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螃蟹账是怎么算的?

作者&投稿:罗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楼梦螃蟹宴~

刘姥姥。听周瑞家的算出来的总共花了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听了说:“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作者曹雪芹为什么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创作这样一位人物对全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讨论一下这一人物创作的意义:


一,刘姥姥对作品的艺术结构的作用

  当前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的认识尽管还不尽一致,但大家有都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小说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十分成功地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上层贵族家庭的生活,写了这个家庭中各种各样人物的思想性格,风貌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写了存在于这个家庭的种种尖锐的矛盾,更写了这个贵族之家如何 “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采取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揭开这个贵族家庭的底里并把它外在威严,势派和内部的奢靡,腐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呢?

  众所周知,《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作者在第五回中就对红楼梦的主旨,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及整个情节脉络做了概括的介绍和安排。所以小说真正的故事开端应该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而“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已做了基本描述,所以第六回实际上写的只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这个刘姥姥究竟是何许人呢?是作品的主人公吗?“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哪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①刘姥姥不仅并非书中主要人物,而且还是“芥豆之微”。原来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狗儿姓王,当年他祖上也曾作过小官,因而认识王夫人之父,为贪图王府的权势就认了宗。其后,狗儿的祖父过逝了,家道中落,就迁出城外务农,因家中人口简单,孩子无人照料,就把寡居的岳母接来同住,借以照料。这便是刘姥姥与贾府的很牵强的一点关系。

  作者曹雪芹在精心安排《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极大悬殊的村妇刘姥姥,让刘姥姥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她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被救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

  可以说刘姥姥既是《红楼梦》中总领全文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刘姥姥这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刻,正是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也就是说每逢《红楼梦》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刘姥姥便会在荣国府出现。

  由此可见,作者创作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就在于此: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刘姥姥从内里,从近出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情节因此得以开展,便能更深入与细腻地展开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

  二,刘姥姥对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

  曹雪芹用他的如椽大笔,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不仅如此,在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同时,作者还过刘姥姥勾画了全书重要人物的一些性格侧面,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复杂和具体化。

  在刘姥姥二进荣府的场面中,贾府的上上下下都粉墨登场,在刘姥姥的周围表现着他们自己。这些人物当中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母这些主子们,也有平儿,鸳鸯这些丫头们,甚至还有栊翠庵的妙玉等。小说通过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分别照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甚至他们一些平时不很突出的性格因素,也都因有了刘姥姥而得到了突出和烘染,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具有立体化的特征,从而收到一笔多能的艺术效果。正像脂评本中所感叹的:“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有之,未有此恒和少数之笔也。”②

  王熙凤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所见到的第一个主子,在刘姥姥眼里,王熙凤穿着华贵,气质高傲,并且“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①个穷亲戚面前,凤姐显得是这样的高贵,这样的矜持,这样的庄严,可谓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脂评:“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①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身份从凤姐,王夫人家的穷亲戚摇身一变成了贾母的座上宾。王熙凤为了讨好取悦贾母,她以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刘姥姥当成了女篾片,女清客,尽情地捉弄,随意地戏耍,让这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太太扮演成喜剧角色,终于给老祖宗带来了欢乐。而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已经力失人心,大势已去,并且又病入膏肓。于是王熙凤把自己的女儿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王熙凤同从前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再也没有往日的高傲威严,再也不可能摆谱显阔,再也不会拿刘姥姥寻开心,而是不耻求助于刘姥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其性格的多个侧面和不同色调,从而使王熙凤更生动形象化和立体化。

  借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妙玉。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最主要是借刘姥姥的游园过程巧妙讽刺妙玉那种吹毛求疵的洁癖。而且,在对待刘姥姥不同态度上,作者对宝玉和妙玉作了深刻的描绘。

  贾宝玉是红尘中的俗人,妙玉是佛门中的修行人,栊翠庵品茶这场戏,因为有了刘姥姥的介入,我们看到了两人对佛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区别,从而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

  贾宝玉是有佛缘的,但他并不敬佛拜佛,而是领略到了佛的真谛,如佛的慈悲,平等,无我,无常思想。这些精髓融入到了他的性情和言语行动之中。贾宝玉是善良的,慈悲的,如栊翠庵品茶这一细节当中,;刘姥姥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所以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贾宝玉却可怜刘姥姥,“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吧,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贾宝玉是积善行德的,他努力地一件件去做好事,而且不以善小而不为。

  妙玉是出家人,却乖僻,孤洁,自称“畸人”、“槛外人”。佛门讲究平等,慈悲,妙玉则完全没有领略到佛的境界,她对刘姥姥有着发自内心的嫌恶,当贾宝玉请求把茶杯给刘姥姥时,她却说:“这也罢了。幸而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是给你,拿了去吧。”这种孤洁乖僻的个性,导致世俗不能容忍,“云空未必空,过洁世同嫌”,导致她必然走向悲剧。因而也导致了她与贾宝玉的由佛门走向红尘和由红尘走向空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所以,小说在将刘姥姥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血肉分明的同时,也因为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使得凤姐、宝玉和妙玉等这些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细致和立体化。

