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冈仁波齐》好看吗?

作者&投稿:历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冈仁波齐好看吗?~

用朴实无华诠释的美
文/梦里诗书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所以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影片传递的是信仰。单纯的看这个影片,我也觉的挺无聊的。但是被里面虔诚的信仰吸引了。不想看,但是觉得很美好。欲罢不能。

《冈仁波齐》很好看,在好莱坞席卷中国院线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导演长脸;在冯小刚说“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观众长脸。

下面来说说这部片子好在哪里。

——————————————

《冈仁波齐》好就好在:片子讲的是一件很高级、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没有丝毫的“自我感动”。

不自我感动成就了《冈仁波齐》。故事讲的是:11个藏民组成了一支朝圣队伍,从西藏芒康出发,磕长头1200多公里到达拉萨,在拉萨打短工挣够路费后,又磕长头1200多公里到达神山冈仁波齐。

(芒康县到拉萨1200多公里,从拉萨再到冈仁波齐也1200多公里,漫漫朝圣路2400公里)

全程2400多公里,这11个藏民全程通过磕长头走完。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磕长头就是走八九步,一个重重的匍匐全身磕倒在地,然后再起身再匍匐……

朝拜的途中,运输生活用品的拖拉机坏了,男人们拉着拖拉机的车厢走一段距离,放好车厢后,再折返回去磕长头。

(《冈仁波齐》剧照)

这样的行为震撼吗?震撼,这样的行为有感染力吗?有感染力。但对于磕长头的藏民来说,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觉得理所当然,他们不会被这样的行为“自我感动”,也不会因为这样的行为而洋洋自得。

对于他们来说,磕长头是为众生祈福,是很好的事情。

而影片厉害也厉害在:没有刻意渲染这个过程的伟大,相反地,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把这个过程很平淡地描述出来。导演没有猎奇的心态,而是用一种记录生活方式的手法来表达,不求自我感动,也不求感动观众。

(朝圣队伍里的一个青年在拉萨的一个理发店理发)

这些情节充分显示了导演的克制:朝圣的队伍出发前去买鞋,也会在买鞋的时候砍价;磕长头的手板坏了也只是随便找一块木头做个新的;路上遇到一户老人家家人去磕长头了,朝圣队伍帮助他耕地犁田;路费不够了他们就在拉萨打短工攒钱……一切都理所应当,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丝毫“自我感动”。

就像导演张扬自己说的:当你安静地观察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意思的不是戏剧性的大起大合,其实就是日常的四季变化,通过这样一个村子,就可以看到很多人生宽慰的东西。”

那么,不自我感动,最大程度减少戏剧冲突的《冈仁波齐》是一部平凡的电影吗?当然不是,它恰恰符合“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质。

(穷困潦倒的屠夫通过磕长头赎去自己杀生的罪孽)

不自我感动,不想感动观众,把本来很艰难、很痛苦的2400公里磕长头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恰恰是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被这种“信仰的力量”所震撼。看了电影你会明白:信仰赋予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仅凭自己的内心,就足以定义幸福之所在。

(影片110分钟,杨培老人在冈仁波齐神山脚下去世,几个喇嘛给他超度)

这群朴实的藏民,就是因为自己内心觉得“磕长头好”、“磕长头能赎清罪孽”、“磕长头能受到神灵保佑”,所以,他们所有的遭遇都是幸福。即便一起同行的杨培老人在马上到达终点前去世,大家也觉得“能够死在神山脚下,这是他的福分”,没有丝毫悲伤反而很幸福。

(《冈仁波齐》剧照)

——————————————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藏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是一种修行,我们这些人在北上广的格子间里点灯熬油、追求自己所谓的成功,也同样是一种幸福。很多时候不必慌张,也不必心急,内心安处就是幸福所在。

如果说这部影片可以指导你的人生和信仰,那也不现实,但它一定可以告诉你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关于幸福的注解。

(导演张扬在西藏)

导演张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然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着或生活过。”

——————————————

再来说说这部影片所产生的争议。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猎奇,摆拍。需要指出的是:这确实不是一部纪录片,真正的朝圣道路,不会刚刚好经历车子坏了、婴儿出生、发生山崩、老人去世……这些突发事故,却又正好没有完全中断朝圣之路。

