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孝廉制度怎么回事,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么,具体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敛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时事政治~

#这个时事政治半月谈电子资料有没有用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01)--2010年1月1日更新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09年12月;《半月评论》更新09年第24期;《了望时评》更新09年第52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09年第24期
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本电子书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70000多字、1000多道测试题。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

近代的鸦片战争 政治的有文化大革命

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

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显示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视,后来孝廉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

东汉时,和帝(公元89年—105年)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改以人口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

外围郡国则作适当放宽。后来又采纳左雄建议,限年龄40岁以上才得举。但此种限年法实行不久,就废除了。

扩展资料:

1、资历和任用:

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2、期限和名额: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

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另订优宽之制。在永元十三年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3、公府复试: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郡国岁举的孝廉,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孝廉考试的内容是“诸生试家法(指所学某一经学大师的经说),文吏课笺奏”。复试制度为东汉左雄所创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举孝廉

百度百科-察举制



“举孝廉”是推举孝子和廉吏的意思,“孝”和“廉”并举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举孝廉”,是汉代“以孝治天下”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孝为敬事父母,廉为品行正直。实际上所举多由世家大族弄虚作假,互相吹捧,故有“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举孝廉者多任为郎,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汉以后隋以前,孝廉合为一称,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扩展资料:

古代的“举孝廉”制度就是说,只要你足够“孝”,足够“廉”,你就可以做官。这种官员选拔制度的初衷本来是好的,就是要推崇品德高尚之人,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道德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标准,谁孝谁不孝,谁廉谁不廉,既可以作弊又可以伪装。

古代的“伪孝”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某君就为了举孝廉当官,假装为父母守孝十年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后来才发现他在这十年中其实孩子生了一堆,所谓的“孝”,只不过是为了装给别人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举孝廉



举孝廉不仅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汉代的官员选拔以察举为主,包括常行科目和特定科目两种。举孝廉制度是察举制下常行科目的一种,也是汉代官员主要的晋升路径。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

扩展资料

优点:

①举孝廉制度,考察的对象包括德行、才学和能力等方面,有利于选拔出既有实际能力又有高尚德行的高层官吏。

②举孝廉制度弘扬了儒家学说和伦理道德。它使得读书人注重孝道和廉洁,形成了一种持久的社会风气。

③政治上弘扬孝道文化,有利于小农经济下家庭的稳定和谐。

④思想上,将“忠”和“孝”的观念深度结合,有利于汉朝统治的稳定。

缺点:

①举孝廉在弘扬优良风气的同时,也使人们为了获得任用,过分追求表现自己。

②举孝廉始终没有发展出严密的考核系统。举孝廉最初没有考试环节。对德行的考察又重于知识,而对德行的评价又易于演变成对名声的衡量。这加大了高官察举人才的难度和操作空间,又使得地方豪门获得把持举孝廉通道的机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举孝廉



  古代举孝廉制度: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背景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详述

  资历和任用
  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期限和名额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另订优宽之制。在永元十三年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公府复试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郡国岁举的孝廉,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孝廉考试的内容是“诸生试家法(指所学某一经学大师的经说),文吏课笺奏”。复试制度为东汉左雄所创立。

汉代 →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的改进,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
隋唐 → 科举制

察举制,就是举孝廉,因为孝为先嘛,还有其他的:茂才,廉吏等等。
汉代采取察举制,魏晋是改为九品中正制,它是察举制的改进,将为官条件分为九品级,达到某一品级可为什么官之类的。

影响嘛。。。算是我国独特的文人官僚政治的开始吧。我国古代可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什么分封制哦。而且察举制也开了选拔寒士为官的先河。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是指一种古代中国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以孝廉作为重要的选拔标准。孝廉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之一,被视为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在古代社会,孝廉被视为一个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象征。举孝廉制度起源于汉朝,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举荐孝顺廉洁的人才担任官职,以树立道德榜样,推动社会...

举孝廉指的是什么?
举孝廉指的是一种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制度。举孝廉,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被视为进入官场的必要资质。在中国古代,孝被视为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被视为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廉则是指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的品质。举孝廉制度就是通过对人的品行进行考察,选拔出具有孝顺和廉洁品质的...

