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素书》第三张翻译

作者&投稿:滕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素书》的原文翻译和讲解 要经典点的~

素书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jué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dǔ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dàn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cù。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以明示下者暗àn,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Miào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hūn,女谒yè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huī;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一整体。
  译注:把它们分开来区别对待就是五个不同部分,把它们合拢并混同起来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贯穿于五个不同的部分,而这五个不同部分又衍化归合为一个整体。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方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译文:所谓道,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不知其所缘由。
  译注:道生养天地万物,极其广大。或动或静,或言语或沉默,或行或止,或饮或食,大至八方极远之地表,小至芒芥末尖之里面,无处不有道。仁不足以指明道,所以仁者看见仁的方面就称之为仁;智不足以探究道,所以智者看见智的方面就称之为智;而普通人不足以觉察到,所以天天与道打交道却毫无所知。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盖无所欲而不得也。
  译文:所谓德,就是指人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尽其所能。
  译注:有需求则称之为欲,需求而无所得,那就达不到“德”的最高境界。借助圆规和曲尺可以求得方和圆;借助秤锤和秤杆可以求得轻和重。遵照具体事物的自然规律,所有的需求都可以获得。君臣父子,是得之于君臣父子这一自然法则的安排;昆虫草木,是得之于昆虫草木这一自然法则的安排。天地万物,有“大得”则能成其为大,有“小得”则能成其为小。近是自我,远是万事万物,世上的事物没有哪个不是在自然法则的安排下而求得其所的。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夫。
  译文:所谓仁,就是人与人的亲情关系,它包含慈爱、聪慧和同情之心,人之亲情顺其产生和形成。
  译注:仁是主体,是根本。它犹如天,天无所不覆盖;它犹如海,海无所不包容;它犹如雨露,雨露无所不滋润。慈爱、聪慧和怜悯之心都是包涵在仁之中的,是仁的具体体现。按照仁的这种法则去做,不必孜孜以求于如何去亲近天下之人,只要顺应自然,天下之人自会去亲近他。以这种方式使仁广布于天下、天下之人没有谁不顺乎各自的本性而生存和发展的。《书》说:“鸟兽鱼鳖这些自然物都各顺其性,各应其时,各处其所,这都是仁广布于天 下的结果。”《诗》说:“路旁的草葱绿茂盛,牛羊可别把它踏坏。”这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呀。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理之所以谓之义,顺理而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译文:所谓义,就是人所遵循的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根据这种原则,奖赏善者惩罚恶者,从而建立功德、成就事业。
  译注:合乎事理就称之为义,依据事理进行裁决判断什么事该做和什么事不该做,就是实行义。称扬善人善事惩办恶人恶事,是义的道理和法则的体现;而树立功德成就事业,是依据义作出正确决断结果的体现。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译文:所谓礼,就是人日日身体力行,起早睡晚勤奋实践,形成人与人之间序长幼、别尊卑的一种伦理纲常。
  译注:礼,是一种实践。每日从早到晚身体力行,而不失其次序,这些就是“礼”。一言一行,一视一听,有违反法则的必须以此来规范。如果是这样,那些放肆、怪僻、邪恶、浮夸的坏毛病又从何而生呢?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译文:人是要有根本和主体的,而想要求得这一根本和主体,道德仁义礼相互为用,是不可缺一的。
  译注:老子说:“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老子所说的失,就是散亡的意思。如果道已散失,得不到道,就只有求于德;如果德已散失,就只有求于仁;如果仁已散失,这是就只有求之于义;如果义也已散失,就只有求于礼。这五者交相为用,互相贯通,是一个整体。而要使这五者成一整体,各不散失,就只有掌握道的深微神妙之义,也就是得道。老子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又说:“到了只依靠礼法来治世,已经是忠信衰微,社会秩序混乱的开始了。”而黄石公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的根本作用,所以他说:“五者不可缺一。”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译文: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能洞察事物兴盛衰微的规律,通晓成功失败有其定数,详悉天下安定与纷乱的变化趋势,明达自己该仕该隐的道理。
  译注:兴盛衰亡有规律,成功失败有定数,太平动乱有它的内在原因,去留进退也有它的一定道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辑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译文:所以,如果时势不宜,不能出仕,就守道隐居,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译注:治世的规则犹如船,有船才能渡河;实行这一规则的机遇犹如水,有水才能行船。只有船的便利,却没有江河使它成行,也发挥不了船渡河的作用。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盖谓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译文:如果时机到来,乘势而行,就能位极人臣;如果抓住机遇,乘势而动,就能建立盖世之功。如果遭逢不到这样的机会,就只有守其道而终身。
  译注:这是说平常隐居养道,得到机会就立即行动。时机稍纵即逝,怎允许先细心揣度议论而后决呢?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道高则名随于后而重矣。
  译文:因此贤人君子掌握的道足够高深,只要遭逢其时,就能功名显赫并流传后世。
  译注:掌握了道的深微奥妙之义,就能建立盖世之功并流传后世。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人性清静,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译文:禁绝贪财嗜物的欲望,这样才能解除人生的负累。  译注:人性清静,本来没有什么烦忧和负累,只是由于贪欲的驱使,才舍弃纯净的自我而追财逐物。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注:让,犹推让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让尔。  译文:抑制邪念,消除坏心,这样就能不犯错误。让,就是当错误悄悄靠近你的时候,好像你用手轻轻地推拒它,让它自动离开。  译注:当邪念到了无可抑制,恶念无法消除的时候,过失和错误也就无法推拒了。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译文:不贪酒不恋色,这样才能洁身自守。  译注:贪恋女色就会耗散精血,精血消耗就会损伤精神;贪恋酒杯也会损伤精神,精神损伤了精血也就不旺。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译文:与人处事,应当避免被人猜疑又不怀疑别人,事情才能做好。  译注:只有行为光明磊落,才不被别人猜疑;只有心地宽厚坦荡,才不会随意怀疑别人。这样,事才能成功。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译文:广泛涉猎,勤于请教,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见识。  译注:有成为德才超人的圣人贤人的天赋,却不能通过勤学多问来增长自己的见识,而最终未能成为圣贤,这就是由于他在学问上没有尽心尽力的缘故。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译文:品行高洁,言辞委婉,以此修养身心。  译注:品行需要高尚而不鄙陋,言辞须要委婉而不锋芒必露。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宏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译文:只有具备恭谨、俭朴、谦逊而不邪侈的品德,才能使自己保持操守;只有周密谋划、长远考虑,才能把事情做得完满无缺。  译注:管仲的计谋可以使齐桓公多次会盟诸候,却不能实行仁义之道;商鞅的计谋可以使国家昌盛,但也未能实行仁义之道,宠羊的计谋可以广聚天下之财,却不能以财养民。由此看来,凡是谋虑有所不全的,都不能算作计谋。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译文:只有具备仁慈、正直的品德,才能够扶持危局。  译注:听到对自己赞誉的言辞就高兴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正直品格的。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宽恕容人,忠厚诚恳,可息怒服众,可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任才使能,所以济务。(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才能成就事业,不致造成人才浪费。)