导演自己也承认:是将好多个人的经历,从600个小时的DV纪录片里,抽离出来的这些故事,再把这些故事编排成一个整体。

(西藏的壮观风景)

许多人觉得信仰、神秘的西藏因此而“被消费”。我想说的是:西藏、信仰,以及所谓的“神秘”,早就不是藏在大昭寺里的宝物,不被世人所见,相反的,通过这些所谓的信仰、神秘来装X,秀逼格的人成千上万。《冈仁波齐》以呈现一种生活方式的心态来表达和记录,已经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尊重。

(磕长头遇到绕不过的水洼,就从水洼中磕过来)

在这部片子里,戏剧冲突都被最大化地平实处理,很少出现近景和特写,基本都是远景和中景,就是保持最大的克制和理性。这在充满导演个人表达的艺术片门类里边,已经难能可贵。

但是,平淡并不代表平庸,将生老病死、春去秋来自然地融入这段朝圣旅途中,使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宿命感。



冈仁波齐:被错怪的“理性”
                            
在这部电影里,我还看到了“理性”,看到了对宗教的合理质疑。这不是纪录片,更不是无聊的仪式重复。


本文将梳理电影细节,从众生平等和合理质疑两方面,发现影片更深层的立意。
 
                【一】平等:对生命的敬畏


这一点是我在影片中最有感触的一点,我目力不够,心力也未足,比起宗教、政治、经济这样的庞大的题材,我更容易感动于一点一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导演张扬也不露声色地,用一个个无比平凡的细节来歌颂着生命的可贵。影片中有三次产子,分别是羊、牛、人,不动声色之中,众生的平等,母爱的共通,引人深思。
 
母羊产下小羊羔
 


牦牛产子
 


丁孜登达出生
 


还有对毛驴的尊重
 


还有一次爬虫的镜头,这短短的一个镜头,各有理解吧。在我看来,一是对渺小生命的发现,二来,则是对自身生命同样渺小的感叹。
 

            【二】理性:对宗教的怀疑


导演张扬对藏传佛教抱有了最大的尊重和敬畏,但这种敬畏和无条件信仰是不同的。导演实际上,在尊重的同时,表达了旁观者的理性怀疑,还站在信徒本身对宗教提出了问题。可以说,这一点导演在影片中处理的非常巧妙,但我们却只看到了影片中重复十余次的纪录片式的跪拜,从而误以为导演在消费藏民信仰。
 
首先,是信徒对于自身所受苦难的不解。有一幕,仁青晋美对自己腿伤了感到很难过,从而想起自己命运多舛。他感到不公,和疑惑,为什么他家中祖辈都为人正直,这些灾祸却偏偏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俗话说“头上三尺有神明”啊。这个问题可谓是字字锥心了。
 




主持大局的尼玛扎堆对于仁青晋美的困惑所做的回应也十分微妙。
 


然后,是通过一首广为流传的藏族歌曲表达了底层人民对于差别的无奈。
 


导演跳出角色,通过长者杨培讲述的故事,来让旁观者感受逻辑上的奇怪。故事里说,捕猎为生的猎人每日都将捕到的鹿分给山中修行的仙人,若当天山中未捕到鹿,还要特地越过悬崖去找鹿。然而,在他越悬崖的过程中他掉进水洼了。杨培用这个故事告诉后辈们要注重心灵,如果磕头磕肿了,就代表虔诚、善良。
 




还有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如他们上路的卡车上,方方正正几个“扶贫专用”的油漆字,导演从他们上路之始,就给了这几个大字好几次特写。甚至是他们所跋涉的318国道,也是解放军将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所开辟的。用心可谓良苦,“佛”并没有将他们从贫穷中解放出来,就连“幸运”的喇嘛也并没有自我改善,而他们所赖以生活的这些,来自安定的国家,和他们勤劳的双手。






不得不说,导演将这些心思埋伏的太深,我想,或许几位藏民在拍摄的过程中甚至都未感觉到。这不是亵渎,相反,我认为不信教者对于宗教保持怀疑但却依旧尊重反而更为难得。我在学校认识了一群非常好的基督教朋友,我告知其我并不是教徒,但他们也欣然接受我参与进他们的各项活动,并无芥蒂。我深深记得一位教徒对我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在世界各处,在自己的心灵。每个人都有得到救赎的方法,上帝荣耀谁,其实也是自我的荣耀,因为我们不是全能的,所以我们不是上帝,但‘上帝之路’是相通的。”深受教诲。
 
