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臣服大清国,大清国也是汉族的国吗?那所谓国是什么呢?

作者&投稿:宜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时候,汉族臣服满族,后来也爱国,爱上大清国吗?对百姓来说,哪个统治的都是一样的吗?~

在清朝时期,汉族臣服于满族统治者,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汉族人都热爱大清国。实际上,许多汉族人民对满洲统治者抱有反抗情绪,并且在清朝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反清运动。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计和福祉,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因此,对于许多汉族人来说,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统治,只要能带来稳定和繁荣,就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在清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广汉文化、提高农业生产力、修建水利设施等,这些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为汉族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对于许多汉族人民来说,清朝的统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对于清朝时期的汉族人民来说,他们的忠诚和爱国情感更多地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维护上,而不是对某个政治意识形态的追求。因此,对于一些汉族人民来说,爱上大清国也是有可能的,但这并不是普遍的情感倾向。

“某朝是不是中国的正统/正朔”,一直是网络社区热门的争议话题,尤以元、清为最。但实际上“正朔”和“正统”并不是一回事,更不能混用。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正朔”是并列结构,“正+朔”,而“正统”是偏正结构,“正的统”。
而我们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解,还远不止于此。本文尝试辨其异同,考其源流,以飨读者。
一、正朔:从历法概念到礼仪文化
“正朔”本来是历法概念,正就是正月,朔就是初一。所谓“夏历建寅,殷历建丑,周历建子”,夏商周三代的正月——据说,其实很可能是汉儒瞎编的——是不一样的,分别相当于今天农历的一月、十二月、十一月。因为根据公羊学派的观点,“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正朔是“受天命”的表现。
而汉以后的“改正朔”就很少这么折腾了,一般只改“元年”即改年号而不改“正月”,只有魏明帝、武则天、唐肃宗等几个例外A。所以“正朔”很多时候就代指年号,“建正朔”基本上是“建号称帝”的同义词。《册府元龟·僭伪部·总序》:
凡十有六国焉,俱僭大号,各建正朔,或称王爵······
《玉壶清话》卷九:
广陵杨氏,当天佑戊寅间,江、淮无主,奄三十郡,自建正朔,制度草创。
而“称(用/奉/行/禀/尊)某正朔”即指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则是对其称臣的表现。《晋书·地理志》:
是时中原沦没,元帝徙居江左,轨控据河西,称晋正朔,是为前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三:
上遗左副元帅宗维书: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
“颁正朔”则是教化四夷的重要手段。《旧唐书·刘仁轨传》:
于州司请历日一卷,并七庙讳,人怪其故,答曰:“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
《殊域周咨录》卷七:
宣德元年,行人黄原昌颁正朔至其国。
另外,根据“存亡继绝”的原则,还会让前朝后裔在封地内保留其正朔。《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
此外,“正朔”又常与衣冠服色并称,泛指整个礼仪文化、典章制度。《汉书·韩安国传》:
自三代之盛,夷狄不与正朔服色,非威不能制,强弗能服也。
《南齐书·祥瑞志》:
获玺方寸四分·····欲献虏主。惠度睹其文,窃谓“当今衣冠正朔,在于齐国”。
同时,这也是今天的一些历史爱好者最喜欢使用的义项,毕竟年号不能重建,服饰却可以复兴。而汉服群体又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关于“元清非正统”的争论,因此我颇怀疑将“正朔”误以为“正统”之同义词而使用,就是发生在这一过程中。
二、正统之统:传承还是合并
正统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较为常用的,也并不难懂:正确的正,传统的统。“正”是用来修饰“统”的,而“统”就是“传承”的意思,可以是王朝之统,也可以是家族、学派、宗教、政党之统,所谓“血统”“道统”“法统”都是这个意思。
但是一旦涉及到“王朝”,就有人非要舍弃时间意义上的“传承”而把“统”解释为空间意义上的“统一”、“合并”,实在是耐人寻味。那我们不妨追根溯源,来看看“统”字含义的演变过程。

