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

作者&投稿:赫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是副词,意思是近于;几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况且燕赵两国处于秦国把其它国家灭尽的时刻!
释义:
危:危~。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大概,几乎:伤亡~尽。
古同“怠”,懈怠。
出处:宋代苏洵《六国论》
原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评价: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翻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1、殆:快要。 

2、智力:智谋和力量。 

3、且:而且。

4、诚:确实



拓展资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参考资料:六国论 (苏洵作品)_百度百科



翻译: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原文: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拓展资料:

此句出自苏洵《六国论》。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其传世作品如下:

1、诗作:

《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有触者犊》《苏洵集》《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

2、散文:

《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3、文集:

《权书》《衡论》《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扩展资料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翻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六国论》宋代:苏洵

节选:

原文: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注释: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翻译是什么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这句文言文的翻译是: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其中殆是将要、快要的意思。出自《六国论》。《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文,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是: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原文: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_百度知 ...
翻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1、殆:快要。2、智力:智谋和力量。3、且:而且。4、诚:确实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该句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原文六国论北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其中殆是将要、快要的意思。《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出自《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苏洵撰写了《六国论》,其子苏轼、...

洎牧以谗诛翻译是什么?
洎牧以谗诛翻译是: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出处:《六国论》【作者】苏洵 【朝代】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翻译:“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各国而几乎消亡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_百度知 ...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翻译中的得是什么用法
助动词,得:可以的意思。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原文节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菏泽市1955225763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 -
濯冯济川:[答案]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菏泽市19552257632: 翻译下列句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濯冯济川:[答案] 答案: 解析: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菏泽市19552257632: 翻译句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 -
濯冯济川:[答案] 答案:解析: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刺客...

菏泽市1955225763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 孤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 ... -
濯冯济川:[答案] 答案: 解析: (1)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认识客观事物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菏泽市1955225763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 -
濯冯济川: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菏泽市19552257632: - 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濯冯济川:[答案] 答案: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菏泽市19552257632: - _______,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
濯冯济川:[答案] 答案:洎牧以谗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菏泽市19552257632: 翻译:“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
濯冯济川: 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各国)将近消亡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菏泽市19552257632: 《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段句 -
濯冯济川: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菏泽市19552257632: 《六国论》的分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 -
濯冯济川:[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