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语了义与不了义

作者&投稿:守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了义的了义与不了义~

一、宣讲的必要佛经浩渺无垠、博大精深,佛经的表达方式与陈述内容,也有看似矛盾或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适当的方法,仅凭自己的智慧去抉择,就无法全面通达、深入理解,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问题。闻思的时候,有几种方法,是开启佛经宝藏之门的金钥匙,了义和不了义、四依法等都属于其中之一。二、了义和不了义的定义“了”字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意思;第二,是全面了解、毫无保留的意思。“义”,就是佛经的内容。有些佛经或论典虽然讲了自然本智,但只讲了一部分,没有讲得很彻底。比如第二转法轮所讲的中观见或《般若经》,虽然描述了一切法的本质,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没有任何保留。但从光明、佛性、如来藏的角度来讲,却没有讲完,而有所保留。即使很多密续中所讲的佛性、如来藏、自然本智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些经论或密续的内容,都是不了义的。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了。无论空性还是光明,都给予了完整、透彻的阐述,没有任何保留。密宗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就讲得更加透彻。这些佛经或续部的内容,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叫做了义。小乘佛教不会出现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因为小乘佛教只承认第一转法轮的四圣谛,他们认为这就是佛陀唯一的终极思想。除了四圣谛,不会有更高的法。而大乘佛教却有了义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佛传法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三、如何判断了义和不了义以三个标准,可以判断出了义和不了义:第一,用意:佛讲的同一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和内容以外,还有其他的用意;第二,目的(必要):佛所说的有些话从字面上看虽然不符合事实,但他这样说是有目的、有必要的。当然,广义上讲,所有的佛经都有目的,但不了义的法,却有着特殊的目的。第三,以理妨害:是有理论或逻辑的妨害。以上两个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叫做以理妨害。比如说,佛所讲的一个观点,却存在着其他非常具说服力的逻辑可以予以推翻。因为这个逻辑或理论对佛的这个观点有妨害或损坏,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是不究竟、不符合事实的,故称为以理妨害。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叫做不了义法。佛传法的时候,为了度化某些根基的众生。会在字面上讲出另外一个意思。举一个例子:有些佛经里面说过,物质是真实存在、是实有的。虽然从字面上看,佛肯定了物质不空,不是虚幻,而是真实不虚的。但这不是佛的真正用意,只是佛考虑到,虽然世界不是真实不虚的,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五种感官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很真实的。所以佛也没有完全撒谎,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某些暂时不能接受空性见解的小乘根机的众生,因为他们只能接受人无我,而无法接受法无我,所以佛就采取了次第逐步引导这些众生的方式。如果我们仅从佛的字面上去理解,认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那就会以理妨害。推翻此论点的逻辑,就是《中观》所讲的逻辑或推理方法。如果没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方法,佛经相互之间若发生冲突、矛盾,我们就无法判定世界到底是真还是假。所以,这一判断标准,就像一把开启佛经宝库的金钥匙,让我们能一眼区分出浩如烟海之千经万论的究竟密意。四、了义佛经的定义第一,除了字面内容以外,没有其他用意。第二,除了度化众生,让我们明白真理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第三,不存在其他逻辑可以否定的可能性,所讲的观点是很清楚、很透彻、很正确的。在理解了义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概念,即因明里面的“圣言量”。“圣言”是指佛经,也即佛或圣者说的教言。“量”是指能够衡量、抉择一切法之真假的真实标准。除了不了义的佛经以外,其他所有的佛经都是了义经,也是圣言量。圣言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阐述现前的事物不违背现量。现前,也即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五种感官能感受到的东西。佛在描述现前的时候,不能违背现量。所谓现量,即五种感官。如果佛陀在描述某个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时,却与我们或绝大多数众生的感官结论有所矛盾,就可以说这个佛经是有漏洞的。第二,阐述隐蔽的事物不违背比量。隐蔽,即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推理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佛在宣讲隐蔽事物的时候,不能违背比量。如果违背了比量,就是有漏洞的,不能成为圣言量。所谓比量,也即推理。因明的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讲的由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等等构成的逻辑,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推理方法没有错,其结论也不会有错。但若深究,则因为我们的感官有漏洞,感官提供的信息自然也有错误。我们的意识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就必定会出现错误的结论。第三,阐述最极隐蔽的事物不自相矛盾。最极隐蔽,即最终极、最隐蔽的东西。比如善恶因果等等。由于这些东西非常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仅我们的感官无法证明,逻辑也无法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观察佛陀所说的话里面,有没有自相矛盾的部分,有没有自我否定或自己颠覆自己语言的内容。如果没有,就可以确定佛陀说的是对的。所有的了义佛经,都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都不是圣言量。凡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现量、不符合感知、不符合理智的内容,都一概不承认是了义的。如果在佛经当中出现这样的话,那也是不了义的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佛弟子,就顽固地去辩护这些不了义法的内容。比如说,显宗的许多佛经中讲,这个世界是平面的;而有些佛经,尤其是一些密法经典中又讲,这个世界是另外一个形状的。如今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世界根本不是平面的。为什么佛在短短的40多年当中,传法的内容都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佛当时要这样讲呢?一千多年前的佛教经论中,就已经有了解释:佛这样说,是为了度化某种众生的权巧之计。佛说,这类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凡是佛学里面与解脱有关系的重要问题,都说得非常透彻明了,再不会有其他发展的余地,但是,在宏观世界观方面,却会有一些发展空间,因为佛陀没有说得很绝对和明晰。为了度化某种根器的人,佛陀有时候也会说一些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总而言之,准确、了义的佛经,其世界观一定要符合现实,只要不符合现实,就是不了义经。五、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讲:(一)从世间感官的层面,或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比如说,佛经关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了义观点,讲得非常透彻,跟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因果报应、前世后世等理念,也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虽然科学没有办法印证其真实性,但大量的事例,以及其他的逻辑推导也足以证实,因果轮回是颠扑不破的。当然,想直接证明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佛也说过,没有智慧的普通人,最好不要直接去观察因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得到任何结论,这样反而有可能对因果产生怀疑。一旦产生怀疑,自己又无法解决,就会导致修行等各方面的问题。尽管如此,也有可以证实因果存在的方法。因明的很多结论,也是这样得出的: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普通的比量,而是先证明释迦牟尼佛是真实语者,他不会撒谎,然后可以得出结论,凡是佛陀所说,都是真的,都可以相信。大概的证明过程如下:因为撒谎一般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因为贪心、嗔心、无明等烦恼的驱使,而去撒谎骗人的。佛陀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等烦恼,没有撒谎的理由,另外,在佛陀的语言中,也从未发现过任何谎言,所以佛陀是真实语者。汉传佛教中关于因明的论典非常稀少,即使有几部,也是很简单的。而在成百上千、零零散散的因明论典中,《释量论》的内容最完整,是所有因明的根本。法尊法师已经将此论著翻译成汉文。其中的第二品,叫做《成量品》。虽然我们都相信释迦牟尼佛,但佛的可信度为什么这么高呢?这一品将给我们娓娓道来。佛经里面讲,世界是平面的,中间有一个很陡很高的须弥山。但现代人都知道,佛描述的须弥山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们如今看不见。