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于潜女注释和评析

作者&投稿:藏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于潜女》注释和评析

  青裙缟袂于潜女②,两足如霜不穿屦③。沙鬓发丝穿柠④,蓬沓障前走风雨⑤。老濞宫妆传父祖⑥,至今遗民悲故主。苕溪杨柳初飞絮⑦,照溪画眉渡溪去。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⑧。

  【注释】

  ① 于潜:旧县名,在杭州西,今并入浙江临安县。

  ② 缟(gao)袂(mei):白色上衣。缟:白色织品;袂:袖子,这里代上衣,与“裙”对指。

  ③ 屦(ju):古时用麻、葛等制的鞋子,汉以后称履。

  ④ (zha)沙:翅张貌。 :张开貌; 沙:即娑,婆娑貌。柠:应作杼,织机上的梭子。

  ⑤ 蓬沓:一种银栉。苏轼在《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中注:“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

  ⑥ 老濞(bi):汉初吴王刘濞。这里借指五代时的吴越王。老濞宫妆:指吴越王时代的宫廷装束。

  ⑦ 苕(tiao)溪:源出天目山,分东西两苕溪,于湖州附近会合,然后注入太湖。东苕溪流经于潜县境。

  ⑧ 不信姬姜有齐鲁:意为“不信齐鲁有姬姜”。西周初,太公姜尚封于齐,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姜、姬二姓是齐鲁的贵族,妇女以豪华美貌著称。

  【评析】

  熙宁六年(1073)春三月,苏轼在巡视杭州西面的于潜县时,写了《于潜女》一诗。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文字,刻画了越地农村中一位健康、美丽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是苏诗中题材和主题都很新颖、很值得注意的一篇。

  此诗的前四句,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肖像画,简练地勾勒出于潜女的外貌。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这是一位标准的农家少妇,衣着是朴素的。素白的上衣,乌黑的裙子,大概是越中农村妇女最常见的装束。然而,青裙缟袂,并不能掩盖她天然的美丽,在青裙之下,露出她白皙的双脚,乌黑的裙色,更加衬托出她皮肤的洁白似雪,从而使这位少妇显得美丽而动人。

  “两足如霜不穿屦”一句,是从李白的诗句中变化而来。李白提到越女,每爱言及其足,如“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越女词五首》之一)、“东阳素足女”(《越女词五首》之四)、“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浣纱石上女》)等等,表示对越女皮肤白晳的赞叹。但那越女是穿着“屐”的,而苏轼笔下的于潜女,虽然同样“两足如霜”,却打着赤脚。这就不仅表现出她充满活力的青春健美,而且显示了她劳动妇女的身份,使人物形象具有突出的特征。

  这幅画面虽着色不多,但却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充分显示了于潜女的朴素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四句,写于潜女的发型及头上的饰物:“��沙鬓发丝穿杼,蓬沓障前走风雨”。��沙,是翘起、张开的样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中有“赤鸟司南方,尾秃翅��沙”句,我们借此可以想象于潜女的头发向上高高拢起的样子。蓬沓,是一种银栉(梳子),苏轼《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一诗中,有“溪女笑时银栉低”句,并且自注云:“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蓬沓障前”,即指银栉遮住了前额。从这两句诗中,我们看到了于潜女奇妙的打扮:乌黑的头发,向上高高地、蓬松地梳起,头上横插一支“长尺许”的大银栉,几乎遮住了前额。她在风雨中匆匆地奔走着,头上的大银栉不停地晃动,使人觉得就像织机上的机梭,在乌黑的丝线中穿插一样。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风俗、多么有趣的妆饰啊!无怪乎作者在下面的两句里感叹道,这是“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了。

  老濞,原指汉高祖兄刘仲的儿子,汉初封为吴王的刘濞,这里代指五代时的吴越王钱氏。看着于潜女这古色古香的打扮,作者不由得想到,像这样的梳妆,也许是五代时吴越王的宫妆样式,流入民间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呢!大约是吴越之地的百姓,为了不忘故主,才保持着这样古朴的装束吧。这两句,是作者在描写中间插入的议论,表现了对当地妇女装束古朴、民风淳厚的感慨,联想悠远而奇特。全诗至此作一顿挫。下面的四句,由对于潜女的外貌肖像的描写,转入行为动作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动态美。

