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究“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写志怪小说?

作者&投稿:漆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对鬼神又是什么态度?~

《论语·述而》有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但这个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因为《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
《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让我们来共同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的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句子出自《论语.述而篇》,自出世起,就一直不断流传颂扬,千百年来,人们已经默认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断句模式,谁都觉得没毛病,可是近年来,它又出现了新解,被人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只是标点符号的改变,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标点一动,句意全改。

一、旧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的事。这个解法似乎在大家的心里根深蒂固,我们的教科书《中国教育史》也解释为这样,所以我们思维定性了,觉得书本就都是对的。大家都晓得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偏重社会人事,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从来都不相信鬼神之说,一直对盛行的怪力乱神的说法一直抱有排斥的态度。但是他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有人说这是因为孔子是坚定的理性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鬼神之说,要远离这些事,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完全可以行的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有一部分人说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是因为孔子对鬼神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冲撞了他们,要有所保留的态度看这些事。不语怪力乱神,不是不说的意思,似乎这个句子又有了争议性。

二、新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光明日报》曾发表了徐振贵教授《“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认为《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一章“子不语怪力乱神”应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这个解法与前面的两章及后面的一章连在一起理解,把“子不语怪力乱神”仅仅当作对孔子说话情景的描述,完全可以说的通。如果翻译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上下文直接对不上。原文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说话情景的描述似乎合适的多。这一说法一出现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三、我们该怎样对待
其实我一直是持旧解的,因为课本上这样说,老师这样说,同学们这样说,我也一直觉得这样的断句和意思都是正确的,直到某一天看到了网上的新解,惊掉了我的下巴,毕竟似乎从哪方面,怎么看,它都感觉是对的。当你一直深信坚持的某个东西有一天被人全盘推翻,这感觉还是蛮刺激的,况且它还是如此的无懈可击。但是我想说,无论哪一种,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在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旧的东西被推翻,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理性地对待这个信息时代。

《论语》中有一个小章节,可以算是整部书最短的章节了,只有七个字“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那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也是信奉鬼神自然崇拜的年代。从考古学家发现的那个时期出土的各种 祭祀用的大型器具什么的就能看出来。在这样环境下孔子尚能教育弟子,不说怪诞悖乱鬼神的话,也不做怪力乱神的事,更不神话自己。他的观点:越是多“怪力乱神”社会越是落后,儒家不能把社会引向愚昧落后中去,所以后来的《四书五经》没有一点“怪力乱神”。

而在《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段意思是很好懂的,是孔子晚年对学术与为人的总结性话语。孔子把五十岁这一年称为知“天命”之年。这对一向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首先我们就来看看,这里孔子的“天命”指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论语》里,孔子两次提到“天命”,并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养结合在一起。许多人会认为“天命”表示上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其实孔子说的天命不是迷信。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生在某一国某一地,生身是男是女,这些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的,就是天命。我们生而为人,这也是天命。我们生在怎样的家庭里,有怎样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也是天命。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认知和认同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同时,我们还得尽相应的责任,这就是天命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丰富的含义。就是要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负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所以,孔子的“知天命”,不是指“知晓”、,更是“认知”“履行”的意思。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孔子为什么把上述这些称为“天命“
孔子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初读《周易》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易经》并没有什么大的印象只是说:“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 年轻时孔子对《易经》的评价并不高,觉得其就是一本“算命 ”的书,对它更多的兴趣主要 在”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
然而于孔子而言,其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当时各国对于孔子的信任程度有限,且政治局势非常复杂,于是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到处碰壁,孔子对于自己的到处碰壁也是感到无奈又无力改变,这换谁心理都有点接受不了,更何况一个儒学大家。
在经历50年起落沉浮的沉淀后,孔子与五十岁这一年再一次仔细研读《周易》后感慨,原来这本书不是讲“算命 ”的而是讲天地万物自然变化规律、法则的。
懂得、了解并且能运用这种变化规律了就是知其“天命”,知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而知其天命后并代表就要无所作为、听天由命 ,相反正因为知道了自己天命何为,才增加了自己处世的热情 ,知道自己任务在哪里,所做一切都是有的放矢,所经历的艰辛困惑也人是积累一些人生经验,更能懂得“天命”通俗点讲就是;人到了这个年岁,我们终于参透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初步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成败得失应该了然于胸,不去怨天尤人,不会自我堕废,保持一种通透的眼光,见山是山看水是水。
于是孔子便把读懂《周易》的五十岁这一年称为知“天命”之年。

因为当时人们很喜欢听鬼故事,而且在当时鬼神志怪有市场。尤其是在很多文人眼中比《论语》更久远的《尚书》和《诗经》之中都有鬼神的言论,更有一些人认为,孔子只是说自己不说,而不是不信,因此当时文人有很多写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于魏晋时期,并且在当时的社会中,志怪小说十分流行。志怪小说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魏晋时期,各大宗教盛行的年代,志怪小说也开始受人追捧。鲁迅先生就曾经表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之所以会兴起,与当时民间的巫风、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即使有人说鬼神不存在,但是世界上不能解释的问题太多,人们就喜欢用鬼神之言来解释问题,渐渐地人们就喜欢观看一些与志怪相关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文人写志怪呢?最开始的志怪之言可以追溯到《尚书》和《诗经》之时,那是的人们已经开始用志怪解释不能理解的问题,知道后来法家排斥鬼神之论,而孔子也提出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后来不少鬼神之言来自道教和佛教。但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有文人认为孔子并不是不信鬼神,而是保持不说的态度,再加上民间对志怪小说的追捧,因此很多文人也开始写一些志怪小说,最有名的就是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录》和清代才子袁枚《子不语》,由此可见志怪小说是多么的流行。