虽然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与空间,从某些众生的视角来看,可能有着这样的宇宙。然而,从大多数现代人类的角度来讲,须弥山是不存在的。可是,佛之所以这样讲,是有其他用意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教以外的很多外道,包括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等大多数宗教描述的世界有可能是这样。佛为了渐渐引导这些人,所以暂时没有宣讲与当时世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否则不但没人理解,还会遭致各种非议。比如,在两千多年前,也出现过比较准确的世界观——日心论。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远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绝大多数人的宇宙观,是地心论。他们根据自己眼睛观察的表象推断出,我们所在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行。如果谁敢宣传与之矛盾的见解,就会遭到各种攻击,并最终彻底宣告失败。同样,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就得不到世人的支持。见解上的冲突,只会将很多人排除在佛门之外,这样就断了他们的善根。本来宏观世界的宇宙构成如何,并不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太较真。但微观世界与真正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无我、空性紧密相关,所以一定要尽量接近于真实。所以,即使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也与现代科学发现完全一样。在佛陀宣讲的《时轮金刚》中,是将人的身体与外面的宇宙结合起来进行宣讲的。《时轮金刚》所讲的天文结构,与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由上可知,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可以说是非常了义的世俗谛;佛经所讲的须弥山、四大部洲等宏观宇宙世界,是不了义的世俗谛。从世俗谛的角度去看,讲述轮回因果的佛经,都是了义的。(二)从第二转法轮的层面来讲,也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凡是讲空性的经典,都是了义佛经;凡是讲世俗谛的经典,无论是因果、轮回,还是其他观点,包括出离心、菩提心,都属于不了义经典。(三)第三转法轮的层面,也可以区分一种了义和不了义。第一转法轮当中讲的无常、无我、痛苦、有情世界、器世界等等的所有观点,甚至包括宣讲单空的经典,也是不了义的。因为首先要有物质存在的实有观念,才会有物质不存在的空性观念,不空与空性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都是最终不成立的。宣讲如来藏、佛性、光明的经典,才是真正的了义经典。有多少个了义经呢?虽然有如来藏五经、如来藏十经、如来藏二十经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如来藏十经。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大乘楞伽经》、《解深密经》、《大涅槃经》、《大乘密严经》,在这些经典中所讲到的世界本性,是非常透彻的——世界的本质包括空性与光明。其他诸如宣讲布施、持戒、禅定、菩提心、慈悲心等内容的经典,都属于世俗谛,都是不了义。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其最终意义和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字面内容的角度来讲,由于其中没有讲到光明,所以是不完整的。按照无垢光尊者,与很多高僧大德、学者、成就者的话来讲,《般若经》是半了义的,因为其中所讲的空性非常透彻,就像《入中论》、《中论》所讲的一样,讲的都是大空性。其空性的层面,是了义的。但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涵,虽然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偶尔也有光明的字眼,但这不是第三转法轮当中所讲的光明。词同义不同,所以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的。(四)从密法的层面,来区分了义和不了义。凡是讲不清净现象的经典、论典,包括菩萨的五道、十地、六度等等,都属于不了义,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清净的。凡是讲清净现象的佛经,都是了义的。《维摩诘经》的第一品,就是讲世界本来是清净的,和修不修行没有关系,虽然属于显宗的经典,但它的内容已经超越普通的显宗经典了。麦彭仁波切、荣森班智达都讲过,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观点,就是处于显宗和密宗中间的观点。在修简单的生起次第,比如五加行当中的金刚萨垛修法的时候,最后要观想金刚萨垛从自己的头顶融入,之后自己变成了金刚萨垛。我们不能认为,这纯粹属于一种观想、冥想、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是符合事实的修法,如果不符合事实,这样修就没用。如果没有清净观,就根本没有办法接受此类修法。从密宗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叫做道世俗谛。普通人造了杀、盗、淫、妄等罪业,就要向金刚萨垛忏悔,金刚萨垛本身是佛,是清净的。但从密宗的胜义谛或正世俗谛的角度来讲,金刚萨垛和普通人本质上没有差别,罪业、果报等现象实际上只是自己的一种幻觉而已。无论修什么样的本尊,一定要有这样的见解,否则不会成就。这四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万物的真相。我们学佛都是半路出家,在这之前受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果缺乏闻思,一旦佛经中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内容,更会加深自己的怀疑、疑问和困惑,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修行。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就是解开这些疑问之锁的金钥匙。六、对三转法轮是否了义的定性依照佛经、藏传佛教传承上师,以及印度的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等论师的观点,第一转法轮,是公认的不了义。但从第一转法轮本身的内容来讲,世界的确是无常、痛苦、无我和空性。只是这些都是虚幻的,可以用其他逻辑推翻的。《解深密经》当中讲过,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的。其他所有辨别了义不了义的经论讲的都是一致的:第三转法轮最究竟、最了义,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密法比第三转法轮讲的还透彻、还究竟,完全是了义的。在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要按照第一转法轮的要求,修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要对众生修慈悲心,要发菩提心,发愿度化众生。但这些都不究竟,最终还是要修空性。虽然加行修的是不了义法,但通过修持这些不了义法,最终可以到达了义法的境界。如果不从起点做起,就永远不会有突破,这样将一直停留在不了义法的阶段,永远都接触不到了义法。为什么一开始不去修了义的法呢?因为佛陀考虑到众生的承受力,所以才采取了次第引导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加行修完,紧接着修心的本性,然后可以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这样修炼的结果,就能看到了义法的无限风光。 七、了义的根本性意义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等身我悉不见。唯见无常破坏微尘杂食等身。何以故。如来当入于涅槃故。佛言。迦叶。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常不可思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闇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复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叶。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从大般涅槃经中,我们可以知道,法身是非明非暗的,而说法身为主的经,就是了义经,何为了义?义,并不是指佛经的内空,而是心性,佛性,如来藏,这就是第一义,空,毕竟空中,无明无暗,无有分别,是为了义,才是圆满的境界。解深密经中并没有提到有三种法轮,一种都不可得,是为得法,于中无修无证无取,法身本来圆融,故不另取另证,本来清净,圆觉经,也是公认的了义经,也是顿教。大般若经,也是了义经,空性即是第一义,说此经时,十方诸佛皆来拜会,于所有经中实属罕见!非同寻常!绝对是真正的了义经。大宝积经:  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之三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仁者已满足十地及如来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圆满。何故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无有圆满诸佛法已更证菩提。何以故?已圆满故不应更证!  师子勇猛言。云何圆满诸佛法耶? 答言佛法圆满如真如圆满。真如圆满如虚空圆满。如是佛法真如虚空亦无有二。善男子。如汝所言。云何圆满诸佛法者? 如色圆满乃至识圆满。佛法圆满亦复如是。师子勇猛言。何者是色等圆满?  文殊师利言: 善男子。于意云何? 汝所见色是常耶? 是无常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若法非常非无常。彼有增减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减是名圆满!云何圆满?若于诸法不能了知则生分别(不圆满)。若能了知则无分别(圆满)。若无分别则无增减。若无增减此则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见色平等即是色圆满。受想行识及一切法圆满亦复如是!以上,做为诸佛之母,万佛之师的文殊师利,为我们说明了真正的圆满法是怎样的东西。所以,了义经,就是以说第一义为主的经。修证法身,明心见性,就是修证第一义,就是知法身,悟法身,修法身 ,而往生求化身,即是不了义。修成无分别境界,即是法身境界,一如之中,是没有光明与黑暗之分的,都不可得,五蕴皆空,无所分别。义就是法身的代名词,“义”就是佛性,空性,自性,本质,佛所常说的第一义,无二无别。