  “苕溪杨柳初飞絮”,点明了当时的季节,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苕溪岸边,杨柳吐絮,一团团柳絮杨花在和煦的春风中飞舞着,“蒙蒙乱扑行人面”;苕溪中流水淙淙,清澈可鉴,这是多么美好的江南的春天!在这撩人的春意中,美丽的于潜女袅袅婷婷地走来了,她来到苕溪岸边,俯下身去,在溪水中长久地映照着,欣赏着自己健康而美丽的倩影;她拿出炭笔,对着溪水,描画起自己那两道弯弯的、像新月一般的蛾眉。“照溪”、“画眉”,虽然只是人物行动的两个细节,但作者通过这两件小事,却把这位农村妇女的爱美之心表现得既朴实、又强烈,使文字变得十分传神。

  临溪打扮之后,这位于潜女站起身来,提起她那乌黑的裙幅,露出白皙的双脚,踩着溪水中光滑的石头,渡过清洌的苕溪,来到对岸。原来,天色将晚,她的进山砍柴的丈夫已经归来,她是来迎接自己的丈夫的。夫妻相见,分外亲热,她抢过他肩上的柴担,替他擦去额头的汗水;她问他饿了没有、累坏不曾;百般体贴、千种温存,滚烫的话语、似水的柔情……这一切,作者虽没有一一细致地描写,但却用“相媚妩”三个字包括无遗了。

  在上面这两句诗中,作者通过对于潜女一系列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追求,刻画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农村妇女的美丽形象。这种美,是健康的美、淳朴的美、生动的美,充满了山野间的泥土的气息,这是贵族妇女们那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的“美”所完全无法相比的。

  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最后一句诗里情不自禁地感叹说:看了于潜女这种古朴、真纯、自然之美,真不相信齐鲁之地的姬姜两家贵族还有什么美女!那些贵族妇女的矫饰、造作之“美”,在这位普通的农家女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十分苍白了。“不信姬姜有齐鲁”这一句,在全诗的结尾处,有力地衬托了于潜女之美,是作者对于潜女作出的极高的评价。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具有这样的审美观,能够在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身上发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从外表、到心灵,并且认为这是贵族妇女所无法比拟的,这种见解,这种感情,应当说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对于潜女形象的描写很有特色:全诗十句,前四句是对于潜女的肖像外貌的描写,以“静”为主;后四句是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以“动”为主;中间插入两句议论,结构层次十分清楚。从具体描写过程上看,作者先写于潜女的装束: 青裙缟袂;再写她的双脚:两足如霜不穿屦,这是从上到下的顺序,符合观察人物时从头到脚打量的习惯。接下来,作者描写了于潜女的发型和头饰,使笔墨集中于一点,这又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诗的后四句,由静的描写转入动的描写,由外表转入感情和心灵,从揭示全诗主题的角度看,这又是由浅入深的顺序。正因为全诗的描写有条不紊、顺序井然,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清晰的印象。

  关于此诗的五、六两句,过去曾有人提出批评。如清代的纪昀就曾说过:“老濞二句,横亘中间,殊无头绪。”(《纪评苏诗》卷九)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老濞”二句既可承上, 点明于潜女打扮的古色古香;又可与结句呼应,自然地引出“思古”的联想,等等。对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应该结合整个宋诗的特点,来加以分析。

  如果用唐诗的标准来看,此诗的五、六两句似乎确实是多余的,删掉这两句,全诗的形象性可以更强,形象的塑造也可以更完整。但它毕竟不是唐诗,而是宋诗。宋诗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以议论入诗”。在宋代的诗人看来,在叙述、描写之中插入议论,不仅可以使文字显得十分潇洒,而且可以表现精妙的思理和活泼的趣味,所以是不可缺少的。假如为了“形象”而牺牲“议论”,删去了“老濞”二句,此诗便失掉了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读起来反而没有宋诗的味道了。




苏轼于潜女注释和评析
李白提到越女,每爱言及其足,如“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越女词五首》之一)、“东阳素足女”(《越女词五首》之四)、“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浣纱石上女》)等等,表示对越女皮肤白晳的赞叹。但那越女是穿着“屐”的,而苏轼笔下的于潜女,虽然同样“两足如霜”,却打着赤脚。这就不仅表现出...

