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如果没有弑父夺权,安禄山反唐会成功吗?

作者&投稿:正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到安史之乱真的是有说不完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这些我们说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安禄山这件反唐这件事情,话说假如当时安禄山在反唐的时候并没有发生什么弑父夺权的情况,那么安禄山成功的几率会不会大一些,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也会成功一些?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就算安禄山、史思明没有分别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也没戏。这种没戏,还不是那种努力挣扎一下,说不定有机会,而是干脆彻底的一点希望都没有。
至于为什么安、史一点戏都没有,听我给您给您分析分析。
很多人对安禄山的认识是这样的,丫是个胡人、是个二百多斤大胖纸、是个灵活柔软的大胖纸还能跳街舞,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娘俩还曾愉快的洗过澡。
但这些,都不是他能起兵叛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宠爱,坐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手握唐朝半数以上精兵。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安禄山在唐朝节度使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手中的军队也并不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
中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府兵制的崩坏,大量军队开始向边境汇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节度使以拱卫中央,共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庐、陇右、剑南9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上表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整理出的十节度军镇的驻军数量。从此表可以看出,唐军在西北、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上,设置了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拥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位于川西的剑南节度使,军力稳超六成以上。
这些军队,都是用来对付唐庭认为的最大威胁吐蕃和突厥的,而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控制河东的军队。这从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赴太原假称献俘,将副留守杨光翔劫走,便可见一斑。
因此,安史叛军的主要组成,就是两镇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落游骑,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
关于唐朝军队的战略重心以及东北边镇和安禄山的地位,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有清晰的论述。
既然安禄山掌控的军队数量上没有绝对优势,那如果个个都身经百战也行呀!可惜,在这点上安禄山也一样没优势。
公元713(开元初年)—755(天宝十四年)年间,唐庭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的用兵则只有9次和2次。唐军在西部地区军事行动的数量占比高达80%,可见吐蕃和突厥对唐庭的巨大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军事多为大战,唐军多有战将殒命。因此从军卒素质来说,朔方、河西、拢右、北庭、安西的唐军至少不弱于安禄山的叛军。
关于上述两点,安禄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他才会努力拉拢哥舒翰(时任拢右节度使),称二人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但哥舒翰一直反应冷淡。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能所向披靡,直入长安呢?
叛军之所以初期能有如此声势,有以下三个原因;
1、唐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中原兵备实在太差;
3、有人献上了神助攻。
先来说第一个原因,唐朝对东北方向的安禄山确实没有防备之心。
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唐庭对西北藩镇一直都是严加防备,但不成想作为平衡军力的安禄山反了,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气的几近癫狂的原因。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安禄山违反常理选择于隆冬时节(十一月九日)起兵,当然有河流封冻便于军队渡河的原因,安禄山也确实事先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等物资以使军队便于横渡河流。
但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这就是当时西北藩镇的主要将领恰巧都不在任上。
天宝十年(751)四月,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怛罗斯之败被招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顺充任河西节度使,但经安思顺的运作,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职,不想在京城中风,一直病废在家修养。
安西北庭续任节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刚刚抵达西安。
因此,安禄山起兵时,对其威胁最大的几员悍将,都不可能马上带领部下援助唐庭。能对其产生威胁的只有河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但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兄,当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
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领不熟悉的军队连败于叛军之手,而安思顺则蒙冤被杀,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顺部将郭子仪、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边军和安史叛军整军而战,估计安史军不是西北军的对手。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军与前来助拳的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
随后,唐军又于十月间,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由此可见,唐军只要组织得当,在回纥骑兵协助下,是有能力在野战中击溃叛军主力的。
那为什么大家都有一种印象,安史叛军南下时,河南、河东等道守军望风披靡,不堪一击呢?
这就要说到唐朝中心地带的兵备实在太烂,安史叛军和西部边军能打个五五开,但对中央驻军就是毫无意外的碾压优势。
随着唐高宗时期,中原土地兼并日渐激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早已崩坏殆尽。中原地区的驻军都是些混饭吃的混混儿,已经数代不闻战鼓之声。叛军到来时,个个浑身筛糠不能束甲,这种素质指望他们上阵打仗,还不如直接上吊干脆点。
这也是当封常青入朝后,听闻安史作乱,玄宗有意命其带兵平叛,他能夸下海口: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的原因。
他是以西北边军的战斗力来估计战场形势的,哪知中央军备已经烂成这般田地?
这也是他抵达洛阳后,带领六万市井之徒,衣甲朽烂三战三败,退守潼关的原因。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认清了形势的封常清,对赶来援助的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随后,二人退入潼关,据叛军于陕州。
其实,当时的战略形势已经稳定下来。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叛军西进关中之路,朔方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玉右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又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随即,朔方军北上兵围云中(大同)、南下连克重镇马邑(山西朔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东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颜杲卿、颜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举起归唐义旗,与朔方军声势相连。
安禄山得知河北形势后,几近昏厥,大骂身边谋士重臣,怒不可解。大将田乾真甚至劝其效仿袁绍割据河北,称至少可以坚持15年。由此可见,包括安禄山在内的叛军将领根本没有灭亡唐朝的把握。
这时候,安禄山一生最大的贵人出现了,他先是诛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有严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关与叛军野战。
最终招致,唐军全军覆没,潼关陷落,关中门户大开,天下糜烂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儿子弄走了。
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禄山别说灭亡唐朝,关中都不一定能打得进去。
所以,不论安禄山、史思明有没有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都没戏,一点戏都没有!


