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描述下奥斯特里茨战役

作者&投稿:赏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奥斯特里茨战役介绍??~

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会战”,他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波拿道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作战背景】 1805年10月,法军取得了乌尔姆会战的胜利。但是当时的形势对于法军来说,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破仑在乌尔姆接受奥军投降的第二天,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直布罗陀西口的特拉发加角,同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进行了19世纪的最大一次海战。结果,法西联合舰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经过这一海战,英国解除了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夺得了海上霸权。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海外竞争能力。他的英国对手在海上实力方面拥有了强大优势。这样,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战场上的胜利,否则,整个欧洲大陆事态的变化,将是很难预料的。
此时,法军在奥地利前线面临的情况是:首先,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先头部队,已经穿过奥地利,进到了奥国西部边界的因河一线。这支俄军约有4万5千人,途中汇集了陆续败退下来的奥军部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劲旅。因为奥军已在乌尔姆失利,他们进到因河以后立即停驻下来,企图凭借有利地形组织防御,阻止法军向维也纳进攻。而在该军后面跟进的另一支俄军,当时已从东北方向进入摩拉维亚(现捷克南部),正向奥洛穆茨开进。
其次,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已在意大利北部摆脱了法军的牵制,目前正向国内撤退,其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加强维也纳的防御力量。还有,在乌尔姆要塞被围之前进到弗赖堡的一支奥军,大约6000人,已经同原驻那里的盟军会合而驻止设防。在法军继续东进后,该军必将严重威胁法军日益廷长的后方交通线。
如果这几支军队会合起来,或者同时配合作战,那么,法军必将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除了奥俄联军的上述动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况。这就是普鲁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投入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这样一来,形势便日益紧张了。如果十几万普军越过了鲁特山脉,在法军背后投入战斗,那么,法军就将受到俄奥普三国军队的联合攻击。拿破仑清楚地意识到,要取得胜利,无论如何必须在普鲁士参战以前彻底击败俄军,摧毁第三次反法联盟中这根重要支柱。
在乌尔姆会战中逃脱的奥军残部与俄军5万人会合后向东退却。11月中旬放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俄奥联军继续向北转移。拿破仑当机立断,力求尽快抢占维也纳,切断在因河一线的俄军之退路,想在卡尔大公率领奥军回到奥地利以前,把这支俄军包围歼灭在多瑙河以南地区。此时,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预感到了形势的严重性,因而极为明智地在法军还来不及展开行动之前,就指挥俄军迅速撤离了因河防线,在克雷姆斯渡过了多瑙河,尔后继续向北实行退却。为阻止法军的追击,俄军撤退时,炸毁了多瑙河上几乎所有的桥梁。
11月14日,拿破仑进占维也纳后,迅速调整了部署。他命令骑兵军和第4、第5军一刻也不停留,立即从维也纳出发,北渡多瑙河进行追击。同时,命今第3军从维也纳继续向东,前出到布拉迪斯拉发,保障大军右翼的安全,并且大张声势,尽量造成拿破仑正在这个方向的假象。命令第1军向西北开进,前出到布迭约维策,负责监视从乌尔姆侥幸逃出的费迪南大公,保障大军左翼的安全。
进驻维也纳的法军要想追击撤退中的俄国部队,必须越过多瑙河。而要北渡多瑙河,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夺占维也纳城北的那座大桥。
奥军撤出维也纳后,对于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维也纳桥,舍不得像库图佐夫那样,撤出之后立即予以炸毁,而是将桥暂时地保留着。负责防守该桥的奥斯贝尔公爵接到命令,只有万不得已才可将桥炸毁。法军骑兵军军长缪拉巧施妙计,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维也纳城北大桥。
维也纳桥的丢失,完全出乎库图佐夫的预料之外。法军很快开到了多瑙河北岸。现在,俄军随时都可能被追来的法军包围。于是,库图佐夫决定,俄军继续实行退却。
然而,在继续追击俄军的过程中,骑兵军长缪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骑兵军在追到摩拉维亚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时,遇到了俄军后卫的顽强阻击。缪拉担心自己一个军单独冒进,周围态势对己不利,他想在步兵到达之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于是自作主张,向俄军的后卫指挥官提出了暂时休战的建议,并允许俄军自由地向北撤退。俄军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缪拉的建议,并安全地自动撤走了。对于这个愚蠢行为,拿破仑当然非常恼怒,他责骂缪拉说:“我简直找不到话来表示我对你的不愉快。你只是我的一个前卫指挥官,没有我的命令根本无权作休战的安排;你葬送了我的胜利。立即破坏休战,向敌军前进。告诉那位在这一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也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样做的权利。”
俄军的后卫部队本来打得很顽强。有效地迟滞了法军的前进速度,现在,加上一个偶然的停战协定,又使他们获得了缓兵之利。因此,库图佐夫得以率主力顺利撤到布尔诺,尔后又退到了奥洛穆茨。
与此同时,由俄国本土开来的另一支俄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亲自监督之下,也已经赶到了奥洛穆茨。从维也纳逃跑出来的奥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随同撤退的奥军到达了该城。11月下旬,得到俄国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约8.7万人)在奥洛穆茨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追赶到布尔诺地区后也停止前进,敌对双方相距60余公里,各自占领阵地,积极谋划着下一步行动。拿破仑一方面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选择有利地形与敌手对峙;另一方面假意惧怕联军的强大兵力,要求进行谈判。拿破仑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继续撤退,以便创造条件,寻求战机。而骄横的沙皇也求战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军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向布尔诺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
当时关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问题,联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不与拿破仑发生接触。如果法军来攻,应该毫不迟延地继续撤退,以等待时机。他们认为只有等待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军和后一批来自俄国的援军到达以后,特别是等到12月15日普鲁士参战以后,才能同拿破仑进行决战。另一派人,以年轻气盛的沙皇和联军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洛特尔为首,其中还包括沙皇的年轻侍卫长彼得.道戈路柯夫公爵,以及沙皇的近卫军军官们。他们认为,拿破仑的法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而普鲁士军队的参战,也已确定无疑,因此,当包括近卫军在内的2.7万名俄军开到以后,在联军已经拥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东躲西藏,不去同法军接触,那就太不象话了。他们要求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拿破仑闻知联军内部的争论后。意识到要想引诱联军在普鲁士参战和又一批援军到达之前进行决战,必须采取欺敌措施,促使亚历山大这个主战派得到支持,而使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不能得逞。为此,他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样子;同时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金去奥洛穆茨谒见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停战谈判。而且,特别指示萨瓦金,叫他请求沙皇,同意与拿破仑举行单独会晤;如果亚历山大不愿意与拿破仑会见,那就建议他派一个全权代表来法军大本营进行谈判。
