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作者&投稿:肥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女子的妆发千姿百态,魅力十足,完美的展现了女子的娇柔姿态。发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髻种类足足有上千种。

每个朝代,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女子和同一个女子不同的生活时期都会梳不同的发髻,这既是古代女的爱美的表现,是东方美学在人的发型上的体现,也是古代 社会 所蕴含的特点的载体。

虽然古代的发髻品种多样,但是并不意味着女子可以随时随地梳着各种类型的发髻,古代女子梳的发髻都是比较有考量的。

1.上层 社会 的发髻样式

古代 社会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贵族女子和平民女子的各方面差异都是比较明显的,其中发型差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典型的莫过于清朝上层 社会 贵族女子的高髻了, 高髻的发髻把全部头发都梳上去, 不可披散,然后在发髻上加以金银珠宝首饰的点缀。

这样的发髻,在清朝民间是不可以随意梳妆的,只有皇宫中的女子才可以用这种高贵的发髻。这种发型是由于 清统治者是少数民族 ,这是女真族传统的贵族女子发型改造而来的发髻,所以一些平民汉族女子不能梳。

还有一种一般只有上层 社会 的大家闺秀才可以梳的发髻是由某位后妃创始的,后人争先效仿的发髻类型。比如秦汉时期贵族女子最喜爱的凌云髻,

便是始皇诏后初创的一种体现女子高贵优雅的高式的单鬟, 后世多为后妃所梳, 加上凤冠,多是在大礼时梳妆佩戴使用。

虽然贵族女子发髻和平民女子发髻的区分不是绝对严格,每个时期每个朝代每个环境下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总得来说,某些特殊的发髻也是能够代表 社会 身份地位高低的一种表现形式。

2.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发髻样式

平民百姓家少女或者妇女的发髻形式其实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那般多姿多彩,这也是为什么发髻会明显的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

平民女子所梳的发髻大多都是简单的, 费时较少的, 不便于佩戴首饰的,因为平时要劳动,高式的发髻是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女子不会选择的。这些贵族女子多梳高式的发髻,高发髻是需要配假发或者一些精巧的小工具使用的。

因此,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根本 没有多余的钱 用以置办平时生活中梳发髻所用到的发饰,所以真正适合普通女子的发髻样式其实是比较单一的。

1.未出嫁女子的发髻

未出嫁的女子大多是灵巧可爱的形象,有头发垂下披散下来,而已出嫁的妇人盘上发髻后多会把所有头发都梳上去,不留头发垂下来,以象征自己已经是嫁为人妻。这是已出嫁和未出嫁女子发髻的最普遍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 未出嫁的女子发髻类型也不算少 ,比较年幼的少女或者儿童多梳丱发,是一种对称的发型。

两边头发盘成形,然后留下一缕头发自然下垂,这两缕垂下的头发灵动飘逸,随着风吹动飘起,以此来象征少女的天真烂漫,以此作为未出阁少女的代表。

而在嫁人后,女子是不能再保留这种发髻的。 2.已为人妇后需要改变发髻样式 在古代头发拥有更加深层的含义,所谓结发夫妻,束加冠等等都和头发有关系。

女子也一样,古代封建 社会 下, 女子在结婚后必须要束发, 将头发挽成不会垂掉的发髻,以此来时刻昭示自己的已婚身份。

其实男子也一样,不过男子一般都是在加冠典礼的时候就已经把头发束起来。女子也有十五举行笄礼时束发的,但是相对而言不是那么普遍。

古代已婚女子挽发髻, 插上发簪代表着已经出嫁, 虽然这是对女子自我装扮的约束,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但是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具有智慧的无言宣告自身身份的象征。

1.繁荣时期的发髻张扬华贵

中国古代封建 社会 历史 中,要说最繁华的自然还是大唐盛世,表现为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上对外贸易的繁荣,文化上更是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景象,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这样繁华开放包容的李唐王朝,女子发髻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女子发髻多是高式发髻, 且唐代女子喜欢浓妆艳抹 ,发髻也是符合唐朝繁华景象的大气样式。

比如杨贵妃最喜欢梳的峨髻,就是将头发梳成一个马尾然后盘在一起,在椎中处系上绳子丝带,形状像是一个马的肚子。

这是一种比较高,比较大的一种发髻, 饰以大花或者是步摇金钗 等修饰,显得雍容华贵。唐代女子的高髻之高,可达一尺之高,其背后象征的就是唐朝的繁华强盛。

2.受儒学禁锢严重下的时期发髻温婉贤淑

宋朝和明朝儒家思想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宋明理学下的宋明两朝,更加强调三纲五常和女的三从四德。女子的 社会 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

