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是谁的作品?

作者&投稿:殷勤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出自哪首诗?~

出自《题息夫人庙》,是清代邓汉仪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邓汉仪(约1661年前后在世),字孝威,江苏泰州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官中书舍人,以年老授内阁中书回籍。著有《过岭集》、《被征集》等。为表示对一个受害的弱女子的同情,显然未跳出一洒同情泪的旧俗沉轨而写。
原文如下: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译文如下:
楚国宫内慵懒的在淡淡地描眉化妆,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的面对晚春无言。
千古以来,人最难面对是一个“死”字,而息夫人能够从容殉情而死,不过,人世间伤心哀痛的,又岂只一个息夫人?

扩展资料:息夫人(生卒年不详),妫(gu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
息妫归宁探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
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在楚国别都穰邑(今邓州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建桃花洞。
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孱,为之绝胜。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息夫人庙

息夫人,即息妫,陈国人,初嫁息国(今河南息县),妫是她的姓,所以称为息妫。 出自 清朝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曰:"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战国时期的息夫人被楚王掳掠作了妃子,却心念故夫不发一语,这本是旧文人作诗的好话题,但经历沧桑巨变未久的邓汉仪的目光显然已从息夫人身上掠过,一句"伤心岂独息夫人"道出的分明是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尴尬处境,这有时人记载(徐承烈《燕居琐语》)为证:"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笔如刀,也不过如此吧?但诗确是好诗,好就好在蕴含丰厚复杂:悲悯?感叹?微讽?殊堪玩味。的确,身处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生还是死"是一个不容后人以现世的精明加以轻薄的话题。

暴力的血腥、道德的血腥双双恣肆是易代之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暴力的血腥中,文人是承受者,而在道德的血腥中,文人则既是承受者更是制造者。清易明,异族入主,又与以往的改朝换代不同,用顾炎武的概念,这是在亡文化,"亡天下",而不仅仅是"亡国"了。唯其如此,文人的处境更显严酷,道德的血腥尤为骇人。

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中钩稽明末文献,梳理出若干话题,其中让人读来惊心动魂的是"生死"那一节。标题是"生""死"并重,其实触目皆"死":"死社稷"、"死封疆"、"死城守"……这是死的种种名目;"'不济,以死济之',乃钱肃乐语;'有死无贰',见诸张煌言文集;'我久办一死矣',为陈子龙所说;'吾此心安者死耳',则为瞿式耜临难时言。"死已然是明末忠义的口头语。似乎人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求死。可是文人之死往往不能如山野村夫或草泽英雄引刀一快似地了断,从很大意义上说,文人之死是死给旁观者,死给历史,死给士大夫那套独具的价值系统看的。因此死岂一个"难"字了得?"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这原是东林领袖高攀龙的话,为黄宗羲的老师也是著名忠义的刘宗周所激赏,然而现在当我坐在书房中读这段话的时候却禁不住冷汗涔涔:逃死不行,求死亦不成,舍此可还有活路或"死"路么?照此理路,天崩地柝之际,以身相殉还远不够,死前你还得掂量掂量你这是不是受"一毫求死之心"所牵引。尽管死对主体都不过意味着肉体的消灭,但在旁观者眼里却有高下之分,于是你还得选择一种死法--尽管如何去死并非当事人都能主动选择的,论者往往却忽略不计。黄宗羲在一篇文章中标示了史家记死的体例:"曰死之,曰战死,曰败没",其高下分别是"死之者,节之也;战死者,功罪半也;败没,则直败之耳",主动死与被动死,自主的死与非自主的死,均须仔细甄别,所谓"同一死也,差之毫厘,相去若天渊矣。"此外还有死难死易之辨,一时士风竞以死难为贵。读此类关于死难死易死之高下的哓哓不休的论辩文章,你只有学赵园感叹一句"像是与生命有仇"了。

在"死"的诸般话题中,明末士人关于"不即死"的议论最见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同时也最能见出道德的血腥。张苍水起兵抗清不果,临难诗中便有"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之句。谢枋得(号叠山)当年未在元灭宋之日即死,尽管他在元政权建立之后不应征召绝食而死,张苍水也要拿他与文天祥互较高下叹其死迟了,从此足见早死与迟死在当时情境中被赋予的严重性。在这种语境中流传助人死的佳话便不足为异了:瞿式耜劝君速死,刘宗周的弟子劝其"早自决"都被传颂一时。至于因各种原因未能即死者,如魏学濂,后虽自缢,也不能为时论所谅,即使是极力为魏氏辩诬的黄宗羲,在猜测了一堆魏不即死的理由后,也要大表遗憾向时论看齐。只有浙东史学的巨子全祖望在文集中一再婉转声称"何必死乃足重"?然而此声太过微弱,几被浓浓的道德血腥淹没殆尽。