 
                              写在后面


在影片中,也展示了很多受争议的地方,比如为了朝圣而耽误学业,冒着风险途中产子,盲目教导“磕头有益”而不顾孩子头痛等,这些也反映了在藏民心中宗教的地位之高,我相信,导演希望的是让这些带动思考而不是引起鄙视或争议。
 
带我做课题的老师曾经教导过我们,知识永远是相通的,无论进行创作,还是学术研究,亦或是生活中的点滴,都要用心观察,用心学习,只有立足于实际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就让我想起了老师的话。导演张扬近几年像是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西藏与藏民们同吃同住,而拍摄这部影片更是跟拍了一年时间。所以,会有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只是满足大家的猎奇心态。但我想说,这展示在大家一点一滴的生活琐碎,都是导演潜心创作的心血。具体细节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大家观影愉快。


感谢百度派的邀请

先给结论:如果你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标准里有剧情这一项,那就是不好看,反之就还行。

个人评分6.5

讲一群人朝圣的故事。

很难想象一句话就可以毫无省略地概括一部接近两小时的电影,在这个你忙我忙的时代,一群人坐在影院看另一群人重复一样的动作,波澜不惊地跋山涉水,遇到困难就解决,走不下去就暂停,生老病死仍旧在路上,直到来到神山脚下。

不知道要多匮乏的生命,才会觉得这样的电影就属于有内涵有深度的范畴,但如果没内涵没深度,就势必要经受观众从剧情、节奏、配乐、构图等方方面面的吹毛求疵,这样去看的话,这部苍白的电影的确不值得花费这样的时间和金钱。

这些年在商业、快餐电影的冲击下,我们对一些看似很纯粹很艺术的作品,似乎太宽容了一点,人人都想做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一个,到最后就是谁也没看出什么滋味,却不能不假装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什么呢?要胡诌出来,大概会让人回忆起学生时代为了凑够800字的痛苦。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我愿意给个6.5分,及格且超过很多批量制造的烂片。

漂亮的画面可以得1.5分。蔚蓝的天空、耀眼的雪山,很多静态画面都可以直接拿出来作为一张精美的摄影作品直接发朋友圈。不过也仅此而已了。电影又不是把美图放在QQ空间然后做成动态PPT就可以称之为“作品”的东西,画面是要描述背景要讲故事的,《冈仁波齐》做到了前一点,但还是产生了大量无意义的美图展示,多个无意义的镜头在粗暴的切换中出现在观众面前,却除了让节奏更加拖沓、前奏更加冗长、无剧情的过程被强行拉长之外,毫无意义。美则美矣,用则无用。

如果把开头那些同样不讲故事的小片段拎出来,它们和这些美图一毛一样,不发挥作用,只用来拉片长,如果不是导演想炫耀自己的审美,那大概是他的确认为那些是有用的交代,或者有隐喻的暗示。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可惜这部片子根本不讲故事啊,没有内容支撑,任何交代和隐喻都无用武之地,它们变得和那些直白喊出来的矫情台词差不多,俗套并且多余。

内涵2分,因为我认同导演所要传达的本意,那当中确有闪光点。一开始你会觉得有些无聊,当然,直到最后也很无聊。毕竟整部片子都在重复重复,磕头磕头,换着天气、背景磕头磕头,天黑了扎帐篷睡觉,天亮了磕头磕头,不无聊?那怕不是凡人。不但无聊,而且非常闷。

不同的文化确实养出不同的人,这一群人所做的事对我来说,真是毫无意义,别说我不信神,就是信,也不愿意用几个月时间在路上磕头;另一个就是他们的生活实在太无趣了点。他们的对话,永远是简短的废话,类似于“吃饭了吗”“吃饭了”“砍柴吗”“嗯砍柴”;他们的平静贯穿始终,孩子病了婴儿出生了老人去世了,你都看不到特别明显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问候里,显露出生活的苍白,问候全家都是一句“我想你,你想我吗”……他们就这样波澜不惊,从老到小,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到暮气,或者说沉稳?当这种文化这种人的生活被表达,被另一群热闹浮躁的人所目睹,无疑还是能带来些许冲击的。