宋朝女子向来以温婉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 略施粉黛,娇柔温婉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宋代词人李清照。

她的装扮和唐朝女子的装扮有巨大的差别,和绝大部分宋朝女子的一样,李清照更喜欢清淡,自然的小发髻,配上简单的发饰。

当然,宋朝作为一个过渡阶段,还是有很多贵族女子喜欢梳高髻,只是总体上来看已经比唐朝清淡了很多。

宋朝的包髻, 是平民女子最喜欢,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发髻,就是简单地将头发梳成发髻然后用有色彩的布帛或者手绢将发髻包裹上,系成花型,按照个人喜好装饰上饰品。

这种发髻简单朴实,而且不易散落,比较适合平民女子使用。

还有一种比较俏皮可爱的,体现少女活泼单纯的 三髻丫形状的发髻, 是宋代少女钟爱的发饰,也很好的体现了宋代女子的温柔含蓄的特点。

到了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包括百姓的思想专制,女子的发髻类型也不再如前朝般繁多。

明朝江南女子的一种双螺髻十分具有特点,一丝不苟的将每一缕发丝梳上去,然后梳成螺髻的样式,简单大方,多是民间女子或者丫环使用。

而贵族妇人则比较喜欢牡丹头, 牡丹头也是高髻的一种, 但是明朝时期贵妇所梳牡丹头和唐朝展现出来的面貌多有不同,明朝时期的贵妇梳牡丹头多有一种威严庄重,受礼教束缚严重的感觉。而清朝更是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事情,其对女子的禁锢更加严重。清朝女子中期梳的两把式,是固定的。

插上贵重的首饰,和清朝的花盆底鞋相照应,约束女子行动,让女子时常需要挺胸抬头收腹,稳定脖子和脑袋,不可随意做出俏皮的动作,以体现端庄和稳重。 3.发髻样式的丰富体现 社会 发展变化 古代女子发髻随着时代的变化,王朝更迭,喜欢风格的变化, 社会 主流思想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发髻文化本来就是 从属于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中的一部分,既是文化,和经济,政治是分不开的。

发髻样式的数量总体上是呈增加趋势的,因为每一个朝代几乎都会继承上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果。也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会这般绚烂多彩。

从风格来说,发髻的风格从淡雅端庄发展到雍容华贵再到庄重华贵,体现的是封建 社会 由弱到强最后再到弱的趋势。

如果说秦汉是中国封建 社会 的起点, 那么唐朝就是一个高峰, 清朝就是结束。发髻的样式多少和风格同样也能反映对应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国内富强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发髻样式也多种多样,并且比较张扬,比较开放自由。

小小的女子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 社会 变迁过程是非常庞大的,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总结 古代的女子发髻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非常庞大和重要的一部分。

每一种发髻都有其代表的时间, 内涵甚至背景, 因此发髻在中国封建 社会 中已经不止单纯的只是一种发型而已,更是女子各个时期各种身份的象征。

除了美学价值,古代女子发髻还体现了古代女子的精致,对美好的追求,也体现着古代封建等级 社会 下带给女子的束缚和禁锢。

女子发髻背后蕴含的文化有好的部分 也有具有局限性的一部分, 但是就其本身而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值得继承发扬。

只是在传承过程中需摒弃其局限性,展现其美好的一部分内容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式》

2.《中国古代女性的发髻探析》

3.《中国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分析》

文/南宫钦




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宋明两朝,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女子的社会地位有所变化。例如,李清照喜欢的清淡、自然的小发髻,体现了宋朝女子的温婉形象。6.发髻样式的丰富体现社会发展变化 古代女子发髻随着时代变迁、王朝更迭、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发髻文化的丰富多样,体现了封建社会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趋势。例如,...

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她的装扮和唐朝女子的装扮有巨大的差别,和绝大部分宋朝女子的一样,李清照更喜欢清淡,自然的小发髻,配上简单的发饰。 当然,宋朝作为一个过渡阶段,还是有很多贵族女子喜欢梳高髻,只是总体上来看已经比唐朝清淡了很多。 宋朝的包髻, 是平民女子最喜欢,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发髻,就是简单地将头发梳成发髻然后用有色彩...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的发型叫什么
古代女子的发型可谓是一门精细的艺术,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发型称谓。童年时期的女孩子,一般会剃去头发,留下一个小小的发髻,这种发型被称为“钗子髻”,在头顶上绑起来,用发簪固定。到了青春期,女孩子开始留长发,将头发分为两部分,用发簪固定,这种发型被称为“双鬟”,有时会在两边留几...

