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前的主要活动以及 立宪派组织立宪运动的目的

作者&投稿:邴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清末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在国内主要是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与官场有联系的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著名绅士。在海外的代表人物则是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


立宪运动 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实行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立宪派中不少人深感失望。辛亥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遂脱离清政府,投向革命阵营。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历任巡抚、总督。1911年率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今资中)被起义新军杀死。


20世纪初,清末立宪派的主要政治活动有:1)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

(2)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使其幻想化为泡影,由此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一部分开始倾向革命。

①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③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实行的某些措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④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简单点来说。康有为梁启超那些人叫改良派,因为他们发动了百日维新,所以又叫维新派。立宪派很多人是从维新派转变来的,国内代表人物张謇,国外代表人物是逃亡日本的康梁。因为上面这些人和孙中山那些主张推倒帝制的人不同,所以都叫保皇派

1890年前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等政治主张。1895年5月2日,康有为率领各省进京应试举人1300多人,发动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请愿,请求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皇帝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准备,于1898年6月11日,毅然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令,实行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进行改革。不幸的是,同年9月21日,慈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斩杀谭嗣同等6位维新派人士,废止了变法。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变法和反变法的尖锐斗争,激发起了中国人关心国事的政治热情,强烈要求变法的思想迅速蔓延开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各个阶层。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日本后,依然宣传他们的主张,与国内遥相呼应,紧密配合,继续推进立宪运动。康、梁及其追随者所积极进行的思想启蒙活动,培养、教育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众多知识分子,其中的一些志士仁人从而成长为辛亥革命的骨干。
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的领土上爆发,以俄国失败和日本获胜而结束,此战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当时,许多朝野人士一致认为,沙皇俄国败就败在实行专制制度上,日本胜则胜在实行立宪制度上;小国战胜大国的实质是:立宪制度战胜了专制制度。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应该引以为鉴,尽快实行立宪制度。一时间,全国上下关于立宪的呼声日益高涨,就连王公大臣也纷纷相继奏请朝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例如,驻法公使孙宝琦、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先后奏请皇帝,要求实行立宪。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的诏书。不论其动机如何,在客观上则促使立宪运动愈演愈烈。各地请愿活动频频发生,纷纷要求尽快召开国会,制定宪法。
清政府迫于压力,于1908年9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宣告成立,清政府设立的资政院也同时开院。各省设立的咨议局,是以官僚、士绅及社会名流为代表的地方民意机关,选出来的议长如江苏省张謇、湖北省汤化龙、湖南省谭延闓、四川省蒲殿俊等人,大多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各省咨议局的成立,使立宪派获得了进行合法斗争的场所。各省咨议局随即又联合起来,组建了“国会请愿同志会”,有组织、有计划地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代表到北京请愿,要求清政府立即召开国会。资政院则是一个中央咨询机关,其议员的产生,既有各省咨议局推选出来的,也有皇帝指派的。由各省咨议局推选的资政院议员,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团体“宪友会”;这个全国性的团体在各省咨议局都相应地成立了“宪友会支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立宪派组织网络,承担起组织、协调和指挥全国的立宪运动。因此说,“宪友会”才是第一个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全国性政党(尽管它还处于雏形状态)。
1910年冬,立宪运动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连资政院和各省督抚也都被卷了进来,纷纷加入敦促清政府立即召开国会的行列。
1911年4月,清政府被迫宣布设置立宪形式的内阁。这个内阁的总理大臣奕劻却是皇室成员;内阁的13位成员有7位来自皇族,掌握着军政、民政和财政的大权;四位汉族成员仅仅是个点缀。对此,立宪派迅速作出反应,强烈要求予以变更。立宪派的请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和斥责,在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布的“上谕”里竟然宣称:“组阁为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这清楚地表明,清政府根本不准备真正实行立宪制度,全国性的立宪运动已经走到了尽头。立宪派对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已经到了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地步。


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前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立宪派组织立宪运动的目的...
主要活动:(1)组织立宪团体,催促清政府尽早立宪。1906年,张謇等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1907年,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中华帝国宪政会”;谭延闿在湖南成立“宪政公会”;丘逢甲在广东成立“自治会”。(2)控制咨议局。1909年10月,各省成立咨议局,基本上为立宪派控制。1910年10月,在北京成立...

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前的主要活动以及 立宪派组织立宪运动的目的...
由各省咨议局推选的资政院议员,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团体“宪友会”;这个全国性的团体在各省咨议局都相应地成立了“宪友会支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立宪派组织网络,承担起组织、协调和指挥全国的立宪运动。因此说,“宪友会”才是第一个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全国性政党(尽管它还处于雏形状态)。...

武昌首义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分析]武昌首义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拼搏精神、革命首创精神。3.成功中的危机:1)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并建号“中华民国”,但黎元洪任都督。2)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但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3)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的认识模糊幼稚,准备也不够充分。(2).客观:封建势力的强大,反动狡猾,政治阴谋。4.成功的...

立宪派立宪派的作用
起义之后,立宪派在南方省份的独立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直接导致清朝统治的瓦解,推动了革命局势的迅速扩展,迫使帝国主义采取了中立态度。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在政权争夺中占据了上风,他们促使湖北军政府参与了南北和谈,这对国家的统一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影响力...

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湖北军政府,又称武昌军政府、武昌都督府。湖北军政府是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即“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临时地方军政机构。

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此后,资产阶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评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传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湖北革命党人利用保路运动的时机,于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上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
以后,以黎元洪为首的一批旧官僚、旧军人和立宪派分子,逐渐掌握了军政府的大权。应该说,湖北军政府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在武装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时代下产生的革命领导的地方军政机构\/政权,有力的推动了革命的进程、武装斗争的需要和保障了初生的革命政权。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力量)...

在武昌起义中,湖北的立宪派首领曾经( ) A.积极配合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
C 考查立宪派获取政权的方式。结合汤化龙等立宪派用和平方式取得军政府领导权。

武昌起义是那一年??
武昌起义发生在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

清末新政失败和武昌起义成功的内在联系
因此,从武昌起义到清廷宣布退位,不过几个月时间,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立宪派抛弃清政府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2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转载 袁世凯利用起义伺机夺权,对武汉三镇进攻半真半假是起义胜利的主要客观原因。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曾派萌昌率北洋新军开赴武昌镇压革命,但北洋军大...

札达县15624964129: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
苌壮艾朗: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2)内容: 1、思想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

札达县15624964129: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异同 -
苌壮艾朗:[答案] (1)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

札达县15624964129: 辛亥革命过程...简单一点说.. -
苌壮艾朗: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

札达县15624964129: 谁知道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 -
苌壮艾朗:辛亥革命简介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

札达县15624964129: 孙中山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苌壮艾朗: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

札达县15624964129: 立宪派的立宪派的形成 -
苌壮艾朗: 立宪派性质:立宪派是资产阶级上层分子. 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