对文人来说,一瞑不视不等于一了百了,更大的考验尤在死后。易代之际,钱谦益辈固逃不脱所视所指,即泉下之人甚至忠烈义士也难免敲打。明亡后,处处可闻如下讥诮,"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周作人论史算是持论通达的,他在文章中也不止一处地征引前人一段笔记:"《甲申殉难录》某公诗曰,愧无半策匡时难,只有一死答君恩。天醉曰:没中用人死亦不济事。然则怕死者是欤?天醉曰,要他勿怕死是要他拼命做事,不是要他一死便了事。"知堂老人以为"此语甚精",但在我看来,这种讥评以一种现世的精明而自得,实则最为残忍苛酷最不讲理。揆诸史实,明末事不可为一如陈子龙所说"海内无智愚,皆知颠覆不远矣",又岂是几个士子所能挽回?在不可为的绝境中我们责他未拼命做事难道不等于说他死得活该么?若起死难者于地下,他会不会慨叹生难死亦难而彷徨于无地?何其"忍"乎!

钱穆治史主张对古人表一种同情,对于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同情的不仅仅是他生死两难的痛苦选择,更应该同情士人注定在千百年来安身立命的那套价值系统里打转儿的困境。我们看明末士子关于"死"的种种驳难,貌似针锋相对热闹喧腾,实则都不出固有伦理的范围,一片道德的血腥处,杀人者手持那把刀,被杀者手持的仍是那把刀,这是一个宿命的悲剧。要走出这个怪圈和悲剧,基本的一条是树立这样的理念:作为个体的"死",无论其意义多少重大(所谓"意义"其实鲜非某种异己的力量所加),首先它都是一件个人的事情。窃以为这是我们迄今所忽略的,而它正是建设死亡哲学的第一步。让我们经此由"死而下学"走向"死而上学"吧

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曰:"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战国时期的息夫人被楚王掳掠作了妃子,却心念故夫不发一语,这本是旧文人作诗的好话题,但经历沧桑巨变未久的邓汉仪的目光显然已从息夫人身上掠过,一句"伤心岂独息夫人"道出的分明是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尴尬处境,这有时人记载(徐承烈《燕居琐语》)为证:"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笔如刀,也不过如此吧?但诗确是好诗,好就好在蕴含丰厚复杂:悲悯?感叹?微讽?殊堪玩味。的确,身处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生还是死"是一个不容后人以现世的精明加以轻薄的话题。

清康熙年间的诗人 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曰:"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妫出嫁路过蔡国,蔡侯献舞以其与自己的夫人是姊妹,迎至宫中款待。款待时蔡侯行为轻佻,息侯闻之大怒,设计报复。派使者往楚国,怂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国,息再向蔡国求救,诱其出兵。9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县境)战胜蔡国,俘虏蔡侯。蔡侯亦设计报复息侯,向楚王称赞息妫容貌极美。楚王思蔡侯之言,欲得息妫,假以巡方为名来至息国。息侯款待至朝堂,楚王见息妫美色果然天上徒闻,人间罕见而夜不能寐。次日设宴答谢息侯,乘机以武力俘虏息侯,息妫闻变欲投井而死。被斗丹抢前一步牵住衣裙日:夫人不欲存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息妫嘿然。息妫入楚宫3年,生了两个儿子,即堵敖和成王。但不愿说话。楚王问她是什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楚王道:“这都是蔡侯的过错,我当为夫人报仇。”于是兴兵攻打蔡国。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心怀不轨,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在息夫人的宫旁建造新馆,每天歌舞奏乐。息夫人哭着说:“先君让人歌舞是用来演习战备,征伐诸侯的。今令尹不用于仇敌,而用与未亡人(未亡人”古代寡妇自称)之身旁,不是很奇怪吗?”侍人将夫人的话转告子元。子元说:“夫人不忘仇敌。我反倒忘了。”是年秋,率战车600辆进攻郑国,但不胜而归,反而假报战绩,住进王宫,诱惑息夫人。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斗射师斗廉劝阻,子元不听,反把斗廉抓起来。息夫人派侍人密奏楚成王。秋天,申公斗班杀死子元,斗毂於菟接替子元为令尹,从而缓和了楚国的危难。

