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问题

作者&投稿:霜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词问题和回答,越邪门越好。快哦!~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葛尔盆地
  解析:西岭雪山距成都95公里,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得名.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c)
  A、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解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A、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解析:写的是广西桂林的象鼻山和漓江.广西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颂桂林山水的美丽.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
  A、东北平原 B、河套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 a)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青藏高原 D、桂林猫儿山
  解析: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c)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对流雨
  解析: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a、路南石林 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 d、云南滇池
  解析:徐霞客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南直隶(今江苏省)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解析: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c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d )
  a、东风 b、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解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还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也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作者是?

2.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七言绝句 D.七言律诗

3.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是?

4.下面那首诗的作者不是李白?
A.关山月 B.静夜思 C.长干行 D.桃源行

5.“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出自谁的词?

6.《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

7.下面哪位诗人不是唐朝的?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王安石

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自谁的名句?

9.以下不是婉约派的词人的是?
A.李清照 B.周邦彦 C.苏轼 D.柳永

10.下面那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
A.蜀相 B.登高 C.宿府 D.旅宿

  高适
  端午 登高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颗诗心 一样情怀——江总与岑参的重阳诗比较谈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岑 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源,古籍早有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古代,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佳节来临,兄弟姐妹,亲朋至友,总是欢聚一堂,共度良辰。“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宋祁《九日置酒》),大家开怀畅饮,竟至于“诸山未醒重阳酒”(王苹《秋怀诗》),“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会饮》)。而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团聚的人,则“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韩琦《乙巳重阳》)平时为公务所累,为家事所牵,到了重阳,似觉宽余,人们便要开怀畅饮了。但重阳饮酒,只是节日活动的一个内容。佳节之际,适值菊花吐蕊之时,故赏菊品菊,便成了古时节日的风尚。宋代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重阳后菊花二题》),虽是讥诮之语,但藉此,不难想象节日这天,“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空前盛况。重阳节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如登高、插茱萸、放风筝等。“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孟浩然《九日》),“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高骈《风筝》)等诗句,都再现了重阳佳节那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习。

  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一直戍守边关的诗人,眷恋家乡,记挂社稷,字里行间,渗透着思乡意、爱国情,一腔热血,忧国忧民。

  应该说,这不同时代的两首同题材诗作,题旨是很接近的。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种思念又不只为区区儿女情所囿,而能廓开胸襟,系念国家、人民,其情怀,不是给人凄苦,而是予人激昂,情感强烈,感染力强。

  诗歌以情感人,怎样将这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诗人总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采取不同的艺术角度。江总的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发泄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相对地说,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情感要率直强烈了许多。作者赋陈其事,直接叙状自己的行动心理,表情达意。前两句先叙自己的节日无聊。据史料记载,陶渊明九月九日没酒喝,心中闷闷不乐,便坐在宅边菊丛中采菊,远远望见穿白衣的王弘送酒来,便匆匆迎上去,捧起酒就喝。而现在岑参却更不如陶令。当然,作者并非要像陶潜那样有酒则喜,他的“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只是突现自己的孤寂、失落。何以有这样的情感?后两句则袒露心迹,兵荒马乱,战燹不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菊花无情,自开自谢,可鲜艳的花朵却硝烟笼罩,其景其情,何其悲哀!作者不只因孤身在外,念起故乡的菊景,而是伤时感事,表露反对战乱,渴求和平的心迹。

  角度虽有异,诗心出一辙。江总和岑参,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有一颗关心国运和民瘼的诗心,其拳拳情愫,不能不给人以启迪、激励。

