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百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为何败得那么惨?

作者&投稿:子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万前秦大军在“淝水之战”为何会败给八万北府兵?~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王苻坚先后征调步骑112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北府兵前往迎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悬殊的兵力配置,此战竟然最终以前秦的战败而结束。那么,前秦到底为何会遭受惨败呢?北府兵的战斗力真的如此强悍吗?

苻坚一统北方后挥兵南下,谢玄统率北府兵大败前秦
“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则于太兴元年(318年)在建康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而北方则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燕、代、前凉等国,并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北方这才进入短暂统一时期。

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二月,前秦天王苻坚派正南大将军符丕率领步骑八万进犯襄阳,同时令荆州刺史扬杨、征虏将军石越率兵一万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则率兵五万兵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兵四万兵出武当,合力围攻襄阳。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面对前秦大军,梁州刺史朱序疏于防备,襄阳于次年二月被攻陷。之后,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淮南之战爆发,然而由于谢安准备充分,再加上谢玄率五万北府军来援,结果前秦军队死战四败。与此同时,由于前秦内部生乱,双方就此罢兵,但前秦仍然对东晋保持着军事压力。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驻守长江上游的桓冲率兵十万伐秦,意图牵制前秦兵力,减轻长江下游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则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弟融为先锋,于同年八月大举南下。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由于前秦在兵力上保持着绝对优势,苻坚便派本为降将、如今担任度支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然而朱序却暗中提示谢石应该先发制人,谢玄遂于十一月派刘牢之发动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于肥水,苻坚认为可以诱使东晋军队渡河,然后趁其半渡之时发动攻击,因而令秦军主动后撤。

然而,就在前秦军队后撤之时,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瞬间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而其余前秦军队则大部逃散,淝水之战最终以东晋的全面胜利结束。
前秦真的派出了百万大军吗?实际参战的不过约十六万人
古代战争史上,号称百万大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张声势,例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大军八十余万,其实手中军队不过十余万。不过,淝水之战中,前秦倒是的确调动了上百万大军,只是并没能彻底完成集结而已。

根据史料考证,淝水之战中前秦动用的军队一共多达112万,而这百万大军,主要是由苻融的先锋军团和苻坚的主力中军所组成,其中兵力配置大致如下:
1、苻融的先锋军团:25万。这支军队以苻坚之弟苻融为主帅,另以慕容垂、张蚝等人为将,这路军队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出发,向寿阳方向进军。不过,由于慕容垂率领的五万大军仍然在襄阳地区对抗桓冲军团,因此实际抵达寿阳的,只有二十万军队。后来,苻融又分出五万军队,交由麾下大将梁成率领,跑去进攻了洛涧的胡彬。

2、苻坚的主力中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为了消灭东晋,苻坚可以说是举国动员,从建元十九年(383年)七月开始,苻坚便下令在全国征兵,标准为“十丁抽一”。而在苻融军团出发之后,苻坚也开始下令各地征调军队向前线集合。
我们知道,在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想要完成全国性的征兵,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而从苻坚下令举国征兵,再到军队出发,中间仅仅相隔了一个多月,而正因时间如此紧张,以至于苻坚的主力军队,并未能按照原定计划集合完毕。

