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夺三军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攸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出自于:《潮州韩文公庙碑》【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原文段落: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段落译文: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潮州(今广东潮安县)知州王涤在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重修韩愈庙后,写书请苏轼为此庙撰写碑文。苏轼慨然从命,不久就将手书碑样寄给王涤,这就是著名的散文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
2、诗句赏析
碑文连用四个排比分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以此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来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一个分句一个方面,概括力极强,气势也极其充畅,因此这四个分句也成为整个碑文最警策的名句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不是荆州,而是潮州才对。
三军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军,大国三军的规定。一军一般为12500人。三军通常称为指左、中、右三军 ,也有按照行军先后顺序称为前、中、后三军 。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七军是指三国时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星夜去救樊城的七路大军

韩文公(韩愈)旧传为河北昌黎人,昌黎是燕之属境。且韩文公曾于长庆二年(822)冒着生命的危险,奉诏出使,平定镇州之乱。该事件体现了韩文公大义凛然,敢为国牺牲的高尚气节。为此,东坡先生于《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颂韩文公“勇夺三军之帅”。可见韩文公被作者誉为燕市之豪杰,当之无愧。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里写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讲的是韩愈抱负宏大,自视甚高,忠君爱国,他的文章切合时弊,提倡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三个朝代,“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道济天下之溺”,指的是其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忠犯人主之怒”指的是韩愈敢于直言犯上,力谏君主,如其因上书《论佛骨表》(又名《谏迎佛骨表》),反对皇上迷信佛教而遭贬至潮州,后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本此)的著名诗篇。“勇冠三军之帅”是有来历的。中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丧,军阀们尾大不掉,到处是藩镇割据。那一年镇州军队叛乱,把主帅杀了,唐穆宗皇帝派不出部队去征讨,只好派韩愈去劝说他们。力不缚鸡的秀才,又无部队护卫,孤身深入贼营,人人替他担心,这秀才却用谋略折服了这些兵将,让他们重新归顺了朝廷。这就是说韩愈比之于将士,胜之甚多。

“道济天下之溺”云云,如果从政治及哲学的角度来看,韩愈实际上是担当不起的,然而如果从文学角度立论,“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语,韩愈却是受之无愧的。

古代打仗有三军:前军,中军,后军。勇夺三军就是说把三军的军旗都夺了过来,意味着打败了三军。现在一般指打了大胜仗。

勇夺三军的意思是把三军的军旗都夺了过来,意味着打败了三军。现在常用来形容取得了大胜利,常用作比赛、运动会的口号。

应该是:勇冠三军

三军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军,大国三军的规定。一军一般为12500人。三军通常称为指左、中、右三军 ,也有按照行军先后顺序称为前、中、后三军 。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出处】《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3.夺:改变,换。4.志:(某人的)志气。【译文】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中的两个夺分别什么意思意思
先说说字的意思:三军:军队。可:可以。夺:夺去。帅:主帅。匹夫:1.普通老百姓2.男子汉。不可:不可以。志:志气。连起来就是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男子汉(也包括普通老百姓)不可以被夺去志气。

三军可夺帅也的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的意思介绍如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这里的“志”是“志向”。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

《荆州韩文公庙碑》中的“勇夺三军之帅”是什么历史事件?
不是荆州,而是潮州才对。三军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军,大国三军的规定。一军一般为12500人。三军通常称为指左、中、右三军 ,也有按照行军先后顺序称为前、中、后三军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夺:改变,换;志:(...

三军可夺帅也的夺是什么意思
详细解释如下:“夺”的含义 在三军可夺帅也这一表述中,“夺”字表达的是一种动作,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策略性。这里的“夺”可以理解为“使对方失去”,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某种手段使敌方失去其统帅,从而达到军事上的优势或胜利。“三军可夺帅也”的整体理解 该句出自古代兵法理论,强调的是军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译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基本释义:1、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2、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三军可夺帅也夺古今异义
经文中夺字含义,自古存在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一些学者认为:夺就是夺走的意思。王力《古代汉语》的注解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但这种解释容易有弃义。根据经文中的含义,前后二个夺其含义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把夺理解为改变,与经义更接近。夺:改变之意。经文...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什么意思
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力的重要性。这句话中的“三军可夺帅也”意味着即使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其首领也可以被替换或夺取。这暗示了外在的力量和地位并不是稳固不变的。然而,“匹夫不可夺志也”则强调了一...

景泰县13343277368: 勇冠三军是指什么意思 -
祗亚雌莫: 释义: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景泰县13343277368: 勇冠三军是什么意思? -
祗亚雌莫: 勇冠三军的中文解释 【解释】: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出自】: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近义词】:勇者无惧 【反义词】:畏敌如虎 【语法】:动宾式;作补语、宾语;形容人的英勇我还得说一句,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景泰县13343277368: 在古代勇冠三军是谁什么官 -
祗亚雌莫: “勇冠三军”不是官位名而是一种形容一个人勇猛善战连三军都无法阻挡的词,通常古代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是有统帅率领的其他则有偏副将领管辖,人数三军大约有几万人之多所以勇冠三军就是几万人也打不过的意思!

景泰县13343277368: “冠勇三军”怎么解释? -
祗亚雌莫:[答案] 似乎没有“冠勇三军”这种说法,似应为“勇冠三军”.三军,古有中军、上军、下军,这里指全军.“勇冠三军”意思是勇敢为全军之首.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有时也作“勇贯三军”,这里贯通“冠”.如《封...

景泰县13343277368: 三国里面勇冠三军是什么意思 -
祗亚雌莫: 勇冠三军,汉语成语释义: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景泰县13343277368: 勇冠三军的军是什么意思 -
祗亚雌莫:[答案] 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景泰县13343277368: 勇冠三军的意思?要直接简单的解. -
祗亚雌莫: 勇冠三军: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希望能帮到你!

景泰县13343277368: 勇冠三军成语典故 -
祗亚雌莫: 成语:勇冠三军 拼音:yǒng guàn sān jūn 意思解释: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故事典故: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景泰县13343277368: 勇冠三军 成语 -
祗亚雌莫: 勇冠三军 yǒng guàn sān jūn [释义]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语出] 《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又勇冠三军.”《后汉书·荀彧传》:“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北魏·杨衡之《洛阳伽兰记法云寺》:“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 [正音] 冠;不能读 作“ɡuān”. [辨形] 冠;不能写作“寇”. [近义] 勇者无惧 [反义] 畏敌如虎 [用法] 形容人的英勇.一般用作补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三国时的张飞可谓~;也由此而被后人传颂.

景泰县13343277368: 请问“ 勇夺第一”中的“勇夺”是什么意思? -
祗亚雌莫: “ 勇夺第一”中“勇夺”的意思是勇敢努力地争取. 一、勇 释义:有胆量,敢做. 引证: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女.” 二、夺 释义:争取. 引证:鲁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