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诗歌的暗示性

作者&投稿:壬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诗歌中暗示性问题~

浅谈诗词的暗示性

作者 李正连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

(一)含蓄

诗词中的含蓄一般采用的是意象象征法,避开对于对象的直接描写,而把视角转向对象周围的景物,以环境来暗示人物的性格。

试看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物的手法,写出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形孤影单在深宫中长夜无眠,卧听宫漏的情景。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百结,那份倾诉不尽的满腔怨情,难以言表。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的诗里,即便字字都写怨字也难以表达主人公的怨情。所以,诗人干脆就不写怨,而是用以景托物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前三句全是写景,以井边的梧桐,秋深的黄叶点题,渲染色彩,烘托气氛,把一个萧瑟凄苦的环境显现在读者的面前。接着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来表明此刻正是深夜。然后,笔锋一转,视角转入室内,突出描写了室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件生活用品,即熏笼、玉枕,最关键的是“无颜色”三个字。为什么是“无颜色”,是用旧了呢?还是主人公对这些已是视空见惯了呢?实际上,在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境况下,此刻即使是雕栏玉砌,对一个孤独凄苦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卧听南宫清漏长”,孤女彻夜不眠,在一声声清漏声中辗转反侧,此时此地此人的凄苦心境不言而喻。

诗人在这首《秋词》中,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浓墨重彩地点染背景,描写环境,只是末句中客观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卧听宫漏。不去说怨,而怨言自现。暗示的巧妙运用,道出了弦外之音。这就是诗中含蓄所生发出来的奇妙作用。如果整篇都写怨字,读起来便索然无味。

再来欣赏一下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小词里,诗人的“昨夜雨疏风骤”,“ 应是绿肥红瘦”,把风雨过后叶茂花稀的暮春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妙处就在诗人没有“多”、“少”等常见的话语,而是选用了“肥”和“瘦”两个字,格外传神。“肥”和“瘦”不仅表述了花与叶整体的稀与密、多与少的对比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雨后叶子的繁茂和花瓣凋零,都婉然如见。《蓼园词选》云:“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篇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难怪,此词蜚声诗坛,脍炙古今,其绝妙就在于叙事彰显,“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传情暗隐,做到了显与隐的辩证统一。

(二)寄托

寄托比含蓄要更隐蔽一些。含蓄是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有迹可循。而寄托则把暗示部分埋伏在语境中,读者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去寻找,即刘勰所谓“义生文外”。

试看王维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情怀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了此处的幽静清新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雨后的傍晚,明月当空,微风习习,清泉鸣唱,树影婆娑,景象之美无可名状。接下来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打破了这里的“空山”静谧的气氛,告诉人们,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内心所追求的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诗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但各有侧重。颔联写物,颈联写人。泉水,青松,翠竹,莲舟,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寄托人生的追求,以物芳而明志高,以人和而望政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道出了诗人归忍山林的心声。

再看北宋冯延巳的词《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的种种情态。

这首词大致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主题。

第一个层次,是开篇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交待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又暗示了主人公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心情并不平静。好像猛然的春风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这两句写景自然,达情含蓄,情和景紧紧交织在一起。

第二个层次描述了主人公“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的百无聊赖的孤寂生活。她一会儿逗鸳鸯嬉戏,一会儿看鸭儿弄水,这丝毫消除不了她那空虚之感。因为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上面,在哪里呢?

第三个层次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点明题旨,回应全篇。女主人公生活之所以那么孤寂难耐,原来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相思之苦跃然纸上。而“举头闻鹊喜。”终于使她的精神有了寄托。“喜鹊叫,喜来到。”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将有喜事来临。对于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女主人公,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与丈夫团聚。“举头闻鹊喜”暂解心头相思之苦,这正寄托着女主人公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言道:“一切艺术作品既然无法离开接受者而独立存在,那么,它们也不应该呈现为完成状态,而应该保留让接受者进入的空间,埋伏一系列故意留下的空缺。”这就是说,把作品的含蓄和寄托即暗示留给审美主体去思索,比一泻无余的直白更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

1.寄托情意的对象: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将牵挂寄托给月亮,让月亮送达。
2.历史的见证: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句话表达了只有月亮还见证过那段历史。
3.孤苦中的陪伴: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只有月亮陪伴。