拿破仑采取的这些行动,在联军总司令部引起了一片欢呼。许多将军认为,这是法军软弱无力的反映,拿破仑已经害怕了,无能为力了,要完蛋了,必须趁此机会把他打倒,千万不能放过他。这样一来,库图佐夫的阻劝,终于丝毫不起作用,他的主张被彻底否决了。
沙皇亚历山大判断,根据拿破仑的一惯为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这样低声下气来俯就于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绝了拿破仑关于进行个人会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道戈路柯夫公爵去进行象征性的谈判,并不打算达成什么协议。拿破仑又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在会见这个特使时,他装出一付精疲力竭的样子,但也表演得恰到好处。而在会见结束时,他吞吞吐吐地拒绝了沙皇使者提出的关于放弃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占领地的要求。这也使俄国特使加深了拿破仑信心不足的总印象。这个事后被拿破仑轻蔑地嘲笑为“黄毛小子”、十足的“轻浮之辈”,而当时在拿破仑面前显得十分傲慢的道戈路柯夫,实际上自己被拿破仑戏弄了,扮演了为拿破仑传达意图的可笑角色。经过一番表演与活动之后,拿破仑深信,联军一定会上圈套,决战即将到来。
【战役企图及战前部署】 战役,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当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逐次向东南开进,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基于这个判断,计划规定: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
法军方面,为了赢得决战,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立即调上前线,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这样,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第6军外,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骑兵军和第1、3、4、5军,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并拥有250门火炮。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仍然居于明显劣势。不过,就联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6万人。
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他立即发现,这一带地形良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他要在这里打一仗。据说,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他曾对人说过,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所以,选择有利战场,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来攻,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随后的战斗表明,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上当,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拿破仑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尔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为此,拿破仑决定,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法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说明,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战役进程】 为诱使俄奥军队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奥军队将此举误判为法军惧战退缩。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
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攻克了位于哥尔德巴赫河东岸的特尔尼兹村,进到了西岸的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到佐克尔尼兹村的部队暂时撤了回来,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对此是理解的。当时,库图佐夫尽管事实上已被剥夺了指挥权,但他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可是,刚愎自用的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联军的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力,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亚历山大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库图佐夫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在反复争夺中,俄军只有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国近卫军的轻骑兵及时赶到时,又被迫退了下来。尔后,俄军再一次投入骑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眼看法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钓一发之际,贝西埃率领近卫军的一部分重骑兵赶到,并且从俄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俄军阵脚大乱。这样,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极其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他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联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联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弗兰西斯和亚历山大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两位至尊丢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许可以说,是冬天短暂的白昼救了两位皇帝的性命,使他们侥幸地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在激战中,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法军的俘虏。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战役结果】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典型战例。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战役简评】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少胜多。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而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战斗行动方面一再严重失算(对敌情侦察不够,错误地估计拿破仑军队采取消极被动的行动,对军队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官兵纵然英勇奋战,却未能挽回败局。
整个战役给人启示较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点:
战役筹划者必须洞观战略全局,以求高屋建瓴。
必须有效地实施战略欺骗。
必须着力于选择有利战场。
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必须把握战机,果断用兵。

