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作者&投稿:郯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孔子对人性并没有提出什么看法。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传统人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从孔子的人性观出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对人性本质的争论。他们同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孰对孰错,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实二者的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对现代教育也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二者人性论的不同点
1.1概念内涵不同
性善论和性恶论从概念上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的观点。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正常。因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所以孟子提出了人性固定的存在着“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所以又叫“四端”。端是端倪、萌芽的意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性善论是指人性天生来有向善的可能。
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行,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荀子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
这种种欲望,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只要有这些欲望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们,这时就会产生许多的恶行。所以说人的本性是恶
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真正的恶行。
1.2完成人生任务的途径不同
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所以人心就有仁、义、礼、智“四端”,“人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把这‘四心’或‘四端’开发出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四德’,即‘仁、义、礼、
智’”
,而具备这四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也就是说在人先天的禀赋中含有向善的胚芽和种子。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会表现出善行,而是要通过后天各种环境的影响才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就是要引导人性的“四端”向“四德”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
圣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就是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天性中的善行得到最大的发挥。表现在政治主张中,孟子提倡的是实行仁政。
荀子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
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2]
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
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人心会向恶,
“其善伪之”,所以要“化性起伪”。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恶的自然本性要通过后天的修行、努力等去改善的。要扼杀掉这种人心向恶的可能,要控制各种欲望,从而最终使人心向善。而对于人来说,各种本能的欲望是不容易控制的,所以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荀子就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为此,荀子在政治上提倡法治。
2二者人性论的相同点
2.1人性论出发点的单一性相同
孟子倡导性善论,荀子倡导性恶论,二者的概念内涵以及达到目的的途径不同,但是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两种人性论都具有单一性。孟子认为人性的出发点是单纯的善,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至于恶的出现,则是人性在后天的引导上出了问题,没有将“四端”开发出来,没有达到“四德”的境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单纯的恶,人天生的有各种欲望,而这欲望就是恶的根源。人所出现的善行,不过是人受教育、礼法制约的结果罢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性恶”都论证了这种单一性。人性的起点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争论不休,在孟子和荀子之后还有人认为性善也性恶,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和荀子是有一定的相同
1教育观察
之处的。
2.2对后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相同
虽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他们却都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子认为
人有仁、
义、礼、智“四心”,这“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这
“四心”的是人,没有的非人。而这“四心”的开发要靠后天的环境作用。按照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长大,这种良好的环境就能唤起他人性中的善念,并且使这种天生的善念发扬光大,从而人就能成为
真正的圣人。相反,
如果一个人在一种不良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人性中的善的因素就不能被很好地展现出来,人性就有变恶的可能。荀子认为人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是人性恶的根源,所以要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各种礼法的约束,使这种人性的恶得到控制,正所谓“化性起伪”就是这个意思。而如果没有好好地控制住恶的天性,任其自由发展,那么人本性中的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人就会变得凶恶不堪。环境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要想达到最终的善,必须要后天环境的改善,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3人性观的归宿相同
两种人性观的提出的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是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了使封建
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天下。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的。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
而仁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人性的善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中
心思想为
“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
提高。所以荀子提倡通过法治来达到政治的清明,
其本质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抛开政治来说,两种人性观的落脚点也是一样的。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
也。”[3]299
荀子的观点是性恶,虽然说这和孟子的人性观的概念和内涵不同,但是“他所言的恶正是他的大善所在,他的人之恶的警句时刻提醒着后人,人不应被欲望所制,人应沿
着善的道路继续前行。”[4]91
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个善字。
孟子的性善论重视对人内在自觉性的发掘,是想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唤起人的善念,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荀子的性恶论则是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主张从反面去鞭策人进取,惩恶扬善。二者的观点一善一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善。
3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却不矛盾,其目标和归宿都是一致的,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1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给出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性。人性都是向善的,所以说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品格修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性也是有劣根性的。有的人天生就爱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有的人也天生就爱横行霸道,恃强凌弱。但是总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可能。
“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
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
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
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5]94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唤起学生心中的善念,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引导他们,从而争取把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所用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虽然说人性有这种向善的可能性,但没有适当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人还是会有学坏的倾向。所以通过荀子的性
恶论我们得出了教育有必要的结论。通过教育的力量,
以及各种礼法的约束作用,可以使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自觉地维护公共准则。如果没有教育的话,人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所以说,教育的存在,在当今社会上具有绝对的必要性。
现代的教育,既要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看到其必要性。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使人向善,也才能尽可能的使更多的人向善。
3.2重视环境的影响
影响教育的因素有许多,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每一种环境都不容忽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家庭角度说,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是非曲直对错,不但要告诉给孩子,还要身体力行,自身起到榜样作用。从学校角度说,老师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还要从点滴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太容易迷失自己。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自社会上的不光是好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社会多多地宣传一些正面的信息,多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们,让他们看到阳光,看到温暖,自己也效仿之。
从荀子的性恶论来说,三方面在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侧面鞭策。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严厉的惩罚;在学校里,要用各种合乎常理的守则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社会上要有明确的法律来制约人们的做法,等等。
性善论和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在现代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制约和约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质量最高,效果最好

