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该怎么学?

作者&投稿:塞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学好文言虚词啊啊?~

一、学习虚词让教材尽其所用
  
  《语文新课标》规定了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教材的选编力求体现两者的统一。从工具性而言,教材的意义在于把知识贯穿于其中,离开教材,也就离开了学习的基石。文言文的学习更为突出。许多典型的篇章蕴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而且在教材中落实文言知识的学习,符合文言知识学习注重语境的学习规律。
  1.前后关照,逐个丰富。虚词的意义用法不会全见于一篇之中,有的篇章相对丰富一些、集中一些、典型一些。要培养学生知新温故的习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完善虚词的积累。例如“其”的代词用法,俯拾即是;但是表第一人称的用法,只在《游褒禅山记》的“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出现;“其”作语气助词,可以表各种语气,分别在“其(表反问)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反问)可怪也欤”、“其(表推测)皆出于此乎”(《师说》),“汝其(表期盼)勿悲”(《与妻书》)三篇不同篇目的文句中出现,如果缺少前后联系,无法全面落实“其”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学生往往是学了新的就丢了旧的,需要我们及时提醒,适时联系。做到前后关照,必须熟悉教材,独立的篇章才能结成“网络”,随时“点击”,为我所用。另外,18个虚词在教材中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循环巩固,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巧借经典,重点攻破。《劝学》中“而”的用法最为集中:“青取之于蓝,而(表转折)青于蓝”,“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已”,“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而(表因果)神明自得”,“锲而(表承接)舍之”。《鸿门宴》中“为”、“所”的用法相对集中:“旦日飨士卒,为(介词,替,给)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介词,被)所虏”,“且为(介词,对)之奈何”,“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呢)”;“若属皆且为所(表被动)虏”,“秋毫不敢有所近(所字结构)”,“所以(表原因)遣将守关者”。结合《鸿门宴》和《过秦论》可以落实“因”的基本用法:“因(趁机)击沛公于坐”,“项王即日因(于是,就)留沛公与饮”;“因(沿袭)遗策”,“因(趁着)利乘便”,“因(凭借)河为池”。在经典篇章,集中学习,时效明显。
  3.识记典型,简化理解。虚词某一用法出现的文句特别少,则可视之为典型,此句不记更待何句。“其”作语气助词的有关例句在目前的教材中寥寥无几,前面提到的例句堪称经典,也自然成为各类参考资料书的“常主”。另如“之”为提宾标志的,《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何厌之有”;“因”解为“趁机”的,《鸿门宴》中的“因击沛公于坐”;“而”作代词的,《项脊轩志》中的“而母立于兹”……抓住这些典型例句,强化理解,直截了当。
  
  二、重点做好特殊虚词的理解与学习
  
  在虚词的各类用法中,具有普遍与特殊之分,普遍常易于掌握;特殊常或成难点,或成辨析标志。例如“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为提宾标志的用法;“其”语气助词用法;“焉”兼词用法;“而”的代词“你”用法;“为”句末语气助词用法;“与”句末语气助词用法。重点理解识记特殊,既是完善积累的关键,又是减轻负担的良策。
  
  三、清楚考法使学习有所侧重
  
  各个虚词的特点不同,决定了考查的层面的不同,学习与复习都应该体现出特色,从不同的角度方法落实掌握。复杂的如“以”,有多个考查层面,(一)辨析介词和连词,(二)介词中要辨清解释,(三)连词中辨清关系。简单的如“而”“则”重在辨清关系,“于”“乃”重在理解识记常用义项。“且”通过组词,“暂且”、“姑且”、“并且”、“而且”、“尚且”、“况且”可以更好落实。复习时,从不同的层面入手,由单一到整合。做题时,审清考查层面,明确命题者意图。

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常用虚词,然后把他们的意思记住。理论有了就要多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多看含虚词的古文)

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 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
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 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
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
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
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 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着了。
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来了。
④喂!现在开会了。
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
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实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 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 慢——慢慢(的)
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
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一小串珠子”。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架次: 计算飞机架数次数的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计算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吨公里:是陆运的吨数、公里数的计算单位。三吨货物运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吨公里。
吨海里:是计算海运(水运)货物的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同吨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钟时间内,水在河床里流过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钟时间内流过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专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一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我语文极度烂`

但是我知道这种东西只有死记`


怎样学好高中文言文虚实词?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

怎样使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文言文虚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

文言文虚词用法技巧积累
2012-04-14 各种文言文虚词整理 9 2012-09-26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12 2011-01-30 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方法 2 2014-03-12 掌握文言虚词的技巧 27 2013-11-26 文言文所有虚词及其用法和例子 2012-04-04 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6 2015-07-14 对文言文学习积累的方法,50字 4 2014-...

