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论据

作者&投稿:实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 议论文~

  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银寿


  改革开放以后选举制度得以恢复,选举工作逐步走入正轨,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合乎时代要求的实现形式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明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正当性。

  “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孟子的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

  那么,古往今来,中国取得最高权力有哪些途径,这些途径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得民心”呢?

  第一种途径谓之禅让,指帝王自动地把权力交给别人。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在帝位,年纪大了要选接班人,咨询各部落首领,大家推举舜作继承人。舜经过各种考验后,代行天子职责,尧死后正式即位。舜在选接班人时,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代行天子职责,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人推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推举他的儿子伯益作继位人。关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也为当时人所普遍推崇,特别是儒家,视之为最高权力转移的理想模式。实际上这是原始社会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体现了原始民主。儒家所推崇的“禅让”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禅让的对象是有德之人,表现为作风俭朴,爱民做好事,而且做的是一般人做不了的大好事,如大禹治水。二是和平交替,并经过推举——试用——继位三阶段。三是“天下为公”,有别于后世的“天下为家”。当然,这里面含有许多美化和理想化的成分,但类似的原始民主制在世界各地各民族早期大致是存在的。这时国家还没有产生,如果笼而统之算有“天下”的话,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儒家据此鼓吹和提倡“内圣外王”的圣贤政治观,认为只有圣人成为君主,才能实行“王道”之治,建设“大同”社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王”的理想与此异曲同工。

  第二种途径是用武力夺取政权。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彖传》),说的是商王汤、周武王以天的名义征伐暴虐无道的夏王桀、商王纣,并取而代之做了天下的君主。这是进入“天下为家”的阶段社会后,儒家提出的关于最高权力转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袭君王如果暴虐无道,就必须以“革命”方式加以推翻。古代的“革命”与现代的“革命”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以武力推翻原来的政权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自禹之子启杀掉伯益,又出兵打败反对他废弃禅让制的部落而袭位之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以武力的方式实现,取得最高权力之后都视天下为王或皇帝私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后世也有以“禅让”名义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但受禅者不是已经大权在握,如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三国时曹丕受汉禅建立魏;就是以武力威逼为背景,如司马炎受魏禅建立晋,赵匡胤受周禅建立宋,等等。以武力夺取政权,古代叫做“以马上得天下”,现代则叫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种方式“得天下”,是否就“得民心”呢?一般而论,经过农民大起义而建立的王朝,往往是比较“得民心”的。典型的如刘邦在陈胜、吴广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西汉,刘秀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东汉、李渊李世民父子在瓦岗军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唐朝、朱元璋在红巾军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明朝,等等。这个时候,“民心”的体现多如史书上描述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作为回报,新的王朝建立初期会出现一个“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时期。当然,这类“得民心”是程度有限的,体现的多是地方士绅的意愿,正如禅让制一样,体现的也多是各部落首领的意愿。至于那些纯属军阀性质的武夫之间,经过武力争夺走马灯似地建立的政权,往往是与民心无关的,也往往是不得民心的。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交替,前后170个年头;最有代表性的是五代的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先后不过54个年头,而且政权争夺纯凭武力,充满血腥,对社会经济文化破坏极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种途径是世袭。封建帝王,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靠的是血缘关系。这个时候如果讲“民心”的话,只涉及那些朝廷亲贵大臣和地方的封疆大吏,与一般官吏没有多少关系,与广大老百姓更是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兄弟子侄之间为抢班夺权难免一争,骨肉相残的事不绝于史书,但限于皇帝家族内部,本质上不同于武力争夺。这种权力交替方式确定性很强,总体上是和平的,这是其价值所在。其弊端在于任人唯亲,选择的范围狭窄,且偶然性强,不能保证接班人的质量。历史上通过这种途径产生了许多暴君、昏君、庸君,著名的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等。有的简直是糊涂虫、白痴,如蜀汉后主刘禅、西晋惠帝司马衷等。还有不少幼稚的孩童,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的娃娃帝(10岁以下)有29个之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成为导致封建专制王朝政治腐败和政治衰朽的重要根源。但老百姓对此局面无能为力,在专制主义的长期宰制之下,反变得麻木不仁,对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逆来顺受,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民心”只是在这个时候以“民怨”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

