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应当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作者&投稿:崔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年学生应该如何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良好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青少年,应该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绿色湖南”作贡献,广泛参与两型社会创建活动,树立两型理念,养成两型习惯。参加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和环保社团活动,全面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不断丰富时代内涵、创新活动载体、扩大社会影响。开展“倡导文明新风,美化家乡环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村青年参与城乡环境同治,美化生态环境,同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良好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青少年,应该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绿色湖南”作贡献,广泛参与两型社会创建活动,树立两型理念,养成两型习惯。参加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和环保社团活动,全面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不断丰富时代内涵、创新活动载体、扩大社会影响。开展“倡导文明新风,美化家乡环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村青年参与城乡环境同治,美化生态环境,同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

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大学生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

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



青年学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应该: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青年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青年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

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扩展资料:

作为青年学生,有些高度是达不到的,但可以从点滴做起:

1、从自身文明习惯做起: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哈哈,不要破坏生物、植物。

2、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不捕杀动物,肉食主义者也尽量少吃。

3、参加公益活动:植树、保护动植物协会组织的活动。

4、防止资源浪费从自身做起,再去感染身边的人: 不要用方便筷子,对食物不要浪费,对人民币也要合理消费等。

5、关心社会弱势群里:福利院、老人院需要你的关心和一份力量的风险。6、保护环境卫生: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青年学生应当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一、以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促进国家发展: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和法制秩序,让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民治权力、民生权利、民同权利,让真理能真实的公共表达。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将资源、技术和货币的集成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导能力,让国家走上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和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世界人民享有平等、自由的民治权力、民生权利、民同权利,让真理能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人和尊重人的能力,持续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进程。
二、一个方面论述:需要一个全新的认知体系:升级认识论,从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多元论升级为一原论,全生态是一原的存在。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逻辑观,构筑起新的认知体系。实际就是解放思想,促进新文化发展。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将以人格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向全生态文化发展和上升。走全生态文明之路就是以“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宇宙就是全息的网络、世界就是全息的能量、人就是全息的物种。用以提升人类生命科学应用层次,完善世界伦理道德体系,推动人类共同体生态文明。
三、二个方面论述:以德育国、依宪辅政。
四、三个方面论述是: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
五、四个方面论述:人权立国,宪行中国;人权立世,宪行世界;扶富助贫、持强帮弱;以德育国、依宪辅政是文明社会的通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
六、五个方面论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为灵魂,社会建设为条件、经济建设为基础、政治建设为保证。
七、六个方面论述:宇宙是一家;世界是一家;人类是一家;所有宗教是一家;所有民族是一家;所有文化是一家。全生态是一原的存在。全生态是各部分生态之间全能关联的统一整体;全生态是各部分生态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全生态是各部分生态之间全逻辑关联的统一整体,统称全生态世界观。
八、七个方面论述:全生态揭示自身为自由,让存在者存在、让自由者自由、让正确者正确、让真理者真理、让和谐者和谐、让文明者文明。
九、八个方面论述:需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1、新文化人学思想阶段:人学是人类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工程,是人格及其生态的研究工程和应用工程的总称。
2、用人学塑造中国的民主模式新高度阶段:中国的民主模式在对人的现实强调和关怀上,全面正确地把握人的作用,又力求在人的内心深处进行全面深刻的人格塑造。
3、促进三农的四个发展战略:第一、文明产业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第二、人才体系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第二、人才体系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第四、物资环流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
4、文明走廊战略阶段:文明走廊战略是以生态文明战略为文明走廊战略代表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峰。
5、际就业工程战略阶段:国际就业工程是政府通过外交及商贸团体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就业合作与交流。
6、新文化百家争鸣阶段:新文化初级阶段是酝酿新人格,中级阶段是产生新人,高级阶段是人格、生态、产业相适应。新文化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在一个生产力变革的阶段并与之互动,新文化革新就可以迈向成功。
7、确立当代新文明的方向阶段:将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来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的成果,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层次、在历史性层次、在社会性层次、在自我性层次予以贯通后,产生人类共同体文化的结果。
8、塑造中华环流文明阶段:以一个文化核心的主体文明与其周围文明文化体间构成的具有整体文化生命的文明。例如:中华环流文明。就是以中华新文化创生的一个文化核心的主体文明,与其周围文明文化体间构成的具有整体文化生命的文明,构成一个由其周围文明文化体为氛围,文化核心的主体文明为行星的文明体。完成战略产业5个再造:完成文明产业再造、完成淡水产业化再造、完成航天产业再造、完成清洁能源产业再造、完成生态城市产业再造。
十、九个方面论述:以提倡世界伦理,在世界范围内宣认三个观念:全生态世界观、存在是爱人生观、共同幸福价值观;推动三个文明: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加强三个对话:宗教对话、政党对话、民族对话。
十一、美丽中国与幸福中国的论述:美在和谐,美在幸福;发现美丽就是发现幸福;创造美丽就是创造幸福.美丽中国:“美在和谐、美在自然生机盎然、美在文化全息自由、美在生活合理幸福、美在精神文明道德、美在人格光明正直、美在生态和谐上升、美在产业环流有序、美在幸福的人格、美在崇高的理想、美在合理的生活过程、美在文明的风尚、美在逐步完善的幸福生活。美在正视信仰,美在反映正确的事物、美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美在信念和向往实现的人格满足、美是以一种人格满足来给予爱,回应爱。美在为真理信仰、为命运修养、为幸福负责、为统一开放、为未来优先的公益意识和行为;美在正确的思想、仁爱的情感、文明的意志、高雅的个性、光明的行为。美在人格的升华、生态的净化、产业的协调;美是价值观的实现,美在生命乐趣的抒发,学习的是榜样、垂范的是德行、宏扬的是永负责任、知恩报恩、美丽中国是与生具来的使命。”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将以人格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向全生态文化发展和上升。扶富助贫、持强帮弱;以德育国、依宪辅政是文明社会的通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