【战后影响】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2011-10-20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战役简介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参谋长:贝尔蒂埃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贝尔纳多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编辑本段作战背景
  1805年10月,法军取得了乌尔姆战役的胜利。但是当时的形势对于法军来说,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 奥斯特里茨古战场今景
  破仑在乌尔姆接受奥军投降的第二天,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的法国海军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一起,在直布罗陀西口的特拉法尔加角,同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进行了19世纪的最大一次海战。结果,法西联合舰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经过这一海战,英国解除了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夺得了海上霸权。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海外竞争能力。他的英国对手在海上实力方面拥有了强大优势。这样,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战场上的胜利,否则,整个欧洲大陆事态的变化,将是很难预料的。
  编辑本段法军在奥地利前线面临的情况
  此时,法军在奥地利前线面临的情况是:首先,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先头部队,已经穿过奥地利,进到了奥国西部边界的因河一线。这支俄军约有4万5千人,途中汇集了陆续败退下来的奥军部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劲旅。因为奥军已在乌尔姆失利,他们进到因河以后立即停驻下来,企图凭借有利地形组织防御,阻止法军向维也纳进攻。而在该军后面跟进的另一支俄军,当时已从东北方向进入摩拉维亚(现捷克南部),正向奥洛穆茨开进。   其次,查理大公指挥的奥军,已在意大利北部摆脱了法军的牵制,目前正向国内撤退,其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加强维也纳的防御力量。还有,在乌尔姆要塞被围之前进到弗赖堡的一支奥军,大约6000人,已经同原驻那里的盟军会合而驻止设防。在法军继续东进后,该军必将严重威胁法军日益廷长的后方交通线。   如果这几支军队会合起来,或者同时配合作战,那么,法军必将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编辑本段普鲁士态度巨变
  除了奥俄联军的上述动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况。这就是普鲁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投入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这样一来,形势便日益紧张了。如果十几万普军越过了鲁特山脉,在法军背后投入战斗,那么,法军就将受到俄奥普三国军队的联合攻击。拿破仑清楚地意识到,要取得胜利,无论如何必须在普鲁士参战以前彻底击败俄军,摧毁第三次反法联盟中这根重要支柱。   在乌尔姆逃脱的奥军残部与俄军5万人会合后向东退却。11月中旬放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俄奥联军继续向北转移。拿破仑当机立断,力求尽快抢占维也纳,切断在因河一线的俄军之退路,想在卡尔大公率领奥军回到奥地利以前,把这支俄军包围歼灭在多瑙河以南地区。此时,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预感到了形势的严重性,因而极为明智地在法军还来不及展开行动之前,就指挥俄军迅速撤离了因河防线,在克雷姆斯渡过了多瑙河,尔后继续向北实行退却。为阻止法军的追击,俄军撤退时,炸毁了多瑙河上几乎所有的桥梁。
  编辑本段拿破仑进占维也纳
  11月14日,拿破仑进占维也纳后,迅速调整了部署。他命令骑兵军和第4、第5军一刻也不停留,立即从维也纳出发,北渡多瑙河进行追击。同时,命今第3军从维也纳继续向东,前出到布拉迪斯拉发,保障大军右翼的安全,并且大张声势,尽量造成拿破仑正在这个方向的假象。命令第1军向西北开进,前出到布迭约维策,负责监视从乌尔姆侥幸逃出的费迪南大公,保障大军左翼的安全。   进驻维也纳的法军要想追击撤退中的俄国部队,必须越过多瑙河。而要北渡多瑙河,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夺占维也纳城北的那座大桥。   奥军撤出维也纳后,对于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维也纳桥,舍不得像库图佐夫那样,撤出之后立即予以炸毁,而是将桥暂时地保留着。负责防守该桥的奥斯贝尔公爵接到命令,只有万不得已才可将桥炸毁。法军骑兵军军长缪拉巧施妙计,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维也纳城北大桥。
  编辑本段俄军继续实行退却
  维也纳桥的丢失,完全出乎俄军统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预料之外。法军很快开到了多瑙河北岸。现在,俄军随时都可能被追来的法军包围。于是,库图佐夫决定,俄军继续实行退却。   然而,在继续追击俄军的过程中,骑兵军长缪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骑兵军在追到摩拉维亚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时,遇到了俄军后卫的顽强阻击。缪拉担心自己一个军单独冒进,周围态势对己不利,他想在步兵到达之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于是自作主张,向俄军的后卫指挥官提出了暂时休战的建议,并允许俄军自由地向北撤退。俄军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缪拉的建议,并安全地自动撤走了。对于这个愚蠢行为,拿破仑当然非常恼怒,他责骂缪拉说:“我简直找不到话来表示我对你的不愉快。你只是我的一个前卫指挥官,没有我的命令根本无权作休战的安排;你葬送了我的胜利。立即破坏休战,向敌军前进。告诉那位在这一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也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样做的权利。”
  编辑本段俄军的后卫部队
  俄军的后卫部队本来打得很顽强。有效地迟滞了法军的前进速度,现在,加上一个偶然的停战协定,又使他们获得了缓兵之利。因此,库图佐夫得以率主力顺利撤到布尔诺,尔后又退到了奥洛穆茨。   与此同时,由俄国本土开来的另一支俄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亲自监督之下,也已经赶到了奥洛穆茨。从维也纳逃跑出来的奥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随同撤退的奥军到达了该城。11月下旬,得到俄国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约8.7万人)在奥洛穆茨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追赶到布尔诺地区后也停止前进,敌对双方相距60余公里,各自占领阵地,积极谋划着下一步行动。拿破仑一方面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选择有利地形与敌手对峙;另一方面假意惧怕联军的强大兵力,要求进行谈判。拿破仑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继续撤退,以便创造条件,寻求战机。而骄横的沙皇也求战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军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向布尔诺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