  当然,古代也有不少诗人在佳节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时到秋末,万物零落,天气寒冷,风露交加;草茂已去,园木凋谢;天宇澄彻,空阔渺远;哀蝉声断,群雁南鸣。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诗描写的重阳景象,诗人由景衰色弱,联想到人生的劳顿与死亡,表现了重阳这个特定节日的独特感受。与陶渊明有同样感慨的还真不少。宋朝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词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卷帘,黄昏东篱,把盏临风,怎能不黯然销魂?哪里只是“人比黄花瘦”,分明是触景生情,情使形劳!重阳之时,正处深秋,人们望着“落木无边江不尽”(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的萧瑟景色,自然会想起人生的秋天,感叹韶光易逝,上述两篇作品正是这种感情的流露。其他如“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陈师道《九日寄秦觏》),“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朱熹《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鲁渊《重九》)等,都是这种感情的流露。我们不能说发出这些感叹的诗人思想境界不高,因为封建时代令有才智者境途窘迫,难展宏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乃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但也确有不少诗人于萧瑟中振作,积极进取。元代张养浩《九日》咏叹:“云山自笑头将鹤,人海谁知我亦鸥。幸遇佳晨莫辞醉,浮云今古剧悠悠。”诗语蕴藉,风度潇洒,显示了豁达的襟抱。宋代苏洵尽管是“佳节久从愁里过”,但仍然“壮心偶旁醉中来”(《九日和韩魏公》)。宋代另一诗人韩琦则“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九日水阁》),表现了自己一生正气、矢志不渝的志向。明代李东阳的笔下,重阳美景境界开阔:“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九日渡江》)。而唐代白居易那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襟怀,更是令人钦敬:“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重阳席上赋白菊》)诗人以金黄郁郁的菊花喻少年,以中间夹杂的白霜孤丝喻年长,作者并不以孤独年老而寡欢,却以少年意气在“歌舞席”上一展风采。这种青春焕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用世的思想,给人启迪、促人奋起!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主义领袖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云:“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短短一首重阳之作,诗人怀挚友,发豪情,表达爱国尽忠的诚心,抒发忘我报国的志向,其一腔爱国热血,汹涌澎湃,悲壮激昂,撼人心魄,动人魂灵!这种感情基调,与江总、岑参诗中所流露出的,还是比较接近、令人可敬的!

.岑参,盛唐边塞诗人,与之齐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是高适
2.两诗均作于我国传统农历9月9日.根据诗的内容可知,这一节日有传统习俗 。
3.从两诗的背景,诗题和诗的三四句来看出两位诗人均抒发了思念之情,但两位作者在诗中所书法的情感还是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A比较好
4.两首诗的三四句都写到菊花,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比较分析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好!因为高适
端午 登高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颗诗心 一样情怀——江总与岑参的重阳诗比较谈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岑 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源,古籍早有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古代,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佳节来临,兄弟姐妹,亲朋至友,总是欢聚一堂,共度良辰。“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宋祁《九日置酒》),大家开怀畅饮,竟至于“诸山未醒重阳酒”(王苹《秋怀诗》),“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会饮》)。而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团聚的人,则“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韩琦《乙巳重阳》)平时为公务所累,为家事所牵,到了重阳,似觉宽余,人们便要开怀畅饮了。但重阳饮酒,只是节日活动的一个内容。佳节之际,适值菊花吐蕊之时,故赏菊品菊,便成了古时节日的风尚。宋代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重阳后菊花二题》),虽是讥诮之语,但藉此,不难想象节日这天,“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空前盛况。重阳节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如登高、插茱萸、放风筝等。“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孟浩然《九日》),“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高骈《风筝》)等诗句,都再现了重阳佳节那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习。

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一直戍守边关的诗人,眷恋家乡,记挂社稷,字里行间,渗透着思乡意、爱国情,一腔热血,忧国忧民。

应该说,这不同时代的两首同题材诗作,题旨是很接近的。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种思念又不只为区区儿女情所囿,而能廓开胸襟,系念国家、人民,其情怀,不是给人凄苦,而是予人激昂,情感强烈,感染力强。