楼主问的是诗歌的暗示性而不是词语的暗示性吧?那首先要了解写这首诗的人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况,是兴致勃勃、牢骚满腹、郁不得志、豪情满怀还是忧愁落泪,还有他写诗的目的是什么,是寄托相思,还是有所感悟。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很容易理解一首诗里面暗示了什么。

首先要理解古诗中一些词语
明月:表示凄凉,一般用以思乡地古诗。

诗歌中的【柳】:多指代“留”(挽留)
【月】:思念(取月圆人团圆之意)
【梅兰竹菊】:君子高贵的品质

很简单 想象 你想成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比如举杯邀明月 明月可以是个美丽的姑娘


赏析诗歌的方法
1、品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稳喻性等特点。句式有倒装、省略。对诗歌的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吃透整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所以先是读懂语言翻译要准确,然后再品语言。然而,补习班的学生...

在我国诗歌中,如雨、月、烛、竹、酒、草等,都有暗示性,能引起�
雨的暗示性:清新,或者忧愁 月的暗示性:美丽,忧愁,冷清 竹的暗示性:高洁,高冷,隐 烛:,思念,悲伤,或者喜庆 酒:豪迈,大气,冷清 草:贫贱,普通,大众化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

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天哪!我怎么样也找不出8种有暗示的!一下COPY了两首你参考参考吧!采 薇 《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

古典诗歌中雨的暗示性是什么?急用!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固”(表现了为人的不屈)柳:“羌笛何需冤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了朝廷政治的腐败)草:“春来草自青”(说明是时候目的终将达到) 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

说木叶教案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5、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6、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谈谈比喻.夸张.象征.对比.双关.暗示等修辞手法在诗词审美中的作用
[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它不仅表现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意义,同时又能表现一种深远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而在这一类抒情性作品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文本表层的形象解读,然后再由表层进入深层象征意蕴的体味与寻索。象征这种抒情话语...

如何理解《暗示》?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歌”这一句写得从容淡定,值得细细琢磨的是“不安”与“写诗”这两个语词,前者暗示了“灯”的懦弱与不可靠;后者则强调“我”镇定与果敢。原来抵御黑暗的武器,其实更有力的是“诗歌”;换言之,是生命主体为求自由为求独立为求尊严而催生的“精神的自我觉醒”“思想的自我...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是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

高三语文《说“木叶”》教案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

秦都区18691317632: 关于诗的暗示性的文章 -
俎静千咳: 浅谈诗词的暗示性 作者 李正连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

秦都区18691317632: 对于“文”字怎么理解.文学怎么理解 -
俎静千咳: 就诗歌中的暗示性来说,其实通常是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其中作者真实的想法的.也可以说诗歌中很多会用谐音字来表达,如:柳通留,琴通情,之类的.用暗示性来表达诗歌中的意思,首先要做到有明确性,不这样的话,会使很多的读者陷入误区中,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了.暗示性的字词的使用应该在文章或诗歌的中后区,这样让读者通过前面的句子,才可领会到其中暗示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情感 要真正使用好在诗歌中的暗示的字词,应自己先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才能正确的使用好

秦都区18691317632: 诗歌语言暗示性如何表达通过什么表现手段加强 -
俎静千咳: 相关词语 如要向某诗人致敬 可引用他的诗歌里曾出现的词语 或者指桑骂槐类的 总而言之 所谓暗示 就是似是而非 像是要告诉读者这个意思 却又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普通句子 像是含义深刻 却又看似平淡无奇

秦都区18691317632: 关于咬文嚼字和诗歌暗示性的问题 -
俎静千咳: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

秦都区18691317632: 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
俎静千咳: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固”(表现了为人的不屈)柳:“羌笛何需冤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了朝廷政治的腐败)草:“春来草自青”(说明是时候目的终将达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秦都区18691317632: ...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俎静千咳:[答案] 1.“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

秦都区18691317632: 顾城的诗歌特点 -
俎静千咳: 1.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呈现 2.纯真忧伤的意象 3.自然界的意象 4.丰富的想象力

秦都区18691317632: 诗歌的暗示性
俎静千咳: 有很多的,如爱情,思念等等

秦都区18691317632: 断章 赏析 -
俎静千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

秦都区18691317632: 在我国诗歌中如月酒雁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请举例说明 -
俎静千咳: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