不闷吗?贼鸡儿闷。因为他们不仅在做一件最闷的事,也是一群非常闷的人。

但凡一个东西到了极致,就变成了纯粹。

到了纯粹,多少还是会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叹,乃至心生敬佩。

从怀疑和不理解,眼睁睁看着他们非常认真进行着朝圣这件事,在同文化里的人都将这件事一本正经来对待,他们不自欺,也不欺人,没有噱头,也不浮夸,就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哪怕在别人看来愚蠢甚至矫情,却怀着真切的真心,一个个磕下去。无论是孩子、背着孩子的母亲,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不将其作为轰轰烈烈的大业,就只是简简单单“去朝圣”。征服我的是,在拖拉机坏了以后,男人们推着半个车和车上的行李往前,女人们跟在后面磕头,车子推出一截,女人坐下休息,男人们却都返回去,再一次三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拜倒。没有一步路,欺瞒自己的信仰。

为了自我救赎,去磕头。

为了众生的喜乐,去磕头。

是真的。

信仰这个东西,做到了纯粹,就不再有人还能用愚昧去形容。或许在他们心里,磕头而已,朝圣而已,其实也不太明白到底有什么逻辑要去这样做,但不管有没有理由,漫漫长路,就这样磕过来了。

比起喜欢找到理由证明有意义有价值和“对”,才迈出步伐的人来说;比起喜欢找借口不去迈步的人来说;比起找到了理由和意义最终却没有迈步,只留下虚度时光的遗憾的人来说……

除了那些证明了价值也真正做成了事的人,其他所有或许聪明的做法,都不如这样蠢兮兮不管不顾,先做了再说。

像信仰这样主观的东西,在人类有生之年,恐怕都难以争论出所谓的对错。什么样的信仰更有价值,就只取决于信徒如何去践行它。所以在这样踏踏实实的朝圣路前,没有信仰或者无法坚守信仰的人,实在没有资格去嘲笑这件事本身的奇怪和无理之处。

除此之外就是细节3分,没有细节,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知道还能怎么撑起来。

细节当然是很出彩的,比如手上的板子,右手上的比左手的磨损更快,前面比后面厚;比如小女孩一直在划水,她会赖着多走几步再拜下去……

呼应当然也很多。每一天的“我们来念经吧”,一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推车的时候唱的歌“都是一个妈生的,他的运气好做了喇嘛,我的运气不好去了远方”,到了拉萨以后,这群“去了远方”的瘦骨嶙峋的人,就碰上了“做了喇嘛”的富态满满的亲戚……

还有两个比较赤裸的镜头,分别是小羊羔和婴儿出生的画面,湿漉漉的小羊羔和血淋淋被剪断脐带的婴儿,如果愿意脑补的话或许还能再凑500字,但在此我只想强调这两个毫无修饰的镜头对我来说实在是很有冲击力。

没有这些东西,实在很难目不转睛坚持看到最后。

到最后,经历了风霜雨雪,越过高山,淌过水洼,经过山崩(塌方?)……该生孩子了先去生个孩子,遇到老爷爷留下来帮着干两天活,出了车祸撞坏拖拉机就推车,没钱就停下来打工赚够钱,死了人就举行仪式,然后在简单的“墓”前一个个继续朝圣离开……就这么简简单单一根筋走下去。

最大的惊喜就是毫无惊喜。

最大的波折就是毫无波折。

所以这部片子也只能这样,拿个不上不下的七分多,小众的排片量,小范围的讨论……

从艺术的角度来严格要求,我只能说导演用情怀偷了个懒,或许这个片子拍起来并不容易,心意也确实有,但却少动了太多的脑子,给观众的太少,要表达的太苍白,呈现的方式也太单调,可以说是敷衍之作。和很多所谓的“艺术”“小众”片一样,在“情怀”的遮羞布下,藏着根本不用心力和雕琢的本质,除了满足一些人的某种优越心理,让另一部分人为了跟上小众的B格,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去抠着指甲片大小的东西强行解读造作,真正留给大众的只有空洞。

