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主要写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作者&投稿:五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水调歌头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一: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旷达乐观的情绪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最终选择了入世 “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忧伤,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

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实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步,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借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苏轼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浓矣。

其词咏月,关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即月光绕过朱阁,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其明写月,暗写人,颇含怨恼之意。“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有致,看似赏月,问月,实为怀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这种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陈出新,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浓,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其次,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赋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苏轼中秋词的哲学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咏月的篇章随处可见,人们对月抒情、托月言志。月亮----这个遥远 而神秘,皎洁而又充满变幻的天体,留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思,以致各种咏月题材的诗词灿若繁星。然而,到了宋代,苏轼的中秋词一出,以前所有的咏月作品似乎在一夜之间废尽风流。蓦然回首,我们发现浩瀚的咏月诗词中,惟有苏轼的中秋词像一轮明月,高悬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天空,所散发出的美的光晕与哲学意蕴,久久弥漫历代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品位与理性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以其巨匠的手笔,在中秋词开篇便提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问题。浅看似与李白“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句诗有承继关系,但是宇宙何时诞生,月亮、太阳和众多星辰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起落消长意味着什么,对于古人来说,几乎是一个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但始终无法解答的谜。可以说,从人第一次直腰仰望天空的时候起,月亮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永恒的魅力。“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屈原《天问》里的困惑之声萦绕在后世人们的心头,直至唐代张若虚还在苦苦地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问题。然而,这毕竟还是人类刚刚步入文明社会所发出的富有理性的疑问,而在那些蒙昧的尘烟笼罩着人们心灵的年代, 世界则完全被神话统治着。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在无比漫长的流变中, 不仅印证着远古时代人们的世界观,还深深地浸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地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月亮的隐现缺圆,是与整个人生密切相关的。

人类的认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总要对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应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正是人类的宇宙意识在宋人头脑中的必然反映。同时,由于月亮这一“原型”的纽带作用,更可以使欣赏者把苏轼的这首词同其前后时代的同类作品像网一样串结起来,从而将处于演变状态中的该类作品视为一个整体,以获得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文学体验,并因此而激起历代人们的“诗性智慧”,唤起人们对于神话式的思维,将人们引入那片无限深远又无限灿烂的历史时空,唤醒人们沉淀已久的那种极其广博极其深厚的情感。

关于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以往的审美实践已证明:如果看不到时作者在美的创造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复杂、隐曲而又深邃的关系,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首因为尽人皆知而似乎已通俗易懂的词的深层结构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如果放到整个月亮的神话传说系统中去分析的话,分明是在向神仙们遥问。因为月中惟其有了他们,才会有宫阙与时光的流逝。实际上“今夕”是指地上作者所处的时刻-----丙辰中秋;因人间正值佳节而关心月中的时令,实质上表达的乃是作者对月神的深深关切之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几句,许多人皆认为表达了苏轼抛却出世之念,转而热爱人间的思想感情。故“何似”都理解为“哪里像”的意思,即在清冷的月宫里起舞,哪如在人间好呢?然而这样的解释既不符合月亮这个原型与人类情感的关系,也不符合中秋词情感的整个走向。这里,应将它理解为“何等像”、“多么像”的意思。对于月中的神来说,月宫是寂寞清冷的;对于地上的人来说,世界也是残酷无情的。因此,虽然作者渴望能获得永恒的生命与自由,但是他又痛切地感到天上人间是一样的。而此处起舞者是作飞升之想的词人还是自己心目中的神仙,作者并没有点明,这就更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天上人间时空相接的感觉,从而使词意更显朦胧与悠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月亮的三个动作实质上已由作者将月与人的关系在不经意间推移到人与月的关系上去了。那些失意而又苦闷的心灵,不正在苏轼饮酒达旦的时候于一间间朱阁里、一扇扇绮户后对着月亮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吗?可见苏轼的痛苦显然不是一种个人情绪,而是能在一切人心中找到的那种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情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粗看似乎月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情感上的张力,但若是仔细品味,便会发觉这乃是作者既悲天同时又悯人的一种大痛苦与大悲哀的矛盾折射。月亮,作为一个原型,由于一系列的神话传说,早已与人们的感受情生活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关系。它的圆缺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早已不单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潮汐起伏涨落的情感复合体。按照常理,月圆的时候人也应该是团圆的,欢乐的,然而事与愿违,这无疑会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一种强列的反差,令他们更加痛苦不堪。此句词正是作者这种痛苦达到极至时对月亮的一种怀疑。但是,这怀疑本身就包含着确切的肯定,月圆而人不圆,不论对月还是对人来说,实际上都是孤零清冷的。应当指出的是,这首词因为写于中秋时节,是作者寄给其胞弟的,所以从表层上看,所表现出的是离别之痛。但我们透过这种简单的常见的离别之情,却分明可以看出这只不过是作者以人生种种痛苦之一的离别之苦,来抒发他对整个人生浑然不解的大悲大苦。