上图是小篆的“统”字,左边是系字旁,表示与丝相关,右边描绘的是“缫丝”即将蚕茧抽出蚕丝的过程。
统的本义,就是指丝线的线头,也就是“开始”。所谓“王者大一统”,就是“王者尊崇最根本的开始”。所以,历法中的“正朔”才如此重要,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自然可以称得上是“最根本的开始”。
有了线头(统),就能理丝为线(纪),有了开始,自然就会有传承。统、纪二字互训,都可以作为“史”的别称,历代史书也多有名为某统某纪者。
而空间意义上的“合并”,是后起之义。欧阳修《正统论》开头即引用《公羊传》的“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却说“统”就是“合天下于一”,从他的后文来看,此处显然是故意的曲解:
私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受。则推其统曰:唐受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受之后魏。
“统必有所受”的统,显然只能理解为时间意义上的“传承”,而要表达“合并”的意思,有“一”这个最简单的字足矣——想想《阿房宫赋》的开头:“六王毕,四海一”,何须“统”字?
然而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又是将王朝合法性之争概括为“正统论”的开始,此前则只有“正闰论”和“继统论”(而“正统”一词,最早是形容家族血统和帝系禅代的)。所以其影(wu)响(dao)十分广泛。事实上这种解读不光从词义上是错的,也偏离了“正闰论”和“继统论”的重点。
所谓“正闰”就是正和不正,而“继统”则是“承谁家统”的问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统必有所受”。
打个比方,“正闰论”关心的是:前头那根线,材质好不好,接上去能不能导电?“继统论”考虑的是:前头那么多线,我应该接哪根?是就近接,还是挑一根好的接?
“继统论”虽然不直接提“正”,但其选择标准必然同时也是“正”的评价标准。可以说,它与“正闰论”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后者更多的用来评价统一王朝,而前者只能是针对分裂时期政权的讨论。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结语中称,“以正统而论,正之为义犹重于统”,此言得之,而欧阳修《正统论》非但曲解了“统”字,更将“正统论”的重点转移到了“统一",这实际上是用实用主义取代了道德主义,也正是这种混淆,让梁启超做出了“正统论自相矛盾”的论断,其实是打错了地方。
三、正统之“正”: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
何为正,何为不正,众说纷纭,但是在我看来都可以归结为上面说的“道德主义”和“实用主义”两大类。前者以“德行”为准,后者以“功用”为尊。
汉初关于秦是否为闰位的争论,就是前者的代表。《资治通鉴·魏纪一》:
秦焚书坑儒,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
可见秦“不正”的原因是“暴政”。同样,以权臣篡位为闰、夷狄入主中原为闰者,这些都是“道德评价”的范畴,也就是饶宗颐所说的“历史之秤谓之正”。元、清以此类标准来衡量,恐怕很难过关。
而以“统合九州”为正统标准的,显然属于后者,如苏轼《后正统论》:
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耳。
而今天很多力主“元清为正统”的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在领土方面的贡献。此外,实用主义还体现为“私本朝”,也就是著者为了自身所处朝代的合法性而做出各种“强行解释”,比如习凿齿的《晋承汉统论》。
但是—— 别忘了,我们讨论的并不是“某王朝好不好”,而是“某王朝是不是正统”,前者是一个开放性的评价类问题,而后者是一个史学史上的观念问题,关键不在于你怎么看,而在于历代史家怎么看。
“正统”的价值评价体系,是基于儒家经典的产物,古代的历史学,也基本都是秉持儒家史观的,那么——儒家是“道德主义”的,还是“实用主义”的呢?答案很明显:不讲道德的儒家还是儒家吗?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附录中收集了的历代关于“正统”的讨论,可以看出,唐宋时即有皇甫湜、张栻、郑思肖等以“夷狄”斥元魏为闰位,到明代这种观点则更进一步,成为主流,胡翰、方孝孺、徐奋鹏、杨慎、丘濬、费訚、章潢,皆持此论。除此之外,明人对重修宋史有极强烈的热衷,也大抵是不满于元朝将宋、辽、金并列而意图重新书写“正统”,其中影响最大的王洙《宋史质》和柯维骐《宋史新编》更是直接“以明继宋”,元代年号一概摒弃不用。清代文网森严,除王夫之、甘京这两位遗民明言“元清非正统”外,学者皆闭口不谈元明,但却大多极力批评此前历代王朝,冠以无统、绝统、变统、霸统、窃统等名义,则总而言之,“道德判断”是史家主流,以"华夷"别正统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
事实上,道德判断正是中国传统史学“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之精神所在,饶宗颐先生就认为“对君主行为可作严厉而正义之道德评判,其由来甚远,实为中国史家之优良传统,不容忽视者也。”又称“持此论者,皆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态度”。书中但凡提到郑思肖、方孝孺、章潢等力斥异族政权者,无不大加赞赏,“持论甚正”“不屈服于某种政治势力”“其见识伟矣,其人格夐矣”,对清人“正闰不当论内外”的言论则认为是“在满清帝制下 ,立论不得不如此”。
很多人喜欢将“官修前朝正史”视为承认前朝正统的标志,但这显然无法解释唐初一口气修史八部,也无法解释明修元史以铁木真为起点。实际上修史更多的宣告前朝的彻底死亡,这也是明初修元史如此匆忙的一个原因。更何况,青史是非,本就不该是皇帝一言而决,连明人都不迷信这种“钦定”,我们难道要比他们还唯唯诺诺吗?
梁启超即认为正统论有“奴隶根性”,“成即为王,败则为寇,此真持正统论之史家所奉为月旦法门者”,其实这些话用来评价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九州合一为正统”的实用主义标准,倒还真是挺合适的:实用主义史观,无论如何都脱不出“成王败寇”四字。“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是不太光彩的大实话,而“正统兵强马壮者为之”就很让人无语了。
更有意思的是,为本朝服务的实用主义标准,也会被别人拿去用。北宋文人喜欢将“统一”作为正统的标准,因为他们要强调自己和五代的不同。但是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这种“并有天下才能称正统”的逻辑,成为了促使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的动因之一。《元史·刘整传》:
入朝劝伐宋,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世祖曰:“朕意决矣。”
当然一句话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至少能够说明,实用主义的标准,是会有反噬自身之危险的。
其实,今天的实用主义者完全没有必要来争抢“正统”这种没什么用的虚名,今天不再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了。欲为“暴秦”张目者,不必称秦是正统,大可以自建一套法家史观;欲为元、清正名者,更无需将“正统”这顶不合身的帽子强行戴到它们头上,或许“内亚史观”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正统论”这一曾经的“历史之秤”,现在也只是被摆在秤上被称量的一种物品而已。与其用它来褒贬历代王朝,不如以它为对象来研究我们的传统史学精神。超越“正统”之争,方能体会到历史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首先,从照封建君主制来说,明朝灭亡,满清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定国号为大清,所以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大清国,满清成为统.治.阶.层而汉族是被.统.治.阶层之一,所以才有了第一句,重点在于王朝的更替,统.治.阶.层由汉族变成了满清。但是当时大清国统治下不仅仅有汉族,还有蒙、回、藏等众多少数民族,此时的大清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只是汉族占大多数,所以不能说大清国全是汉族的,它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由满清贵族占领导地位的朝代。
其次,关于大清国是是汉族的国,可能更多的是指文化的同化性或者成为文化融合,在我国的这片地域自古以来生存着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特色汉文化,多数朝代统治者大部分是汉族且汉族人口基数大,汉族特色明显,即使如元蒙、满清等王朝的出现,但是因统.治或其他因素需要也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比如说大清国官方语言文字的变化,印象中好像由最初的满文变为满汉,最后甚至变成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再比如满清之初骁勇的八旗子弟最终沦为提笼架鸟的闲汉,可能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的融合,满清仍然保持着他们民族的一些特色,所以和汉族还是有区别的,只能共同算是中华民族。

