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顾炎武说八股之害有甚与坑儒

作者&投稿:伏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顾炎武为什么说八股之害有甚于坑儒~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很多同学认为顾炎武的观点是八股取士同焚书坑儒一样糟,甚至更糟。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顾炎武的侧重点并不是二者的比较。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把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相比,目的在于否定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因此,他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八股取士的影响,而非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异同点。八股取士在禁锢思想方面与焚书一样,在败坏人才方面甚于坑儒,这是两个小论点,它们共同证明“八股取士应该被否定”这个总论点。因此,在叙述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叙述八股取士而非焚书坑儒。如果是比较题,则要将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二者平分秋色。

从明清开始,科举制度完全走向了他的反面,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恶制”,这主要就是因为八股文的存在。

明清两代,能否中举主要看应举者八股文的优劣。它不仅形式被规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出题,还必须是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阐释为主,要求“代圣贤立言”,绝不允许有自己的发挥。这自然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至于如何再使儒家的学说发展,根本无人关心。况且,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唐朝诗赋取士,应试诗中虽然佳作不多,但总算也有像“江上数峰青”这样的佳句留传下来,但明清两代的八股文,如果收集起来,恐怕也能说“汗牛充栋”,但谁能想得起来有哪些呢?连凭八股文走上仕途的人,都不好意思再把那些东西拿出来示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不过是敲门砖,这真是对科举制度的绝大讽刺。无怪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网络编辑:张保春)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

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据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引)这类读书人究竟于世何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愤而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有人认为,明代亡国,就是用八股试士的缘故。“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贴于朝堂,亦愤世疾俗之忠言也。”(见吕留良《东庄诗集·真进士歌》自注)甲申之变,崇祯自缢,这一仪状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谶语。

其次是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像归有光,既是时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虽然二者同样当行出色,但是人们唯独记得他“直据胸臆,信手写来”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抒情记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样绝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门知县书》)。因为八股文缺乏实用的价值,所以一经赶下历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诗赋,当不再被用作考试工具时,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当今犹未衰竭。诚然,八股文也间曾有过实用的个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触及到时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抒风月之情怀,像近人杨度《“颜渊季路侍”章》写共产主义者理想,都不过是个别士人的偶尔笔触,或个别才子的一时逸兴,终至成为历史的绝响。

三是它形式主义严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规戒律,诸如怎样破题、承题、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字数上也限定为五百或七百字。繁琐的程文格式,驱使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闲半步。顾炎武《日知录·程文》指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后来有人对这种程文烂调,仿墨卷作比语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庙之朝庭?”只求形式,了无内容,架床叠屋,时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题了无新意。《四书》《五经》总共只有那么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所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感叹道:“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咸丰年间,俞樾为河南学政,割裂《论语》“异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阳货欲见孔子”,出无情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语涉轻薄戏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题《王速出令反》,言若谋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检举,又事出咸丰时期,文网已不是那么严密,只怕人头都得落地了。

是不是说八股文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尽然。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时,一点也不曾从久经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确,作者若不是从旧营垒中来,又怎能写出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朱光潜也有着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从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见《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再次,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刘知几《史通》论及文章的精纯云:“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文在这个方面可谓达到了极限。在明清两代,都严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数,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文章的意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读了半天还未切入正题,恨得牙痒痒的,竟想对他施以廷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提出,“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八股文的经验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明清两代,长文极为罕见;就是抒情叙事,也都玲珑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时,可谓并非偶然。

复次,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传五代孟昶的春联,仅是撷取五言近体诗中的一联。楹联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现之后。它的长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骈偶形式,开创了楹联的体制。所以,明清两代八股盛行,楹联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为大观,产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虽说政事、军务旁午,仍不失为个中斫轮老手。再,清季的所谓“诗钟”,又是从其破题滥觞而来,这里就不多论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顾炎武《日知录·程文》说:“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至今不是也已笼罩上了历史的阴影吗?可见八股文在科举中的问题,是考试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毛病。

禁锢了文学界的思想
这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顾炎武是清朝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他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提出的"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明代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评价: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择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

为什么顾炎武说八股之害有甚于坑儒?
无怪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事实上,八股...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
B

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评论对这一评论对吗?
有道理的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防止文人墨客私自议论朝政,也为了禁锢文人思想,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将大量百家文书付之一炬,从而禁锢文人思想,让其只能学习忠君爱国 八股取士,另一个方面,采用非暴力手段禁锢文人思想。文人读书,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或者光耀祖宗,或者发家致富,或者报效国家...