 三,刘姥姥这一形象升华了《红楼梦》的主题,拓展了其思想内涵

  《红楼梦》一书工写了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贾氏宗族之人,有的虽非贾姓,却也与贾家有亲缘、雇佣、同僚、师友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的重要人物只有刘姥姥一人。

  刘姥姥家境贫寒,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才“舍着我这副老脸”,到贾府去求援,所以刘姥姥是以一个下层社会贫困妇女的身份走进这“诗礼簪缨”的公侯世家,从一个终身务农的穷寡妇的角度观察这“钟鸣鼎食”的豪门巨宅,这一视角的选择,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了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腐朽、寄生、反动的罪恶本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侧重写的是以刘姥姥的视角显现贾府的权势。刘姥姥看到门两旁气派的石狮,满门的轿马,“挺胸叠肚”的看门人,使得她战战兢兢,见人就称“太爷”;而门人们则是理都不理,把刘姥姥撵到墙角让等着。这种颐指气使的派头与刘姥姥的低三下四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显现的是贾府的权势,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重点写的则是荣国府的豪富。这一次作者用了四回的篇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具体描绘了琳琅满目,花团锦簇的大观园景物和荣国府豪华奢侈的日常生活。刘姥姥一进门偶然遇上的一顿家宴螃蟹宴,经她算了帐:“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等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就更无法比拟了。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傻眼了”。可见,大观园中的潇湘馆、秋爽斋、晓翠堂、栊翠庵、怡红院等景物,对于一个乡野村妇来说是如何的令她惊奇。刘姥姥刚进园子就说:“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买画儿贴……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谁知今儿进这园子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上十倍!”俗话说“美景如画”,刘姥姥却认为大观园比画还好十倍,足见荣国府景物之华美,简直出于刘姥姥想象之外。在游园过程中,作者随意点了两笔:凤姐的穿着打扮和使用之物,非金即银,她穿的大红棉袄用的料子连皇帝“上用内造”的竟也比不上。对筵席上的菜肴,作者着意具体描述了一道菜——茄鲞。凤姐介绍说:“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儿,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玉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好的鸡爪(指拨了皮的山鸡肉)一拌就是了。”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到这个味儿!”①

  曹雪芹如此细微地写这样一道菜,已把贾府穷奢极欲的生活写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刘姥姥“摇头吐舌”慨叹莫名的反应,简直已使贫苦的农民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这样不是把荣府犹如官府的奢靡生活揭露得更为深刻吗?那么,贾府为什么能这么奢侈地生活呢?它的经济来源又是什么呢?

  从乌进孝交的秋后地租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府经济的来源主要是土地剥削,像贾家这样的封建家庭都是靠剥削广大劳动农民的血汗生活的。而像刘姥姥这样的贫苦劳动农民作牛作马一年到头来却衣食无着,需要到处打抽丰。这一边贾府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四体不勤,无谷不分,自朝自暮在那里不是迎宾送客就是下棋吟诗、观花看戏。但他们却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里借着刘姥姥的眼睛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也使我们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看到的荣府就与前两次有天壤之别,这时的荣府已没有了过去那样令人生畏的威势。刘姥姥见不到那些“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门人,也不用“溜”“蹭”,而是“一经来到后门”寻了半天才找见一个人。等到见到凤姐时,这位原来雍容华贵,以泼辣著称的姑奶奶已经“骨瘦如柴,神情恍惚”气息奄奄,病入膏肓了。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府是来“打抽丰”寻求援助的,这一次却是凤姐把刘姥姥当作最可信耐,可以寄托救助的人。她把亲生女儿巧姐托付给了她。

  贾府不仅是四大家族,而且也是整个封建贵族家庭的代表。昔日曾有过“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辉煌,但最终因为封建贵族的奢侈、腐化、寄生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所以刘姥姥既是荣府兴衰的见证人,又是荣府兴衰的“对照物”,同时又目睹了贾府的彻底败落。

  总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让刘姥姥亲眼目睹了贾府如何从发展到极盛,再到最后的败落。她不仅是贾府兴衰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人,她在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义

  小说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小说都是当时文化的结晶,而小说中的人物自然地就担负起了这个传承文化的重任。成功的人物形象总是与一定的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反应出该文化的某些本质属性。

  中国文化历来有雅文化与俗文化之分,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只占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代表以农民为主体的被统治阶级的爱好,属于文化的下层。雅文化经过历代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为两个分支:一方面衍化为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俗文化由于受到压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受上层文化的影响较深,呈现出很粗糙的状态。

  其实,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的源泉。

  在《红楼梦》中,贾府代表着源远流长的雅文化,刘姥姥则代表形态粗俗的俗文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实质是一种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也正是在这种冲突和交流中,两种文化各自显示了自己的特点,本质和局限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本质。

  那么,刘姥姥的身上反映了俗文化的哪些基本特征呢?