  纵观夏朝建立以后的中国社会,获取最高权力的途径无外乎武力夺取与世袭两途。这两种途径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实现权力和平转移,不能保证选贤任能,不能体现人民权利。武力夺取政权破坏性太大,导致社会生产力难以持续积累和发展;昏庸之君太多,带来政治腐败和政治衰朽;“家天下”的格局,使大多数人处于附从和被奴役的状态。怎么克服这些弊端,不能说先贤们没有关注过、思考过。比照前述儒家关于禅让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清楚地表达了很有针对性的愿望和理想,但没有探索出有效的途径。中国最后在世界上落伍,与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则率先开辟了新的政治道路,由此成就了自身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成就了数百年来主宰世界的霸业。

  新的政治道路集中体现在比较好地解决了美国开国者提出的问题:“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组织。”(《联邦党人文集》第一篇)解决的办法就是创造了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制度,即通过公民投票方式,来选择国家领导人。在民主选举制度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通过赢得选民或选举人的有效多数票来实现的。民主选举制度对解决传统选任制度的弊端有极强的针对性;有一套公开、公平的竞赛规则和程序,任何一个有被选举权的人都可以按照这套规则和程序去追逐政治权力,不需要也不允许使用暴力方式和其他非法方式;选举方式具有开放性、竞争性,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因而能够选贤任能;由于实行普遍选举和定期选举,政治领导人既要顺应民心才可能上台,也要顺应民心做事才可能谋求连任(连任也是有限制的),这样就能够防止国家权力成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然,西方的这一套选举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由于受资本属性的限制,其效果远不是完美的。至于应用到其他国家和地方,“水土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相对于传统选任制度,确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

  对于中国来说,民主选举制度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方式。这就决定了这一制度的确立及其实施,必定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事实正是如此。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开始了通过选举产生最高领导人的尝试。民国时期,在实则由新旧军阀以武力论短长的条件下,民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在中国完全变形走样。比如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不惜以巨款贿赂国会议员,收买选票,并在选举当日派军警包围会场,强迫议员选他当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在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直接选举参议员,创造了“识字的人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人用画圈法,不识字的人用投豆法”等实现普选的方法。但建国后选举制度一度被当作“资产阶级民主”加以批判和否定,选举法形同废纸。改革开放以后选举制度得以恢复,选举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的重要政治职位都需要经过选举产生。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合乎时代要求的实现形式,是中国走上政治文明大道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如何在具体形式和内容上使“民心”(选民意志)得以更充分的表达,还须对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比如选举人大代表,要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直至向全面实行直接选举过渡。邓小平曾经指出:“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是个大方向。