了义就是彻底不彻底、究竟不究竟。若是专门只讲空而忽略缘起,就是断灭空,就不了义;专门只讲因果而不讲无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萨的因果,也是不了义的。
空宗学人说空宗经典是了义的、唯识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学人就说空宗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才是了义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虚大师说过,大乘八个宗派教义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中间,你就不要去议论,哪个了义哪个不了义,其实都是了义的。条条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师地论》讲学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这是最标准的,学佛要四依。
依义不依语:指不要呆板地执著这个语言,要了解表达的意思。执著语言就错误、狭窄,因为佛法境界是超过语言寻思的,是不可思议的。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指依大乘经,不依小乘经。从大小乘来看,小乘是不了义的,大乘是了义的,因为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是双证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识:指对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达、了解,叫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分别。众生的第六意识往往是虚妄分别,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转,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尘牵着鼻子跑。学佛就要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转,不被六尘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师有个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经。弥勒菩萨看他到了后,就说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这首偈子说明识与智的分别。我们的第六意识由于妄想分别多,见不到真相。必须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观照一切,以智慧观察一切,就能像大圆镜一样,把一切森罗万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从而认识到诸法真相。
72.
现阶段,你们应好好静下心来学习,闭关修行。我们古德闭关,起码要静修五六年,把藏经读完,才能出来弘法。所以你们现在不要急着去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学,学它个若干年,把藏经读完,有了正见那才是起步。再与实践相结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练,《金刚经》讲“调伏其心、降伏其心”。内心不调和、不降伏,没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说、光写,一定要有真实的体悟,否则不解决问题。