安史之乱中如果没有弑父夺权,安禄山反唐会成功吗?
先来说第一个原因,唐朝对东北方向的安禄山确实没有防备之心。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唐庭对西北藩镇一直都是严加防备,但不成想作为平衡军力的安禄山反了,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气的几近癫狂的原因。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安禄山违反常理选择于隆冬时节(十一月九日)起兵,当然有河流封冻便于...

安史之乱如果没有弑父夺权,安禄山反唐成功的几率大么?
很难说,毕竟安史之乱已经发生,如果没有夺权的现象,后来的结果谁也没有办法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

安史之乱中叛军是如何坑爹的呢?
安史之乱这短短的九年时间,一个安禄山一个史思明都被自家儿子杀了,放眼整个中华也是没有谁了,可算是真正的坑爹之人了。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弑父夺位的人,这样的人大多下场凄惨。

安史之乱时李隆基皇位被夺 李隆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如果唐玄宗晚年没有宠信奸佞,没有宠信安禄山引发安史之乱,想必唐玄宗晚年也不会如此凄凉。公元762年,四月初五,李隆基病逝于长安太极宫内,终年七十八岁。在唐玄宗去世的时候,安史之乱依然没有被平定,安禄山虽然已死,但他部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依然在统领叛军战斗。直到一年之后,才终于被平定。同样是在这一年,就在李...

晋臣赵盾并没有弑杀国君,史官为何认定是他所为?
所以赵盾就算是真的没有弑君,为了除掉他找了这个借口也是非常好的,毕竟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之中,作为一个臣子,手中的权利太大了,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更何况是这种已经为官三朝,积累了足够强大的底蕴,可以威胁到皇室统治的人,绝对是全朝上下,都很想直接除掉的,所以赵盾的命运就这样陷入了...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唐玄宗现在压根就没有权力阻止这件事。因为李亨登基是大势所趋,天下想要太平,绝不是靠一个躲在成都避难的皇帝就能做到的。李亨登基后,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只能接受太上皇的事实。唐肃宗李亨还是比较给力的,因为他联合了回纥大军加上朔方军一共二十万兵力,开始收复中原。战争的...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平定的?
首先,叛军内部不和,导致实力大减 安史之乱的叛军曾有数次内部倾轧,使得内部动荡不安,最终走向了失败。刚开始,安禄山自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起兵,南下进攻中原。此时,唐朝内部空虚、军备废弛,再加上指挥者无能使得两京(长安、洛阳)全部丢失。然而,很快因为继承问题,导致安禄山被嫡次子安庆绪所杀...