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息夫人就在我的家乡(天下第一县〈息县〉)楼上的不知道从那复制的,告诉你把这首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下的,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传说呢!在我们息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以前我们息县叫做息国,君侯叫息侯,息夫人是邻国嫁过息国的。刚来的时候息侯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后来在息夫人的劝说下亲贤臣远小人兴农商。息国慢慢强大起来,息夫人的名气也传遍邻国,由于以前息侯和邻国楚国蔡国有过过节,而楚侯早就垂涎息夫人的美貌,看着日益强大的息国,楚侯和蔡侯唯恐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出计把息侯软禁起来,而息夫人被楚侯掠去,后来息侯郁郁而终。息夫人虽人在楚国但思念息国息侯终日以泪洗面,三年不语。虽然为楚侯生了两个儿子,但三年不语,最后也郁郁而终。现在息夫人的塑像建在息县人流量最多的汽车站和医院,息夫人是我们息县的骄傲,受万人敬仰,留芳千古。其实歌颂息夫人的诗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邓汉仪。
清朝康熙年间,满清在中原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眼见四海生平,虽然有些文人志士还是在坚持反清复明的梦想,但谁都清楚这是件多么渺茫的事情。他们唯一能做到的恐怕只有坚持不仕了。
  诗人邓汉仪(光看名字便可见是心心念念不忘故朝的)在游览息夫人庙时写下了这么一首题诗:“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首诗传颂了下来。伴随着它的,还有息夫人的伤心故事与清初文人面对明清易主的尴尬心境。
  息夫人名叫息妫,是春秋时期息国君主的妻子。因其貌美,又被称作“桃花夫人”。只是自古以来,太美丽的女子总是没有什么好运道,她也没能例外。公元前680年,息国被楚国所灭。楚王灭息的原因是不是觊觎息夫人的美丽,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好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但楚王看到息妫后神魂颠倒那是一定的,他非但将美人据为己有还与她生了两个儿子。只是息夫人在与楚王相处时,总是不言不笑。从这里可以估摸着息夫人应该是属于那种冷美人型的,没有表情比有表情要更漂亮。否则楚王也不会在热屁股贴她的冷面孔贴了两三年后,还那么受用的“性”致不减。好在他还有点好奇心,忍不住问了息夫人,为何一直闷闷不言呢。佳人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水浒传》中扈三娘的婚姻和性格悲剧性。
后人感慨:“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连文弱的息夫人尚且这样无声地抗议,而能上马杀敌的女将军扈三娘为何这样甘于被杀父仇人驱使呢? 归降梁山后,扈三娘每每出征,在马后张开一面旗帜,上书:“美人扈三娘”,在不知道美为何物的梁山男人世界里,她的美丽是那样的寂寞苍白,仅仅是一种类似滑稽的点缀。卿本佳人...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
息侯岔郁而死,息国自此灭亡。息夫人终日怀念故国,牵挂息侯,虽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三年不语,最终自尽而死。后人为纪念她,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庙。就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引诗叹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诗人宋之问曾感叹道:"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

扈三娘的事迹
后人感慨:“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连文弱的息夫人尚且这样无声地抗议,而能上马杀敌的女将军扈三娘为何这样甘于被杀父仇人驱使呢? 归降梁山后,扈三娘每每出征,在马后张开一面旗帜,上书:“美人扈三娘”,在不知道美为何物的梁山男人世界里,她的美丽是那样的寂寞苍白,仅仅是一种类似滑稽的点缀。卿本佳人...

桃花夫人息妫:千古艰难唯一死
泱泱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无数兴衰荣辱,王朝更替,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左右历史进程的不仅仅只有男人,喜、妲己、褒姒,她们是政治的旁观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站在亡国之君的背后,她们背负的只有千古骂名。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的美貌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可她非但没有被后人斥责为红颜祸水,...

散文诗《屈原颂:生死交响》
你是谁 仰望苍穹的目光为何那样孤独 可以去国高就又为何选择故土流浪 衣袂飘飘 秋兰为佩 又为何形容枯槁 江畔彷徨 是因为“天问”没有答案 还是因为你的九歌没有回响 是因为被束之高阁的美政 还是因为蒙尘受辱的理想 人们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 都不知道活着也是需要理由的 面对生死 你不想选择 却别无...

宋亡,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三人均死。谁最难?
从心情上来讲,陆秀夫是最难的,他在兵败之后,先是要逼着自己的妻子一死保名节,再是背着皇帝投海自尽,尤其是后者艰难,正面来说是以死报国,但换个角度看,做为一个臣子亲手将君王送去死,也可以说是变相弑君,这对于一个忠臣来说,是极为残忍的决定。从经历上来讲,文天祥是最难的,从囚禁...

见道边死人唐代刘允济所作诗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死亡之场景
如此,仍是一如既往地可恶。所以,对于死这件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却依然不愿意去敞开谈论;毕竟它指涉的所有方面,都与自身的利益攸关。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藏在内心之中的那些脆弱,始终就像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千古艰难唯一死!”的确如此。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科技发展越是进步...