  首先是“知恩图报”。我们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目的是因为家境无着落,想来寻求援助的。“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也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①当时奢侈享受的管家奶奶凤姐态度傲慢得很,还在她面前装起了穷:“外头看这里烈烈轰轰,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待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她就带了很多新鲜的瓜果蔬菜来孝敬那些天天吃惯山珍海味的奶奶姑娘们。可见刘姥姥虽然穷苦时渴望从富家亲戚身上捞点油水,但一旦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便丝毫不忘昔日接济之恩。更可贵的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这时的贾府家破人亡,凤姐也病入膏肓奄奄一息。面对这种情况,刘姥姥二话没说,勇敢地担负起了凤姐托孤的重任。在后面的巧姐被卖过程中毅然救走了巧姐。到这时,“知恩图报”的思想在刘姥姥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和贾府昔日那些所谓的亲朋好友们,以及出卖自己亲人的上层贵族相比,又是多么地截然不同啊!

  其次是素朴、本色的个性化语言。跟贾府里面的老爷公子太太小姐们完全不同的是,刘姥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在她身上则充分体现了劳动农民朴素、本色的语言。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寻求帮助时,当听到凤姐给她二十两银子的接济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刘姥姥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话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①瑞家的在旁,听见她说的如此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周瑞家的认为刘姥姥说得粗鄙,只管使眼色止她,殊不知正是这粗鄙的语言打动人心,正是这素朴的语言才写出了刘姥姥的个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还有更精彩的通俗语言:“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个蒜”“花儿落了接了个大瓜”。这句酒令对词,只能出自刘姥姥之口,而且,简简单单几句话已似乎使刘姥姥的神情姿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得力于这样素朴、本色的个性化语言,才使刘姥姥这一典型形象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再次是“愚昧迷信”。刘姥姥笃信鬼神,贾母和大姐儿病了,她建议烧纸驱邪,她给大姐儿起名字,也按照相生相克的道理,以“巧”破“巧”,给大姐取名“巧”认为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并以此博得了王熙凤的欢心。

  俗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它历史久远,从本质上讲,它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俗文化和雅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共同打造了中国历史上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刘姥姥这一形象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很大的文化意义。

  虽然刘姥姥只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小人物,但作者却能运用他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笔,赋予了这个小人物重要的作用。她的三进三出,作为一个线索贯穿了整部小说,她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所以,作者曹雪芹创作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大观园学校原来的校工是焦大。这位焦老伯刚来时还是挺受学生们欢迎的,因为他会讲战争故事,他说他曾经立下天大的功劳。

“我跟府上的老太爷上阵打仗的时候,比你们大不了多少,而且发育不良,瘦小得像只猴子。”焦大这样开始他的故事。

“那,”贾宝玉问,“你们的敌人不全是像瘦猴子的吧?”

“不是,有的像牛,有的像熊。”

“你打得过人家吗?”

“打不过。”

薛蟠就问焦大:“你不是说你立过天大的功劳吗?”

“这不假呀。”

“可是你打不过人家,怎样取胜呢?”

“我跟着老太爷一共打过三次仗,三次都是败仗,

没打过胜仗。”

“没打过胜仗,哪里来的功劳呢?”大家弄不懂了。

焦大说:“败仗打得越大,功劳越大。第三次打了大败仗,遍地都是死人。有的没了胳膊,有的没了腿。张三死了以后变成了李四。”

大家更不懂了,“张三怎么会变成李四呢?”

焦大说:“张三的脑袋被砍掉了,李四的脑袋‘咕噜咕噜’滚过来,一下子粘在张三的脖子上了……”

女生们立刻尖叫起来,林黛玉差点吓昏过去。校长冷子兴走过来,他警告焦大:“你这故事少儿不宜,别往下讲了!”

焦大瞪了校长一眼,很不情愿地闭了嘴。

校长走后,宝玉仍旧缠着焦大,“你还没说明白,为什么‘败仗打得越大,功劳越大’?”

“是我把老太爷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我是不是立了大功?”焦大拍着胸脯,喷着唾沫,“没有我焦大,就没有贾家的荣华富贵,子子孙孙——包括你宝二爷。没有子孙,就用不着办这学校。不办学校,也就不需要校长啦。”焦大看见冷校长又溜达过来了,就故意提高嗓门说给他听。

“焦老头儿,”薛蟠拍拍焦大,“这么说,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呢。”

焦大得意了,“哼,我当年吃过的苦你们谁想得到?逃命路上饿了三天,我偷来一个鸭蛋,自己不吃,让老太爷吃……”

冷子兴提醒焦大:“偷盗是犯罪,别教坏孩子。”

焦大毫不理会,继续说道:“弄到半碗水,让老太爷喝,我自己喝马尿。”

女生们说:“好恶心!”

冷校长又嘟哝:“马上要开饭了,你别影响大家的食欲。”

“你算老几?”焦大火了,“什么样的杂种王八羔子就想教训焦大太爷我?”

“太不文明,太不文明……”校长惹不起这位贾家的功臣,只好堵着耳朵躲得远远的。从此,校长再也不敢干涉焦大给学生们讲故事了。

“宝二爷,林姑娘,”焦大又来招呼听众,“要听故事的快过来!”呼啦一下子又围起一大堆。焦大开始讲故事了:“我跟府上的老太爷上阵打仗的时候,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宝玉诧异道:“怎么还讲这一段?”

