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名文章《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句子是什么啊?

作者&投稿:漫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著名文章《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句子是什么啊?~

司马迁生平
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宫刑它是中国五大酷刑之一,也是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执刑人用刀子剜掉受刑男子的睾丸,如果受刑者是女的,那么,这么女性将永远地失去生育能力。总之,这是一种对人格施以极大侮辱的酷刑。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宫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经大多是圣贤抒发愤懑而创作的句子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实这也是说明人只有经过一番困苦才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苦难不一定产生好的文学,但好的文学一定能感知
人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是不是渴望苦难的呢?当然不是的。

人类渴望的并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所带来的文明进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苦难似乎一直都如影随形,但那些痛苦和灾难都没有成为最终的结果,留下的是历劫后更加强大的意志与生命力。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描写苦 难,是因为作者经历了苦难或者看到了苦难,他们是悲悯的,也是警醒的,他通过思考后向世人给出了他关于苦难的答案,帮助人们把握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因为只有这样文学才会有普世意义。
描写苦难其实是在探讨幸福

“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俄国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关于幸福,几乎是每个时代都在探讨的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幸福的期盼和描绘,人的一生也都在围绕着幸福这一目标在谋划,在奔波。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我们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感受着温柔的细风,任岁月温馨缱绻,花开花落,我们却感受不到时光的珍贵,只是当我们真正明白了幸福的意义,往往也是在经受过苦难之后的事情总是很短暂,而经历的苦难常常会相伴一生,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这当然并不是因为我们渴望苦难所以铭记在心,而是因为曾经的苦难时刻警示着我们,让我们对现在,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对比过去,我们在平淡中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而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经过艺术加工,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往往比现实更激励人心,能给人以慰藉,能医治人的心灵,能让人变得平和。


就像余华的《活着》,这部作品描写了人们在苦难面前的生存态度,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如果你真的看过这部作品,就绝对不会说人们渴望苦难,当然,喜欢自虐的人除外。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但他并没有被现实击垮,而是以超越苦难的态度不屈不挠地活着。

余华述说苦难,其实就是对苦难的积极对抗,悲观中蕴含着积极的意义。他的笔触看似冷酷,却能让人于苍凉中感觉到悲悯,于苦难中让人向往幸福,让人珍惜拥有的每一天。

文学因苦难而深刻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人们常说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苦难相对幸福来说,更能深刻反映生活的本质,引发人们内心的触动,让人回味无穷。

作家的创作动机来源于观察生活,并且对社会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感知能力,所以他们更喜欢把能体现众生相的苦难和悲剧作为创作的精神指向,将社会的病症和人性的挣扎描绘的淋漓尽致,产生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成功地塑造了以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为特征的悲剧性苦难形象。我们在哈姆雷特身上看到了人文主义精神,而这种性格特征也是他的致命弱点。最终造成的悲剧结局,让这部作品在人们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产生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深思。

苦难不值得去歌颂,更不值得去追寻

很多人都学过一篇很著名的文言文叫《孟子·告子下》,说名字可能大家印象不深,但说起内容来估计都记得很清楚,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逢遇到什么难事,总会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明白,很多时候苦难降临在你的面前,只是不得已而承受,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对于那些内心强大的人,总能凭着比常人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勇气与努力,慢慢让自己获得世俗上的成熟,回过头来一看,其实他们内心何尝不是一种凄苦与无奈。

然而,并不是人人面对苦难都能扛下来,更多是在苦难的磨砺下慢慢变得自卑而脆弱,变得平庸,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不可否认,苦难在人生通往成功的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让某些人变得强大从而摆脱庸碌的人生,但那只是苦难的多重结局之一,苦难还有无数个不成功的结局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人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报任安书》里有很多经典句子,很催人奋进。我列举如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建议读读原文,肯定有所收获!


史马迁的《报任安书》的主旨是什么?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自古语
意思是: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出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著作
1、《史记》是西方著名历史5261学家司4102马迁的一部史书。这是中国历史上1653第一部通史。它被列为“二十四史”,记载着黄帝时代的远古传说。汉武帝元年有3000多年的历史。再加上后来的《汉书》、《汉书》、《三国志》、《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历史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记史的开拓...

英雄人物的成语解释及出处
1、奋不顾身[fènbùgùshēn]解释:奋勇直前,不考虑的安危。马迁《报任安书》:“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2、无所畏惧[wúsuǒwèijù]解释:畏惧:...

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

带你了解司马迁的小故事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是当之无愧的。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 马迁用历史上的很多忍辱负重的名人来勉励自 己。自己一死毫无意义,而活下来完成史书是 比死还要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事情。司马迁题跋像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 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自史记课文有那些
1、《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2、《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

高二选修《小石城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 之二:解读“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唐寅和文征明的对联
[8]“是马迁”二句:指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中告诉任安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9]“少卿之心”二句:指传为李陵(字少卿)《答苏武书》。书中述说了自己暂降匈奴的原因。 [10]屠酤:屠户和卖酒者。 [11]颉颃(xié háng):鸟飞上下的样子。婆娑:盘旋。 [12]蹑踵:踩着脚后跟,意谓相接。 [...

槐荫区17333669018: 司马迁著名文章《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句子是什么啊?这些句子阐述了有大志的人必须在艰难处境中发奋图强,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些经典句子是什么啊?... -
竹辉易瑞:[答案]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

槐荫区17333669018: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 ) -
竹辉易瑞:[选项] A. 诗言志 B. 不平则鸣 C. 文以载道 D. 发愤著书

槐荫区17333669018: 求《报任安书》重点、经典语句 -
竹辉易瑞: 1、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

槐荫区17333669018: 司马迁著名文章《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句子是什么啊? -
竹辉易瑞: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槐荫区17333669018: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段 -
竹辉易瑞: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nbsp;名段以上即时

槐荫区17333669018: 《报任安书》中哪一段最经典 -
竹辉易瑞: 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

槐荫区17333669018: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 -
竹辉易瑞: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 D.发愤著书)

槐荫区17333669018: 史记 报任安书 中的名句 -
竹辉易瑞: 《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不是《史记》里的内容.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槐荫区17333669018: 司马迁的名言?急急急....!...
竹辉易瑞: 建议你可以看一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里面有许多的名言,譬如.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譬如,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还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概就是这些了.

槐荫区17333669018: 求如 《报任安书》中的经典句子相似的材料,写作要用... -
竹辉易瑞: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