如果当初唐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士兵们会杀了他吗?
如果唐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士兵们也不会杀了她。马嵬坡之变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第二年就突破潼关打到了长安,因此唐玄宗李隆基只好仓皇出逃,准备到蜀中去避一避。随行的人主要是朝中重要大臣,以及皇室的人员,包括后妃、皇子皇孙等等。当部队行进到马嵬坡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哗变...

安史之乱第二年,安禄山就去世了,为何战乱还持续8年呢?
一、唐朝政府多次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安史之乱持续多年 安史之乱中,唐朝政府有过多次机会彻底平息叛乱,但都因当朝执政者的原因错失,导致安史之乱持续多年。安史之乱的第一阶段,安禄山领兵南下,攻占洛阳后,急于在洛阳登基称帝,没有迅速追击封常清的败军,从而使得封常清和高仙芝合兵退守潼关,安史...

安史之乱叛军内部动乱,是什么制度让叛军坚守8年的?
首先要说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所犯的错误都是比较严重的,第一,误信宦官边令城的话错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都是沙场老将,如果没有封常清高仙芝的正确决断,主动退守潼关固守,潼关很快就被攻破,长安也就不保,错杀高封二人无异于自毁长城涨叛军之气势挫唐军之士气。第二,误信奸相杨国忠...

鄂城区18541373801: 安史之乱,叛军占领长安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追杀唐玄宗等皇室呢?? -
主闹瑞倍: 首先,对于安禄山等叛军,之所以没有追击唐玄宗李隆基,主要原因就是此时的叛军已经强弩之末了.根据《唐代军事史》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整个唐朝的军队数量在57万左右.其中,安禄山所领3镇的兵力总共约为18万人. 虽然18万人...

鄂城区18541373801: 如果不是安庆绪将安禄山杀害,安史之乱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吗? -
主闹瑞倍: 如果叛军不内乱,安史之乱的平叛还会更加困难一些.但是不管有没有内乱,时间都会延续比较久,因为唐军的指挥更乱.

鄂城区18541373801: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 -
主闹瑞倍: 1、 安禄山是个胡人将领,据传腰宽和身高几乎一样,“腹垂过膝”,整个人差不多就是正方体,不但外形不怎么好看,而且为人狡诈,凶狠恶毒,不过这个人倒是特别有语言天赋,至少精通六种少数民族的语言. 2、虽然宰相张九龄看出安有野心,但唐玄宗识人不清,安被唐玄宗赦免. 3、之后,安禄山靠着自己拍马屁的能力,不断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唐玄宗晚年喜欢听一些阿谀奉承的话,安禄山投其所好,很快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

鄂城区18541373801: 历史话题:如果安禄山没死那么早的话郭子仪等人能收复失地平定安史之乱吗? -
主闹瑞倍: 那是肯定的,实际,安史之乱平乱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安禄山是死是活.首先,安史叛军作为战乱的挑起者,他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秩序,他违背了老百姓的利益,不得民心.而且,安史叛军是因为临时的利益纠合在一起,最终因为利益分歧,这个集团,注定也是要分裂.唐军方面有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为了哗耽糕甘蕹仿革湿宫溅国家和人民重新回到安定的生活而战斗,是顺应民心.只要唐朝决策机构下决心平叛,那最终是必胜无疑的.

鄂城区18541373801: 安史之乱最后是怎么平定的? -
主闹瑞倍: 安史之乱的平定: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鄂城区18541373801: 安史之乱的原因 -
主闹瑞倍: 安史之乱从755年至763年,历时八载,可谓是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危难,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八年后,乱虽平,可战乱带来的一切已然难以掩盖.加之安禄山,史思明旧部又潘镇割距,使唐皇帝难以中央集权,手握兵权,再也不复当初四...

鄂城区18541373801: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为什么被他儿子安庆绪给杀了 -
主闹瑞倍: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安庆绪的野心使他不甘受命于父亲之下,加上可能安家本是胡人对道德伦理看的并不是太重.所以直接杀掉安禄山.

鄂城区18541373801: 安禄山叛乱的结果 -
主闹瑞倍: 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