薛蟠说:“他大概只会讲这段。”

薛蟠就又拍拍焦大,“老前辈,你歇歇,我帮你说吧。”

“你都知道吗?”

“知道,知道。你那时候发育不良,发僵了……”

探春说:“像只猴子。”

史湘云说:“后来你偷了老乡一个鸡蛋。”

小弟弟贾兰纠正湘云,“是鸭蛋。”

宝玉的保镖茗烟接下去,“你们渴得没水喝,只好喝马尿。”

捣蛋鬼贾环再作一点发展,“马也很渴,它舍不得把尿给你们喝,它就自己喝自己的尿。”、

“好恶心!”女生们又大叫……这以后,没人再愿听焦大讲故事了。焦大好无聊,只好借酒浇愁。焦大喝醉的时候最快乐,这时候他可以看到所有他想看到的人,比如那位去世多年的老太爷。他向老太爷叙述喝马尿的故事,老太爷很耐心地听着,不会嫌他啰唆,不会嫌他恶心。喝醉的时候还可以不用看到那些他不想看到的人,比如那位冷子兴校长。冷校长明明站在他面前,他就是看不见。

“焦大,”校长吩咐他,“课桌椅坏了不少,你得修理修理。”

焦大说:“张三的脑袋被砍掉了。张三,你可是个好人啊。”

校长提醒焦大:“别让稻香村的鸡鸭跑进学校里来,弄得鸡屎遍地。”

焦大说:“李四也挺够哥儿们。李四,你死得太早了。”

冷校长气得七窍生烟,但他此时在焦大面前不是什么校长,而只是一团空气。上课、下课必须按时敲钟,这也归校工管。可是,如果该敲钟的时候偏偏敲钟人喝醉了,那就乱了套了。学校的钟声应该不紧不慢,节奏均匀,可是有一次醉汉焦大敲起了乱钟。乱钟是火警信号。于是四处的人们赶来救火,他们端着盆,提着桶……人们发现根本没有火灾,大家议论着:“没有火,我们不是白跑一趟了?”

“我们拿来的水不是没有用了?”

“也有用的,”其中的聪明人想出好主意,“我们可以用这水使乱敲钟的醉汉清醒过来。”

大家就将端着、提着的水献给焦大。被浇得透湿的焦大醒来了。他清清楚楚地看见站在他面前的不是老太爷,也不是张三和李四,而是校长冷子兴。冷校长向焦大宣布“上面的”决定:“你得挪个地方了。”

“要调动我?”

“调你去田庄上,在那儿不用你敲钟,也不用你修课桌椅。看在老太爷的面上,还派个半大小子整天跟着你。”

“跟着我干什么?”

“听你讲那个喝马尿的故事呀。”

焦大从大观园消失了。学校不能没有校工,于是让刘姥姥来代替焦大。同时照顾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乡下孩子得以进入这个豪华学校读书。但刘姥姥上班第一天就不争气。那天贾代儒老先生正给大家上古董课,讲皇帝的圣旨,唐朝的圣旨和宋朝的圣旨有什么区别。

呆霸王薛蟠嚷起来:“我知道,圣旨都一样的,太监捧在手里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戏里都是这样演的。”

贾环补充说:“圣旨的最后一句是‘钦此’。比如皇帝要送给贾老师一套房子,就会说,‘念贾代儒教书有功,赐给市中心豪宅一座,钦此。’”

贾老先生受宠若惊,说:“皇上还该赐给我一辆马车和一个车夫,因为这里离市中心很远的……”说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太贪心了,他现在要做的是努力把书教好,这才有可能引起皇上的注意,才会有以后的豪宅和马车什么的。于是他提醒学生们(也提醒自己)把心思收回到课本上来。课本是枯燥的,贾老先生的讲授是乏味的。大家就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就盼着早点下课。但下课钟声就是不敲响。元朝的圣旨也讲完了。明朝的圣旨也快讲完了。

“怎么还不下课?”宝玉对保镖茗烟嘀咕道。

贾老先生却毫不在意,只要钟不响,尽管往下讲。这时大家都注意到有一种声音开始侵入,这声音挺雄壮,有韧性,有节奏,且音量越来越大。茗烟溜出教室,在门房找到了声音的起源。

新上任的校工刘姥姥在打呼噜。茗烟瞧了刘姥姥一会儿,便开始敲起钟来。钟声把学生们释放出教室,他们围住刚被钟声惊醒的刘姥姥。贾环没好气地挖苦刘姥姥:“刘姥姥,今天您没打钟,倒被钟打了您了!”

刘姥姥满面惭愧,连连道歉。

冷校长的脸色很难看,“刘姥姥,按照校规,您是要受罚的。”

宝玉说:“就罚刘姥姥讲个故事吧。”

刘姥姥编的那个红袄白裙女孩儿雪下抽柴的鬼故事,曾迷得宝玉真派茗烟跑去寻访。刘姥姥拍手赞成:“罚得好,罚得好。我就再讲个烛花姑娘的故事吧。”

大家便兴致勃勃地等着刘姥姥开讲。

“那是我小时候,一天夜里,我点着蜡烛做针线。”刘姥姥说道,“忽然‘啪’的一声,爆出一朵烛花,烛花里闪出——”

“我知道,”薛蟠说,“烛花里闪出一颗人头!”

