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室分步结构图

作者&投稿:路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代墓室的陪葬品是如何放置的~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贝墓存在于辽南的沿海地区,已发掘的有100余座。贝墓是以海蛎、海螺、蛤蜊、鲍鱼壳、海帽等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做法是先掘好土圹,在墓底铺一层贝壳,四周竖立木板为椁,入墓后盖上木板,空隙处塞实贝类,然后封土。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贝墓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这里说的“蜃”,便是贝类,《辞海》解读是大蛤。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井椁塞下以蜃,御湿也。”所以用贝壳筑墓,是因为贝壳坚硬不朽,又防御潮湿,保护尸体不易腐坏(《周礼·地官》)。

辽南贝墓最早由日本人于1931年发掘数座。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发掘大连市营城子41座;1957年发掘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1978年发掘普兰店市花儿山乡30余座。此外,还在瓦房店市、金州区、旅顺口区,大连湾等沿海地区分别发掘数十座。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其墓葬形制与内陆一致。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后期多为夫妻同室合葬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墓(即以贝壳与卵石或石椁合筑)和贝砖墓(以贝壳与长方形素砖合筑)为主。

辽南的贝墓之多、之集中,为我国各地区的墓葬所仅见。其原因是辽南地区近海,人们养成喜爱贝类的食俗,因长期经验,发现贝壳坚硬而又隔绝潮湿,所以取来作为墓葬的材料。再是辽南沿海的贝类丰富,30多年前,海水落潮时潮出的贝类蛤蜊遍布、锥螺成堆,汉代自当更为丰富。从发掘的贝墓分析,许多贝类,尤其是锥螺内脏完好,说明是在筑墓时现从海水中取来的。

但是,随着砖石结构的墓葬产生与发展,贝墓逐渐消失。因为贝壳筑墓毕竟没有砖石使用方便,砖石可以砌出宽大整齐的墓室,贝壳零散,作为墓葬材料,要借助木板。当人们的生活居室的主要建筑材料以砖和石为主后,墓室自然也就要改用砖石。所以,西汉后期以前为贝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贝砖配合使用,到东汉中期已不再有贝墓。

贝墓起源并集中在辽南,山东长海县受辽南的影响也出现少量贝墓,而内陆地区不见贝墓, 内陆省的沿海也少有发现。

第二个特点是“族坟墓”异常突出,是先秦“同族相葬”制度的延续。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态,是上古氏族公社的基本社会结构。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进一步强化宗族、宗法,以此统治人民。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相适应,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死者也按宗法制度“同族相葬”,这就是历史典籍中说的“族坟墓”。这种墓葬制度,在西周和战国时期极为盛行。

然而,战国末年各国变法导致土地私有制逐渐合法化。西汉时土地自由买卖,使墓地也逐步成为一家一户所有的私有财产,“族坟墓”制度遂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家族墓地,不同的家族根据其地位选择墓地,强宗豪族的墓地连绵多代,但一般家族世代族人增多,各房各支,各家都可以自择墓地,这就造成了”族坟墓”的瓦解。

然而西汉王朝建立后,为强化集团统治,仍以种种方法使奴隶社会的宗族关系继续存在下去。其中一法是让每个宗族成员固定在一个地缘土地上,世代聚族而居,同时以丧葬形式强化这种血缘与地缘关系。使每个成员都视祖茔神圣不可动摇,生是亲属,死必同茔,即使远离故乡而生活,死后也要“叶落归根”,葬入祖茔。东汉的郑玄为之诠解说:“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一宗一祖“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宣传,使同地而居,同族而葬的观念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这种影响在辽南地区格外突出,每每发掘汉代墓葬,皆是排列整齐有序,密集相接的墓群,分散或孤立的汉墓甚少。1953年春,在鞍山市沙河东的窑场建设工程中,一次清理400多座密集相连的汉墓。同年,在海城大屯清理一个80余座墓葬的汉墓群。1954年,在辽阳太子河筑堤清理200多座墓室的汉墓群,1955年又在辽阳三道壕清理数群东汉墓,其中一个童棺墓地,一次掘出368个排列十分密集的儿童瓦棺墓。大连地区的汉墓更是成群发掘出现,例如:1954年在营城子一次清理40多座西汉贝墓、十几座砖室墓,共计52座汉墓同属一族。旅顺铁山地区、江西区、北海区、大连湾、金州董家沟、普兰店花儿山乡及庄河、瓦房店等地区皆发掘几十座密集相接的汉墓群。