了义就是彻底的,不了义就是还不够彻底。
但是,彻底与否是与对应的根器而言的。
虽然有了义不了义,有大乘,小乘,有大圆满,有不怎么圆满,其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作为在家众,无论了义和不了义的经典,都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细细体味细细学习,多多诵读。不了义是通往了义的路径,而了义亦离不开不了义,根器不同,习性不同,修学佛法时,有对应的法门。

另外,在出家众说法时,探讨佛法的了义与否都有其特定场合,针对特定根器众生的考量,一切的言说都是相对而言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而且经典亦是如此,佛所说的都是真实语,完全可信可行。但是,假设有想法认为不同的经书的意思有冲突时,应该知道,不同的经典是针对不同根器众生,在不同场合说的。自然不一样,甚至有冲突。但是,都是真实语,可信可行语。所以,作为并没有觉悟的众生,切忌谤佛谤法谤僧。很多东西,很多想法,产生出来就是有问题的,有偏差的,对于佛法要谨言慎行,要恭恭敬敬。无论了义与否,皆应恭恭敬敬。

以上说法皆是此时此刻末学之愚见。只可作为参照,其中不当,切莫当真,但有言说,皆无实义。

南无阿弥陀佛!

非攻上第十七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
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
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
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
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
,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
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
,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
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
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
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
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穿越的分割线----------------------------------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盘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未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称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但所谓不了义,乃大乘教所言,谓小乘教较大乘教为劣,故谓不了义。然依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外道之说即属不了义。依成实论之说,无法见经典之意,而拘泥于文字之解释者,即为不了义。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称,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了,故为不了义教;与此相违者称为了义教。[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圆觉经略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参阅‘三时教’596)

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持戒算不算二元对立?
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过:“即使是大菩萨,如果不学习五明知识,也难以成佛!”因此无论是自修还是育人,上师都要掌握五明知识,尤其是内明:佛教三藏法典的知识。佛教的三藏典籍,约八千余卷,可谓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加上佛经原典都是佛陀应当时弟子根基的散说,又有了义与不了义等区别。因此,不掌握佛教的总体精神...