  编辑本段联军内部出现不同意见
  当时关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问题,联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不与拿破仑发生接触。如果法军来攻,应该毫不迟延地继续撤退,以等待时机。他们认为只有等待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军和后一批来自俄国的援军到达以后,特别是等到12月15日普鲁士参战以后,才能同拿破仑进行决战。另一派人,以年轻气盛的沙皇和联军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洛特尔为首,其中还包括沙皇的年轻侍卫长彼得.道戈路柯夫公爵,以及沙皇的近卫军军官们。他们认为,拿破仑的法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而普鲁士军队的参战,也已确定无疑,因此,当包括近卫军在内的2.7万名俄军开到以后,在联军已经拥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东躲西藏,不去同法军接触,那就太不象话了。他们要求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编辑本段两军会谈
  拿破仑闻知联军内部的争论后。意识到要想引诱联军在普鲁士参战和又一批援军到达之前进行决战,必须采取欺敌措施,促使亚历山大这个主战派得到支持,而使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不能得逞。为此,他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样子;同时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金去奥洛穆茨谒见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停战谈判。而且,特别指示萨瓦金,叫他请求沙皇,同意与拿破仑举行单独会晤;如果亚历山大不愿意与拿破仑会见,那就建议他派一个全权代表来法军大本营进行谈判。   拿破仑采取的这些行动,在联军总司令部引起了一片欢呼。许多将军认为,这是法军软弱无力的反映,拿破仑已经害怕了,无能为力了,要完蛋了,必须趁此机会把他打倒,千万不能放过他。这样一来,库图佐夫的阻劝,终于丝毫不起作用,他的主张被彻底否决了。   沙皇亚历山大判断,根据拿破仑的一惯为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这样低声下气来俯就于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绝了拿破仑关于进行个人会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道戈路柯夫公爵去进行象征性的谈判,并不打算达成什么协议。拿破仑又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在会见这个特使时,他装出一付精疲力竭的样子,但也表演得恰到好处。而在会见结束时,他吞吞吐吐地拒绝了沙皇使者提出的关于放弃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占领地的要求。这也使俄国特使加深了拿破仑信心不足的总印象。这个事后被拿破仑轻蔑地嘲笑为“黄毛小子”、十足的“轻浮之辈”,而当时在拿破仑面前显得十分傲慢的道戈路柯夫,实际上自己被拿破仑戏弄了,扮演了为拿破仑传达意图的可笑角色。经过一番表演与活动之后,拿破仑深信,联军一定会上圈套,决战即将到来。
  编辑本段战役企图及战前部署
  战役,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当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逐次向东南开进,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编辑本段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
  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基于这个判断,计划规定: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
  编辑本段法军方面
  法军方面,为了赢得决战,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立即调上前线,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这样,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第6军外,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骑兵军和第1、3、4、5军,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并拥有250门火炮。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仍然居于明显劣势。不过,就联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6万人。   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他立即发现,这一带地形良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他要在这里打一仗。据说,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他曾对人说过,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所以,选择有利战场,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
  编辑本段法军构筑工事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编辑本段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
  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来攻,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随后的战斗表明,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中计,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拿破仑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尔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为此,拿破仑决定,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编辑本段法军相应部署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法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说明,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