1、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
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
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
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2、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由于上层分子雍闽、孟获等的造谣和煽动宣传,不少人受骗加入叛军,叛乱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在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后,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统领大军南下平叛。诸葛亮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
诸葛亮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闽、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开始征讨孟获。孟获收雍闽等人的余部,继续与蜀军对峙。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
诸葛亮决定收服孟获,然后使他从心里臣服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长期稳定南中局势。孟获在蜀汉大军到来时,聚集三洞元帅讨论,后派三位洞帅各领兵5万,分左、中、右三路来迎战。
诸葛亮用激将法,使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军杀奔敌军营寨,大败蛮兵,斩了敌军中路元帅,左方两路敌军元帅从山路逃跑时被埋伏的蜀军擒获。诸葛亮命人解去两位洞主元帅的绳索,赐给酒食衣服,让两人各自归去。
孟获闻知兵败,大怒,遂率兵进发。诸葛亮使王平诈败,引诱孟获军进入埋伏圈。孟获见蜀军旌旗四起,队伍杂乱,即生轻敌之意,驱兵追击王平。正追杀时,蜀将张嶷、张翼两路兵马突然杀出,截断后路。
王平领兵杀回,赵云、魏延从两侧夹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诸葛亮让人解去被俘蛮兵的捆绑,安抚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蛊惑。今受惊吓了。我想你们的家人一定倚门而望,我今天全放你们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
蛮兵深感其恩,哭着拜谢归家。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让他观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孟获并未服气,声称自己是因为未知虚实而中了埋伏,并说再战必胜。诸葛亮便笑着放他回去,让他整顿军马再来交锋。结果孟获又一次兵败被捉。
可是他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这样,一捉—放,前后共七次。孟获第七次被捉住的时候,诸葛亮微笑着说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
3、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而托起这一代霸业的高人则是名相管仲。知人之外尚须善用之,否则必不成大业。齐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国之大任,可以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在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才能禀赋所决定的。
齐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给管仲。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齐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一个平庸之君,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之霸主。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
这种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管仲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被任用为相,却始终不得人心。为了使国政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青睐和众人的信赖。管仲任职不久,有一天,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
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顺于我。”桓公听罢,即刻封他为“上卿”。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来管仲,问道:“我已经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
于是,桓公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又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即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同时,也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桓公施以机会教育。
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请问此溪谷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桓公觉得这个名字奇怪,便问其原因:“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
“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经常来这山谷,所以称它为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惊,心中暗自想道:“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于是第二天便将此事告诉给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随后说:“此乃臣之错。尧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是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小马。
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无奈才会忍受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通过这件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又过了一段时间,桓公对管仲抱怨说:“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靡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管仲答道:“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对象。
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后来,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有一天,齐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至于连国家都亡了呢?”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
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认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如果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亡在自己手上,只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的。”
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齐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够如此虚心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为桓公能有如此的心胸,才能最后登上霸主的地位。

4、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5、汤又名成汤,甲骨文中称为太乙,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商的首领。夏王朝历经四百多年,到公元前16世纪,夏桀即位,但夏桀非常残暴,大肆压迫百姓,还大兴土木,用于建造宫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
成汤决心灭夏,先后灭掉附近几个部落,暗地里不断扩展势力。汤的势力发展起来了,但却没有引起夏桀的注意。成汤妻子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叫伊尹,汤发现伊尹与其他奴隶不一样,汤与其交谈后才知,伊尹是有装扮陪嫁奴隶来找汤的。
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于是,汤把伊尹提为助手。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他突然停止了对夏桀的朝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果不其然,夏桀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紧让商汤向夏桀请罪,并恢复了朝贡。
一年之后,夷族中大部分部落忍受不了夏桀的压榨,纷纷叛离夏朝,伊尹一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大举进攻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作了誓师动员,他历数夏桀的种种罪状,说明自己是替天行道,号召各部勇敢作战,以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
他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兵临城下,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他连忙召集军队,设下一道道的防线,试图阻止商汤的进攻。
但是,由于夏桀长期以来的荒淫无度,压榨百姓,使得他不得人心,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作出有效的抵抗。夏桀只得带着军队退回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大战一场,夏桀的军队被打败。鸣条之战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县西南),被汤截住,最后流放在南巢,一直至死。

古人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看完终于明白了



无忧先生说,既然得人心者得天下,清朝得了天下,所以它就得民心,所以屠杀不是罪,反抗都是极端分子破坏团结的,清朝皇帝英明伟大。 听起来好象有点道理,不是么?不妨依照其逻辑外推一下: “勤劳者能致富”,于是锒铛入狱的贪官污吏和奸商都是勤劳的,他们是无罪的,应该释放,有罪的是别人,那样不配合! “食盐是咸的”,于是咸的都是食盐。我现在就给你一包亚硝酸钠做菜用,都是咸的,毒不死来找我。 “希特勒的火车最准点”,所以“要求火车准点的都是希特勒”。这是文革时期造反派的著名论断,于是推出“希特勒要吃饭,所以为了划清界限,索性不吃饭,把张春桥饿上几天,结果必然要休克,比希特勒的火车还准点,不信你就试试看!” 什么是荒谬?这就是荒谬!