诗歌以情感人,怎样将这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诗人总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采取不同的艺术角度。江总的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发泄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相对地说,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情感要率直强烈了许多。作者赋陈其事,直接叙状自己的行动心理,表情达意。前两句先叙自己的节日无聊。据史料记载,陶渊明九月九日没酒喝,心中闷闷不乐,便坐在宅边菊丛中采菊,远远望见穿白衣的王弘送酒来,便匆匆迎上去,捧起酒就喝。而现在岑参却更不如陶令。当然,作者并非要像陶潜那样有酒则喜,他的“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只是突现自己的孤寂、失落。何以有这样的情感?后两句则袒露心迹,兵荒马乱,战燹不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菊花无情,自开自谢,可鲜艳的花朵却硝烟笼罩,其景其情,何其悲哀!作者不只因孤身在外,念起故乡的菊景,而是伤时感事,表露反对战乱,渴求和平的心迹。

角度虽有异,诗心出一辙。江总和岑参,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有一颗关心国运和民瘼的诗心,其拳拳情愫,不能不给人以启迪、激励。

当然,古代也有不少诗人在佳节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时到秋末,万物零落,天气寒冷,风露交加;草茂已去,园木凋谢;天宇澄彻,空阔渺远;哀蝉声断,群雁南鸣。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诗描写的重阳景象,诗人由景衰色弱,联想到人生的劳顿与死亡,表现了重阳这个特定节日的独特感受。与陶渊明有同样感慨的还真不少。宋朝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词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卷帘,黄昏东篱,把盏临风,怎能不黯然销魂?哪里只是“人比黄花瘦”,分明是触景生情,情使形劳!重阳之时,正处深秋,人们望着“落木无边江不尽”(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的萧瑟景色,自然会想起人生的秋天,感叹韶光易逝,上述两篇作品正是这种感情的流露。其他如“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陈师道《九日寄秦觏》),“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朱熹《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鲁渊《重九》)等,都是这种感情的流露。我们不能说发出这些感叹的诗人思想境界不高,因为封建时代令有才智者境途窘迫,难展宏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乃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但也确有不少诗人于萧瑟中振作,积极进取。元代张养浩《九日》咏叹:“云山自笑头将鹤,人海谁知我亦鸥。幸遇佳晨莫辞醉,浮云今古剧悠悠。”诗语蕴藉,风度潇洒,显示了豁达的襟抱。宋代苏洵尽管是“佳节久从愁里过”,但仍然“壮心偶旁醉中来”(《九日和韩魏公》)。宋代另一诗人韩琦则“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九日水阁》),表现了自己一生正气、矢志不渝的志向。明代李东阳的笔下,重阳美景境界开阔:“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九日渡江》)。而唐代白居易那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襟怀,更是令人钦敬:“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重阳席上赋白菊》)诗人以金黄郁郁的菊花喻少年,以中间夹杂的白霜孤丝喻年长,作者并不以孤独年老而寡欢,却以少年意气在“歌舞席”上一展风采。这种青春焕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用世的思想,给人启迪、促人奋起!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主义领袖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云:“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短短一首重阳之作,诗人怀挚友,发豪情,表达爱国尽忠的诚心,抒发忘我报国的志向,其一腔爱国热血,汹涌澎湃,悲壮激昂,撼人心魄,动人魂灵!这种感情基调,与江总、岑参诗中所流露出的,还是比较接近、令人可敬的.
回答完毕,谢谢!

高适
端午 登高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颗诗心 一样情怀——江总与岑参的重阳诗比较谈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岑 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源,古籍早有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古代,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佳节来临,兄弟姐妹,亲朋至友,总是欢聚一堂,共度良辰。“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宋祁《九日置酒》),大家开怀畅饮,竟至于“诸山未醒重阳酒”(王苹《秋怀诗》),“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会饮》)。而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团聚的人,则“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韩琦《乙巳重阳》)平时为公务所累,为家事所牵,到了重阳,似觉宽余,人们便要开怀畅饮了。但重阳饮酒,只是节日活动的一个内容。佳节之际,适值菊花吐蕊之时,故赏菊品菊,便成了古时节日的风尚。宋代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重阳后菊花二题》),虽是讥诮之语,但藉此,不难想象节日这天,“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空前盛况。重阳节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如登高、插茱萸、放风筝等。“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孟浩然《九日》),“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高骈《风筝》)等诗句,都再现了重阳佳节那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习。

