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庄子寓言《梓庆为锯〉《佝偻承蜩〉译文

作者&投稿:照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扩展资料
寓言故事两则
1、狐狸与野猪
狐狸刚逃过猎人的追捕,好不容易才敢停下来歇会儿,旁边却传来“咔嚓咔嚓”的声音。
狐狸回头寻找,原来是野猪在路旁的树干上磨牙。狐狸惊跳起来:“猎人又来了吗?”
野猪说:“没有呀。”
狐狸不明白:“这里没有猎人,也没危险,你为什么要磨牙?快歇会儿吧。”
野猪摇摇头说:“我就是要趁现在多磨几下,一旦危险来临了,就没磨牙的工夫了,那时我就可以用这些磨好的利牙对付敌人啦。”
狐狸明白了,自己平时不做准备,见了猎人才这么惊慌的。
2、徒劳的寒鸦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
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寓言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里,让读者从中获得教益。由于它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因而成为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
寓言有以下特点:
(1)寓言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它借助于假托或虚构的小故事,突出一个单一的主题,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让渎者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或教育。例如《狼和小羊》。
(2)寓言总是借助于说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3)寓言往往也以人类以外的生物为主角,采用拟人的手法。如《东郭先生》中的中山狼,就是一个狡猾、凶狠的恶人的典型。
(4)寓言的篇幅简短,情节单纯,语言简练。如《乌鸦与狐狸》仅一百多字,却描述了一个情节单纯而有趣的故事。

白话译文:

梓庆为锯: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

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

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佝偻承蜩: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

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

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原文:

梓庆为锯: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佝偻承蜩: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出处:出自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庄子·达生》。

扩展资料:

寓意:

佝偻承蜩写驼背老人讲述自己苦练捕蝉本领之事,借此喻彼,以小喻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痀偻承蜩”或“承蜩之巧”比喻做事情专注,全神贯注,方能成功。两眼只盯着蝉的翅膀,别的什么也不去看。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养成不被外界打扰的习惯,专注的去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

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原文】
梓庆削木为鐻(1),鐻成,见者惊犹鬼神(2)。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3)。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4)。当是时也,无公朝(5),其巧专而外骨消(6)。然后入山林,观天性(7),形躯至矣(8),然后成见鐻(9),然后加手焉(10);不然则已(11),则以天合天(12),器之所以疑神者(13),其是与(14)!”
【译文】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梓庆削木为鐻(1),鐻成,见者惊犹鬼神(2)。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3)。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4)。当是时也,无公朝(5),其巧专而外骨消(6)。然后入山林,观天性(7),形躯至矣(8),然后成见鐻(9),然后加手焉(10);不然则已(11),则以天合天(12),器之所以疑神者(13),其是与(14)!”
【译文】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什么是物化(庄子)
那种酣畅淋漓的操作过程,就是梓庆最大快乐的表现。这正是因为他实现了对自己心灵的豪迈超越。 审美移情:“物化”的表现特征 如果我们全面审视中国古代的物化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审美创造的移情是它典型的表现特征。 在庄子寓言中,庄周梦蝶所产生的幻化是蝶梦庄周。庄周和胡蝶分为两个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因此,“周...

鬼斧神工是什么意思
鬼斧神工原义是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鬼斧神工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达生》。成语出处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

庄子·达生 新解析
桓公的故事表明,内心的困扰比外界的鬼神更为重要,解决心病才能真正远离病痛。纪渻子训练斗鸡的故事则说明,事物的成长需要耐心和恰当的引导,直到达到自然的状态。孔子与吕梁之人的对话,揭示了顺应自然与天道的智慧。梓庆的故事则展现了技艺精湛来源于心无旁骛,忘却自我。最后,东野稷和颜阖的故事提醒...

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中的许多寓言也更深刻地支持了这一理论。《达生》篇的梓庆,削木为璩,至为精美。他强调的创造状态要"斋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之念,"不敢怀非誉巧拙"之思,"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这正是"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是一种审美的心胸。其次,庄子"心斋""坐忘"的审美心胸在审美创造活动中...