背叛的论点论据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阐述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胸襟如同天下般宽大。我们应向范仲淹学习,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可能。4、顾炎武“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

古代的论据素材积累
没有论据的议论文是不会得高分的,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论据,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夸父逐日——可以论证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 神农尝百草——可以论证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 精卫填海——可以论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 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

善借者赢天下的例子是什么?
善借者赢天下的例子比如刘邦,他借助别人的智谋谋略,终于打败了项羽,赢得了天下。汉朝时吕后和戚夫人为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因为刘邦偏爱戚夫人,打算改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作为太子宾客,高祖认为刘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打消了废去太子的念头,吕后也保住了儿子的皇位...

...以"读史使人明智"或“数学使人周密”为论点,试着加几个论据,写...
秦始皇虽统一了六国之疆域,却没有收拢六国之民心。秦始皇不能顺应心意发展民生,而是大兴土木,拓展疆域,逆民心而为而失天下。这就是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继秦始皇之后的汉武帝,也够的上“战争狂人”,他单方面结束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

历史问题 关于隋炀帝 客观帝进 主观帝不要来了
中国古代先进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秦始皇的郡县制,公认的千年的优秀制度;其二是内阁制,明代张居正留名千古的大手笔,是现代内阁制得雏形,而杨广的天朝制度恰好是古代内阁制的雏形,其智慧不得不使人佩服。综上所述,杨广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只能作为参考,可以作为研究材料;功过什么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是从什么角度论证了什么?
所谓“人和”,主要是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行仁政便是得道,得道即可人和,拥护的人便多,以至于天下归顺。不行仁政,便是失道,没有人和,拥护的人便寡,以至亲戚都叛离。如果以天下归顺者攻亲戚叛离者,除非不战,战必能胜。他的这一观点被后人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直到...

有关于奉献的论据要5个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

善借者赢天下的例子有哪些?
善借者赢天下的例子如下:1、起义之前,陈胜说:“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为了威服众人,他们又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

我们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所了解的孔孟》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他坚持“人和”胜于一切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他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者也” 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义”。他反对一切战争 认为“民贵君轻” 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 实行“仁政”。他还主张按时令...

清流县14730326787: 请列举出两个历史(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上的例子以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 -
毛泄锋珠:[答案] 第一个:李世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耕种和休息的时间,生产力回复,国力增强,江山更加稳固 第二个:毛泽东说过,要让人民获得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打败国民党反...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事例 -
毛泄锋珠:[答案] 秦亡楚败汉兴这一段历史,可谓《史记》中最精采之文笔.其中的风云人物,当推项羽和刘邦.项羽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是楚国的贵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举例说明,谢谢 -
毛泄锋珠:[答案] 同意,楚汉争霸时刘邦深得民心,最后打败项羽,建立西汉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说的? -
毛泄锋珠:[答案] 孟子 “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孟子的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要想取...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
毛泄锋珠:[答案] 出自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是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作文 -
毛泄锋珠:[答案]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 所以我说, 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秦始皇就犹如一颗...

清流县14730326787: 为什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
毛泄锋珠:[答案] 因为先有民才有国家,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所以说得 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那么有分量,是因为要想得做的事情都深入民心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得天下后维护统治更是不容易,执政者对人民来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根据歌谣列举两例得天下是天下的国王 -
毛泄锋珠: 秦二世 和 隋炀帝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
毛泄锋珠:[答案] 孟子说的全文是:《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清流县14730326787: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
毛泄锋珠:[答案] 这个就是金字塔的模式,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这里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民心所向了,政治法律基础和设施的总和就是维护民心的措施及纽带了.是民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