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啥意思

作者&投稿:施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什么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意思是: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出处】:唐代·韩愈《马说》
【原文】:
马说
韩愈 〔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只”,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即使。
能:本领。
足:足够。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意思是:“世上有识别马的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一直都存在着的,但是伯乐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
伯乐相马
一、读音:[bó lè xiàng mǎ]
二、出处:
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释义: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别具慧眼
读音:bié jù huì yǎn
出处:
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释义:
“近来另具一只眼睛,要踏唐人最上面关。”
慧:聪明,有才智。
指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二、知人善任
读音:zhī rén shàn rèn
出处:
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译文:“大概在高祖,其兴起的原因有五:一是帝尧的功德裔,二是体格多奇异,三是北齐神武帝有征兆,四是宽厚英明,仁恕,五是知人善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乐相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意思是:千里马是有很多的,但认得千里马的人却很少。更深层的意思是,能人异士治国良臣很多,但有眼力能够赏识的人却很少。

出自韩愈的文章《马说》,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识马之道,其实说是君主的任臣之理,以马的处境来比喻有才华的人的处境。

详细解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意思是:千里马是有很多的,但认得千里马的人却很少。更深层的意思是,能人异士治国良臣很多,但有眼力能够赏识他们的人却很少。

出自韩愈的文章《马说》,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识马之道,其实说是君主的任臣之理,以马的处境来比喻有才华的人的处境。

资料补充:《马说》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您好,首先很高兴为您解答。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马说》。《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全文语言简练,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总结:

《马说》作者从侧面教导我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气馁,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只要相信自己、不断努力,我们会离成功更近一步,也许会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为我们现代人所用。 
所谓千里马,顾名思义,即拥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伯乐,就是能够驾驭千里马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音”。 
纵览古今,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又有多少匹“千里马”与其伯乐有幸相遇相知相惜。远一点的,像那刘备三顾茅庐,屈尊降贵,只为博得诸葛亮这一稀世之才;武则天未做皇帝之前,曾乔装改扮,巧言令色,用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顽固不化的神探狄仁杰;唐太宗李世民不因魏征是前太子幕僚而杀害与他,反而秉着惜才的态度委以重用;近一点的,乾隆帝不因纪昀是一介布衣而看不起他,同样唯才是用,委以《四库全书》总攥官的重任,命其编修此书。。。 
古往今来,君王懂得惜才的例子真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不正是千里马与伯乐相辅相成,相知相惜的最好体现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这个社会,人才济济,所谓人才,比比皆是。但是,往往能够真正穿破重重阻碍,懂得运用智慧的双眼发现这些“千里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曾与千千万万匹“千里马”擦肩而过,但是,不懂珍惜如我们,只能遗憾地与其错过,剩下的,只是回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犹豫呢?,让我们的双眼更明亮些,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千里马吧!

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优秀的人才常常存在,但能够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的人并不常见。

这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传说。相传,伯乐是一位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人。千里马指的是非常出色的马匹,具有卓越的品质和潜力。然而,伯乐并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够出现,而千里马却可能随时出现。因此,这句成语强调了优秀人才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难度。

这句成语也常用来比喻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过程。它意味着优秀的人才可能随时出现,但要找到并培养他们需要有眼光和能力的人。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并善于发现身边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强调了人才的价值和重要性。

总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成语强调了优秀人才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难度。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并善于发现身边的优秀人才,并意味着发现和培养人才需要有眼光和能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一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嗯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自行干里的能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炫弦断有谁听中的...
伯乐相马 曲高和寡

与道同行,以求先行
伯乐和干里马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解读:世界上先有了人,才有了人能做好的事情。世界上该做好的事情一直都有,能做好事情的人却不是天生常有。原文: 故虽有名马,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橱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解读:所以有些本该做好的事情,却让有些人...

伯乐和千里马如何合二为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干里马的关系作文600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无可否认,作者此时所阐述的是识别人才的人和人才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他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总一前一后出现,而且识别人才的人(伯乐)对于人才又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一个时代的“伯乐”稀少时,那么“...

千里马作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的悲哀 韩愈以为千里马是为伯乐而生,没有伯乐也就没有所谓的千里马。但,偏偏没有伯乐的地方诞生了千里马。 小学时便被开除了爱迪生,没有了学堂的教导,早早地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在好奇心...

先有伯乐再有干里马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现有伯乐才有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意思是,先有伯乐再有的千里马。因为,即使有了千里马,但是如果没有伯乐的话,谁又知道那是千里马呢。寓意和世界到处都有美的地方,只是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是一样的。2.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论据 答:现在来说,伯乐...

干里马是什么意思
干里马是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古代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出自唐·韩愈《马说》。历来人们大多认为,千里马泛指一般好马。所谓“千里”只是个虚数。然而古代人却在古籍文献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千里马实实在在跑出千里距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有真正的伯乐,才会发现千 里马,也只有是名副其实的千里马,才会在群马中突现出来,被伯乐发现。但“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银州区17095116710: 千里马常有而佰乐不常有是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答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银州区17095116710: 如何理解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
侨标益比: 意思是:“世上有识别马的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一直都存在着的,但是伯乐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 伯乐相马 一、读音:[bó lè xiàng mǎ] 二、出处: 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银州区17095116710: 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 欣赏人才的人不常有,人才常有.

银州区17095116710: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这样的千里马是什么意思、伯乐又是指什么呢. -
侨标益比:[答案] 千里马是指有才学的人,伯乐是指能发现才学的人 也就是说人才常有,而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大多就是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银州区1709511671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 这个句话的意思就是千里马有很多,但是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多.用现代的话来说看是人才贼多,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滴人却不多,不是经常能遇到滴.

银州区17095116710: 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 意思是先有伯乐再有的千里马.因为即使有了千里马,但是如果没有伯乐的话,谁又知道那是千里马呢.寓意和世界到处都有美的地方,只是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是一样的.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银州区1709511671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千里马是指有才学的人,伯乐是指能发现才学的人.也就是说人才常有,而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大多就是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银州区1709511671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 原意是: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引申义:出色的人才很多,但能发现人才的人却很少.

银州区17095116710: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是什么意思? -
侨标益比: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会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银州区17095116710: 08期玄机一句话:请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侨标益比: 意思是人才很多,但识人才的人不多.祝你好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