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1)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2分)(2)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1分)(3)中国的思想文化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型文字狱,采取八股取士,加强文化专制。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顾炎武...
八股文带来的灾害就相当于把书烧掉般,且对人才的打击、破坏更甚比坑儒。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为什么说顾炎武说八股之害有甚于坑儒
连凭八股文走上仕途的人,都不好意思再把那些东西拿出来示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不过是敲门砖,这真是对科举制度的绝大讽刺。无怪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网络编辑:...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 ...
1 措施包括八股取士、焚书坑儒。其他还有文字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佛教思想麻痹人民等。2顾炎武的评论是比较客观的。八股取士开始于明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八股取士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规范答题,不允许任意发挥,而且还必须用古人的话语答题,所谓“代圣贤立言”。八股取士...

顾炎武评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什么起承转合等等。它把考察人的知识水平的范围缩小到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只要求学生把这些熟练掌握 那就算人才了。这样的人才出来能做什么呢?这个东西按照现在来说完全可以用智能软件来答题,等于培养一个机器人。完全不具备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顾炎武说它的危害远甚于焚书坑儒。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
同意,但顾前辈说轻了,秦始皇焚书是光明正大的,满清的八股可是暗地里使坏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焚书那样影响恶劣,但是八股造成的破坏可比焚书要大得多,此举造成中国自明朝覆灭以后,满清的两百年时间内,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或者文学抑或是艺术等发展,相反,还倒退200年,中国人为何大多数都麻木不仁...

安化县19544289488: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他是针对什么提出上述观点的?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请你评论... -
时宣八珍:[答案]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明代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评价: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择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

安化县19544289488: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
时宣八珍: 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朱读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由得大怒,将茹责打了一顿.后来又让人继续读,读到最后才涉及正题,所提几条建议也还可行.他一面向茹道歉,一面下令纠正浮夸的文风...

安化县19544289488: 这段话是顾炎武针对什么而说的? -
时宣八珍: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很多人认为顾炎武的观点是八股取士同焚书坑儒一样糟,甚至更糟.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顾炎武的侧重点并不是二者的比较.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把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相比,目的在于否定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因此,他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八股取士的影响,而非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异同点.八股取士在禁锢思想方面与焚书一样,在败坏人才方面甚于坑儒,这是两个小论点,它们共同证明“八股取士应该被否定”这个总论点.因此,在叙述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叙述八股取士而非焚书坑儒.如果是比较题,则要将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二者平分秋色.

安化县19544289488: 顾炎武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的含义?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为什么? -
时宣八珍: 含义:明朝时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

安化县19544289488: 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分析原因 -
时宣八珍: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很多同学认为顾炎武的观点是八股取士同焚书坑儒一样糟,甚至更糟.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

安化县19544289488: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明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 -
时宣八珍:[答案] 略(1)唐太宗的话道出了科举制度的实质.唐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从而使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笼络了读书人,选拔了人才.(2)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尖锐批评,是正确的.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在...

安化县19544289488: 八股文取士有哪些危害?
时宣八珍: 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嬗变期.首先,从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考试制度的严谨、...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则称“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八股文的死板程式使得明清两代...

安化县1954428948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之 -
时宣八珍: (1)焚书坑儒;秦始皇(羸政). (2)八股取土;目的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昔吏. (3)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都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安化县19544289488: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是什么意思?是对什么人提出? -
时宣八珍:[答案] 明代顾炎武说的 我认为八股取士的害处跟焚书一样,而对人才的迫害和影响比当年在咸阳郊区坑儒四百六十余人更大. 这儿有更为具体的说法.

安化县19544289488: 阅读下面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1)“八股之害”兴盛于什么时期?“焚书”指的是什么时期的... -
时宣八珍:[答案] (1)明朝;秦朝. (2)八股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才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 (3)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