或许有一些真正的好东西是只属于小部分群体的,但大多数并不是,只是用马赛克,装作是自己和大众智商的距离。

导演如果肯用力,如果懂得真正震撼人心的,从来不是仪式,而是人本身,就不会专注于三步一叩首,而是朝圣的人。这个仪式本身,就算换成一群人每天固定时间风雨无阻地集体在一起,一本正经拉屎,怕也是一样效果。

一个仪式不值得观众花费两个小时,一群愿意傻乎乎去朝圣的人才是。

所以着力于这种表面功夫的电影,不如拍成一部纪录片,如果是纪录片的话,会因为真实,更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导演牺牲了这种百分百的真实,来保留艺术创作的空间,却又不肯用心去创作,最后自然是一无所有,不能不说真是太遗憾了。

2017.6.26



看完《冈仁波齐》,我内心毫无波澜。

翻开豆瓣点评,有人说这就像一部挂着纪录片羊头卖电影狗肉,本质却是超长PPT的片子,回复里有人义愤填膺:不懂就要多学习。

基本上,所有负面的点评,都被扣上了「不懂信仰」的帽子。

藏区是不容染污的圣地,信仰是不能指摘的高级,可能是这部电影大卖的最大原因吧。


————

我还记得几年前去色达时的情景。

海拔4000米的山谷里,上万名在此修行的喇嘛和觉姆,亲手搭起一座座绛红色的小木屋,像扯了一张巨大的红色绸布,用力一抖,均匀地铺在荒芜的土地上。

这里长冬无夏,人们十年如一日裹着红袍。生活也很艰苦,电线杆七歪八倒杵在路边,电线交错耷拉,最近的集市有20公里,运到山谷里的蔬果少之又少,人们从唯一的取水点打水回家……

他们没有稳定收入,日常生活无非念经、打坐、朝拜,有人一待数十年,好几年不出山谷,靠微薄的供养维持生活,但若是书店的服务员与你有缘,她会给你免单。

我是典型的没有信仰的人,会因为睡懒觉错过听辩经的时间,也不接受活佛「点化」,我只奉行尊重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原则,因此并没有高看色达的善男信女。

被震撼,是因为天葬。


那一天艳阳高照,紫外线充足,我们喘着粗气摸索山路到了天葬台,坐在缓坡上,向下一望,天葬台上的情形一览无余,山顶上几百只秃鹰已经准备就绪,一些按捺不住的,悄悄慢慢地朝山下挪步子。

等到仪式开始,它们急速俯冲而来,巨大的翅膀张开了,拼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巧合的是,就在这一瞬间,一朵乌云不偏不倚地飘到了头顶上,霎时便阴天了,彼时是十月,一阵冷风,哗啦啦卷来一场小雪,山坡上掀起一片小声惊呼,等到秃鹰雄赳赳地飞回山顶,又立刻阳光普照。

一次掺杂了猎奇与敬意的窥视,就这样变成了一场庄严的注目礼。

藏族的确有很多文化值得去了解与尊重,信仰的分量举足轻重,但这些感动不是《冈仁波齐》给我的,也并没有因为它被二次唤醒。


————

导演说,这是一部「伪纪录片」,意思是,用纪录片的手法去拍摄一个杜撰的故事,片子便有了以假乱真的质感。

按道理讲,如此这般,电影应该很精彩,不过,在我看来,片子在这两个维度都失败了。

  • 作为纪录片,它的破绽太明显

剧组找了11个藏族素人,请他们走上1200公里的朝圣之路,然后拍下他们风餐露宿、磕长头直到冈仁波齐的全过程。

电影一开始的确很好地做到了真实还原,出发前的藏区村落,人们和牦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邻居女儿嫁给自家三个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同时供奉着佛像和领导人海报,门前是堆叠整齐的柴火……

出发后,摆拍的痕迹渐渐展露。

我见过几次朝圣者,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磕长头的——脚尖着地,利用反作用力让身体微微腾空,五体投地时,尽力往前一跃,让惯性带自己多滑出几厘米,便可以少走些路。

带头的那个年轻小伙,脚步轻飘得让我有些不悦。

《冈仁波齐》里的长头


实拍的长头


当然最让人无力接受的是,没有人真的以头抢地,4个月的路程,额头光洁如初、没有血包,十万个长头在身体上不曾留下半点痕迹。

电影 vs. 实拍

作为朝圣的核心,导演在最重要的地方失了手,连修饰一下都懒的,如果这就是他想让人看到的虔诚,对不起,我不感动。我无法因为磕长头和信仰本身的真实存在,而给这样的败笔买单。