《三国演义》里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这句话是...
所以除,可以是升官,也可是被贬官。\\x0d\\x0a在汉代,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中哪种制度好些?为什么?
科举好,因为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察举制,也就是举孝廉是通过名声来选拔官员,而九品中正制直接是通过门第来选拔官员,所以,最好的制度是科举,举孝廉次之,九品中正制最差。

推举孝廉做官是从哪个朝代开始?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请问举孝廉不知书中的举孝廉属于哪一个朝代
楼上的没看清题。东汉。讲的是东汉的察举征辟制度。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这实际上是讽刺汉朝的选举官员的权利是被士族所垄断的,也说明这种靠乡民和县里来选举官员不具有公平性和科学性。后来这种制度被科举制...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为什么都很注重孝道?
但察举制度发展至汉朝后期,党派垄断地方势力,地方豪门把持举孝廉名额,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曹魏政权选拔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逐渐强大,尤其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达到鼎盛,控制着朝政,严重制约了皇权,此时察举制度成为皇权专治最大的绊脚石。隋唐两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减弱门阀士族影响,...

古人的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显示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视,后来...

古代的“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是指汉朝作官的一种资格。推选一个地区至孝至廉(即孝顺又廉洁)的人为举孝廉。有了进一步升迁的机会。汉代的察举制的一种,意义与西方国家的国会和各级主官很近似,不同在于后者就一地选一地,就一职选一职,汉朝是统共获取入仕,具体由朝廷分配,获取者要凭德识在一定范围内出名,而后...

孝廉详细资料大全
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 *** 官员的重要来源。 制度简介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古人的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
友庄更昔:[答案] 古时举孝廉,秀才,都是只被推荐当官入仕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举孝廉"具体是什么选拔制度?
友庄更昔: 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一般称孝廉公都是指那些被举过孝廉,至廉至孝的人,但也包括一些弄虚作假、道貌岸然之辈,象汉朝就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举孝廉指的是什么?
友庄更昔: 举孝廉可以说是汉代在继承战国及秦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出来的一套人才选拔方式.汉武帝时,鉴于郎官制度的人才选择面过窄和早期察举制的不定时...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古代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
友庄更昔: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2] 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古代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友庄更昔: 科举制度出现前作官采用推荐的方式,所以叫“举”,“举荐”的意思,所谓“孝廉”就是讲孝道,且廉洁之人,这是古人看中的品质,认为这样的人才能做好官,所以成为“孝廉”,不过“孝廉”很多是用钱买的,所以真正“孝廉”的人并不多.谢谢,仅供参考.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古代"孝廉"如何产生的?如何起源?
友庄更昔: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的科目.常科中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秀才最初为... 另外还有选拔12至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的童子科. 孝廉 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同举孝廉?怎么解释? -
友庄更昔: 同,就是一起啦.“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一般称孝廉公都是指那些被举过孝廉,至廉至孝的人,但也包括一些弄虚作假、道貌岸然之辈,象汉朝就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先秦至隋之间,人才是怎么被发现和起用?如题,还有,《三国志》当中
友庄更昔: 举孝廉就是从汉武帝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一般是每年一次,每郡县选拔一人,该人在该地应以孝著称,另外还得有才能.此人由该地的地方长官来确定,然后推举上朝廷,由皇帝及其他重要官员来确定该人的去留与职务. 名士,即闻名于世之士.在古代,往往有些人以其独特的行为,作风和思想而显赫独特于人群之间.百姓熟知他们,并把他们的某些思想,作风当作是行为准则来效仿,流传,所以成他们为名士.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古时何为举孝廉?
友庄更昔: 汉朝时,那时有九品中正制,很注重人的品格,使靠人推荐的,人品分九品 其实主要是地方权贵垄断的人格审定制度 不是有诗说:举秀才,不知书 查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虽然也有这一制度,但到隋唐时逐渐被科举制取代了

峨边彝族自治县13911706404: 孝廉都是孝子吗﹖ -
友庄更昔: 举孝廉制度在早期比较正规,一般而言算得上孝子、廉洁之士,到了后期就越来越水,东汉桓帝、灵帝时有民谣叫:“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父子分居两处,儿子不给父亲养老,哪称得上孝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