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一文的题目为什么要叫《阿长与山海经》呢?

作者&投稿:孛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其实到写作时,作者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和感激了,为什么作者还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放在题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小节)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节)厌烦长妈妈。

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厌长妈妈。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烦长妈妈。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这些在小时的“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风民俗的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节)敬重长妈妈。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3——18小节)写因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而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谈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层次(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题目中为何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
答案:解析:(1)“阿长”之名与她让“我”“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之实相符,标示文章前半部分用的是抑笔;(2)将“阿长”(文盲妇女)与《山海经》(古典名著)看似奇怪地联系在一起,能引发阅读兴趣;(3)写此文时作者已是中年,称“阿长”口气较为适宜。提示:【析】不同的称呼标...

《阿长与》一文的题目为什么要叫《阿长与山海经》呢?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是什么?原题是什么?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 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 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

阿长与山海经怎么加书名号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如果要给这个题目加书名号就必须用双书名号,又因题目中的山海经本身是书名,因此就需加单书名号。基于以上两点,所以加书名号为:《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与《背影》一书的3道题~~~
《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共8件事:2. 1.对她称呼的由来 2.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3.她的睡相不好 4.元旦的古怪仪式 5.她一肚子烦琐道理 6.给我讲述长毛的故事 7.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8.给我买来...

朝花夕拾中十个标题
1. 《狗·猫·鼠》2. 《阿长与》3. 《二十四孝图》4. 《五猖会》5. 《无常》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 《父亲的病》8. 《琐记》9. 《藤野先生》10. 《范爱农》这十个标题分别针对文章中的不同主题和内容进行命名,方便读者理解和阅读。例如,《狗·猫·鼠》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狗...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完成1—4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
1.表现了“我”对阿长的轻视,认为她不识字,说了也没用。 2.表现了“我”对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的极其意外与震惊的心情。 3.议论 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第四部分(28——29小节)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

阿长与山海经批注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

《朝花夕拾》测试题
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答案:B 10.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哪一项有错误?( )A.《阿长与》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厅尘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

弋阳县18558489558: 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标题为什么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
丑裘太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 〉》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 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弋阳县18558489558: 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什么题目为阿长 -
丑裘太儿: 首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阿长与》前一部分,采用了“抑”的写法,如“不大佩服她”“讨厌”“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就名副其实了.所以,这个题目其实就表明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其次,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另外,作者写作时用的是中年人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弋阳县18558489558: 本文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 -
丑裘太儿: 《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若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着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阿长”和《山海经》,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就如楼上的回答者一样,作者写此文以46岁了,这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弋阳县18558489558: 《阿长与《山海经》》为什么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
丑裘太儿: 一共有三点原因 1、《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更为恰当.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志着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2、 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怎么会与一本古典名著联系起来?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3.、此文为作者46岁时所写,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比较长,自己删改下吧!

弋阳县18558489558: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关》为题目?? -
丑裘太儿: 《朝花夕拾》是部回忆性散文,而陪伴他长大的阿长是他记忆盒中最为珍惜的人物之一,她是她的保姆,时时都关心她,虽然身上有着不少农村妇女的通病(喜欢切切察察,讲究迷信)但是却为他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别人买不到也不愿为他买的《山海经》,从此便对这个限制他行动的保姆刮目相看. 事实上,以《阿长与》命名是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感激与敬佩.

弋阳县18558489558: 为什么要起阿长与山海经这个名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丑裘太儿: 《阿长与》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的保姆“阿长”的,也就是文章当中的长妈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阿长,前半部分记述的是阿长其人,后半部分是讲述的是阿长给作者“买山海经”的故事,所以题目是《阿长与》,既突出了人物,又暗含了主要故事情节.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切的爱戴与怀恋之情.

弋阳县18558489558: 《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标题中为什么叫管长妈妈叫阿长? -
丑裘太儿:[答案] 因为此文是鲁迅40多岁时写下的,而他小时候叫阿长长妈妈,现在已经长大了,就不好再叫她长妈妈了,但应该是一点没有憎恶他的意思

弋阳县18558489558: 名著阅读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题目?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情感? -
丑裘太儿:[答案] 因为文章回忆的人物是啊长 而 山海经 是啊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 也是文章的中心.《山海经》凝聚着长妈妈对鲁迅的无私的爱 一、整体把握 1.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 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

弋阳县18558489558: 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 -
丑裘太儿: 因为在作者幼年生活中,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为他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山海经》,以这个为题是要突出阿长于自己的幼年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弋阳县18558489558: 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的理解 -
丑裘太儿: 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而她却为鲁迅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使鲁迅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用《阿长与〈山海经〉》作文章的名称,一是概括了文章的情节,二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因为鲁迅一开始列举了阿长的种种不是,但终因给哥儿找了一本别人办不到的山海经,迅哥儿对她印象大为改观,最后祝福到愿她在地母怀里安息.没什么特别意思,就是两种事务而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