关于画眉鸟的诗句
除却当时画眉鸟,风情许知一佳人。 于潜女 苏轼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奢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题新云山人画梅 郁达夫 十年孤屿罗浮梦,每到春来辄忆家。 难得...

有关于画眉鸟的诗句
于潜女 苏轼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奢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题新云山人画梅 郁达夫 十年孤屿罗浮梦,每到春来辄忆家。 难得张郎知我意,画眉还为画梅花。 田家 华岳 画眉无...

关于描写竹子作用大的诗句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zhidao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关于竹子的古诗。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书舍竹> 宋·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3、<;员当谷...

文言文宿机是什么意思
调于潜县丞,轻赋税,正版籍,简狱讼,兴学校。遭外艰,免丧,为江东提举司干办公事,易淮东,已而复旧,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通判饶州,平反冤狱。蜀帅袁说友辟参议幕中,不就,改干办诸司审计司。转对,请裁损经费,又论刑名疑虑之敝。迁宗正寺主簿,为太常...

临安道中二首作者是谁
馀杭山势接临安,桑竹阴中著径宽。田水活从山鹊饮,岩花丛拥杜鹃丹。乍惊峰影迷云絮,又喜溪声出石阑。遥指苕源最深处,有人烧笋办行餐。临流度阪碧为群,涧渌松光了不分。凭轼始迎天目雨,荡襟犹散圣湖云。岩趺削铁深苍色,磴道盘螺左转纹。咫尺于潜逢馌女,却拈坡语验青裙。

霸气诗句大全人生感悟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zhidao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关于竹子的古诗。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书舍竹> 宋·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3、<;员当谷...

描写竹叶的诗句有哪些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zhidao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关于竹子的古诗。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书舍竹> 宋·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3、<;员当谷...

人教版语文初中古诗词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调歌头] 苏轼 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必背文言文,请详解,不要复制其他人的。写题目就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求赏析!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 -
承卸丹香: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通译:可以吃饭没有肉,不能居所没有竹子;没有肉只会让人瘦,没有...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于潜僧绿筠轩》的解释 -
承卸丹香: 苏东坡的题词《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这首《於潜僧·绿筠轩》题词是对竹文化最高度的概括,成为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名句.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中的嚼是读jue还是jiao?那是读那还是哪? -
承卸丹香: 嚼 jiáo 那 哪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的上片写景有什么t -
承卸丹香: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寻春游春,是诗词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春天...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咏竹子的诗句有哪些 -
承卸丹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5.云溪上、竹坞松窗. 6.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7.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8....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有没有苏轼的十首古诗(带写作背景、注释和200~300字的赏析) -
承卸丹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万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诗词解释!解释以下诗词的意思: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承卸丹香: 苏轼的这阙词好像是怀念一女子所作.对照词的析译反复推敲,又查了些资料.本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以罪人身份索居黄州,政治上极度失意,故旧亲朋又多与之疏隔,词中借孤雁,自标高洁,表示不与世俗同流而宁肯固守孤独,落寞的人生态度和幽僻心情.“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黄了翁).词中是人是雁,浑然不可分割,取象托譬,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诚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食人间烟火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经典宋词解释并赏析 -
承卸丹香: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赏析】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4分)示例: 读书批注卡 作者  苏轼   内... -
承卸丹香:[答案] 考示例:读书既要常看,也需方法,更要学以致用.短短六句,即将读书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可谓精辟! 批注不限于题目所列角度,也不必说明批注角度,表述合理即可,4分

浪卡子县17684696800: 灵壁张氏园亭记的词语解释,要全面的 -
承卸丹香: 简述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由徐州移知湖州(古称吴兴),经江淮间,多追感旧游,记事赋诗,本文即作于此时.借对张氏园亭的艳羡,表达了对仕与不仕的看法,文末流露出个人的生活理想.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厚. 灵壁,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