  • 作为电影,情节却经不起推敲

去冈仁波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

杨培老迈,害怕一辈子都走不出村落,无法实现哥哥生前未竟的愿望;次仁曲珍想让孩子在朝圣路上出生,求的一世福祉;

屠夫杀生数十载,渴望洗清罪孽;仁青晋美因意外欠债20多万,想要改变命运……

导演为这些人安排了故事:

孩子经受不起磕长头,直喊头痛;路遇落石,有人腿被砸伤;遇上车祸,卸了车头,拉着载满帐篷和生活必备的车身翻越海拔5000米的米拉山口;

到了拉萨没了钱,停下来打工2个月;小年轻看上了理发店的洗头妹,想让她和自己一起去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山脚下,杨培叔叔去世了。

情节的设置原本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但上面这些事和人物身份看不出有任何关联,倒像是记流水账一般,出现就出现了,不需要生产意义。最生硬的是小年轻和洗头妹,突然开始,莫名其妙结束。

演员们在苦难面前淡泊也就罢了,来到心心念念的神山,依然面无表情。

指望这些情节告诉我们什么,你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答案。

————

朋友说,演员们磕头不真实,不是因为轻浮,只是不够虔诚,因为他们只是普通百姓。

我觉得这样理解,比起一味捧吹信仰要有趣得多:

  • 屠夫磕到一半,侧躺在地休息

  • 拉萨房东花钱请人帮忙磕10万个长头,希望消灾抵难

  • 路上的雅安夫妇,妻子借口心疼驴,放弃磕头而去拉车

  • 他们唱:他运气好成了喇嘛,我运气不好去了远方

  • ……

每个人都有一条朝圣之路,磕十万个长头寻求福祉,和吸雾霾熬通宵以期改善生活,一样荆棘丛生,但每个人在疯狂迈进之余,也不忘耍些无伤大雅的小聪明。


这条路,叫做「众生百态」还差不多。



信徒的朝圣是和佛祖做的一场交易吗?

能被塞人这个苛刻的影评人给6分的电影一年能有几部吗?今年貌似就有个《八月》和《冈仁波齐》,然而《八月》这篇散文还未看的笔者,下定决心把《冈仁波齐》看完了。有人说本片是在消费藏民的信仰,有人说本片是在满足观众的猎奇心,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部成功的反类型片。

通俗的讲,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藏民生活的流水账,导演拍摄时是没有剧本,也没有刻意的台词,全凭意识与想法在拍摄,这些对藏民来说的习以为常的习俗与生活,对观众来说充满了新鲜感。

1

宗教与信仰

影片讲述了一群各具特色的队伍赶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有屠夫、孕妇、自幼残疾的少年等,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希望,希望通过朝圣可以消除自身的苦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无权去批评别人信仰的好恶,抑或强迫别人去信仰自己的信仰,从表面看,导演是在赞颂伟大的宗教信仰,实则是在批判这种愚昧落后的伪宗教信仰,这种变了味道的宗教不过是古代君王统治愚民的工具而已,教义提出人心要向善,经受苦行的磨练才是脱离疾苦的唯一出路。

首先宗教与信仰是两个概念。信仰是单方面的去信奉自己认定的事物与真理,信仰是不求回报的,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撑;而宗教则是双方面的,是一些无法摆脱现实磨难的人,为了脱离苦海而去信奉某一具体的神,祈求神可以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是有回报的,这样的信仰不是纯洁的。

所以导演是在暗示不要让信仰沦为宗教的奴隶,不要让宗教的枷锁囚禁你的信仰,当信徒在跪拜佛祖时,他的心是虔诚与纯洁的,并没有祈求佛给予自己什么,只是单纯的付出与奉献,如果我们跪拜佛时,在祈祷佛给予我们平安与幸福,这样朝圣如同是双方在做一场交易,我给你跪拜,你给我平安幸福,同样佛如果未赐予我们所求,有些信徒就会抱怨他们的信仰之佛,影片处处都有细节描写这些。