  编辑本段兵力对比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在此以前,拿破仑还从来没有就战术程序向部队发布命令的习惯,因为业已证明标准的法军战斗训练,完全适应与奥军进行的战斗。然而现在,他们要对付的却是俄国人,俄军在突击行动中往往成密集纵队,挥舞刺刀而较少发挥火力。这是传统的俄国打法,源出于苏沃洛夫的教条。为了在肉搏之前先摧毁俄军的密集队形,拿破仑认为法军步兵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同时还应保持坚强的团结以对付俄军的冲击。11月26日,法军参谋长贝尔蒂埃元帅向各军军长下达了下述指示:   皇上要我转告诸位元帅,在对待俄国人时只要有可能,请采取以下战斗序列:   每个旅的第一团应成横队展开,第二团则保持密集的连纵队。第二团的第一营在右,位于第一团第一营的后方。第二团的第二营在左,位于第一团第二营的后方。炮兵置于前面两个营之间的间隙中,在两翼也应布置若干炮兵。如果某师有五个团,则第五团应留作预备队,置于后部一百码处。在每旅后面,都应有一个骑兵中队或至少一支骑兵队,以便在敌人溃败时穿过间隙实施追击,并对付哥萨克骑兵。   采用这种战斗序列,你们既能以展开火力痛击敌人,又可以保持密集纵队应付敌之突击。
  编辑本段战役进程
  为诱使俄奥军队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奥军队将此举误判为法军惧战退缩。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   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攻克了位于哥尔德巴赫河东岸的特尔尼兹村,进到了西岸的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到佐克尔尼兹村的部队暂时撤了回来,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 奥斯特里茨战后
  库图佐夫对此是理解的。当时,库图佐夫尽管事实上已被剥夺了指挥权,但他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可是,刚愎自用的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联军的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利,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亚历山大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库图佐夫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在反复争夺中,俄军曾经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国近卫军的轻骑兵及时赶到时,又被迫退了下来。尔后,俄军再一次投入骑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眼看法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钓一发之际,贝西埃率领近卫军的一部分重骑兵赶到,并且从俄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俄军阵脚大乱。这样,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极其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他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联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联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弗兰西斯和亚历山大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两位至尊丢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许可以说,是冬天短暂的白昼救了两位皇帝的性命,使他们侥幸地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在激战中,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法军的俘虏。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编辑本段战役结果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亡仅1350人,伤6940人,损失1面团旗。   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典型战例。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编辑本段战役简评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少胜多。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奥斯特里茨战役在世界战争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它渗透了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也是拿破仑·波拿巴在其军事生涯取得的最光辉的胜利,其用兵无论在战略方面还是在战术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而其反击的时机也选择得恰到好处。昔日在马伦哥会战所犯过的错误,这次一个也没有重演。由于在数量上明显地处于劣势,他便引诱敌人进攻其坚强的防御阵地,此后,当敌人犯了放弃中央高地的严重错误时,他立即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把敌人的两翼隔开。事先,他曾详细地侦察过地形,知道敌方的兵力部署并精确地预测了他们的计划。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仍能保持适当的预备队以左右战局并实施追击。   而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战斗行动方面一再严重失算(对敌情侦察不够,错误地估计拿破仑军队采取消极被动
  的行动,对军队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官兵纵然英勇奋战,却未能挽回败局。   整个战役给人启示较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点:
  1、战役筹划者必须洞观战略全局
  2、必须有效地实施战略欺骗
  3、必须着力于选择有利战场
  4、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5、把握战机,果断用兵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联邦,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恩格斯在《奥斯特里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里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详细描述下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