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一直戍守边关的诗人,眷恋家乡,记挂社稷,字里行间,渗透着思乡意、爱国情,一腔热血,忧国忧民。

应该说,这不同时代的两首同题材诗作,题旨是很接近的。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种思念又不只为区区儿女情所囿,而能廓开胸襟,系念国家、人民,其情怀,不是给人凄苦,而是予人激昂,情感强烈,感染力强。

诗歌以情感人,怎样将这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诗人总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采取不同的艺术角度。江总的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发泄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相对地说,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情感要率直强烈了许多。作者赋陈其事,直接叙状自己的行动心理,表情达意。前两句先叙自己的节日无聊。据史料记载,陶渊明九月九日没酒喝,心中闷闷不乐,便坐在宅边菊丛中采菊,远远望见穿白衣的王弘送酒来,便匆匆迎上去,捧起酒就喝。而现在岑参却更不如陶令。当然,作者并非要像陶潜那样有酒则喜,他的“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只是突现自己的孤寂、失落。何以有这样的情感?后两句则袒露心迹,兵荒马乱,战燹不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菊花无情,自开自谢,可鲜艳的花朵却硝烟笼罩,其景其情,何其悲哀!作者不只因孤身在外,念起故乡的菊景,而是伤时感事,表露反对战乱,渴求和平的心迹。

角度虽有异,诗心出一辙。江总和岑参,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有一颗关心国运和民瘼的诗心,其拳拳情愫,不能不给人以启迪、激励。

当然,古代也有不少诗人在佳节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时到秋末,万物零落,天气寒冷,风露交加;草茂已去,园木凋谢;天宇澄彻,空阔渺远;哀蝉声断,群雁南鸣。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诗描写的重阳景象,诗人由景衰色弱,联想到人生的劳顿与死亡,表现了重阳这个特定节日的独特感受。与陶渊明有同样感慨的还真不少。宋朝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词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卷帘,黄昏东篱,把盏临风,怎能不黯然销魂?哪里只是“人比黄花瘦”,分明是触景生情,情使形劳!重阳之时,正处深秋,人们望着“落木无边江不尽”(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的萧瑟景色,自然会想起人生的秋天,感叹韶光易逝,上述两篇作品正是这种感情的流露。其他如“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陈师道《九日寄秦觏》),“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朱熹《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鲁渊《重九》)等,都是这种感情的流露。我们不能说发出这些感叹的诗人思想境界不高,因为封建时代令有才智者境途窘迫,难展宏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乃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但也确有不少诗人于萧瑟中振作,积极进取。元代张养浩《九日》咏叹:“云山自笑头将鹤,人海谁知我亦鸥。幸遇佳晨莫辞醉,浮云今古剧悠悠。”诗语蕴藉,风度潇洒,显示了豁达的襟抱。宋代苏洵尽管是“佳节久从愁里过”,但仍然“壮心偶旁醉中来”(《九日和韩魏公》)。宋代另一诗人韩琦则“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九日水阁》),表现了自己一生正气、矢志不渝的志向。明代李东阳的笔下,重阳美景境界开阔:“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九日渡江》)。而唐代白居易那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襟怀,更是令人钦敬:“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重阳席上赋白菊》)诗人以金黄郁郁的菊花喻少年,以中间夹杂的白霜孤丝喻年长,作者并不以孤独年老而寡欢,却以少年意气在“歌舞席”上一展风采。这种青春焕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用世的思想,给人启迪、促人奋起!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主义领袖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云:“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短短一首重阳之作,诗人怀挚友,发豪情,表达爱国尽忠的诚心,抒发忘我报国的志向,其一腔爱国热血,汹涌澎湃,悲壮激昂,撼人心魄,动人魂灵!这种感情基调,与江总、岑参诗中所流露出的,还是比较接近、令人可敬的.


