对孔子的安全不利。可以体会出孔子当时一定表现出要大济苍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而老子认为不是时机,故应该深藏不露为好。老子的话很真挚很深刻。
  孔子在洛阳逗留多长时间不可考知,中间是否再见老子也不可考知,但孔子临走的时候,老子送别时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孔子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其实真正送给孔子的话就是后面的两句,聪明深察可以,但是如果好议论人者,就离死不远了。“博辩广大”可以,但如果“发人之恶”,则自身就危险了。老子是柱下史,是保管历史档案的,因此历史知识非常丰富。最后两句确实是深刻的人生经验,就是放在古今中外也是非常深刻的。更可以看出老子对于孔子是真心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可以感觉到那语重心长的语调和关切爱护的眼神。
  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老子和庄子好像都很厌弃“仁义道德”,但老子说他“窃仁人之号”,即他窃取了仁人的称号,说窃取是谦虚,但可以推知当时天下人认为老子是“仁人”,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孔子终身提倡的做人核心便是仁,这一点是很有趣的。

临别时老子向孔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意思很直白,就是说:谁是聪明晓事却离死不远的人呢,是那些喜欢议论别人的人。谁是辩才无碍却危及自身的人呢,是那些触犯了别人的人。做人子心里不要有自己,做人臣的心里也不要有自己。
什么意思呢,就是聪明不要外露,能说不要尖刻,不要处处突出自己,自己要低调,要把父母,君王处处放在上面。


翻译《孔子与柳下季为友》
孔子不听,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会见盗跖。盗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队伍,将人肝切碎后吃掉。孔子下了车走上前去,见了禀报的人员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刚毅正直,多多拜托转达我前来拜见的心意。”禀报的人入内通报,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双目圆睁亮如明星,头发怒起直冲帽顶,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译文:出门办事就像去接待贵宾一 样,役使百姓就像去举行重大的祭祀一般,都要认真严肃地做。自己 不愿意要的,就不强加给别人。此句出自孔子.《论语》颜渊篇,原文如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

孔子和晏子有见过面吗?
足饭饱之后,晏婴又陪孔子说了一会闲话,便命黎鉏送孔子师徒到馆舍中安歇。馆舍内, 孔子辗转反侧,难以安寝。他很兴奋,回顾着半天来发生的一切,无一不说明晏婴对他 不仅十分尊重,而且异常了解。他既然如此熟悉自己的生活习惯,想必更理解自己的思 想感情、志趣和抱负。他幻想着晏婴是会像鲍叔荐管仲那样向景公荐举自...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与宴婴交往的故事(关于宴婴反对孔子的理论反对齐景公重用孔子的故事就别说了,说点我不知道的)孔子与蘧伯玉交往的故事(关于孔子在蘧伯玉家住了好久这些我都知道,说点别的)孔... 孔子与宴婴交往的故事(关于宴婴反对孔子的理论反对齐景公重用孔子的故事就别说了,说点我不知道的)孔子与蘧伯玉交往的故事(关于...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也许孔子早就看出了斗争双方的胜负,所以以“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从这点看:不亏是老子的学生,此举无异是保全了自己,为后来的崛起积蓄了力量。公元前500年夏,鲁定公于齐国国君相会于夹谷,孔子奉命以礼仪专家身份随行。会见之后,齐国演出民间舞蹈助兴,深受君臣国礼思想熏陶的孔子当然不能忍受,...

孔子一生最重要在哪个方面?哪一点让你最感动,得到什么启发,简要说说...
1、 好学 曾经有人问他的弟子子贡:“你的老师是个什么人?”子贡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就回来问孔子,孔子恨铁不成钢,责怪之后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事实上,孔子确实做到了好学,他在街上允文允武,而且是个大音乐家,对于好学,他到偏激的地步,在大街上如果听到一...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

学会把事情做对阅读答案文章举孔子和子贡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3、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

孔子与子路(二)
史书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学识渊博,又曾经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而遭齐人忌惮,真可谓是才貌俱佳,女人都有好奇心的嘛,上次来没来得及见就走了,这次无论如何得见一见,于是派人去请孔子。使者见着孔子就说:“四方来的君子不以为辱想与卫灵公结为兄弟的,必定会见夫人,夫人希望见到您”。孔子...

柳城县13310404595: 联系课文片段,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什么? -
门哈积雪: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柳城县13310404595: 讲礼貌的典故 -
门哈积雪: 以前,有位诗人出门云游,他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那不知道从哪条路能到村庄里去,正好有位老人走过来,诗人见了后上前问到:哪条路能通往村庄?老人看也没看诗人的往前走,诗人大急连说道:老头我问你话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你真没礼貌!老人停下脚步回答到:路有三条自己选去.诗人见老人这样回答他,也想起自己问老人话时没有礼貌,顿时满脸通红,重新弯下腰给老人赔礼道歉,老人见诗人知道自己错了又给自己道歉了这才将路指给诗人.这告诉我们要礼貌待人

柳城县13310404595: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
门哈积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每个人对孔子的观点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说孔子是圣人,有人说孔子是凡人,有人说孔子是仁爱之师,有人孔子他是丧家之犬.我们能听说呢?其实,带着恭敬的心去看孔子,你会发现他是可敬的.孔子生性正直,...

柳城县13310404595: 孔子是如何评价老子的 -
门哈积雪: 其犹龙邪

柳城县13310404595: 老子对孔子说的几句忠告的文言文
门哈积雪: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听说富贵之人...

柳城县13310404595: 孔子“始而之小.....”结合安监工作,谈谈你对工作认识 -
门哈积雪: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柳城县13310404595: 谁能给我历史人物故事 -
门哈积雪: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

柳城县13310404595: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是? -
门哈积雪: 孔子与老子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

柳城县13310404595: 孔子和老子什么关系? -
门哈积雪: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柳城县13310404595: 关于微笑待人的事例 -
门哈积雪: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