国家(States)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国家概念: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一个国家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权的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指司法审核标准,法制建立标准,国家可以容纳多民族。
民族概念: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信仰、崇尚、习俗、服饰、佩饰、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忌讳等等。民族也可以国家化。
在外语中如英语或法语,国家一词有多种解释,例如地理层面,政治层面,民族层面,这三种层面各有代表国家的单词。

满人入关讲敢于武装反对他的,都杀光了…为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说穿了,就是对周武王伐纣行为不认同!

一个国家的性质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性质,满清政府的统治阶级是满清贵族,因此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是汉族政权。

具体说是民族融合,中国的儒家思想本就是讲天下大同,所以,很多民族经过时间的推移,接受了儒家思想,便慢慢融合进了中华民族。满清统一后,其领导者们一直在推崇汉族儒家文化,讲满汉一家,这就在无形中,促进了民族融合。


汉族臣服大清国,大清国也是汉族的国吗?那所谓国是什么呢?
首先,从照封建君主制来说,明朝灭亡,满清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定国号为大清,所以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大清国,满清成为统.治.阶.层而汉族是被.统.治.阶层之一,所以才有了第一句,重点在于王朝的更替,统.治.阶.层由汉族变成了满清。但是当时大清国统治下不仅仅有汉族,还有蒙、回、藏等众多少数民族...

蒙古是在什么情况下臣服大清的?
历史上女真族与蒙古多有血缘关系,扈伦部所属叶赫、哈达和乌喇等部,均与蒙古有姻戚关系,建州女真与兀良哈蒙古人也有亲戚关系。女真族与蒙古地域相连,女真人与蒙古人,服饰相类,都善长骑马射箭,习于狩猎,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他们在明廷开设的辽东广宁和开原马市上,常有贸易,交易马匹。在生活...