有关死亡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顾我于今归去也,白云堆里笑呵呵——袁枚 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袁崇焕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千古艰难唯一死——曹操 一岁春回即...

谁是战国第一女神
NO.5 宣姜:卫宣公夫人,文姜的姐姐。本应为卫世子急子之妻,结果成为了卫宣公筑台纳媳的女主角。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世子,害死了急子和自己的儿子公子寿(二子竞舟)。最后遭到卫国的全国唾弃,被废,改嫁公子硕。NO.6 息妫:息侯夫人,陈国(河南淮阳)人。红人,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

念佛别怕妄想,不后悔,不怀疑
既然念佛,还管身体如何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实这是念佛得力气正常现象,非关死亡,何足怪哉!我经常告诉许多朋友,求生不易,求死也难。「千古艰难唯一死」,谈什么学佛做功夫,念佛打坐,多了不起,别吹牛了!生时没有痛苦烦恼,快快乐乐,穷也穷得心安理得;死时不拖累自己,不...

泗洪县19366747658: 请解释诗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鄞牧青羚: 清.邓汉仪.题息夫人曲. 息夫人:春秋时期夫人.楚伐息,夺息夫人于后宫,楚王出游,息夫人见其丈夫把守城门,自杀而死.千古以来,人最难面对的就是一个"死'字.而息夫人却能够从容徇情而死.不过,人世间伤心哀痛的又岂止一个息夫人?"千古艰难惟一死',可以用来赞美忠贞志士的悲壮豪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面对生死关头时,那种痛苦与挣扎的心情.

泗洪县19366747658: 千古艰难唯一死的解释 -
鄞牧青羚: 伤心岂独息夫人;千古以来,人最难面对是一个“死”字,而词语蕴藉,而息夫人能够从容殉情而死;不过;邓诗以反问作结,人世间伤心哀痛的,又岂只一个息夫人,后悔自己以前的作为,尽力做些什么.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在死亡的...

泗洪县19366747658: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夫人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
鄞牧青羚: 清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曰:"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战国时期的息夫人被楚王掳掠作了妃子,却心念故夫不发一语,这本是旧文人作诗的好话题,但经历沧桑巨变未久的邓...

泗洪县19366747658: "千古艰难惟一死"的全诗?“千古艰难惟一死”好像是有关息夫人的一
鄞牧青羚: 清·康熙年间·邓汉仪《题息夫人庙》: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战国时期的息夫人被楚王掳掠做了妃子,却心念故夫不发一语,这本是旧文人作诗的好话题,但经历沧桑巨变未久的邓汉仪的目光显然已从息夫人身上掠过,一句“伤心岂独息夫人”道出的分明是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尴尬处境,这有时人记载(徐承烈《燕居琐语》)为证:“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读之遽患心痛卒.”笔如刀,也不过如此吧?但诗确是好诗,好就好在蕴含丰厚复杂:悲悯?感叹?微讽?殊堪玩味.的确,身处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生还是死”是一个不容后人以现世的精明加以轻薄的话题.

泗洪县19366747658: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殷夫人.”是什么意思? -
鄞牧青羚: 《题息夫人庙》诗:“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泗洪县19366747658: 千古艰难唯一死什么意思 -
鄞牧青羚: 最难的就是死了,因为有太多的牵挂. 参考前面的诗句,古诗没有参考上下文是没法翻译的.这点你要明确,翻译古诗的时候最好把上下文也一起翻译了,这样讲起来也比较通顺.

泗洪县19366747658: “伤心岂独息夫人”有什么典故? -
鄞牧青羚: 题息夫人曲 (邓汉仪·清)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蔡国国君献舞先生对小姨子息夫人耍流氓,惹恼了连襟息国国君息侯先生,息侯找楚国帮忙,耍阴谋捉住了蔡献舞.老楚稀里糊涂地帮了忙...

泗洪县19366747658: 红楼梦中黛玉死时有一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袭夫人.“中的袭夫人出自何处? -
鄞牧青羚: 息夫人,即息妫,陈国人,初嫁息国(今河南息县),妫是她的姓,所以称为息妫. 出自 清朝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泗洪县19366747658: 千古艰难唯一死 -
鄞牧青羚: 出自清代诗人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赏析 息夫人:春秋时息侯夫人.楚伐息,夺纳夫人与后宫,楚王出游,息夫人见其夫守城门,自杀而死;千古以来,人最难面对是一...

泗洪县19366747658: 这个提问:::千古艰难唯一( ) -
鄞牧青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