1)幽州、冀州征调的军队,未能抵达战场。要知道,幽州距离彭城长达两千多里,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从命令下达到征调军队,再到出发前的各种准备,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路原本计划为自彭城南下的军队,最终没能抵达战场。
2)梁州、益州抽调的军队,未能顺利出发。这路军队原定计划走水路,顺流而下进攻荆州,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这支军队最终非但没能顺利出发,就连运输军队的战船,都没能凑齐,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3)苻坚亲率的主力军团,只有八千抵达战场。这支军队数量最为庞大,其中由苻坚亲率麾下军队自长安出发,然后在项城与各地军队会合。然而,当苻坚率军抵达项城之后,却发现各地抽调的军队根本没能按时完成集结,而已经抵达的军队也是一团乱糟糟的局面。与此同时,苻坚接到了苻融已经攻克寿阳的消息,眼看大军根本来不及出发,于是便“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如上所述,苻坚原本计划的八十七万大军,实际上最终抵达前线参战的,仅仅只有八千人而已。至于苻融率领的先锋军团,最后留在决战前线的,满打满算也不过15万而已。也就是说,虽然苻坚先后调动了上百万军队,但实际最终参战的,仅仅只有16万左右。
前秦之所以遭遇惨败,苻坚本人责任重大
即使前秦军队没能最终完成集结,但前线的军队仍然比东晋多出一倍,如此情况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终兵败,身为前秦天王的苻坚,可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前秦内部不稳,东晋众志成城。淝水之战爆发时,距离前秦统一北方不过刚刚过去六七年,由于此前北方政权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过复杂,此时的前秦更多只是军事层面上的统一,内部尚未完全稳固。当时前秦内部不少人都坚决反对再起战端,其中便包括重臣王猛,他在临死之前还在劝阻苻坚放弃南下。然而,苻坚却根本没有给国家休养生息的时间,反而在“粮草不丰、人心厌战”的情况下大举进攻东晋。事实也是如此,就在前秦南下之际,负责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便翻盘了,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但足以说明前秦内部的不稳。而东晋方面,虽然长江防线分别由桓氏和谢氏掌控,但谢安早在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执掌朝政后,便开始调和双方的矛盾,从而使得淝水之战时双方能够携手抗敌,肥水决战前桓氏精锐尽出牵制前秦军队,便是谢安努力之下的结果。

2、前秦军心不稳,东晋精锐军队。前秦虽然号称出兵一百多万,然而不仅抵达前线的军队数量较少,且这种举国征兵,“十丁抽一”的征调,虽说能够迅速凝聚起庞大的兵力,但那种从民间临时征调的军队,军心士气又如何保证。事实上也是如此,当苻坚的前锋在肥水战场遭遇惨败之后,原本在项城集结的大军,便迅速逃散的一干二净了,仅仅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几万人马还算完整。而东晋方面却不同,虽然兵力方面处于劣势,但却是在精心挑选之后,经历了长达六七年训练的精锐北府兵,这是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军队,在前秦军队溃败之下,基本可以说是单方面的屠杀了。

3、前期轻敌狂妄,后期草木皆兵。苻坚对于内部的问题其实也并非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寄希望于“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优势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庞大军威,从而意图吓退或迅速征服东晋,这显然就是一种极度轻敌而又自傲狂妄的表现。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军队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眼看军心士气迅速下降,包括苻坚在内的前秦军队又产生了畏敌的情绪。当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的情形后,竟然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甚至已经是“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士兵,而这也是当朱序一通扰乱军心的举动之后,前秦大军便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也是个重要因素,他对于汉族官员始终怀有戒心,却太过宠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机分子,不听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议,反而对慕容垂等人的阿谀奉承倍加赞赏,结果不仅导致自己战败,最终就连前秦也就此崩溃了。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实力差距极为悬殊的大决战。在这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中,仅有八万人马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大破其百万大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
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在南方,公元317年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其占有现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公元351年,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晋桓温在354年首次北伐时,曾与前秦交兵,一度攻入关中。公元357年,苻坚(338-385)自立为前秦天王。他即位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在吏治整顿、人才擢用、学校建设、农桑种植、水利兴修、军队强化、族际关系调和方面均收到显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国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使前秦成为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在这基础上,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步统一了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的统一,使苻坚本人的雄心越发增大。他开始向南进行扩张,想进一步统一全国。在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接着,前秦雄师又先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并且一度包围三阿(今江苏高邮附近)、进袭堂邑(今江苏六合)。
苻坚让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太元七年(382年)四月,苻坚任命其弟为征南大将军。八月又委任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积极经营舟师,企图从水路顺流东下会攻建康。到了十月,苻坚认为攻晋的战略准备业已基本就绪,打算亲自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东晋。
在兴师之前,苻坚将群臣召集到太极殿,计议发兵灭晋这一事宜。在这次殿前决策会议上,苻坚本人趾高气扬,声称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东南一隅的东晋犹在抗拒王命,现在他要亲自统率97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群臣中少部分人附和苻坚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奉迎说:陛下亲征,东晋如不投降只有彻底灭亡,现在正是灭晋千载难逢的良机。冠军将军慕容垂(鲜卑族)等人心怀复国的异志,也在会后鼓励苻坚出兵,推波助澜。但是前秦的多数大臣对此却持有反对的意见。尚书左仆射权翼认为,东晋虽然弱小,但是君臣和睦、上下团结,这时尚不是进攻它的时机。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晋拥有长江天险,又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进攻不易取胜。他们都希望苻坚能够暂时按兵不动,发展生产,整训部队,等待东晋方面出现间隙后,再乘机攻伐。但苻坚却骄狂地声称:“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也完全可以阻断长江水流,东晋方面还有什么天险可以凭恃的呢?”苻坚见群臣反对他的攻晋决策,便结束朝议,退而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决断大计。苻融此人智勇双全,深得苻坚的信任。但这时他也不同意出兵,认为攻晋有三大困难:人心不顺;东晋内部团结,无隙可乘;前秦连年征战,军队疲惫,百姓厌战。建议苻坚放弃马上攻晋的计划。同时苻融也清醒地看到前秦表面强盛的背后,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烈尖锐。他向苻坚指出:如今鲜卑、羌、羯等族的人,对氐有灭国之深仇,他们正遍布于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一旦变乱发生于心腹地区,那时就追悔莫及了。为了说服苻坚,苻融还把苻坚所最为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对攻晋的临终嘱咐抬了出来,可是苻坚都听不进去,固执地认为,以强击弱,犹“疾风之扫秋叶”,垂危的东晋政权可以迅速消灭。