“说得多恐怖,”薛宝钗不满意哥哥的粗鲁,“应该说,闪出一张人脸。”

“一张女孩儿的花一样的脸。”宝玉多情地想象着。

“不对,”刘姥姥笑道,“不是一张脸,因为我没看见嘴巴,鼻子,耳朵。”

黛玉问:“那,您只看见一双眼睛?”

“是一双眼睫毛,”刘姥姥说,“一双长长的眼睫毛,对着我眨巴一下,又一下。”

“啊——”大家发出惊叹。

宝玉不明白,“为什么只有睫毛没有眼睛呢?”

刘姥姥说:“是那精灵还在修炼,刚刚只修成眼睫毛。”

“后来呢?”黛玉又怕又想听。

“后来,眼睫毛不眨巴了,不见了,蜡烛一下子垮下来,蜡烛油向四面流,在桌上流成十根手指头。我就用自己的手指头去摸那十根手指头。”

“您敢摸?!”

“老人们说,摸了烛花姑娘的手指头,做起针线活儿心灵手巧。”

“啊——”大家又一次惊叹。刘姥姥的故事比焦大的故事精彩多了。而且刘姥姥的故事永远不会重复,今天讲烛花姑娘,明天讲板凳将军,后天又会讲锅盖老太婆……因此,大家喜欢刘姥姥经常在应该打钟的时候打呼噜,这样就可以罚她了,罚她讲故事。

但冷校长说:“老是耽误下课怎么行,恐怕只能像对焦大一样,也请刘姥姥卷铺盖了。”

宝玉对校长说:“可以不耽误下课的。”

“怎么?”

“我们发现,每次一到该下课的时候,刘姥姥就开始打呼噜了。她的呼噜打得很响,一点也不比打钟的声音轻。”

“你是说,可以用打呼噜来代替打钟?”

“这多好哇,又不耽误下课,又可以罚刘姥姥讲故事。”冷校长摸着胡子想了想,如果赶走刘姥姥,学生们听不到故事了,就会找他闹,要他讲故事。他肚子里只有一个故事,还是从焦大那里贩来的,大家已经不要听了……

“好吧!”冷校长只好同意了宝二爷的建议。从此以后,一到听课听得没劲的时候,大家不再盼着钟声,而是盼着刘姥姥的呼噜。



几年前大众创业狂风骤起,多数创业者热衷于找风口,谈模式。大家认为,自己是猪不重要,队友是猪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行业的大风没刮起来,小猪们却等不到美好的后天了。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行行出状元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与其打着灯笼到处寻模式,探风口,每到一处就被聚光灯下的“创业先驱”们精准灌鸡汤,倒不如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起,整合资源,总能在业界占得一席之地。

否则,鸡汤喝多了风口还没找到,难免胸中添堵,形成鸡汤堰塞湖,若不及时排解,此生无益。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做事情团队很重要,有了团队,就可以整合资源,大家献计献策,再有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组织执行,就容易做成事情。

关于这一点,《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能进得荣国府,拿到纹银二十两,倒是有几点值得聊一聊。

刘姥姥是标准的乡村老妪,属于自由的一无所有的那种人。当然,跟女儿刘氏和女婿狗儿比起来,刘姥姥还算有些胆识,毕竟,进贾府项目的发起人是她,执行人也是她。刘姥姥的套路,还是最近流行的“连接思维”的典范。

刘姥姥不是个好高骛远的人,这个可以理解,穷了一辈子,定然也没那志气。“守多大婉儿,吃多大饭”,见姑爷狗儿因为钱的事儿酒后发牢骚,刘姥姥先是挺身而出给狗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就开始想办法给全家过冬融资了。

融资成功有两个条件,第一,找到有钱的主儿;第二,人家愿意给钱。刘姥姥一盘算,给狗儿指了条明路,这条路通往荣国府。荣国府固然有钱,但能不能融资成功,就要看如何运作了。

向荣国府讨钱花的大旗举起来了,全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三口人的思想也空前统一起来了,这时刘姥姥就需要一个团队了。

狗儿自不必说,作为合伙儿人,狗儿先是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板儿加入团队,然后又给刘姥姥出谋划策道,若想进得贾府,可以走贾府王夫人的陪房周瑞的路子,恰好狗儿与周瑞颇有些交情,这就给了刘姥姥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

板儿的加入也不容小觑,起码起到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小孩子容易博取同情,二是紧张或者感觉尴尬的时候可以先教训板儿两句或者朝脸上打一巴掌过去,这样会让姥姥感觉心里有底气。

刘姥姥也是个说干就干,不惧出发,又迷恋现场的老太太。前一天晚上才刚刚成立的项目,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上线了。