 瘅恶斥谗,所以止乱。(谗言是祸根。痛恨、不听信谗言,才不会发生祸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以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验方今之事。所以没有解释不了的。)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先推测揣度后思量,所以能应付下来。一要通达人情世故,二要明白事理常规,这样才会减少盲目性。)

 设变制权,所以解结。(随机应变,以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揭开死结,避免激化矛盾。)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得到囊物也不到处炫耀,一切水到渠成,才不会出错。)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不随波逐流,不朝三暮四,梗直如松竹,坚定如磐石,才是大丈夫之风范,成就事业之保障。)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孜:勤,淑:善。惟有勤勉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


《素书》中的“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为什么不是这个吝啬的“啬...
翻译: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

素书三卷留为赠的翻译是什么
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素书三卷留为赠”的详细...

圯桥进履 翻译
笑着去了。这老翁就是黄石公,后传给张良兵法。原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同仁是什么意思?
1、同行仁德者。引证:汉·黄石公 《素书·安礼》:“同仁相忧,同恶相党。”翻译: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会担忧,和自己出境相违背的则会相会争斗。2、一视同仁。引证: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夫人同仁均养,亲族不知异焉。”翻译:夫人对所有的人平等看待,族里的人都看不出来有什么...

素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素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翻译: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文言文翻译
温琏 幽州从事温琏是燕国那个地方[de]人,是个著名[de]学者,他与瀛王冯道幼关系很好。在兵荒马乱时候,有个人在市场上卖涂了漆[de]灯架。温琏以为是铁制,花了很少一点钱便买了回去。过了几天以后,家里人准备用这个灯架点蜡烛,擦拭时候发现这个灯架原来是银制[de]。家里人都来观看,没有不...

黄石公原文_翻译及赏析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

春节读书ⅠⅠ《素书·原始章》(白话翻译)
春节读书ⅠⅠ《素书·原始章》(白话翻译)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知道哪些00后职场硬刚事件?梵之音文化 2022-06-17 · TA获得超过71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4.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此章论述做人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法则,所以,称...

哪位朋友帮我翻译一下<素书>六章,(详细一看就明白的)谢谢!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一 、阐明了作者的思想...

这些是什么意思?(求下文的文言翻译)见于《无梦楼随笔》
《鬼谷子》决情定疑,万事之机:随机应万变,当断则了断,是做决策的正确方法。《管》贤者死忠以舍疑:贤人会为了穷究事情真相而不惜一切。《苟》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真知莫过于可以忽略疑问,善行莫过于没有错误。《素书》危莫危于任疑:最危险害怕的是任用有嫌疑的人。《素书》自疑不信...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素书的全译文 -
浦侍丽珠:[答案]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一整体. 译注:把它们分开来区别对待就是五个不同部分,把它们合拢并混同起来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贯穿于五个不同的部分,而这五个不同部分又衍化归合为一个整体...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求《素书》第一章翻译 -
浦侍丽珠:[答案]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素书》原文及翻译 -
浦侍丽珠: 看南怀瑾的翻译,应该不错的.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请高手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是关于张良的《素书》: -
浦侍丽珠: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 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 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 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 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翻译 -
浦侍丽珠: 又在石室里面看见一卷素书,叫康走过去拿来,他马上就不见了.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素书》是谁写的? -
浦侍丽珠: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三略》、《素书》、《将苑》的作者都是谁? -
浦侍丽珠: 一说是由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李康提出的.“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这是东汉末年的一般看法,认为《三略》是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这在《隋书·经籍志》中可以找到印证,注明作者是“下邳神人撰”. 二说 二...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什么是素书? -
浦侍丽珠: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文言文翻译!...
浦侍丽珠: '天道'的真谛可以这样理解:'道'的存在'离有离无';'道'化为真气后,就成了一种'非有非无'的物质,可以将其叫做'神';如果谁能永远持有这种'神'的状态又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

红花岗区19257494205: 文言文翻译 -
浦侍丽珠: 温琏 幽州从事温琏是燕国那个地方[de]人,是个著名[de]学者,他与瀛王冯道幼关系很好.在兵荒马乱时候,有个人在市场上卖涂了漆[de]灯架.温琏以为是铁制,花了很少一点钱便买了回去.过了几天以后,家里人准备用这个灯架点蜡烛,擦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