淝水之战
为了劝阻苻坚南下攻晋,前秦的众多大臣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他们针对苻坚信佛的特点,通过释道安进行劝说。道安规劝苻坚不要攻晋;如一定坚持攻晋,您苻坚也不必亲自出征,而宜坐镇洛阳,居中调度,进攻和诱降双管齐下,以争取胜利。苻坚的爱妃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都一再相劝,但是苻坚对这些依然置若罔闻,决意南下。苻坚下令平民每10人出兵1人,富豪人家20岁以下的从军子弟,凡强健勇敢的,都任命为禁卫军军官。并扬言说:“我们胜利了,可以用俘虏来的司马昌明(即晋孝武帝)做尚书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看情况,得胜还师指日可待,可提前替他们建好官邸。”志骄意满之态,溢于言表。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率步骑兵、羽林郎(禁卫军),共计近百万大军南下攻晋,同时,符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先派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军进驻项城,而苻融之先锋亦已抵口,并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丞相谢安 (320-385)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 “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恒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摆开了与前秦大军决战的态势。
同年十月十八日,苻融率领前秦军前锋攻占寿阳,生擒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尾随而来,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抵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乏绝,难以支撑,便写信请求谢石驰援,可是此信却被前秦军所截获。苻融及时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力单薄、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前秦军迅速开进,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便把大部队留在坎城,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符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对前秦军的嚣张气焰心存一定的惧意,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迅速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部阵严整,又望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对苻融说:“这是劲敌!怎能说他们是弱敌呢?”


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着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己方兵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但是苻坚却说: “只引兵略微后退,待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遂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势不妙,骑马飞驰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倒在地,被追上的晋军手起刀落,一命呜呼。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青冈(在今寿阳附近)。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兵追来,更没命地拔脚向北逃窜。是役,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仓皇逃至淮北。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西晋这个国家,它的建立是建立在篡夺的基础上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得国不正”。因为得国不正的皇帝,多半会比较“神经质”,搞出一些极端的防止别人篡夺他天下的措施,所以晋国也搞了这些措施。

他违背历史规律,部分恢复了先秦的分封制,分封制下必然导致权力系统的崩溃。同时司马家族还特别害怕别的家族掌握了他们的天下,于是提倡近亲结婚,也就是司马家族的人娶司马家族的人,所以你看看司马家族从司马炎之后就没几个正常的皇帝——近亲结婚虽然能够保证血统纯正,但是没法保证智商在线,“何不食肉糜”这位“大神”就出现在晋朝。