描写古代女子发髻的句子
1. 头发乱,髻鬟偏。爱把花枝立舵前。——王谌《渔父词\/渔父》2. 自小在行伍,得官因用兵。筹边头发竖,入阵骨毛轻。战马惜如命,宝刀都有名。酒酣常骂坐,嫌客话升平。--高翥《李将》3. 她的浅红色的头发在头顶上编成一个发髻,两旁留成松散的大髻遮住耳朵。4. 她的头发很浓密,而且...

形容女子发髻的诗句
关于发髻的诗句 1. 描写古代女子发髻古诗词 温庭筠·《酒泉子》:“东邻娇小秀眉弯,水精鸂鶒飐轻风,修眉联娟,铅华淡淡妆成。” 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

文言文指女孩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

文言文翻译为女孩
(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

发型古诗词
6.描写古代女子发髻古诗词 温庭筠·《酒泉子》:“东邻娇小秀眉弯,水精鸂鶒飐轻风,修眉联娟,铅华淡淡妆成。” 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柳永·《扬...

形容女子身材曼妙的诗句
关于女子身材曼妙的诗句 1. 描述女孩曼妙无比的语句 小丫头坐在秋千架上,一头墨缎般的三千青丝绾成了一个清爽简单的发髻,用红绸缀了晶莹小巧的铃铛系住,几缕鬓发垂在侧脸,更添温婉,眉若新月,一双剪秋水瞳清凉明净,灿若繁星,清单如墨,肤若凝脂,唇若浅樱,精雕细琢的宛若遗失在世间的珍宝,一身流云素裙将气...

描述女人头发的诗句
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释义】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释义】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塔河县15781383166: “髻”有何象征寓意?作者通过发髻的变化抒发怎样的情感? -
包彩佳菲:[答案] 古代女子年龄不同和出嫁前后所梳的发髻不同,发髻变换代表女子年龄身份变换. -- 派派小说论坛为您解答

塔河县15781383166: 古代女子的头饰变化 -
包彩佳菲: 古代汉族妇女头发都挽成髻.髻形有双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飞天髻等类.具体名称则有数十种,如丛梳百叶髻、双环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宝髻、花髻等.发髻上的饰物则有梳、篦、簪、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细、...

塔河县15781383166: 古代女子的头饰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
包彩佳菲: 古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 有笄、簪、簪花、钗、梳钗、环、步摇、凤冠、华盛、发钿、金钿、银钿、扁方、流苏、梳蓖等.“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古代女子15岁前,发式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之所...

塔河县15781383166: 汉朝女人发髻有何讲究 -
包彩佳菲: 1.汉朝女式发型很流行坠马髻 双环蛇髻 双丫髻高髻 而各种头饰中,汉朝的女士们最常用的就是簪子... 根据一些史书资料记载..那些插在头上绾发用的簪子最初是由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的...到了汉朝..簪子的品种才逐渐多了起来...有牙簪..玉簪等等.....

塔河县15781383166: 中国古代发髻
包彩佳菲: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

塔河县15781383166: 古代女子的发髻衣服的详细介绍和描写 -
包彩佳菲: 一、关于古代女子发髻的介绍如下: 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回鹤髻、愁来髻、抛家髻、倭堕髻、乌蛮髻、长乐髻、高髻、义髻、飞髻、锥髻、囚髻、闲扫汝髻、双环望仙髻、垂鬟. 牡丹头、飞仙髻、凌云髻、随云髻、百合髻、抛家髻、...

塔河县15781383166: 古代女子的发型都有哪些 -
包彩佳菲: 古代女子发髻的名称繁多,如:九鬟仙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节晕髻,半翻髻,愁来髻等等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

塔河县15781383166: 简述封建社会前期男子的冠,女子的发饰及其主要时尚特征? -
包彩佳菲: 冠巾是古代男子必戴的头衣,既表示身份地位,也折射出古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冠冕冠:綖板长12寸=宽7寸,前圆后方,外黑,内为红绿二色,皇帝12旒,系白玉珠;诸侯七旒,青玉珠;卿大夫5旒.黑玉珠.皇帝、公侯、卿大夫,祭祀及重大...

塔河县15781383166: 关于唐代女子的发型200字 -
包彩佳菲: 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妆台记》中有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梳归顺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闹扫妆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