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记游松亭》译文

作者&投稿:承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水调歌头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元丰年间,白马县民被贼杀害了,但是这家人害怕贼人报复,不敢报官。有人主持正义(不是为了赏金,是以为主持正义),但也害怕贼人,便向县衙里写了封匿名信,县衙里根据这址匿名信的举报,很快就抓到了这个贼人。但是当时的法律禁止人民写匿名信,凡匿名检举的,都要处以“流”刑,即罚往边远的地方服劳役。而这个惯犯又是因为是有了这封匿名信才被抓到的,因此不敢遽然处以死刑;按此二者之情节,都得上报朝廷。当时苏子容为开封尹,是首都的市长,他认为这个检举人不是因为事与自己相干才检举的,不足以过份追究,为了摆平二者的关系,主张贼人可以减去死刑,而这个检举人也就免予处分。但是宋神宗赵顼说:“此情虽极径,而告讦之风不可长!”于是施以“杖刑”,然后予以安慰。苏东坡评论这件事说“贼不干己者告捕,而变主匿名,本不足深过,然先帝犹恐长告讦之风,此所谓忠厚之至。然煕宁、元丰之间每立一法……皆立重赏以劝告讦者,皆当时小人所为,非先帝本意。”他认为“重赏以劝告讦者”,都是“小人所为”,而有失忠厚。

  古人立法,重在树立人民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仅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不择手段。以利驱利,无异于以暴易暴。捉到一个罪犯,实际是在鼓励更多的人成为罪犯。在金钱的诱惑下,可以出卖良心,则还有什么行事不可以干的呢?这就叫做“饮鸩止渴”,渴不可止,反而刺激其贪,“不夺不餍”,用孟子的话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那么罪犯要不要抓?凡犯罪的,自然自己要负法律责任而服法。但这只能是司法部门的职责。而我更以为,作为“人民政府”,则更应思索这些人民为什么要犯法?从源头上予以治理,这才是治国爱民之上策。大禹之所以为千百世的人民留恋的,就是因为他治世的理念是“疏”而不是“堵”。疏则通,堵则愈益泛滥也!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在惠州的嘉佑寺住过,大步到了松风亭下,脚下觉得有点疲乏,想要在亭子下歇息一下。只是远望有亭子的地方还在树林之末,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久,忽然自言自语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呢!”这个想法一出来,马上有一种自己就像一个挂在钩上之鱼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阵,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是忆松风亭
我没找到译文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记游松风亭》怎么翻译 -
达奚星普他: 《记游松风亭》 苏轼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
达奚星普他:[答案] 原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记游松风亭的赏析 -
达奚星普他: 虽兵阵相接.若人悟此.时章敦为相、儋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一下子有了顿悟,卒于常州,心想,自号东坡居士.一日,始被召北归,读来理趣盎然:死于军法 6.政治打击接踵而来,思欲就亭止息.纵步;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记游松风亭 苏轼 -
达奚星普他: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书游垂虹亭 文言文 翻译 -
达奚星普他: 书游垂虹亭 作者:苏轼 【原文】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吾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前人聚吴分,试...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记游松风亭》的中心. -
达奚星普他: 文章记录了作者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有没有荷尽已无擎雨盖的下一句是是什么 -
达奚星普他: 1、“荷尽已无擎雨盖”的下一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2、“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冬景》,全诗如下所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全诗大意: 秋末冬初的时候,...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灵壁张氏园亭记的词语解释,要全面的 -
达奚星普他: 简述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由徐州移知湖州(古称吴兴),经江淮间,多追感旧游,记事赋诗,本文即作于此时.借对张氏园亭的艳羡,表达了对仕与不仕的看法,文末流露出个人的生活理想.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厚. 灵壁,即...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最好是简单一点的. -
达奚星普他: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

阿鲁科尔沁旗19537921680: 《梁溪漫志》东坡说文 原文及翻译 -
达奚星普他: 原文: 建中靖国中,坡公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公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人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居入居,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