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

作者&投稿:詹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6�1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6�1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http://hi.baidu.com/%d4%b4%cd%b7%ba%a3%cb%aefang/blog/item/0bd0021c367e9a8f87d6b6ed.html

------------------------------------

10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http://hi.baidu.com/%d4%b4%cd%b7%ba%a3%cb%aefang/blog/item/0bd0021c367e9a8f87d6b6ed.html

  ------------------------------------

  10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http://www.5156edu.com/


论语十则教案
1、知识目标: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2、能力目标: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汲取课...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 《论语》十则 一、学习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

论语十则翻译
孔子简介 孔子家世 孔子生平关于四书五经教案示例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读音: 《论语》论(lún)语十则 内容结构: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 一、教学要求:1、学用字词句: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了解形声字构字的巧妙,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识字兴趣与能力。2、写铅笔字,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3、读读背背:熟读识记四个描绘春光的成语,体会成语的韵律美,画面...

初一语文上册(人教版)期末复习资料
(《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世说新语>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童趣》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突然有一个庞大的物体,像要拔掉山推倒树一样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将舌头一吐,这两只小虫子全被他吞了下去了...

初一语文《咏雪》教案
《咏雪》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 故事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咏雪》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咏雪》教案一 《咏雪》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十则》教案详细的教案 不要几个字打发我啊/ -
柏食信可:[答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十则》教案 -
柏食信可: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

邻水县15388024273: 初一论语十则的学案一词多义和词义的古今变化和词类活用 -
柏食信可:[答案]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十则教案 -
柏食信可: http://wenku.baidu.com/view/fa1c731cfad6195f312ba6ef.html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 待贾而沽 教案 -
柏食信可: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注释】①韫(yùn)椟(dú):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ǔ):商人.③沽:卖.【译文】子贡说:“有...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十则导学稿 -
柏食信可: 课前预习 (一)明确预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预习问题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

邻水县15388024273: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 -
柏食信可: 1.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 第三则:学习...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十则,老师让写一下道理, -
柏食信可:[答案] 论语十则第一则:掌握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

邻水县15388024273: 论语十则 讲什么 -
柏食信可: 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邻水县15388024273: 7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所有字词注解,急、 -
柏食信可:[答案]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