以上观点出自:张荣寰,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2007-05-04 01:41:51)一文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一、生态社会主义 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生态运动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生态社会主义正是这核心中的核心。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生态运动成为集环保、和平、女权为一体的全球性政治运动。生态运动所提倡的基层性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生产是为社会需要而不仅是为了市场利润、结果的平等、社会与环境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等主张,给一些左冀学者重要启发。他们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伦理、后现代主义等生态理论,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 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变成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苏东解体后,许多老共产党员都加入了绿色组织。西方一些主要政党也纷纷通过绿化或与绿党联合以增加执政砝码。 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属于政治生态学,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它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观点 在此思想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形成了如下观点: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各项环境经济政策不可能实际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发达国家制定的环保高标准,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作倾倒各种废物的垃圾场。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资本主义主导下一轮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所谓的可持续首脑会议只能在一些细微问题上达成象征性协议。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下,资金技术援助、贸易义务、保健、教育、债务削减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资本主义控制危机的能力估计不足。今天的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这正是资本主义转移危机的最佳途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是靠经济技术上的优势;二是靠不断制造公众消费的新需求来达到自我维持。制造并操纵消费,实际上就是在“转移目标”,把经济危机转移到生态危机上去。 第三,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会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如今的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要解决,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必须公平;要公平,就必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就只能发展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公平。 第四,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生态理性则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这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动机,即利润动机和可持续发展动机。 第五,对未来社会的解释。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必将是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将采用生态经济的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可持续法则对所有人都有制约的经济活动,而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表面看来,发达国家显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物质条件建立一个绿色社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绿色变革的要求与动力并不是社会政治的主流。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正在拼命向发达国家学习,正在沿袭西方传统生产消费模式,这样一个世界几乎注定不可能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场社会变革。 第六,变革力量的选择。传统社会主义一直强调变革的力量是工人阶级。但如今西方工人阶级不仅在规模上比其它阶级缩小得快,而且因日益依赖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变得十分保守。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首先应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会。工人阶级虽然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但他们毕竟是遭受环境污染最直接的阶级,仍蕴藏着最终革命性,是未来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粉碎这种逻辑本身。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致。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不同 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第一,对时代矛盾的解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更多解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的问题。民主社会主义更多解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何提高民主化的问题。而生态社会主义要解释的是所有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可以在国家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实现自己目标,而生态社会主义目标必须在全球层面上才能实现。 第二,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种尽可能改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要构建一种超越各种主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所依靠的政治力量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变革是靠一个始终保持先进性与战斗力的政党。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良靠固定选民的支持。而生态社会主义把绿色组织、新政治运动、传统工人运动、各政党合作都作为社会变革动力,即依赖一种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国家之间的民主协商精神和多元文化价值原则下的对话。 生态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并不能解决经济如何增长、政治制度如何构建、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民族国家利益如何保证等问题。有人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左。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只是一种西方国家富裕之后出现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道德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是一种“富人哲学”。但也有人说,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更符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基础上的逻辑。 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第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新的阐述。这从另一个视角大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三年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有不少人都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社会主义深刻内涵远未穷尽,科学发展观可补充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也远未完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国家和南部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的生态运动。北部国家的主题是防止污染,南部国家的主题是防止资源衰竭。要解决全球环境资源困境,就要全球协商,就要全球共识,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有计划地放弃西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能达到生态平衡,因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是以利润为生产目的,其现实环境问题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造成的,恰恰是违反这种内在本质的结果。世界资源环境矛盾为社会主义重新崛起创造了条件。 今天的生态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极大补充。生态社会主义期待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对现行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不太容易。因为西方产业资本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全球流动而导致绝对过剩,在生态与就业上,大多数工人选择后者。生态社会主义的最大启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它必须领导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新型文明的伟大转型。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型文明的前夜。这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是同一的,接受东方智慧并不难,但传统中华文明如果想为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实践作出贡献,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生态理性来审视我们的发展原则。生态理性认为,人类的理性一旦与环境相脱离将毫无价值,只有当与环境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理性时,才能正确评判人类的行为。生态理性具有人性化、自然化、整体化的特征。它是西方哲学面对生态危机而产生的新的哲学观点,是对科学理性绝对化、工具化、教条化的反思。长期以来,正是在科学理性绝对化的视角下,很多人都将中华文明这种东方智慧视为前现代的产物,采取了批判排斥的态度。 也正是在生态理性的原则下,西方思想家越来越表现出对东方智慧的认同,东方智慧已参与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我们而言,中国文化精神被世界逐渐重视,只是一个更深层文化问题的开始。我们既要防止片面复古;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理性的作用。但科学理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结合,如同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一样。我们要用人文精神来校正科学理性的绝对化倾向,也要用道德原则来审视实用主义。我们虽然身在中国文化之中,但主导我们现代化实践的主要逻辑仍然是西方式的。西方传统工业现代化的模式最终是难以复制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更加深刻的资源环境冲突。所以,用中华文明来校正我们的现代化方向,理顺我们的文化结构,使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必要。 仅有生态文明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即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过渡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四、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革命与改良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大学生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大学生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150字左右
要树立理想信念,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要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的信念,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识别是非的能力。树立与社会同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把自己塑造成为政治坚定、思想...