刘姥姥带着板儿赶早来到荣国府,打探到周瑞家住所,进门见了周瑞老婆,一番说辞再加周瑞和狗儿的交情,事情轻松搞定,周瑞老婆答应给通报一声。

作为内部人士,当然要与众不同,周瑞老婆低调的炫耀了一下,免费赠送了两条重要消息,一是如今王夫人已不大管事;二是现在管事儿的是琏二奶奶,也就是王熙凤。

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吃过凤姐安排的饭,就扭扭捏捏的摆出了一幅说正事儿专用表情,当然,在这之前先习惯性的教训了板儿并且打了板儿一记响耳光,这大概也是要说正事儿的节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运作下来刘姥姥终究在凤姐儿处得了二十两银子,完成了在荣国府的第一轮融资,书里没说回乡后刘姥姥有没有带着大家搞个团队建设或者鸡尾酒会一类的庆祝活动,但是从关于她第二次进贾府的记叙来看,起码这个冬天全家人的生计有着落了。

受命于为难之间,刘姥姥能把项目搞下来,有三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是一心只想着搞大项目,先让团队挺过寒冬就好;

二是讲团队,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能给刘姥姥自信,让她把这个项目搞下去,恐怕就只有板儿了,在板儿面前,刘姥姥就显得见多识广,能说会道;

三是建立连接,整合资源。想融到资就要进入贾府,想进入贾府就要找到贾府的人通报,找到合适的人,路子就顺畅了,事情也就做成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路,内容为作者原创,欢迎订阅作者微信公众号“脑补丁”。



这是何心秋的第三十九篇红楼文。

首先要声明,此文脑洞开得有点大。若爱,请深爱,若喷,求轻喷。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贾府为什么失火?

2、茗烟为什么改名?

整个中国文学史,没有哪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比刘姥姥更栩栩如生。

除开一出生就几乎站在人生终点的人,贫而不哀、卑而不微的刘姥姥像极了我们的祖辈。

人生因为“她”的注视变得平实坦然,大观园因为她的来到变得更像人生。

红楼梦三十九回,当刘姥姥再次来到大观园,讲起抽柴的故事时,贾府突然失火。

有分析说这是预示着贾府最终不过像一场大火过后,盛极转衰。心秋也相信刘姥姥是一个称职的预言家甚至哲学家。

但心秋更感兴趣的是那一把火是怎么回事?

原文: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个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都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息了方领众人进来。

刘姥姥正讲着她编的一个故事,讲到大冬天的村里有人偷柴草时,贾母说可能是路过的客人冷了想烤火取暖,刚刚说完就有人喊失火了,这个巧合是曹公故意为之,旨在隐喻,没毛病。

但失火的地点让心秋起了疑。

贾府东南角上的马棚。

不久之前,在贾府的东南角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第三十二回: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

失火的地方和金钏儿死的地方,在同一个地方!

还是巧合吗?

按照曹公没有一处闲笔的惯例,此处不应该仅仅是巧合那么简单,他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两者之间必有联系。

若你看到这里还不觉得累,那就一起来挖一下这个深坑。

要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那还得说说曹公做的另外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

在第二十四回,在吃瓜群众没有一点点防备,他也没有一丝顾虑的情况下,曹公莫名其妙的就让宝玉把茗烟的名字改为焙茗。

关于这一次改名,红迷们有很多解读,各自有理,又都不能让人真正信服。

但如果把改名和失火联系起来,那一切就都如剥茧抽丝般迎刃而解。

关键是这一个“烟”字。

生火而起烟,有火的地方必有烟。

曹公改茗烟的名字,把“烟”字去掉,难道是不想让人轻易的看出茗烟和这一场火有关系吗?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他这也是在提醒读者:

朋友们请注意,当你看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的时候,别忘了我曾经改过一个人的名字。

没错,这样看来,火是茗烟放的。

这茗烟是何人?

宝玉的9527,华安。

茗烟作为宝玉的贴身书童,虽然稳坐四大书童头把交椅,一身傲娇,但他也不可能无缘无故跑去贾府的东南角放一把火。

除非,那是宝玉让他去的。

可是,宝玉虽然任性,有为逗晴雯一笑而鼓励撕扇的前科,但也绝不可能让茗烟没事去放火烧自己家房子玩。

所以,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对古代宅子有研究或者经常看古装片的朋友们,脑海里应该有这样的画面:一个后院,院内有水井,水井旁边就是马棚。为什么这样配置?一是方便取水喂马,二是方便取生活用水时可以用马来试水中是否有毒,或者被污染。

金钏儿正好死于贾府东南角上的水井里(自杀一说,在心秋看来尚存很多疑点,心秋的观点是:他杀,以后会专门写一篇金钏儿之死来另做解释,此处不再赘述),也就是她死的地方正好挨着马棚。

而宝玉又一直对金钏儿之死心有愧疚,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她,毕竟事发的时候他屁都没放一个,拔腿就跑。若他不走,留下来为金钏儿求求情,金钏儿不至于被王夫人一气之下赶出府内,最后又死于府内。

所以,为了心里能好受一点,宝玉吩咐茗烟准备一些纸钱香烛,准备某一天去水井那里祭拜金钏儿,而这一天,正好刘姥姥来了,宝玉被贾母喊过去作陪,他本来想的是过去随便应付一下花不了多少时间,于是他便让茗烟提前过去准备好,他一会就去。