例如大连市营城子汉墓,一个墓地数百座汉墓,有贝墓、贝石墓、贝砖墓、砖室墓、石板墓。这个墓群跨越年代达四五百年之久,属于同类型墓葬集中在一起,越是外围时代越晚。由此可知,这些墓主都是按宗族内各直系宗亲的血缘关系及世系辈份,依次埋入墓地的。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六亲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贾谊:《新书》)。

1953 年发掘的鞍山沙河东的一个汉墓群400多座。而据调查估计这个墓地原有汉墓在千座以上(孙守道:《论辽南汉魏晋墓葬制之发展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1期)。根据发掘的400多座墓葬,其排列方位、形制、随葬特点、墓葬材料、墓室结构,都说明这个墓群是一个宗族墓地,而因入墓时代不同,排列有序,并体现了绵延相接的特点。

辽南地区的汉墓群正是先秦“族坟墓”的延续,说明宗法关系在墓葬制度中体现强烈。这一情况在内陆地区虽有反映,但没有辽南地区反映集中。从汉代的这种突出的墓葬制度,又反映了汉代时期,辽南地区的社会宗法制度、宗法关系、宗法观念较内陆强烈、稳固。从而为我们研究辽南的历史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胜墓坐西朝东,开凿山岩做墓室,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整个墓室完全是模拟墓主生前所居宫殿建筑。在墓道尽头,南北各有耳室一间,穿过宽敞的中室进入后室,全长51.7米,最宽处32.5米,最高6.8米,墓道长20余米。南耳室为车马房,内葬装饰华丽的马车6辆,马12匹。北耳室内藏粮食、鱼肉类、满缸的美酒以及各式各样的饮食用具。中室最为宽敞,方形,长15米、宽12米,两座宴会用的木质帷帐(已朽烂倒塌)十分精美,这是供死者灵魂饮酒作乐的厅堂。中堂的西端有后门一道,门扉上有铜质镀金兽面衔环一对,打开石门即进入后室,内又分主次两室,主室长约5米、宽4米,由石板砌成,四壁涂红色,室北正中有汉白玉棺床,上置刘胜棺椁。整座墓内有排水系统,沟沟相通,最后流入渗井内,避免了水浸损害.
你可以上网找找纪录片视频,我记得中央10 播过这个节目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葬礼重视的象征。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于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于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于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于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于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于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于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于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汉代帝王墓室结构




汉代墓室分步结构图
砖室墓是汉代的另一种主要墓葬结构。建造方法是先挖竖坑,再在坑底横挖穴室,用砖块砌成墓室,内置棺木。砖室墓可能起源于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的土洞墓习俗。土洞墓的洞穴形制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都是向地下开挖竖穴后,横向挖掘洞穴。战国晚期河南地区出现的竖穴空心砖椁墓,可能是砖室墓的...

汉代墓室分步结构图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

谁能介绍下各朝代墓室构造和布置
石构墓室在西汉时期已被修建得异常的规范和富丽堂皇了。从西汉中期开始,石构墓室开始由人工垒筑向人工就山开凿发展。但是由于它毕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更多的还是上山采石,用以建造独立的石室墓,其中又以画像石墓最有特点。石墓尽管有许多好处,但由于它从开采石头、运输石料、...

请问横穴墓和竖穴墓的区别
横穴式墓是横向埋葬的墓葬,因此墓坑的结构是半地下式或地上式。其中,横穴式墓和横口式墓把石室的一侧壁面用作安置死者的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横穴式墓具备甬道,横口式墓则是把壁面直接用作入口,在石室外部只设墓道。竖穴墓是由地面向下掘一较规整的长方形或方形土穴作墓。竖穴墓出现于旧石器时...

谁给说说 唐墓的结构
(3)天井:一般有1-4个。帝王墓葬天井两壁绘有廊屋楹柱及列戟,与宫门、殿门制度相同。(4)小龛:根据墓葬规模数量不一。(5)甬道:可分前后甬道,帝王墓葬甬道的壁上绘有侍女图。(6)墓室:方形,可分前后墓室,其中后墓室置石椁,帝王墓葬其石椁造型为庑殿式。墓室四壁为弧形结构。唐代上...

宋代墓穴有什么特点啊~
墓室,正方形,边长240厘米,高127厘米。地面分为三阶:墓道内有一砖铺地面,比墓道高出6厘米;其后又高出6厘米,4块方砖平砌;其后又高出12厘米,平砌方砖,形成棺床。四壁(除墓门外)平砌错缝,转角处竖有仿木半圆形立柱。棺床上平砌5层镶嵌花纹砖一周,丁字砌,后壁设假门、假窗。假门...