2

二个细节

我们分析下第一个细节。影片中有一个信徒在朝圣途中被石头砸伤了腿部,他再也忍不住对佛产生质疑,他提出他们家三代一直对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为何上天要对他总是不公平,去年盖房子时,一辆卡车害死二个人并弄伤了二个人,

导致赔偿不少,还要抚养家属,如今又在朝圣的路上砸伤腿,灾难总是会降临到他身上,而信仰之佛并未赐予他安康幸福,他是在抱怨这场交易的不公平;

第二个细节更荒诞。有一个租房的房主,房主说她身体不太好,不能磕那么多头,想通过巨额的酬金雇佣这些朝圣者代替自己磕十万个头,如果假借他人之手实现自己对信仰的朝圣,这样的朝圣成了一场赤裸裸交易,这样的朝圣不过是在形式上交作业,也是不真诚的宗教形式。

3

众生本应平等

然而影片中那些信徒几步一跪拜,长达1200千米的距离跪着走完,笔者真的佩服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并不认同这种古老的习俗,记得片中有一段他们已经走入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仍旧在朝圣,在这样的背景映衬下,似乎他们的行为与世界格格不入。

这正是导演所要表现的一种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反差,来隐喻对朝圣的不赞许,二来这样的朝圣是需要大量体力来完成的,无形中一开始将一大批人淘汰了,佛家讲究的是众生皆平等,不会通过这些繁琐的形式把大批的信徒拒之门外。

总而言之,影片整体还算不错,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拍摄出了藏族人的生活细节,以及性格鲜明的角色,大量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结局故意人为的安排,也满足剧情的戏剧性。也传达出了我国仍有贫苦落后的地区需要关心,仍有那些一生中从未走出生活于百里内村庄的人。

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一直是走出的思想,从古代的难以出省,到昨天的出国,如今的走出地球,迈入太阳系,将来文明更先进,会走出太阳系,但是人类仍会保留精髓的传统文化。关于朝圣,笔者既不认同也不反对,我们本就不该对别人的生活指点江山,但是我们有权不去选择别人的生活。




谁看过《冈仁波齐》好看吗?
《冈仁波齐》很好看,在好莱坞席卷中国院线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导演长脸;在冯小刚说“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观众长脸。下面来说说这部片子好在哪里。———《冈仁波齐》好就好在:片子讲的是一件很高级、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没有丝毫的“自我感动”。不...

冈仁波齐好看吗?
《冈仁波齐》很好看,在好莱坞席卷中国院线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导演长脸;在冯小刚说“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观众长脸。下面来说说这部片子好在哪里。———《冈仁波齐》好就好在:片子讲的是一件很高级、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没有丝毫的“自我感动”。不...

谁看过《冈仁波齐》好看吗?
《冈仁波齐》是一部深得人心的电影,在好莱坞大片充斥中国影院的时候,这部影片为中国导演赢得了尊重;在冯小刚导演提出“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观点时,这部影片同样为中国观众赢得了尊严。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这部影片的亮点。———影片的亮点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深奥且充满信仰的故事,却...

信仰,为灵魂找到了归宿。——观《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时长117分钟,当我看着屏幕上那些虔诚而朴素的藏民时,内心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这样的生活并不轻松,却是我向往的精神家园,那些纯净的灵魂让人感动。影片中,整个朝圣过程始终在一种缓和而宁静的氛围中展开,唯一让人紧张的是一起突如其来的车祸,藏民们用来运输物资的拖...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1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范文【1】 和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5》相比,《冈仁波齐》实在太小众了,无论是剧情节奏关注度或是受众人群,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觉到电影的力量,它留给人的震感,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虔诚之旅。 西藏的朝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朝圣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内心都是一次...

观看冈仁波齐有感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不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一部剧情片;它不是...

冈仁波齐:让人回到“正念”
赶来看的《冈仁波齐》。樊登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抑郁,有将近百分之一二十的人有轻度抑郁症。我就想,现代人真应该来看看《冈仁波齐》,你听着那“咵——咵——咵”的声音,看那全身匍匐,头磕到硬地面的情景,内心还能有什么纷念呢? 然而,《冈仁波齐》从20日上映,龙泉23号才开始排...