语文诗问题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4.过春节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送...

问几个关于古诗的问题~
全部答案 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2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3 <<长歌行>>中劝诫少年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的名句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 请你默<<竹石>>这首诗.竹石诗 竹石曾要隔世盟,竹苞虚映石苔清。一拳石上吟竹魄,六逸竹前窥石晶。竹...

关于诗的问题???
卞之琳最经典十首诗:《影子》一秋天,唉,我常觉得 身边仿佛丢了件什么东西,使我更加寂寞了:是个影子,是的,丢在那江南的田野中,虽是瘦长点,你知道,那就是 老跟着你在斜阳下徘徊的。现在寒夜了,你看炉边的墙上 有个影子陪着我发呆:也沉默也低头,到底是知己呵!虽是神情恍惚了些,我以为...

关于唐诗的问题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一些很简单的文学诗词问题。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离离原上...

诗歌问题和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2010-12-02 关于诗歌的问题和答案 20 2013-08-04 关于诗歌的问题与答案 14 2007-11-27 有关诗的问题与答案 60 2008-12-12 有关诗的问题和答案 25 2006-07-06 关于诗歌的问题(答案填写在里面) 36 2009-04-13 求一些诗歌问题的答案 85 2013-08-03 诗歌的问题和题目 2 2009-...

有哪些关于古诗的问题?
2、乙卯重五诗(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3、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4、表夏十首(其十)(元稹)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

《古代诗歌四首》提问题
1.《次北固山下》写长江的风景引起旅人的( ),是谓即景生情。2.《钱塘湖春行》以(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风光,抒发了( )的心情。3.《天净沙 秋思》抓住“( )”与“( )”二字用情,被元代周德清誉为“( )”1.思乡之情 2.孤山寺北贾亭西 流连忘返 3.秋 思 秋思之主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诗歌提问
一、送元二使安西:使,在这里是名词,使者的意思。饯别的地点是(渭城)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

提出关于诗词的十个问题?
1<离骚>是诗还是词?(类似的举一反三)2诗词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起源的?3诗词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状态的?3你都知道哪些著名的诗词作家?4诗词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5诗词在要表达的思想上有什么不同之处?6诗词在语言和格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要求?7……现在要一下想这些个东西还真难...

汝阳县13314824943: 20个有关古诗的问题?20个有关古诗的问题
巩庄威克: 1,银装素裹的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在花朵都在争芬斗艳的时候,梅花独立桥头,唯有淡淡香气传播四方,这不禁让我想起来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3,香山的红叶让人驻足流连,那一片火红,让人不由得称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我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称赞我们的老师5,孔子教导我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我们要养成虚心求教的好习惯

汝阳县13314824943: 关于古诗的小问题 -
巩庄威克: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

汝阳县13314824943: 十个关于古诗的问题,要有答案,最好简单点 -
巩庄威克: ⒈与月亮有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⒉高适的“别董大”:(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⒊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⒋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

汝阳县13314824943: 古诗问题(4个)
巩庄威克: 1、苦吟诗人贾岛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汝阳县13314824943: 古诗词问题提 -
巩庄威克: 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 诗词是依照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持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二是平仄协调.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

汝阳县13314824943: 古诗问题 -
巩庄威克: 六年级古诗复习题(1)1、当你取得成绩时,老师说:“ , .”当你遇到困难时,老师说:“ , .”当你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时,老师说:“ ...

汝阳县13314824943: 古诗的问题 -
巩庄威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刘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汉〗王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汝阳县13314824943: 古诗的问题 -
巩庄威克: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汝阳县13314824943: 古诗的问题!帮帮我
巩庄威克: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汝阳县13314824943: 关于古诗的问题
巩庄威克: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