我想问下,古墓地宫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像盗墓笔记里写的那样...
石筑墓室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宋陵墓室虽然是由石料构成,但顶部是由木梁承重,为木石混合结构。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与无梁殿相似。数室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华丽的地下宫殿。编辑本段历代陵墓 中国历朝皇帝陵墓 帝号 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特点
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结构 考古人员把这座大冢封土全部清除后,下面是一个东西带有长斜坡墓道的中字形竖穴土坑。从墓口至墓室底部约10米,由前后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椁组成。墓向朝东,墓坑加墓道长达45米,墓圹本身长17米、宽12米。如此庞大的墓坑在皖西甚至整个安徽汉代考古中曾未出现过,而墓室的结构则是西汉前期一种...

汉代幕室有多大
豫、苏、皖、晋区的壁画墓,像本区域流行的墓一样,大多采用纯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而且壁画和画像石往往混用。墓型有两种:①较简单的如东汉中期的后银山墓,是砖石结构前后室墓,长4.55米,宽3.17米,壁画绘于前室,内容主要有淳于卿出行、曲成侯驿故事和天象等;②东汉晚期的墓室结构复杂,...

汉代墓室壁画第一区域类型特点
汉代墓室壁画的第一区域类型特点主要体现在洛阳的无名氏墓和卜千秋墓上,它们都是采用仿券顶空心砖结构,其中无名氏墓和卜千秋墓具有双丁字形耳室,而千阳墓则是拱形顶的土洞墓。枣园村墓则是小砖券墓的代表。这些墓室规模普遍较小,长度通常在4至6米左右。壁画内容以天象和神话故事为主,但也包含少量...

当雄县13335177772: 汉代墓室得构造 -
致柳感冒: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

当雄县13335177772: 求汉代古墓的详细结构结构 -
致柳感冒:[答案] 刘胜墓坐西朝东,开凿山岩做墓室,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整个墓室完全是模拟墓主生前所居宫殿建筑.在墓道尽头,南北各有耳室一间,穿过宽敞的中室进入后室,全长51.7米,最宽处32.5米,最高6.8米,墓道长...

当雄县13335177772: 古代陵墓有哪几种墓室结构 -
致柳感冒: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因时代不同结构形式有变化.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形成木构墓室的高潮...

当雄县13335177772: 汉代的墓有什么特点? -
致柳感冒: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

当雄县13335177772: 汉代竖穴木椁墓结构是怎么样的 -
致柳感冒: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当雄县13335177772: 春秋 战国 汉唐 墓结构? -
致柳感冒: 秦代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有葬来具,以单人葬为主,随葬器物以三小壶或三源小罐为基本组合,此外有半两铜钱、铜带饰等.该类墓葬的时代在秦朝统一前2113后. 汉代墓,形制有带墓道土坑墓和砖5261室墓两类,部分墓葬有葬具. 唐代墓,有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种,其中砖室墓为单室4102墓.随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1653部分墓葬出土有墓志.

当雄县13335177772: 大葆台西汉墓的结构设计 -
致柳感冒: 1号展室 进了展厅大门,正面就是出土文物陈列室,里面展出了大葆台汉墓的发掘经过,还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尽管大葆台汉墓在早年曾经被盗挖过,但是在1974年的考古发掘是仍然出土了900多件文物,其中许多文物的工艺水平都非常高超,...

当雄县13335177772: 墓室的结构基本是什么? -
致柳感冒: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较小,只能容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包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铺盖.随着社...

当雄县13335177772: 能不能告诉我点关于古墓结构的知识? -
致柳感冒: 我说一些吧,不包括帝王陵,(1)西周到西汉初墓葬内部结构主要是木椁,七重椁为天子墓,五重为大夫墓,三重是贵族墓.椁的一侧多有器物室,用来放置陪葬品.春秋以前有腰坑,殉狗,陪葬品以青铜和陶器居多(2)西汉到东汉时期,墓进化为砖室墓,西汉初只有墓室而没有耳室,墓室的形状多为拱顶,墓室前有一个小的空间放置陪葬品,东汉是发展为券顶的大型墓室带有多个耳室,墓室和耳室之间相互连通,由于埋藏的比较深多带有墓道,此时的陪葬品陶器最多,(3)东汉以后的墓葬结构趋向多元化比较复杂,略去!!

当雄县13335177772: 墓室结构图 -
致柳感冒:[答案]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