冈仁波齐电影海报-如何评价《冈仁波齐》这部电影?
《冈仁波齐》是一部宗教纪实类的电影,能够看到这样的电影,实在是我们的幸运,毕竟宗教纪实类电影其实都不好过审。 看过《冈仁波齐》,你会感觉到,电影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美好与感人至深,就只是普通的要去朝拜的人,而且和别的电影不一样,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特别的音效、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甚...

看完冈仁波齐影片后你是怎样理解一个群体如何向团体转变的?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

方山县18336414419: 怎么评价电影《冈仁波齐》? -
巨裘盐酸: 评价电影《冈仁波齐》四季变换的时间流逝,加上朝圣队伍的生老病死元素设置,令《冈仁波齐》没有停留在一趟朝圣转山磕长头的刻板纪录上.整个队伍,更像是漫长人生的一道缩影,有婴儿落地,有长者辞别,有青年的成长,有生活的体悟...

方山县18336414419: 《冈仁波齐》为什么说“伪纪录片” 豆瓣的评分是7.6分 剧情简介 -
巨裘盐酸: 剧情介绍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尼玛扎堆饰)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方山县18336414419: 看过《乞力马扎罗的雪》这本书的有什么感受拜托各位了 3Q《乞力马扎罗的雪》我相信不少人看过 谁有透彻的读后感 -
巨裘盐酸:[答案] 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几乎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他对生命和这个世界的困惑.到至今,我们早已从那时的工业起步发展到了今天的科技时代,他的困惑还在吗?我不知道,但希望有人能代表大众的高呼,不再沉沦吧. ...

方山县18336414419: 有谁看过《咸鱼传奇》这部电影,好看吗? -
巨裘盐酸: 我看过这部电影的点映场,感觉还挺好看的.这是一部无厘头喜剧电影,讲的是小人物追梦的故事.整体故事逻辑没有硬伤,笑点也很密集,场面调度可圈可点,演员演技不浮夸,真实自然,值得一看.这部电影明天就要上映了,你可以去看看.

方山县18336414419: 谁看过《哪吒闹海》或《哪吒传奇》?能对《哪吒闹海》评论一下吗?对比着《哪吒传奇》也行 O(∩ - ∩)O谢谢 从叙事表达人物造型塑造风格特征等皆可 -
巨裘盐酸:[答案] 这个阿...... 我个人比较喜欢前者,论画风肯定是《哪吒传奇》好,但《哪吒闹海》给我的是对以前那无止境的回忆阿..我想你也一样吧..很怀念,总而言之,我更喜欢《哪吒闹海》,也觉得这个中国风味更浓厚些..《哪吒传奇》有...

方山县18336414419: 谁有神作动漫,我把我认为的神作告诉你,你分析一下我任为的神作在告诉我,要最终意义!!不能少三个!! -
巨裘盐酸: 神作真的不多,看个人爱好吧 这是我上周回答别人的问题(什么动漫值得你重复去看)写的 希望能够与你分享 “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吧,我有段时间没看动漫了 感动的有不少, 比如 零之使魔-双月的骑士,最后男主为了爱丽丝,宁愿自己去...

方山县18336414419: 谁看过电影《在月亮上跳舞(Dance in the moon)》好早以前的一部电影,应该是有十年差不多了.电影讲述地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看的时候还很小,... -
巨裘盐酸:[答案] 我看过,那是一部加拿大电影,在1998年CCTV-6播出过,不过差最后一点没有看完,那是我一生的遗憾.如有看的机会不要忘了给我说一声.

方山县18336414419: 《小李飞刀》是不是对原著《多情剑客无情剑》改动很大?原著中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
巨裘盐酸: 改动大.原著《多情剑客无情剑》着重表现男人之间豪气.“男人间那种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义气甚至比爱情更伟大更感人”原著:林诗...

方山县18336414419: 有谁看过李云迪的新浪漫主义? -
巨裘盐酸: 两位都是很棒钢琴家,没有可比性.《新浪漫主义很》,很不错,强烈推荐哦.

方山县18336414419: 有谁看过《佳期如梦》请问这部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好看吗? -
巨裘盐酸: 悲剧,那女的好不容易忘了她前男友,转而爱上她现任男友,结过那男的死了.在飞机上她哭得一蹋糊涂.如果不想看悲剧可以看<锦年知几时>难得的戏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