怎样分析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是世界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欲擒故纵”教材。奥斯特里茨战役,是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后,与法军进行的一场决战,结果以反法同盟完败而告终。战役之前,法军及其统帅拿破仑处于人数少、装备差、建制不齐、同时与多国在多处作战且海军刚刚败于英军的非常不利情形下。战役之初,拿破仑一边挥师猛击俄...

世界战争故事《奥斯特里茨战役》
他把会战的地点选在了离维也纳120 公里处的奥斯特里茨村以西,这一带地形良好,中间地形突起,最高处叫普拉岑高地,普拉岑南面是一片沼泽地,只有一条山路通往那儿,占领了高地就能控制周围的大片地段,是个可退可攻的理想战场。 1805 年12 月2 日凌晨,东方渐白,晨雾迷漫。上午7 时,著名的奥斯特里茨大决战的帷幕终于...

奥斯特利茨战双方详细
破仑战争期间,法军同俄奥联军于1805年12月在奥斯特利茨(今捷克境内斯拉夫科夫)附近地区进行的会战。因法、俄、奥三国皇帝参战,又称三皇会战。 1805年10月乌尔姆之战后,法军乘胜进占维也纳并继续北上追击俄奥联军。11月下旬,联军在奥尔米茨(今奥洛穆茨)地区占领阵地。因得到俄军增援,兵力达8.7万人。

拿破仑战争的著名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英语:The Battle of Austerlitz,德语:Schlacht bei Austerlitz,1805年12月2日),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发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3、弗里德兰战役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6月,它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军队在弗里德兰(今日加里宁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进行的决战。交战...