从论语上看,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如何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只是说一个人想要达到仁的境界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孔子对于人性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或者认为本无善恶之分。就像他对待生死的问题一样,被他有意无意的回避了。
孟子的态度比较鲜明,就是人性本善。但是,人如果要充分的发扬自己的善,保护自己的善,则必须要学习,必须要讲道德。从这方面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不学将恶。提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风气虽然不堪,但是比荀子所处的战国晚期要好得多,所以提出人性本善,有一定对中间人层的鼓励意义。
荀子态度也鲜明,人性本恶。但是,人如果要摆脱这种恶,就必须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学会善,或者说让自己心里的善可以发扬出来。这和战国晚期,荀子对世人已经有些失望的情况是相联系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孔子的避而不谈还是孟子的本善,或者荀子的本恶,都是不可以片面理解的,都是他们准备进行教育的一个铺垫。不管是孟子的靠教育来养善还是荀子靠教育来学善,都是希望帮人们找一条通往善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教育。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做人格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则主张人之行善,没有定律。在于人自身的修炼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也就是荀子性恶论

人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性,“人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佚”。
如果顺着“好利”的本性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放纵人的本性,就必定会危害社会,致使天下大乱。所以,“人之性恶”。荀子又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4〕可见, 人之性恶又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将之变成“善”的,因此必须进行教育,用礼义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进行赏罚分明的治理。韩非也认为,人生来就“好利避害”〔5〕, 人与人之间总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6〕,“利”乃人们行为的实际动力,“故赏罚可用”〔7〕。荀子说,“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8 〕可见荀子理想的国家管理模式是“礼义之治”,“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9〕,管理者要制定礼义,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调节人们的欲望,以礼义教育人民,建立法制以治理国家,推行刑罚以限制百姓,使社会达到安定而有秩序。

孔子对人性并没有提出什么看法。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孔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他们提倡“一日三省吾身”,来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坏事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以法治天下

孔子和孟子是性善论,荀子是性恶论。
其实人性是双重的,即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只不过孔孟侧重论证人性善的一面,而荀子侧重论证人性恶的一面。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从这方面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不学将恶。提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风气虽然不堪,但是比荀子所处的战国晚期要好得多,所以提出人性本善,有一定对中间人层的鼓励意义。荀子态度也鲜明,人性本恶。但是,人如果要摆脱这种恶,就必须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学会...

孔子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人性问题是啥看法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3、“化性起伪...

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争鸣。它的特点是针尖对麦芒,通过激烈的争辩,观众可获得更加鲜明的认识。相反,我对各说各话,不敢进行正面辩论交锋的和稀泥是深恶痛绝的。在孟子与荀子之前,已经出现了性善性恶之辩。例如:《论衡-本性》记载“周人世硕,以为...

荀子和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不同的继承,不同在哪?
孔子之后,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荀子,一个是孟子,二人都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但二人对儒学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理论也有截然对立的地方,比如说关于人性本善本恶的方面,孟子坚信人性是本善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的这一观点就是取自于孟子的观点,孟...

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谁是对的啊、
孟子对他的第一个论证并没有进行证明和归纳,而对三个善端也缺少具体说明,第二个论证没有可比性,而关于后两个论证,虽然是类比,但实际上更像比喻。总体而言,孟子所坚持的人性善论证具有很多缺陷,但由于第一个论证比较全面,因此不能完全否认他的观点。(二)性恶论 荀子的第一个论证虽然指出好色...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分别主张什么?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分别主张什么?1.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强调爱人如己,提倡尚贤、尚同和非攻。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节俭和反对奢侈。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爱”和“忠恕”之道。他...