褒义和贬义是什么意思
与贬义词或中性词相对,褒义词的感性意义总是表示肯定的评价。 词的褒贬色彩意义,指的是不依赖语言环境而因定下来的附属义。它是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即具有客观性;离开特定的语境便失去其原有的感情色彩、态度色彩意义的词,不属于情感词语。本词典便是依据这个标准来确定收词范围的,因此那...

词语不解其意和不解其义哪个对
不解其意,不理解其中含义的意思。换句话解释就是不理解某段话、某个词、某人、某个动作或眼神的意思。

佛学中"四依四不依"为哪些
是故,欲弘扬正法,光大圣教,当依法不依人。欲自利利他,普度众生,当依法不依人。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首先应该了知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还应了知依了义经有何功德,不依了义经有何过失。这样才会自觉地依了义经学法修行。根据经中佛陀亲自认可的判教,当知佛陀初时...

词语古时和现代意思不一样的有哪些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

佛教里不如理是什么意思
也是不了义(不了义通常指俗谛,或世谛,是世间的真理,因为不能达到涅槃寂静,所以称为不了义,也称为不究竟、不圆满。);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所以称为法印。

教义的词性教义的词性是什么
教义的词性是:名词。教义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jiàoyì。注音是:ㄐ一ㄠ_一_。结构是:教(左右结构)义(独体结构)。教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教义jiàoyì。(1)指一种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道理思想。二、引证解释⒈礼教、...

人不学,不知义。下一句是什么?
该句出自《三字经》,原文节选如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翻译: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

重要词句含义理解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重要词句含义理解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1.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

佛教中,皈依三宝中有个皈依法,皈依法中说,不得翻阅外道。这里外道指的...
其实这三皈依就是本师的要求。易经属于不了义典籍,佛陀要求后世弟子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你是要服务与大众,为什么教要给大家轮回法呢?作为学习,方便接引易学的众生,这无可厚非,但是要以易学引导众生,那就是错了。入佛境界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众生分别,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批判外道。

越城区13472011399: 佛教词语了义与不了义
包贴愈风: 非攻上第十七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 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 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 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

越城区13472011399: “了义”上有区别吗?“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是佛说的,这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有区别吗?例如“因果”一词是出自了义经还是不了义经?又怎... -
包贴愈风:[答案] 了义经是了义经,不了义经是不了义经,关于小乗经典,依大乘看不了义,依小乘看就了义,各自站的立场不同. 查看原帖>>

越城区13472011399: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
包贴愈风: 现如今,佛教信徒不少,可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望星空告诉你...5、教育的佛教:以讲经说法为主,让人了解佛法的道理、内容.那么到底佛教是...

越城区13472011399: 介释佛法中的了义和不了仪. -
包贴愈风: 永脱轮回是究竟了义,真实了义!求人天福报是不了义! 南无阿弥陀佛!

越城区13472011399: 弥勒是大乘还是小乘,如来是大乘还是小乘? -
包贴愈风: 都是大乘.弥勒菩萨现在兜率陀天内院讲法,等这个小劫过去后就会象释迦佛一样降生等过程.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十种名号是:应供 正等觉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大乘小乘是以发心为衡量标准的.就...

越城区13472011399: 佛陀的真意,了义永恒不变,不了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佛陀再来,如何讲解不了义? -
包贴愈风: 下一尊降世的佛陀 是弥勒佛 他来的时候,所说的法和释迦牟尼佛不会有差别.因为了义法,放逐三千世界皆准.不管那个时代都可以适应

越城区13472011399: 佛教:什么是依法不依人? -
包贴愈风: “四依法”对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来说,四即是一,一即是四.洞彻了然,圆融明清,明察秋毫,灵灵不昧,含盖一统!若问为何?因智慧本来,原有具足故!因智慧无为,应物显形故!因智慧无上,顿超主导一切故!因智慧通达,遍宇宙万事万...

越城区13472011399: 佛教中经和论有什么区别? -
包贴愈风: 经是佛说,论是历代高僧所著.论一般是对经的诠释.经分了义经和非了义经,有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经不依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之说

越城区13472011399: 吃肉杀生到底算不算有违佛法 -
包贴愈风: 阿弥陀佛,佛陀教导我们戒杀放生,杀生有违佛教义理.吃它一斤还它八两因缘果报真实不虚,还是吃素最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