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如何写曹操奸诈、残忍的?

作者&投稿:蒲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性格是奸诈你觉得真实吗?~

我觉得并不真实,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虽然说性格奸诈,但是我很喜欢他。相反我就不喜欢刘备,感觉刘备真的很假。

1、三国中对曹操外貌的描述是: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 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一)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二)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三)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故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故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故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曹操的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四)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五)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曹操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他说过一句毒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突然有一次醒来杀了一个人

写了很多 应该说都是 自己去看


《三国演义》里有姓罗的吗?
有,三国后期名臣罗宪,罗宪,字令则,襄阳人,十三岁就能写文,早期知名于士大夫间。师从蜀国大儒谯周,门人都称他为“子贡”。罗宪性格温和,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忠勇有谋。初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出使入吴,被吴人称赞。后来宦官黄皓干涉朝政,时人多依附之,罗宪却不以为然,黄皓心忌,利用权力将...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如何写曹操奸诈、残忍的?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

廖化武艺一般,为什么在关羽麦城被围时他却能突围成功?
首先!廖化突围麦城请援是《三国演义》罗大爷杜撰的故事情节,不符合正史,正史中关羽兵败麦城没有请援。其次,按照《三国演义》的逻辑,罗大爷这段有些自相矛盾。一、廖化是从正面突围的,靠硬实力突出了重围,换作关羽也可以做到。廖化的武艺远不如关羽,廖化能够突围,说明关羽也能够突围。或许有人会...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

《三国演义》中的神秘数字“三”,为何频繁出现?
《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等都与三有和关。《三国演义》是小说,出现众多与三有关的典故是作者刻意为之,但这也主要是与传统文化有关,道教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要三而成一。小说作者是诸葛亮的粉丝,诸葛亮未入世便知天下三分,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突出孔明的才智。 已...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

演义和正史中的罗艺相比,两者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答案是:他们相差不多,只是人生方向大相径庭。1.虚拟罗艺,国士无双。虚拟的罗艺,原是北齐燕公,被隋招安后,封为靖边侯,为人正直、高能,帅才难得。家庭生活,更是作婿名门,子侄教导颇有成就。他是罗成亲爹、秦琼姑父。功业方面,在燕云,守边护民,威望甚高。是一个哥舒翰似的人物。然而天不...

爱民区13394678760: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如何写曹操奸诈、残忍的? -
索傅玉屏: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

爱民区13394678760: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是怎么意思 -
索傅玉屏: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

爱民区13394678760: 罗贯中写三国时对曹操抱着什么态度? -
索傅玉屏: 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拥刘抑曹,对曹操一味的打压 完全否定了曹操,比如横槊赋诗,本是应当赞扬曹操心胸的,但罗贯中写的是他杀死了向他提意见的人,表现了曹操的不能容人和虚伪.(当然,这是历史上没有的,只是罗 编的)三国演义有很多这样的,都是表面上似乎赞美,但后面的事确实是完全否定

爱民区13394678760: 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 -
索傅玉屏: 纵观历史风去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

爱民区13394678760: 为什么罗贯中在小说这样塑造曹操? -
索傅玉屏: 罗贯中仕途坎坷··他在《三国演义》中把刘备塑造为明主··以诸葛亮喻己···把曹操作为奸雄塑造····因此··他主观上“尊刘贬曹”·

爱民区13394678760: 《三国演义》为何“尊刘抑曹”? -
索傅玉屏: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事实上,“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

爱民区13394678760: 结合易中天品三国和三国演义,谈谈对曹操的理解和看法 -
索傅玉屏: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

爱民区13394678760: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
索傅玉屏: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

爱民区13394678760: 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 -
索傅玉屏: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也.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

爱民区13394678760: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曹操写成反面人物? -
索傅玉屏: 主要是封建道德需要,演义的刻画加上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因此逐渐行成潮流,拥刘反曹,这也是民间的需要.反映民间对圣明君主以及清廉官僚的向往.曹操当然英雄,而且是少有的.平定北方,兴屯田,振兴北方经济.同时为晋朝统一奠定雄厚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