谁知这个刘姥姥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特别是讲到“抽柴姑娘”时,宝玉竟听入了神,忘了茗烟还在那边等他。

茗烟在水井那里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宝玉来,他是知道金钏儿的尸身是在这里被发现的,他胆子小,平时又是在宝玉跟前厮混惯了的,便自作主张,赶紧烧完,立马走人。

结果他走得匆忙,并没有等地上灰烬完全熄灭,被风一吹,火星飘到了马棚,马棚里面堆满了干草,干草一沾火星,顿时燎原,整个马棚都燃了起来,所以,贾母在远处都能看见东南上火光犹亮。

原来这场火是这么回事,曹公,你真会玩。

而且,如果真的是像心秋所说的这样,那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随后王熙凤过生日同时也是金钏儿生日那天,宝玉不顾一家人的疑惑和担心,要去城外水仙庵烧纸祭拜金钏儿。

不在家里祭拜,是因为有了引起失火的前车之鉴。专门带茗烟再去祭拜,是因为第一次烧纸的时候,他不在场,没有尽到他的哀思。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也没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只是有人吃了胭脂后撒腿就跑。



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种种表现中可以发现,她是一个兼具悲剧与喜剧色彩的人物。然而,刘姥姥作为一个农家人怎么能攀升贾府这样的高门大户,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周瑞家的。

《红楼梦》中周瑞家的人物身份被设定成一个仆人,但却是仆人中的领头者,她的身份是王夫人的陪房丫头,王夫人何人也?乃是贾母的媳妇,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地位在众多的女性中是属于数一数二的,论身份尊贵,仅次于贾母。周瑞家作为王夫人的心腹,在整个贾府中却是占据着一定重要地位的。

年轻时的周瑞家陪着主子嫁与豪门,豪门斗争是极其复杂的,正是这种人生经历,将周瑞家的性格磨练到圆滑。在贾府中,周瑞家处事干练,能够考虑周全,维护主子的利益,知道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一定得巴结,可以说,周瑞家的几乎在家族斗争中活出了自己的门路,能够攀高踩低,让下人们敬服,让主子们充分信任。

说起周瑞家的为什么认识刘姥姥的渊源,这中间必须要扯到许多人。其实刘姥姥与贾府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而是刘姥姥的女婿祖上做过京城小官,曾与王夫人之父认识,又因是同姓,贪恋王家权势,后便连了宗认作侄儿,有亲戚关系的是刘姥姥的女婿与与贾府王夫人和王熙凤。王夫人与王熙凤是已嫁之女,刘姥姥“走亲戚”应该是去王家的,为什么要去贾家呢。

红楼梦第四回中写到薛姨妈进京,将入都时,王子腾升了九省统治,奉旨出都查边。而刘姥姥第一次走亲戚,是第六回了,也就是说王子腾已经出京了。

九十五回中写到凤姐胞兄王仁知道叔叔入了阁,仍带着家眷回京可知,王子腾全家都出了京都。王家的两位姑娘嫁进贾家,而贾家又非常富有,所以刘姥姥去贾府走亲戚。

正是有了这层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姻亲关系,刘姥姥便认识了王夫人,而周瑞家的是谁?她正是从小跟随着王夫人,服侍伺候的丫鬟,所以刘姥姥自然是认得周瑞家的。后来,狗儿家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没有办法,刘姥姥无法只能带着外孙儿千里跋涉的来到贾府,想讨个好处把日子给过下去,而刘姥姥进大观园,自然就是得益于周瑞家的,一则他们相识,周瑞家的心生恻隐,二则周瑞家的也想在刘姥姥面前显摆显摆。



1斤5分.10斤5钱.50斤2两5钱银子.300斤15两.酒菜5两多.共20多两银子.
也可能是老老随口背出的小九九.过程不等于结果.


刘姥姥的螃蟹账是怎么算的?
姥姥算的螃蟹账,我看不明白(我刚刚翻看一下苏大出版社的《红楼梦研究》,上个月看的时候记得这个问题是在左页的下脚,找了半天没找到引用姥姥的原话),就是她见贾家寻常一顿饭,感... 姥姥算的螃蟹账,我看不明白(我刚刚翻看一下苏大出版社的《红楼梦研究》,上个月看的时候记得这个问题是在左页的下脚,找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为什么刘姥姥把螃蟹钱算错了?
刘姥姥说:”现在的螃蟹是五分一斤,这一筐螃蟹总也有七八十斤,五五二十五,三五壹拾伍,在加菜钱和酒钱差不多要二十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些银子够庄稼人吃一年了。“其实这段螃蟹宴就值个四五两银子,结果她这么一说大家都乐了。

红楼梦中的物价,贵的令人咋舌,贱的让人辛酸
可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毫无根据的再次提出二十两银子的“螃蟹账”,显然是暗示还需要二十两。当时七八十斤螃蟹,算是最贴近市井百姓生活,但也不是刘姥姥消费的起,五分银子一斤,七八十斤不过半两银子。多少钱呢?刘姥姥说他们一家五口大概一年要二十两银子。单纯以现在的银价或者米家去套用一两银子两...