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到底信不信鬼神,也就孔子自己清楚了。



很多写志怪小说的作者都是在官场上不得道,不能发挥自己的实力,所以才会把期望寄托在鬼怪身上。

儒家讲究“不语怪力乱神”,还有那么多文人写志怪小说是因为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可感的叙事模式,可以表达当时的社会情况。

因为在当时有许多的人都非常喜欢听鬼故事,写志怪小说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

跟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有关系,一个是市场的需要,还有就是文人内心深处通过这个小说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子不语,怪力乱神 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不说话了,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 ]《论语·述而》。原句:子不语怪、力、乱、神。释义: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不语怪力乱神的意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1、“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般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论语·述而》,而《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因此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孔子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

子不语怪力乱神什么意思
意思:不以正道在心要为鬼神所制。读音: zǐ bù yǔ guài lì luàn shén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引用:茅盾《子夜》一:“他( 吴老太爷 )只好让他们(子女)从他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 云飞 轮船,终于又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佛家的断妄念是一个道理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

儒家讲究“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写志怪小说?
最开始的志怪之言可以追溯到《尚书》和《诗经》之时,那是的人们已经开始用志怪解释不能理解的问题,知道后来法家排斥鬼神之论,而孔子也提出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后来不少鬼神之言来自道教和佛教。但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有文人认为孔子并不是不信鬼神,而是保持不说的态度,再加上民间对...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啊?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意思是: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出处:《论语》有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朱熹曰:“祷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整句,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

“不语怪力乱神”出处是哪里?
怪力乱神,汉语成语。是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出自《论语》春秋之世,西周以来的一系列古法、礼仪都被打破,整个华夏大地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在那些想参与争霸的诸侯当中,很多人为了证明天子君权的旁落,为了证明自己的霸业,经常搞出些怪异之事,并崇尚武力争霸,许多诸侯国出现大量的叛乱、...

子不语怪力乱神什么意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一句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其中,“子”指的是孔子,“不语”指的是不言语,“怪力乱神”则表示力量异常、神秘莫测。整句成语的意思是指孔子默默无言却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和智慧。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默默耕耘、低调行事却拥有非凡才能的情况,强调重实际行动胜过空谈和虚浮...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孔子为什么不说怪力乱神?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还要去祭祀? -
望湛乳酸: 祭祀是对天、地、祖宗 不属于“怪、力、乱、神” 儒家思想中“天地”是自然、是道法、祭祀是敬畏.祭祀祖宗是孝道体现、是感恩.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众多的自然事件,以当时的学术水平无法理解、无法解释.但是又与儒家学术原理背道而驰. 加上儒家学说产生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搁置争议”显然是最理性的做法.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儒家为何说“子不语乱神怪力”,是不是因为他没能力说才这么说? -
望湛乳酸: 孔子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一类事情.指用以指不谈怪异一类的事情 跟能力有什么关系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孔子有哪三不语子不语怪力乱神,还有什么?为什么他不语? -
望湛乳酸:[答案] 这个问题请允许我用两种解释来说第一种传统的观点,子不语怪力乱神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理论的可以从孔子思想中的“敬鬼神而远之”,也就是说对鬼神可以心怀敬畏,但是自己不去迷信(大致理解).就...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子不语,怪力乱神 什么意思
望湛乳酸: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可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子不语怪力乱神 -
望湛乳酸: 孔子不谈不是不懂,而是怕弟子生外心.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佛家的断妄念是一个道理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术,是要道人们明白道术神通终究只是悟道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沉迷.佛家也有这样的思想,佛祖曾经说过,追求神通的人不是我的弟子. 三教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后来传承过程中因为人的原因而变化了而已.但其中的精髓其实是一致的.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
望湛乳酸: 孔子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佛家的断妄念是一个道理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术,是要道人们明白道术神通终究只是悟道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沉迷.佛家也有这样的思想,佛祖曾经说过,追求神通的人不是我的弟子. 三教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后来传承过程中因为人的原因而变化了而已.但其中的精髓其实是一致的.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中庸》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以承祭祀……” 《论语.述而》又言“子不语怪力乱 -
望湛乳酸: 这里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说孔子完全不说.你说到鬼神,那么单看鬼神,孔子讲要敬而远之.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而且,正如后来朱熹揣测的,“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孔子的一套东西是很入世的,对于鬼神,也是着重于其对人的约束,以实现社会秩序.所以《中庸》里他会说那样的话,所以《论语》里他会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子不语后面是什么 -
望湛乳酸: 怪力乱神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既然在中国儒家文化遵循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在儒家文化统治地位的历史上山海经何以保存? -
望湛乳酸: 儒家学说并没有排斥其他其他学说,更多地表现在和其他学说的共存及相互融合上.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也是建立在“未知生,焉知死”上的,即我不懂的我不乱说,人家怎么说我不管.儒家在后期的发展不断与其他学派融合,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主张的“天人合一”,就是融入了很多其他学派的观点.因此,儒家并不排斥诸如《山海经》一类的经典.

乌兰察布市15077564341: 《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经典? -
望湛乳酸: 周易本来世不属于儒家经典的,只不过是因为孔子称赞了《周易》之后才被奉为儒家经典.另外还有两本易经,不过汉后不知所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