孟孑和荀子对性善性恶争论的实质
孟子和荀子虽然各自提出性善论与性恶论,但是人的本性相同也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只不过是作为后天影响后的人性的参照原点而已。而且,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孟子认为人性善的一方面就是“义”,但是他又说“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

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截然不同是什么?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人性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张人性善,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恶,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人性思想虽然是对立的,但其目的取向却是一致的,即都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完善人自身.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他指出“仁义礼智,非由...

荀子和孟子是不是儒家对立的两派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在立论上是截然相反的,产生了“性善”、“性恶”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二)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同 孟子和荀子虽然都强调教育,但他们主张的教育方式不同。对后天如何对人进行教育,孟子和荀子有不同的看法。孟子认为教育人民要以礼仪教之,孟子说“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意思...

孔子孟子曾子荀子各自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宗圣”。【荀子】提出“人定胜天”。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而荀子更加突出孔子(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爱”的等级。并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进行约定,有了“法家的倾向”。他的两个弟子李斯、韩非子,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盐田区13734049235: 对人性,孔子、孟子、告子各有什么看法? -
滕柿盐酸:[答案]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善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性恶论); 告子曾在孟子门下学习,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以人性为仁义.

盐田区13734049235: 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
滕柿盐酸:[答案] 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

盐田区13734049235: 比较孔、孟、荀人性论的异同如题了啦 700字左右 是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哟~要的是他们三人的人性论的异同,是异同~不要简单的给我三人的人性论观点 -
滕柿盐酸:[答案] 荀子是法家,且在楚国做官时处处体现法家治国思想. 荀子的两位杰出门生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 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既反对“性善论”,又反对“斯孟学派”

盐田区13734049235: 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滕柿盐酸: 孟子“妈妈”和荀子“爸爸”的“隔空辩论”!孟子的性善论受到荀子的强烈批评.荀子是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因“荀”与“孙”...

盐田区13734049235: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善恶之分你怎么看 -
滕柿盐酸: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的,孟子主张人性善,是从四端复之心开始讲的,人生而有好恶,辞让,羞恶,是非之心,所以是善的,但是面对现实的恶,孟子讲人的四端之心有可能会是陷溺,也就是一种制情欲的拖累.而荀子主张人2113性恶,主张人并非由天生的四端善心之类的东西,但是同时荀子也并没有说人生而有恶的种子,只是说人有欲望,而欲望是正常的,而欲望得不到节制自然会5261产生恶,这种恶,更多的指的是一种社会混乱的结果,所以人才需要圣王君主以礼来引导.但是荀子终究还是认为人是4102可以成善的,但怎么成,估计荀子也没有说的圆满.徐复观先生,路德斌老师有关于1653荀子人性问题的文章,分析的还是很好的,楼主有兴趣可以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盐田区13734049235: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 -
滕柿盐酸:[答案] 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三个人都是一致的,其实只要是儒家最根本的思想,这三位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要不然怎么会成为儒家最著名的三位大师呢? 讨论这三位,重要的应该是不同点,我个人认为: 孔子:更关...

盐田区13734049235: 论述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各自的基本内容,并比较两者异同. -
滕柿盐酸:[答案] 人性论是哲学界历来争议的焦点.在先秦诸子中,性善论以孟子伪代表,认为人性本善,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使人保持天赋的善性不丧失.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就连圣人也不例外.而圣人最终成为圣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为他们做出很多努力去...

盐田区13734049235: 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截然不同是什么? -
滕柿盐酸: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人性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张人性善,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恶,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人性思想虽然是对立的,但其目的取向却是一致的,即都主张加强...

盐田区13734049235: 孔子说:“性相近也.”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荀子说:“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
滕柿盐酸: 孔子的观点在于阐述人性都差不多,并没有具体的说人性是善良还是邪恶的,孟子则明确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荀子的观点是人性看起来是善良的,但善良并不是人本来的内在,即人性本来是恶的.他们三者都对人性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虽然观点各有不同,单主要的目的都是要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人性相近,无善恶的分别,只有后天努力的学习,才会变的善良.孟子说人性本善,单如果不学习,就会被邪恶的思想所侵染.荀子的理论同样强调了后天学习可以改变约束人性本来的恶.个人认为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讲就是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引导人们步入正确的社会轨道.虽然过去与今天轨道不同,单对于教育的重视确实当今人们值得学习的.

盐田区13734049235: 论述孟子、荀子的人性观 -
滕柿盐酸: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本善”提出“性本恶”;指出人的本性是有自私和恶念的,但是经过教育和学习是可以改恶为善的.孔孟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求仁政,礼不上大夫;荀子主张的礼是要求人们遵纪守法,荀子讲求法治,而不是孔孟的人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