人们愿意看到月圆,盼望团聚,其实质乃是他们渴望美满的生活,追求完美的人生这种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对高远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热切追求之心。但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困难和坎坷;生活的道路也总是充斥着各种忧患与无常,他们对尽善尽美和理想的渴求越笃诚,在现实中所感到的悲哀和寂寞也就越博大,越深刻。这是一对无法摆脱又无法控制的永恒的大矛盾,所以它往往能在历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的作品中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与困惑,人们必然力求解脱。因此,宗教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闭了。道教为那些失支了进取勇气的人们恢复了心理平衡;佛教则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人们建立了彼岸与天堂。即使正统的儒教信徒们也不能不以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功成身退等亦进亦退的政治策略作为立身的理想准则。

苏轼这首词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所达到的意境不仅跨越了宗教的虚无,而且还超过了前代儒家士大夫们的认知水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人类这种巨大的痛苦面前,苏轼此时并没有回避、逃脱和自我欺骗,也没有因为这种痛苦与困惑而在人生路途上欲进不能、欲罢不忍。在800多年前的那个清冷寂静的夜晚,他通过对月亮同时也是对自己对人生的苦苦思索,在宇宙现象的直接启发下,终于顿悟了。当他把人生放在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之中,看成是宇宙的一部分,从而超越自身来思索人类的这种痛苦的时候,那颗烦躁而充满忧郁的心宁静了,释然了。他懂得了:不完善、不美满并非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宇宙中的一种极其自然的普遍规律。宇宙本身就是不完善的,作为宇宙一部分,人类的痛苦不正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吗?他的这种把个人与宇宙融为一体,把人生意识和宇宙意识统一起来的对人类命运所做出的解释,使得整个不可理解的世界的沉重感一下子减轻了。这是苏轼为自己找到的解脱,也是宋人为后代们找到的解脱,同时,也是人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自身找到的最高哲学意义上的解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词意,若是孤立地从表层上解读,也感觉不到它的奇特与创意,前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晃端礼《绿头鸭》“人纵健,清樽素月,长愿相随”等作品都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但是,由于这些作品在整体意境上都没有达到苏词的高度,故相似的语句在不同作品中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苏轼整首词意境的深远与博大,也使得这最后一句得到了新的升华。这里的“人”已不是个人感情范围内的“人”;这里所表达的心愿应该是对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整个人类的一种美好祝福和宽慰。而“千里”作为空间距离,也绝非仅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中还包含着人与月之间的距离。这句词既是对人的一种祝愿,也是对月亮的一种祝愿,是人月两婵娟的一种感情。在诗人看来,人与月一样,都是同一宇宙时空中的客观存在,月亮不但具有生命和情感,而且它的生命和情感的结构与人类是相同的。这种人与月之间长相知、不离分的美好愿望,乃是把宇宙万物看作一体的对世界直观把握的结果,它体现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最富有特色的审美方式和审美理想,这也是苏轼中秋词如历史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古往今来的无数中国人心灵世界的真正原因。
(作者:湖北 张海平)

豪放!被排斥不被重用又不愿平凡的心态!

希望人人平安的感情


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内容是什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的全诗内容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苏轼《水调歌头》全文及解释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小调歌头·明月几时》的全文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

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

苏轼生平(结合其作品)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行香子·过七里滩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

水调歌头结构和主题 别给我发网站和一大堆的
入宋,始演变新腔,而成今调。当时最为通行,词人填者极多。吴梦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为本调异名。至所谓“歌头”者,乃首...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

调歌头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个字以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苏轼有什么作品?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见其文,为之汗出,欲让他一头地。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苏轼艺术成就、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文,苏轼是八大家之一,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是不同于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道并重的文学观。其文章,文思泉涌...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
邴浩曼宁:[答案]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邴浩曼宁: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主要写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
邴浩曼宁:[答案] 旷达乐观的情绪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苏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邴浩曼宁:[答案] 旷达乐观的情绪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全词运用形象的... 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

温县19455728895: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邴浩曼宁:[答案] 作者因政治失意以及和其弟苏澈的离别,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阔达的胸襟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邴浩曼宁: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温县19455728895: 苏轼在水调歌头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
邴浩曼宁:[答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上阕和下阕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
邴浩曼宁:[答案] 上阕主要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下阕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温县19455728895: 水调歌头·主要写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
邴浩曼宁: 旷达乐观的情绪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温县19455728895: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怎样的思想 -
邴浩曼宁: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