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方法?
每一种虚词的用法都可以总结出规律,比如说·之···1、之后面如果是动词,前面是名词,构成主谓关系,肯定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之后面如果是名词,一般之就是结构助词,的;3、之后面如果是地点名词,之一般是动词,到···去;4、如果在宾语前置句或定语后置句中出现,肯定是宾语前置...

如何让文言文不再枯燥难学
对虚词的记忆和辨析,都不是靠一种方法就可以做到的,我们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综合运用各种的记忆和辨析方法,不断训练,那么,文言虚词将不再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而是可以掌控的。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2. 语文的文言文怎么这么难学呢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

求记十八个文言文中虚词的口诀!!
虚词词义的辨别是必须依据具体语言环境的,向你所列这十八个词,都是常见常用,如“之”和“以”用法好多,意义也各不同,口诀不太好搞,且实际应用起来也未必好用,建议你一个词一个词踏踏实实归纳这样好些。归纳的过程是复习的过程,归纳后再看看应该也就没问题了。语言学习还要重视语感,文言文阅读量上来了,解决虚词...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例句:吾于此处学习。(我在这里学习)5. 以 用法:作为连词或介词,表示手段、原因、结果等。例句:以礼待人。(用礼貌对待人)6. 而 用法:表示转折或衔接句子成分。例句: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不断练习)7. 其 用法:指示代词,表示所属关系。例句:言其不易也。(说他的话并不容易)8. 也...

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找
3. 文言文题怎么做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 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要肯去记忆,别害怕麻烦。 文言文是死知识,没有什么特别快的捷径。但在语文试卷里文言文绝对不是难点,下点功夫,任何人都能学好。 不要有为难情绪。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

文言文常见虚词
2.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

莲花县13644405309: 如何掌握好18个文言虚词? -
漳顺康复: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

莲花县13644405309: 文言虚词用法巧记怎么巧妙记住常见文言虚词18个的用法? -
漳顺康复:[答案]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莲花县13644405309: 文言文虚词 实词 宾语前置什么的 都弄不懂,怎么学啊? -
漳顺康复:[答案] 实词有具体的意义.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亦走也”的“走”是“跑”的意思.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如“之”“而”…… 宾语前置:一个句子中的宾语放到前面.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多用于疑...

莲花县13644405309: 怎么才能学好文言文中的虚词? -
漳顺康复: 虚词主要有“之”“其”“而” 之:1、代词2、结构助词,的3、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末语气词,凑足音节,不译(较少) 其:1、代词,他(她)2、代词,他的,他们的3、表推测语气,还是 而:1、表顺接2、表转折3、表并列4、表修饰 还有其他的,要读读多背.

莲花县13644405309: 如何学好文言文中的虚词? -
漳顺康复: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

莲花县13644405309: 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方法 -
漳顺康复: 每一种虚词的用法都可以总结出规律. 比如说:之···· 1、之后面如果是动词,前面是名词,构成主谓关系,肯定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之后面如果是名词,一般之就是结构助词,的; 3、之后面如果是地点名词,之一般是动词,到·····去; 4、如果在宾语前置句或定语后置句中出现,肯定是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 5、之作为代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判断. 其他的虚词也有写规律,练习多了,就可以总结出来了.

莲花县13644405309: 怎么学好语文文言文 虚词 一词多义 不知道怎么翻译 -
漳顺康复:[答案]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 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我平时的语文学习是很好的,不谦虚地说,一般是130分以上,但是我高考时语文成绩并不高...

莲花县13644405309: 怎样学好文言虚词 -
漳顺康复: 学了文言文,要将该记得记住,要善于总结,归纳之后要记住(只要将学过的记住就可以了.)!很管用的.我就是这样给学生总结的.

莲花县13644405309: 语文文言文词虚词怎么才能快速记好 -
漳顺康复: 文言虚词没有快速记忆法,更没有必要死记硬背.记住文言虚词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多读,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琢磨、体会其用法,一段时间以后,自然而然地会理解,甚至会使用. 死背的东西往往难以“对号入座”,弄不好会张冠李戴.如“而”作连词时,就有表示很多种不同关系的用法,假如考试题让考生回答它在某个句子中的用法,你将作何选择?如果平时多读几篇文言文,遇上这样的问题就能了若指掌. 假设,考试题有“黯然而逝”,教材中并没有.你审题发现,“逝”是动词,“黯然”是“逝”的状态,那么,“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起连接状语和动词的作用,表修饰. 用类似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的文言文知识,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莲花县13644405309: 如何巧记文言虚?如何巧记文言虚词
漳顺康复: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