所以这样一系列的操作之下,晋朝很快就被攻破,发生了历史悲歌的“衣冠南渡”,然后在各个世家大族的带领下,重新建立了东晋。东晋的建立,主要是世家大族的扶持之下建立起来的,而这当中最厉害的两个世家一个是王家,一个是谢家。正所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什么以前的燕子只飞到王家和谢家两家去呢?就因为他们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两个家族。

而淝水之战,就是当时东晋的谢家主持的一场对北方前秦发动的反击战。

前秦苻坚,是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首领,由于他特别重视吸收汉族知识分子,比如像王猛这样的足智多谋的汉族士人,所以他比起其他落后的游牧部落实力发展的要快很多,于是他吞并了北方其他的游牧部落建立的国家,并且远征西域,领土面积空前扩大,这也大大助长了苻坚的野心。

苻坚一直想要南征东晋,不过当时王猛强烈阻止苻坚。王猛认为,天命仍然在东晋,另外前秦虽然名义上统一了北方,但是实际上北方的政治模式还是落后的部落模式,部队都被一个个部落首领把持,前秦真正的核心力量并不是很强。

苻坚当时觉得特别生气,我前秦已经这么强大了,为什么我最信任的军师王猛却觉得自己打不过南边的东晋小朝廷呢?他说,我现在拥兵百万,把我的部队的马鞭投到长江里面,长江的水都会断流,为什么不能征服东晋呢?

王猛死后,苻坚调集各部落军队,加起来有八十万人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规模的军事调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八十万是什么概念呢?光是他们每天的吃喝拉撒,至少得有几百万人为他们提供补给、粮草。

而实际上,前秦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当时的北方大多数农田都被毁掉变成牧场,他们的粮食并没有那么丰盛。也就是说,即使这场战争前秦打赢了,可能最后面临的还是亡国——因为他的部下会因为粮食而打起来,刮地三尺也找不着长期供应八十万青壮的粮食。

而这八十万部队的实际状况是什么样子呢?

可能在你的想象当中,他这八十万好像以前的志愿军打朝鲜战争一样,雄赳赳跨过长江。而实际上,因北方游牧民族的技术落后,他们并不能为这八十万部队提供足量的铁器作为兵器,有的运气好拿到一根铁棍,这都算是贵族了,绝大多数既没有像样的铠甲,也没有像样的兵器。

还有当时的北方军队会有很多仆从军,这些仆从军大部分是没有地位的小部落和一些穿的跟叫花子差不多的汉人,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任何杀伤力,派到战场上去,就是当炮灰的。他们也没有任何纪律感和荣誉感,之所以来战场,只是因为如果不来马上就会死,来了会死的稍微慢一点。

相反,东晋这边是什么情况呢?

东晋只出动了八万北府军。但是这八万北府军是很有特点的。


首先,这八万大军都是与前秦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们都是从北方逃难来到东晋的,家人绝大部分死在前秦的土地上,他们每个人都与前秦有着深仇大恨。所以作战的时候每个人都奋不顾身,想要跟敌人决一死战。

其次,这八万大军都是精兵。能够从北方重重围追堵截当中跑到南方来,他们必须是青壮,而且多半是青壮当中最强壮、最果断、最勇敢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东晋虽然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但是由于它有系统的农耕系统,东晋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他们为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武装部队,在北府军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装备齐全,训练有序。

所以一看这两只军队质量的对比,我们对于苻坚的失败,也就有了一定的理解,苻坚虽然兵力接近百万,但是真正能打的兵力,可能也就是十万二十万的样子。

兵法曰:兵在精而不在多。

没文化的苻坚一位自己带的人多就能打胜仗,却不晓得,有时候人多了不仅仅没有优势,而且还有很大的劣势,这一点很快就在战争当中体现出来。

苻坚与北府军对垒。北府军和前秦在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接触战各有胜负之后,在肥水拉开了大战的序幕。由于苻坚紧靠肥水西岸边布阵,北府军没法渡河。于是北府军将领谢玄就说:“你们百万大军摆在这里,难道还害怕被我渡河打败你们吗?不如你们后退一步,让我们几万人渡过河水来与你们决一死战,这样才是真正勇敢的英雄!”

