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里有那些通假字?

作者&投稿:恭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烛之武退秦师》里有哪些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里通假字有五个,分别是: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故事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特殊句式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翻译: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翻译::那晋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介宾短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翻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 省略主语:许之
翻译:答应了省略宾语:敢以烦执事
翻译: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呢?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的意思。

2、共(gōng)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的意思。

3、夫晋,何厌之有中“厌”通“餍”,满足的意思。

4、秦伯说“说”通“悦”,喜欢,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明智的意思。

词句注释:

1、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2、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3、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4、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5、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氾(fàn)南:水之南。

7、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8、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9、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10、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11、行李:外交使节。

12、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13、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14、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15、厌:同“餍”,饱,满足。

16、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以为疆界。

17、阙:通“缺”,损害。

18、说:同“悦”,喜悦。

19、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防守。

20、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21、微:非,无。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22、敝(bì):动词,害。

23、所与:同盟者。

24、知:通“智”,明智。

25、乱:分裂。整:联合,团结。

扩展资料:

1、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注于个读音,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2、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的意思。共(gōng)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的意思。夫晋,何厌之有中“厌”通“餍”,满足的意思。秦伯说“说”通“悦”,喜欢,高兴。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明智的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左丘明所作的散文,全文如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白话文释义: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用绳子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左丘明 (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

创作背景: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网上荡的,你自己也可以。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里的十五个词语解释加造句
【许】答应。当日您曾许我百金以成此事。【舍】放弃。【东道主】郑在秦以东,所以说“东道主”;后世“东道主”指“请客的主人”。【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共】通“供”,供应。【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且】连词,表递进,意为“况且”、“而且”。【尝】曾经。

烛之武退秦师中哪里用了伏笔照应详细的采纳。
如下: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秦晋驻军不在一处,貌合神离,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条件。2、“夜缒而出”——郑国国危。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为烛之武挽狂澜于既倒埋下伏笔。《烛之武退秦师》:九月甲午,晋侯、秦...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
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然郑、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

《烛之武退秦师》国君之智体现在哪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表面看是说晋侯有感恩之心,实则不然,他只是不想与秦闹僵,继续维持秦晋联盟。而“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三句精彩的见解,更让读者看到了晋侯的明智与大智慧。《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智慧之光,光耀千古;掩卷长思,回味无穷。

请问《烛之武退秦师》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字如何解释?
不能。因为前后无转折意。如果灭了郑国对你有好处……那个“而”可以忽略,只能是承接连词。如果说成“灭了郑国却赔了城池”,这时候才有转折的意思。因为“灭郑国”意味着打胜仗,“赔城池”却是输了的样子。前后相反才构成转折。

《左传》里很著名的故事都有什么?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3.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

古文观止这本书的里有什么名篇啊
1、 《郑伯克段于鄢 》,出自于古文观止第一卷 2、 《周郑交质 》,出自于古文观止第一卷。3、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于古文观止第二卷。4、 《祭公谏征犬戎》,出自于古文观止第三卷。5、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于古文观止第四卷。6、 《孔子世家赞》,出自于古文观止第五卷。7、 ...

有谁给我说下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里的“敢以烦执事”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邻之厚,君之薄也”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邻之厚,君之薄也”的意思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出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出自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读史记·大名鼎鼎的烛之武,在这里连姓名都不配拥有啊 之上
看《左传》或《古文观止》,就一定不会错过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完全以对话形式展开,是上好的剧本素材。而且这对话,鲜明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按照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的记述,烛之武之前一直得不到重用,在郑国也就担任圉正,就是个养马的官。烛之武回答郑文公的恭请时话里有话,说我年轻...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里有那些通假字? -
费阁安乐:[答案]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网上荡的,你自己也可以.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有通假字 -
费阁安乐: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与古今异义 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里有哪些通假字?
费阁安乐: 《烛之武退秦师》里通假字有五个,分别是: 1.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3. 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 夫晋,何厌之有 (厌,...

东河区15913777042: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字词中,一词多义,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都有哪些? -
费阁安乐:[答案]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 -
费阁安乐: 一、通假字: 1.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中的通假字 -
费阁安乐: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东河区15913777042: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里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关于这类的都行... -
费阁安乐:[答案]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的所有通假字 -
费阁安乐: 《烛之武退秦师》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荆轲刺秦王》...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通假字何厌之有的厌……究竟是不是通假字咧 为什么语文书上没有标注…… -
费阁安乐:[答案] 不是 厌:厌倦 满足

东河区15913777042: 〈烛之武退秦师〉里有那些古今意义的词和通假字!要带意思的哦! -
费阁安乐:[答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通 “已”,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