玉氏王爷逼死自己发妻原本是他家务事,乾隆为什么发怒还惩罚他?_百度知 ...
玉氏是金玉妍的母族,臣服于大清,玉氏新王爷刚继位,因和王妃发生龃龉,竟逼得王妃自尽,惹得物议沸腾,乾隆一气之下,要将玉氏王爷押解进京。按理说,虽然玉氏臣服大清,归大清管理,但是王爷逼死王妃之事虽然造成的影响不好,但也属于他的家务事,由他们内部解决就可以了,为什么乾隆要出面呢?当时...

什么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大清第一位皇帝是谁
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

小小的准噶尔,为什么要与实力强大的清朝死磕?
还是因为清朝把准噶尔部视为叛乱,当时和硕特部首领已经代表包括准噶尔部在内的其他三部臣服清朝了,准噶尔部不服气与清朝对抗也只能是叛乱。早在宋朝时赵普就说过“欲攘外者,必先安内”,面对自己国家内部的叛乱,清朝皇帝自然不会手软。不过清朝为了完全平定准噶尔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大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谁
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

清朝入关之后,为何要继承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
清朝之所以要继承中原文化是为了更有效地让数量庞大的中原百姓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清朝的统治,从而起到稳固清朝统治的目的。清朝这个王朝的历史要从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时期开始说起。在中国尚且处于明朝统治之下时生活于关外的女真部落划分为了三部分,分别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当时的女真部落因为...

清朝皇帝为什么是满族,清朝皇帝是什么民族,为什么称之为马背上的民...
蒙古族和女真人同属游牧民族,而且当时两族的共同敌人都是中原王朝“明朝”,所以他们连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明朝。在后金时期属于同盟关系。 后来,后金势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蒙古人只能臣服于后金。为了把地位拉高,蒙古与后金开始联姻,所以很多清朝皇帝都流着蒙古人的血。例如顺治、康熙,他们跟孝庄皇...

清朝为什么叫清朝
名称来源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入关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有说法认为是为了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的历史以鼓舞士气;“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

郁南县13290026520: 如果大清帝国不是汉贵族的主体民族吗??? -
武芝逍遥: 大清帝国是少数民族满族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就贵族而言,是以满清贵族为主,就民族而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郁南县13290026520: 元朝和清朝算不算是一个由中国人统治的朝代?__
武芝逍遥: 看历史记载是算的,历史承认元清是中国朝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不能说少数民族统治就不承认,

郁南县13290026520: 大清国号的来历 -
武芝逍遥: 满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即定国号为“大金”.不久,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又改称“后金”.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受其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并且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

郁南县13290026520: 清朝是中国吗? -
武芝逍遥: 不是,那时汉族政权灭亡了,外来政权统治了我们.

郁南县13290026520: 清朝的国号全称是清还是大清?
武芝逍遥: 满清

郁南县13290026520: 大清国,是中国吗?
武芝逍遥: 是 不过纠正一点 是100多年前的大清国

郁南县13290026520: 清朝有多少个民族 -
武芝逍遥: 在目前的56个民族的基础上加上以下属国及地区里的民族就是清朝拥有的民族总数了,据说共有79个民族. 大清帝国属国: 清朝因沿袭了汉族王朝的天下观,将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着眼于怀柔远人和外夷归附,但又严加防范.清朝承袭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以天朝上邦自居,在康乾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有朝鲜、琉球,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巴达山克、爱乌罕(阿富汗)、苏禄、博罗尔、玛尔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干、兰芳共和国等还有被俄国占领的东西伯利亚及被前苏联分裂出去的外蒙古所在的种族.

郁南县13290026520: 大清皇朝统制全国时那时候还有没有汉人? -
武芝逍遥: 肯定有啊,汉族是一个大民族,清朝的主要人口就是汉人嘛,只不过汉人是处于满人的统治之下

郁南县13290026520: 清朝为什么叫大清? -
武芝逍遥: 清初本名后金,是努尔哈赤于明朝分庭抗礼时建立的汗国.到皇太极,欲称帝,当时后金第一汉臣范宽,告诉皇太极欲取中原江山,必须改国号与族名.因为宋朝时汉族人已经和金国女真人结下民族仇恨!他又提议改后金国号为清,女真族名为满,两字均属水,足以灭明(日月为火) 满族人的祖先 先秦时的“肃慎”、两汉魏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是满族人的直系祖先.辽金元明时期称作“女真”,清代以后则称为“满洲”人.

郁南县13290026520: 为什么清朝可以统治中国那么多年? -
武芝逍遥: 满州统治者吸取汉族王朝和金、元的教训,采取合理的方法,努力巩固统治:1、吸收吴三桂等汉奸武装,进入中原,建立统治;2、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团结汉族地主武装,消灭农民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