苻坚考虑到他说得没错,而且一旦北府军渡河,他就可以按照兵法上说的“半渡而击之”,把北府军消灭在河水当中,所以痛快的答应了谢玄的邀请。苻坚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命令一下子就让外强中干的前秦百万大军溃败!

苻坚发布命令,让百万大军往后撤退。当时没有电话、手机,传达命令要靠人到处去喊,一百万大军,要把消息传遍可能都需要个把小时吧!而且苻坚的部队,绝大多数是不同的领主自己带着自己的人,并不是成建制的、有序的方队,所以绝大部分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苻坚说了什么,只知道大军在莫名其妙的后撤。

这时候躲在苻坚部队里的晋军奸细一起大喊:“前秦败了!前秦败了!”

如果这是一支训练有些的军队,也许有人敢这么大喊会被军官一箭射死,然而这支军队绝大部分都是各领主的私兵,有的还是完全没有战斗意志的仆从军,他们想着的都是如何在这场战斗当中把性命留下来。现在前秦军队后撤,有人大喊“前秦败了”,不管是真是假,大家先借这个借口跑了了事。

于是一人跑带起了万人跑,万人跑带起了百万人的大赛跑。那边北府军赶紧渡过河在后面追杀,这样一场战争,最后就变成了赛跑比赛,前秦在前面作死地跑,北府军在后面作死的追,苻坚大败。只把当时的前秦余部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从此,前秦灭亡,各大部落在前期的基础上又一次建立起许多新的国家。

所以苻坚为什么败得这么惨呢?表面上看是他不该答应谢玄放他们过来,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前秦的综合国力并没有那么强,他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并没有统一北方的人心,也没有真正地把北方的经济实力提起来。所以他的军队战斗力根本比不上东晋,他的国家的持续输出能力也远不如东晋。所以政治上的落后导致苻坚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

用古人的话说,这叫做: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方面是因为前秦统治非常腐朽,而且社会矛盾非常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军队内部将领之间猜忌不断,非常不团结。

因为这百万大军其实实力很差,百分之八十都不太能打,人多也没有占到什么优势,被对方的精锐部队一打,败得惨不忍睹。

首先前秦的军队是由各个领主来过来的,属于临时组建军队,缺乏凝聚力。另外东晋这边派出的都是精兵强将,军事实力比前秦强。

因为前秦的百万大军并不团结,里面各个部族都有,只要有一个部族军心溃散,其他的部族也会溃散,最终导致失败。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晋军在谢安的支持下,由其侄谢玄,谢石指挥抵御前秦苻坚的优势兵力。前秦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补给无法跟进,军心不稳,遭到攻击后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导致大败。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帝国大举攻晋,淝水大战爆发。前秦军举兵近百万,浩浩荡...

“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
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

淝水之战时前秦真的有百万雄狮吗?
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听了朱序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这段话也说明,当时由谢石指挥的东晋精锐“北府兵”(约10万)对付的只是(先期赶到淝水战场的)由...

淝水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历史影响
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

淝水之战再度分裂
苻坚统一北方后过于自大,忘记了王猛切勿进攻晋朝的遗言,一意孤行,举兵南征。结果,他引以为傲的百万雄兵在淝水之战中溃不成军,被八万晋军打得落荒而逃。此战之后,前秦实力大减,各族将领纷纷自立,刚刚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不听劝阻,执意南征苻坚勤理国政,任用贤能,用20年的时间使前秦强盛了起来,基本...

淝水之战旧址的历史故事
前秦主苻坚于太元八年(383),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号称百万,长驱南侵,欲问鼎江南,踏平东晋。晋相谢安,派出以谢玄、谢石为首的8万军队在淮南迎战。符坚派前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迅速挫其前锋。谢石采纳其计,于是派...