拿破仑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战役
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

夺控高地战例 近代战争中典型战例,详细点最好
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巧妙抓住机会,占领了一个重要高地,从而切断了俄奥联军的联系,并居高临下地炮击联军,大获全胜。详情请百度“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最重要的五次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发生在1805年12月12日,及拿破仑加冕一周年,他率领七万法军打败九万俄奥联军,以六千人的损失歼灭敌军两万余人,一举粉碎了第三次反法联盟,并赢得欧洲战神的称号。可以说奥斯特里茨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地方,不久回到法国后他就命令用缴获的火炮修了建雄伟的凯旋门。博罗蒂诺战役是拿破仑指挥...

拿破仑战争中的经典战役有哪些
拿破仑一生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土伦战役、皮埃蒙特之战、洛迪战役、卡斯奇里恩战役、里沃利会战、马伦哥战役、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瓦格拉姆战役、莱比锡战役、第一次意大利战争、曼图亚争夺战、金字塔大战、特拉法加大海战、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博罗季诺会战、滑铁卢。下面举两个著名的战役。1、...

经典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军在拿破仑指挥下大败俄国和普鲁士联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1-07-18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战役? 53 2018-02-12 中国有哪些经典战役? 2018-06-07 有哪些经典战役 2012-01-31 二战十大经典战役 155 2014-01-21 二战时期经典战役 12 2012...

邵东县13114806361: 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他的兵力部署,炮兵部署
察桑尤诺: 法军总司令:拿破仑法国皇家卫队(近卫军):指挥贝西埃法国元帅,人数:5500人...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胜利告终...

邵东县13114806361: 拿破伦最近经典的战役能介绍一下么?包括历史背景啊,年代啊等等
察桑尤诺: 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

邵东县13114806361: 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何 -
察桑尤诺: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少胜多.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奥斯特里茨战役在世界战争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它渗透了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也是拿破仑·波拿巴在其军事...

邵东县13114806361: 想知道奥斯特里茨战役双方详细的参战序列和各军师旅的指挥官,哪位大?
察桑尤诺: 不请自来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战斗序列 :法军总司令:拿破仑法国皇家卫队(Garde Impériale,近卫军):指挥贝西埃元帅,人数:5500人和24门炮第一军团:军长贝尔纳...

邵东县13114806361: 怎样分析奥斯特里茨战役 -
察桑尤诺: 奥斯特里茨是世界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欲擒故纵”教材.奥斯特里茨战役,是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后,与法军进行的一场决战,结果以反法同盟完败而告终.战役之前,法军及其统帅拿破仑处于人数少、装备差、建制不齐、同时与多国在多处作...

邵东县13114806361: 什么是“三皇会战” -
察桑尤诺: 奥斯特里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1805年12月2日,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邵东县13114806361: 奥斯特里茨战役很有名吗?
察桑尤诺: 法国的凯旋门就是拿破仑下令为纪念法军在奥斯特利茨(就是现在的捷克共和国斯拉夫科夫城)战役中战胜俄奥联军,于1806年开始修建的.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亲...

邵东县13114806361: 拿破仑战争中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
察桑尤诺: 奥斯特里茨战役使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联邦,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同时奥斯特里茨战役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邵东县13114806361: 拿破仑生平最光荣的一战是什么? -
察桑尤诺: 三皇会战

邵东县13114806361: 拿破仑最经典的战役是哪场?靠的是什么? -
察桑尤诺: 奥斯特里茨战役,这次战役是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证明了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拿破仑军事天才是我的偶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