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中的"贪嗔痴

作者&投稿:月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资料:贪嗔痴-百度百科

niyoub,你真会说

“贪、嗔、痴”即佛教三毒,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
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欲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分三毒为正三毒(贪欲、嗔恚、愚痴)与邪三毒(邪贪欲、邪嗔恚、邪见愚痴),以邪三毒者难度,正三毒者易度,故诸佛净土有正三毒,而无邪三毒。
《摩诃止观》卷六上以思惑上之贪、嗔、痴为正三毒,见惑上之贪、嗔、痴为邪三毒。又依大藏法数卷十五,二乘及菩萨皆有三毒。二乘之人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欲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欲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
《大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
《大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三毒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欲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
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人痛苦的根源—贪嗔痴




怎么理解佛教中的“空”?
佛教中“空”是和“有”相对的。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常常用来“生”“死”、“动”“定”、“增”“减”、等相对的概念来解释一些现象和思想。如同我们经常说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在不停的变换。佛教中的“空”不是字面理解的“空了,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指“事物在不停地变化,...

怎样理解佛教中的“无我”?
2、无我,小乘佛教是从,“缘起”的角度去理解的。无我,大乘佛教是从,“性空”的角度去理解的,合在一起叫做:缘起性空。3、无我分为观身无我、观受无我、观心无我、观法无我。从色身角度来说,身体只是各种元素有机排列组合而成,但是却不能说一堆有机排列的元素就是我、就是他、就是人...

佛教中的表征如何理解?
佛教中的表征(Sanskrit: Lakshana)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符号、语言等来表达某种含义或真理的方法。在佛教中,表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佛教的教义通常是通过符号、比喻和隐喻来传达的。表征在佛教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征类型和其含义:无常表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万物皆...

1.你如何理解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与因果联系有何不同?
1、因果,丝毫不爽,就是讲这世间的因 果报 应,丝毫没有差错,不偏不倚。因果从来不会偏袒谁,也不会遗漏谁。世间的 一切有情 众生,做任何事或者说心里有任何的起心动念,都有相应的果在等着你。因此,想要得到 善果 ,自然先要种好那个善因。诸法皆空 ,因果不空。因果,你信不信它都在...

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因缘观?
水分、阳光、温度等诸多因素或条件,才能够发芽,这些条件或因素都称之为“缘”,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就可以用这样的例子来理解,佛教认为,“万物皆有因缘”,意思是“一切万物或行为都要有它具备的条件才能形成”,所以最典型的佛经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教中的平等当如何理解?
第一点:大乘佛教所言的平等,一定是“众生平等”(众生指人和动物,通常又特指动物),不仅人与人之间平等,动物(众生)和人也是平等的。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佛教的核心教理:三世“轮回说”,在前世、现世、来世之间,生命永恒地在轮回转世,众生(动物)会变成人,就是说人也可能变成动物。人和众生...

究竟一谛如何理解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佛的回答是,世谛即为第一义谛,这是由于佛陀为了方便众生理解,故而说出了二谛的教义。在《法华玄义》第二章中,对一谛的含义有更深入的阐述。比如,就像醉汉眼中看到的世界旋转,而清醒者则能察觉到事物的不变。众生因烦恼和无明而产生颠倒的认知,尽管他们认为有二谛,但实质上,世谛如同旋转的...

如何正确的理解佛教文化?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文化源自于哪里?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

佛教世界观是怎样的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郑景盐酸: 佛教说的贪嗔痴意思是:1.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越好,永远不失去.2.嗔: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便拒绝,反对,如果有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就生气发火.3.痴:就是不了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从而想去抓住自己贪爱的,想去抗拒自己所不想要的,而宇宙万物根本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消失,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抓得住的东西.由于这种愚痴,才产生了贪爱与嗔恨,自寻烦恼.

龙井市19299082271: 何谓“贪嗔痴”? -
郑景盐酸: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学常识:何为贪嗔痴 -
郑景盐酸: 贪嗔痴称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为贪嗔痴能损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
郑景盐酸: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教里的贪嗔痴是什么
郑景盐酸: 佛教里的贪嗔痴是:贪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家说的“贪”“嗔”“痴”三字是什么意思,详细些 -
郑景盐酸: 贪婪,即使得到了也永不满足,很快又生出想要....嗔怨,因为误解“我有...我有....”所以当得不到或受到攻击时感到损失而发出的还击心理,憎恨,埋怨等.愚痴,因为不明白真实的世界,佛陀观看十方法界和规律,并讲解,教导后人.不明白的人几乎都是愚痴.例如杀动物吃,认为我们人类吃动物是合理,动物吃人是不合理.没换位思考.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说贪嗔痴? -
郑景盐酸: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教里的: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郑景盐酸: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法里说的贪嗔痴,嗔是什么意思? -
郑景盐酸: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

龙井市19299082271: 佛教的贪,喃,痴什么意思? -
郑景盐酸: 贪嗔痴是三种潜在的烦恼习气……所谓不好的习惯……贪是贪爱……对世间有所喜好……喜好得不到就开始嗔恨物质比自己好的人……或是跟别人争抢……就是所谓的怨恨……痴就是愚痴……对一切事物统统不了解……凡夫知见跟佛知见完全颠倒……所以认为有东西可以得到……从愚痴就开始产生贪和嗔……总体来说三种习气都是有关系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