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的艺术特点?(简明扼要)
逍遥游“,它是由人的意志的束缚,希望能得到临时救济的一种审美的方式,这种方式必然需要一个实体放弃的习惯来看,打破自然与人的界限,最大限度地整合在本质上的人,放弃自己的物质欲望和欲望。更深层次的“庄子”的寓言很多支持这一理论。 “大圣文章梓庆,切木曲,很好,他强调,创建状态”素食冥想,不怀庆奖励贵族“...

鬼斧神工是寓言吗
2. 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女性的美貌,或者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超乎寻常。3. 成语“鬼斧神工”并不属于寓言故事。它是一个用来形容事物超凡脱俗、技艺精湛的表达,而不是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寓言。4. 成语“鬼斧神工”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文是“梓庆削木为鐻,鐻成,绝者见者惊忧鬼神。”这里...

《庄子》第19章 达生
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梓庆削木为鐻,日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达生篇》里有四则寓言,分别是“拘楼承绸”“操舟若神”“踏水如履平地”“梓庆削木为糠”。庄子利用这些寓言故事说明“达生”之“道”在于“斋以静心”。尽管这些寓言故事的宗旨是阐明体悟大道的途径,不是讲述艺术创作的方法,但却对人们认识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者都把...

如何理解庄子之道,用一千字左右概括
“庖丁解牛”是庄子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技术很是精湛,那动作也像是在跳《桑林》之舞,那声音像是在奏《经首》之乐,抑扬顿挫...庄子笔下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佝偻者承蜩》等,既是言审美观照,又包含着对审美创造和...

求和梓庆为鐻所表达的思想类似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不用到别处找,只要在梓庆为鐻这个故事的出处《庄子》中就有很多类似的寓言,《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水》、《佝偻承蜩》等都是表达同一思想的。

路桥区13768898103: 求庄子寓言《梓庆为锯〉《佝偻承蜩〉译文 -
藩震蓖麻: 白话译文: 梓庆为锯: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路桥区13768898103: 《庄子》记佝偻承蜩的故事和解释
藩震蓖麻: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财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着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

路桥区13768898103: '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谈谈理解??救急! -
藩震蓖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真实的本领都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要经过不断的勤学苦练,功夫才能得心应手,达到鬼使神差的境地.一个驼背老人,捕起蝉来竟是那样灵巧,这除了苦练,是任何别的方法都不能够达到的.

路桥区13768898103: <<痀偻承蜩>>蕴含什么道理??? -
藩震蓖麻: 这则寓言说明只要用心专一,艰苦努力,持之以恒,就能学好任何本领,做好任何事情.

路桥区13768898103: 庄子 佝偻者承蜩 解释 -
藩震蓖麻: 整篇翻译: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

路桥区13768898103: 佝偻者承蜩 (现代译文翻译) -
藩震蓖麻: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

路桥区13768898103: 庄子有哪些寓言? -
藩震蓖麻: 朝三暮四∶喻愚者昧于审辩;巧者工于说辞.庄子齐物论. (2)运斤成风∶喻手法熟练,神乎其技.庄子徐鬼. (3)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秋水. (4)贻笑大方∶见笑于有识之人.庄子秋水. (5)邯...

路桥区13768898103: “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出自《庄子》《庄子》是 - --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所作,后世----尊为经典 -
藩震蓖麻: 先秦/庄子/唐明皇

路桥区13768898103: 梓庆为鐻的欣赏评点 -
藩震蓖麻: 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学识渊博,司马迁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他讲到一系列的工匠技艺的故事,如《庖丁解牛》、《梓庆为鐻》、《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

路桥区13768898103: 出自《庄子》寓言故事 -
藩震蓖麻: 《痀偻丈人承蜩》这个故事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读居楼)者承蜩(读条),犹掇(读多)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读知朱);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