王夫人给刘姥姥100两银子,为何未给贾母一分?
刘姥姥两次登门,第一次登门是秋天,得了二十两银子一吊钱。第二次来又是秋天,算“螃蟹账”明明七八十斤螃蟹只有半两银子,刘姥姥愣是算出来一顿酒席值二十两银子。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她言外之意还是想求助二十两银子过冬。“螃蟹账”王夫人不可能知道,但刘姥姥一再登门就让王夫人有点尴尬,尤其...

刘姥姥每次到大观园都会被笑话,为何她还总是会去?
在大观园开一场螃蟹宴就要二十多两,惊得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账算得极快,可见姥姥超乎一般人了,古代女子不识字,不会算账的很多的,连凤姐都不识字...

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一共获得了多少银子呢?
我们知道,贾府的小姐月例是二两银子,一年下来是二十四两,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到的这笔银子,几乎相当于一个千金小姐一年的零花钱。 到了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曾算过一笔螃蟹账,由此也能看出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原文有这么一段话: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

蒲松龄简介
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

螃蟹宴写出贾府的哪些方面
一场看似热闹无比的螃蟹宴,背后却藏着几多悲凉。史湘云没钱做东,道出她出身和生存的艰难,这是个身无分文的千金小姐。薛宝钗慷慨相助,反映出她作为皇商出身的小姐的豪阔和热心。平儿公然违背王熙凤之意,是她压抑许久的一次真性情的发泄。刘姥姥的螃蟹账,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所有底层人物的精明与...

《红楼梦》有哪些小细节体现贾府是真贵族?
因为母亲去世,父亲将其送到金陵外祖母家寄养。黛玉初进贾府时,不懂的府上规矩,因此,每一样都要学习,就比如,饭后的漱口这个小细节,先是漱口,然后在饮茶。这些黛玉都不知道,都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跟着学。还有,黛玉的到来,看到其他人穿的戴的,都是绫罗绸缎。尤其是宝玉,另黛玉感到外祖母家...

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什么掉地上了?一两银子一个?
刘姥姥一进门偶然遇上的一顿家宴螃蟹宴,经她算了帐:“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等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就更无法比拟了。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傻眼了”。可见,大观园中的潇湘馆、秋爽斋、晓翠堂、栊翠庵、怡红院等景物,对于一个乡野村妇来说是如何的令她惊奇。刘姥姥刚进园子就说:...

永州市19442949413: 刘姥姥的螃蟹账是怎么算的? -
度许天远: 1斤5分.10斤5钱.50斤2两5钱银子.300斤15两.酒菜5两多.共20多两银子.也可能是老老随口背出的小九九.过程不等于结果.

永州市19442949413: 未绑定完美黑钳蟹卖多少银子? -
度许天远: 作者:王书香 回复日期:2009-01-31 20:25:23楼主读书认真,佩服一个!三大篓七八十斤螃蟹大概有两百多个.看刘姥姥是怎么算的帐.刘姥姥是以八十斤为基数估算的:“五五二两五”是先算出了五十斤螃蟹的价钱,“三五一十五”是...

永州市19442949413: 用银子计算:螃蟹七、八十斤,一斤五分,十斤五钱,二五一十,三五一十五两.怎么算的?分、钱、两,怎么兑换的? -
度许天远: 会口臭 烧心

永州市19442949413: 《红楼梦》那个时代时一两白银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
度许天远: 那个鹌鹑蛋哪要得到一两银子.那是凤姐鸳鸯她们,拿刘姥姥开玩笑的她们吃一餐螃蟹宴,就是24两银子,刘姥姥说够小户人家过一年了计算方法有人拿白银现在价格来算.但是,要说购买力,我觉得还是按照1两白银可以买几石粮食最靠谱.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永州市19442949413: 简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过程 -
度许天远: 刘姥姥一进门偶然遇上的一顿家宴螃蟹宴,经她算了帐:“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等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就更无法比拟了.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傻眼了”.可见,大观园中的潇湘馆、秋爽斋、晓翠堂、栊翠庵...

永州市19442949413: 红楼梦中有关物理和数学的知识 -
度许天远:[答案] 数学:刘姥姥算螃蟹帐 物理:“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赞叹园子漂亮,说想要张园子图,于是贾母命惜春画一张,开诗社的时候,惜春说画画的材料不齐全,于是宝钗列了一张单子,其中有姜汁,粗碟和酱,众姊妹不解,宝钗解...

永州市19442949413: 红楼梦吃顿饭 有多奢侈 -
度许天远: 凡例中就有说“饫甘餍美”;第35回白玉钏尝莲叶羹中“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还有乌进孝账目单,就知道他们吃的都些啥.

永州市19442949413: 古代的十两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度许天远: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红楼...

永州市19442949413: 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另外铜子呢
度许天远: 可以对照粮食价格来对比.假如清光绪年间一两银子能买200斤大米,而现在200斤大米需要240-260元,那么,清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40-260元.铜子一样,当年两个铜板可以买一张油饼的话,现在一张油饼一块钱,那么一个铜板相当于五毛.

永州市19442949413: 一个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
度许天远: 有阿没. 1个百元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