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马迁的《报任安书》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投稿:单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报任安书》中任安的结局~

汉武帝从甘泉宫回到京城认为任安“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汉书》)将任安下狱,后处死。
任安在几年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

扩展资料:
任安是荥阳人,从小就是孤儿,家庭贫困,为人赶车到长安,落脚武功,后为亭长。邑中人出外打猎,任安为大家分“麋鹿雉兔”,甚为公平,众人皆喜。
任安有点名气后到卫青将军帐下当舍人,与田仁俱居门下,同心相爱。二人家贫,无钱贿赂,卫青的家监让他俩养“恶啮马”,两人由此知卫青不识人也。
一次,卫将军带两人到平阳公主家,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二人愤愤不平,拔刀断席别坐,以示不愿为伍。
后来汉武帝让卫青将他府下舍人择优选为郞,好友赵禹让卫青把他的舍人全部召来,赵禹面试后说,只任安、田仁二人可用,余无可用者。
赵禹将任安带到京城,汉武帝召见后,任命任安为北军护军,后改益州刺使,再调回任北军护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任安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史马迁的《报任安书》的主旨是什么?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阙久然不报,幸勿为过。”什么意思?
意思是: 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此句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

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啊?
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死有...

司马迁的著作
2、《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

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自古语
原句如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意思是: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出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

带你了解司马迁的小故事
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 马迁用历史上的很多忍辱负重的名人来勉励自 己。自己一死毫无意义,而活下来完成史书是 比死还要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事情。司马迁题跋像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 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叹之后,莎士比亚也借哈 姆莱特之口表达了类似的感慨:生存,还是死 亡,这是...

英雄人物的成语解释及出处
1、奋不顾身[fènbùgùshēn]解释:奋勇直前,不考虑的安危。马迁《报任安书》:“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2、无所畏惧[wúsuǒwèijù]解释:畏惧:...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自史记课文有那些
1、《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2、《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

《史记》是什么?
根据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的说法,其书“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百三十篇”,既贯穿朝代、国别,又专对某人生平进行叙述,分门别类,各成体系,兼能相互照应,所以非常全面。十二本纪以序帝王;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三十世家以记侯国;七十列传以志人物。在此之后的整套《二十五史...

繁峙县13542184122: 史马迁的《报任安书》的主旨是什么?
洪定谷维: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繁峙县13542184122: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理想宗旨是什么?
洪定谷维: 司马迁通过此信,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繁峙县1354218412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报任安书》讲述了什么道理? -
洪定谷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国家和个人都要居安思危,牢记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在困境之中却仍坚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可以说《报任安书》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神内核的实践.

繁峙县13542184122: 史记的修史宗旨是什么? -
洪定谷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于后人”.说穿了,就一句话,意在“立言”.因为据司马迁父子的观察与研究,我国古代每五...

繁峙县13542184122: 《报任安书》讲述的什么道理? -
洪定谷维: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表达了司马迁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繁峙县13542184122: 《报任安书》鉴赏谢谢! -
洪定谷维:[答案] 《报任安书》领悟鉴赏与应用拓展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

繁峙县13542184122: 请问《报任安书》中有什么道理? -
洪定谷维: 讲了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

繁峙县13542184122: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理想宗旨是什么? -
洪定谷维: 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理想宗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