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
与此同时,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同龄人”的榜样。在绝大多数学生心中,尽管已经是初中生了,但还是普遍认为受到老师的表扬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同时看到哪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也会产生羡慕和崇拜感。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要通过多表扬他们身边的同学,为他们树起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效应。4....

小学生卫生小常识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要专心吃饭不要同时做别的事情,更不要相互追逐、打闹;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餐要吃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吃少,不能暴饮暴食。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人的双手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就会沾染各种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所以在吃东西以前...

学生干部需要认清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
二、人本原理与高职学生的管理 1.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是相对于每年本科高校录取的大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年龄跨度更大。因此,每年高考录取的大学本科学生,年龄相对较为整齐,知识基础扎实,成份单一,思想单纯,学习专一。而高职学生相对来说,有的为往年高考落榜生,有的已参加工作几年,个性差别较大...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尤其是面对新课改,我们这些站在课改前没的一线教师,应在“备课、上课、评价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致力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寻找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正如语言学家亚力...

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发展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中学生如何明德
如今的社会已经处于发展的大洪潮中,作为下一代接班人,我们从小要立爱国之大志,从学校为出发点,在社会上讲秩序,守公德,守国法。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更注重全面的培养,使我们从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中走向更为宽广的社会。为以后融入做好预先的准备。以自身的思想道德提升至处世原则。更不忘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后一...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班风、学风是班风的集中反映,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强烈的竞争意识、活跃的探究思维。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简单地说也就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那么呢?在此,我简单地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

您认为在人生什么阶段做职业规划最好?
职业生涯可以分为4个阶段: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卸任期。探索期:22-30岁 这个阶段主要以探索学习为主,年轻人刚从学校出来或出来没几年,还在适应职场的阶段,需要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断尝试,来寻找或确认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同时也要在这个阶段学会脱离父母的资助,通过工作实现自我生存。因此在这个...

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元素,应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作为教育的单元,应拓展教育的大环境,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课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

招远市15369324653: 青少年如何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青少年如何践行
钟宙生脉: ①思想上:增强优患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珍惜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行动上: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践行低碳生活,自觉关闭电器的同时拔掉插头、将灯泡换成节能灯、一水多用、送电子贺卡、双面用纸、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招远市15369324653: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
钟宙生脉: 第一,一定要把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产业,使我们的产业能够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第二,我们要大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和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建设工作. 第三,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第四,大力开展绿化,把各种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多花一些力量,这样使我们整个环境不断改善. 第五,现在主攻的方向,就是空气方面的治理. 再一个是提倡社会公民大家来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生态的理念,包括帮助我们监督各方面,一定要注重生态文明,弘扬生态理念,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要求.

招远市15369324653: 初中政治当代中学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 -
钟宙生脉:[答案] 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参加学校文明或环保宣传队争做文明中学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阻止

招远市15369324653: 作为一名中学生该如何创建生态文明 -
钟宙生脉: ①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学习、宣传,提高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②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法.)③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④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A、提高环保意识;B.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C、落实环保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举例)环保、低碳,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招远市15369324653: 新时代的青年如何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
钟宙生脉: 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勇挑重担,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远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是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和家乡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远大理想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与家乡同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火热的青春,体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追求.

招远市15369324653: 大学生如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钟宙生脉: (一)培养整体系统的生态学思维,搞清楚生态文明的理念有哪些?针对自然教育缺失问题现状,目前《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已经在许多高校普及推广,当我们打开它,就...

招远市15369324653: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能为实现"双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些什么? -
钟宙生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双碳”目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出贡献:提高环保意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素养.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从日常生...

招远市15369324653: 大学生应如何践行绿色生活? -
钟宙生脉: 绿色生活是一种无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友好、健康的生活.对青少年而言,践行绿色生活要做好一下方面:第一,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自己的环保素养.大学生不乏先进的知识理论,但是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仍是有待...

招远市15369324653: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
钟宙生脉: 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