淝水之战
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

三大战役的淝水之战
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

淝水之战大败的君主是?
在“淝水之战”中战败的君主是 苻坚战役背景 前秦统一北方后,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战事主要在东线徐州一带和西线襄阳一带进行。379年前秦攻占东晋战略重镇襄阳,而进攻淮南的行动受阻,进攻江陵的军队也被击退。苻坚遂决定重新部署,全力发动对东晋的进攻。382年十月,召集群臣,提出亲率百万大军一举灭晋。臣...

求淝水之战的介绍
苻融及时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力单薄、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前秦军迅速开进,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便把大部队留在坎城,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并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军营阵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人密告了前秦军的情况,并建议谢石等人不要延误战机,坐待前秦百万大军全部抵达...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淝水之战,秦军大败的主要原因的? -
通魏贝友: 前秦投入淝水之战的兵力虽多,但兵力分散,真正到达前线的并不很多,加之前秦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并在不断发展.而东晋在大敌压境之际,君臣上下,精诚团结,民众支持,将士用命.特别是北府兵大都由北方侨人组成,有较强的战斗力.故双方的实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前秦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骄傲轻敌,临阵退兵,指挥失误.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
通魏贝友:[选项] A. 前秦战斗力弱 B. 前秦战线太长 C. 前秦不习水战 D. 前秦不得人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
通魏贝友:[答案] 前秦之所以败,有这么几个方面:1.前秦是个各个民族融合起来的国家,人心不齐,如果胜利,大家可以都拥护你,可是一旦失败,那就是墙倒众人推了.2.前秦当时主力还没有到,当时记载前秦只有符坚带领先锋骑兵部队来到了战场,...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从政治、地理、历史角度说说百万秦兵为什么败于“淝水之战” -
通魏贝友: 政治:政权不稳,军心不齐.地理: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历史:民族矛盾,人心不顺.自己总结的,拒绝抄袭.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从政治,地理,历史角度说说百万秦军为什么败于”淝水之战”? -
通魏贝友: 从政治的角度说,前秦统治集团内部对灭晋的决策意见多有分歧.冠军将军慕容垂(鲜卑族)等人心怀异志,人心不顺.东晋则内部团结,秦连年征战,百姓厌战.同时前秦表面强盛的背后,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烈尖锐.鲜卑、羌、羯等族的人,对氐有灭国之深仇,当时他们遍布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一旦变乱发生于心腹地区,后果不堪设想. 从地理角度,前侵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天气和地理环境.相反,晋军则适应气候条件,熟悉地理形势.同时,秦军人多,晋军人少,符坚并没有把握淝水优势,堵住渡口,让晋军无法登陆.而是采用引兵略为后退,再用精锐骑兵冲杀的方法使得晋军有机可乘.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简答题 苻坚为什么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 -
通魏贝友:[答案]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从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从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前秦方面:(1)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决策者的意见不统一.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请问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缘由是甚么?
通魏贝友: 苻坚才统1军心不稳,宁外就是太轻敌和遇到的对手谢石谢玄太利害.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淝水之战秦军战败是因为民族矛盾? -
通魏贝友: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当时南下伐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北方刚刚统一,人心不稳,刚刚被征服的各民族都不甘于臣服,氐族的统治地位还不牢固.所以,王猛,苻坚赖以成其霸业的...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淝水之战秦国失败的原因 -
通魏贝友: 前秦,不是秦国 我觉得失败原因有几条,如下: 1、主帅苻坚刚愎自用; 2、战线拉得太长,首尾不能自顾; 3、轻敌,退出水岸线,给晋兵有上岸余地; 4、北方兵将水土不服,多生病; 5、不能有效的控制手下,而让朱序为内应,增加兵败后的慌乱; 6、即已败,不思挽救,只顾逃命,若稳住阵脚,以先秦之兵力,完全还可以与幕府兵一战.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5882424631: 淝水之战中秦国失败的原因 -
通魏贝友: 追问: 为什么秦军战败后会自相蹈籍而死 回答: 东晋太元八年( 383 ),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晋.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