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 梁衡 教案

作者&投稿:权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夏感(梁衡)文章讲解~

亲爱的楼主:
夏感》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修订后调入的新课文。梁衡的散文以描写精当见长,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这类文章的教学,容易产生两个弊端:要么是只注重景物情感等外部内容,在语言的形式特点上多下工夫;要么是抛开山川风物等具体内容,直奔主题去追求其“理性的光辉”。具体到《夏感》这篇文章,要避免上述不足,把“形象”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文章的结构来人手解读
 自古以来,炎炎夏日在文学的土地上总是平凡的,作家梁衡却对夏情有独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入了这篇文章。在《夏感》中,文章最后,作者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作者赞美夏季,并特别指出赞美的是黄金般的夏季。这里,“黄金”一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一把钥匙,理解了黄金一词,我们也就深度解读《夏感》这篇文章。
  在一般人眼里,黄金的色彩总是和收获的秋天联系起来的。而作者却用“黄金”一词来形容他眼中的夏季,这是不是不符合实际呢?
  其实,这就是文学,文学的眼光不是以客观景物特征的真实为唯一参照系,来表达作者自己生命独特感受的,有时为了强化感受的独特,它遵循的是作者心灵感受的真实。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贴近自己心灵所感受到的真实。
  一、夏季如黄金般珍贵
  首先,在作者眼里,他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但他把这种金黄的色彩理解为一种中性的颜色,他既没有春之冷色调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也没有秋之色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在作者眼里,中性的颜色是过度的颜色,是一种延展性色彩。中性的黄色,它既联系了春的希望,又承接着秋的丰收,既让春的希望继续变为现实,又让秋收的理想变得越来越近。正如文中所说,夏季它是一个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样的季节如金黄一般,这里,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高粱玉米,翻滚麦浪,这些可见的金黄的色彩之上,更体现在这个季节的重要性上,这个季节的重要如黄金般般珍贵。下文讲到,在这个季节的骨节眼上,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一个“挑”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棉苗悄悄地把麦子生命的重担接下来,继续迫不及待地生长。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一个“举”字让人联想到了高粱生长的争先恐后,生长的誓言惟恐来不及宣布的情景如在眼前。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一个“匍匐”,让人觉得那瓜秧已经脱离了生长的静态,那种成长的状态仿佛活脱脱地在我们眼前展现。这是一个如黄金般珍贵的季节。它们声声不息,在急促地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这样的夏季确实如黄金般珍贵。
  二、劳作如黄金般可贵
  夏天是急促的,夏天也是紧张的,他把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田间的农民挥着镰,弯着腰,流着汗,心里只想着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早起晚睡,还要一直忙到半夜。
  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劳作更多的是一种体力劳动的消耗与辛苦,但在文字中我们丝毫没感受到。因为这里劳作的繁忙在作者眼里,已经脱离了体力劳动的苦和累,作者在繁忙的劳作中,更多透入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的感情。在夏季这样特有的繁忙劳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们勤劳的品质中如黄金般可贵。他们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劳作,劳作出了塌实朴实,也劳作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所以在文中我们看到: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虽然劳作已经很辛苦了,但在作者眼里,正是由于他对夏的喜爱和对赞美之情,所以那么繁忙的劳作也显得诗情画意,充满情趣了,劳作的辛苦在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成了一种生命自身的需要。这种劳作确实如黄金般可贵。
  三、生命如黄金般宝贵
  夏季不仅是紧张急促,还是热烈的。金黄的大地,金黄的麦浪,而且翻滚,扑打着。热风浮动也如金黄的麦浪一样铺面而来。可以说,在作者眼里,用金黄色彩来书写夏的感受,已经不仅仅限于他本身色彩,他已经把金黄的色彩所带有的珍贵、可贵、宝贵的品质融入到了夏天的景物之中,那芊芊细草在夏天已经成为浓浓厚发,那淡淡绿烟已经在夏天黛色长墙,那蝉儿声声长鸣在夏天已经代替了轻飞慢舞的蜂碟,麦浪翻滚扑打着远处的山,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战舰。那种铺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和已经酝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夏季展现着其他季节所没有那种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量和磅礴之势,这也如黄金般的宝贵。
  夏天麦浪有节奏的扑打扑打与人们快割快割与快打快打,这里,自然的节奏和人的劳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同步。所以作者说,这里的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正是因为繁忙的人们那种生命节奏与自然生命的偕同进行,才让我们觉得他们忙而不苦,苦而有奔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人的生命对自然生命深深的认同与和谐相处。这样和谐生命,怎么会不如黄金般的宝贵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不仅赞美黄金般的夏季,赞美夏季黄金般的色彩,更赞美夏季黄金般的时间,赞美在夏季里,勤劳的人们那黄金般美好的品质,更赞美夏季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气息。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看到,在紧张的勤劳中,人们在创造丰收的生活,在繁忙中憧憬幸福的生活。透过作者对夏热烈的描写,我们看到生命气息的蓬蓬勃勃,而且在夏急促的节奏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状态的争先恐后。
  可以说,通过对自然之夏的赞美,我们看到作者其实是对生命之夏的赞美,是对夏天自然界中特有的生命爆发力的赞美,是对夏天处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自然展示的声声不息的生命状态的赞美,更是对人与自然生命之间共同和谐律动的无限歌颂。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点击为采纳,谢谢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夏》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梁衡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当然,《夏》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和弦,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有趣的是,梁衡的《夏》,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夏》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简单答案:梁衡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是“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夏。

夏感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出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2 读一读,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词语描述诗人眼中的“夏”。
回答:怨夏
教师提示: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 落实基础
1作者介绍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上发表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学》、《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这》(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写作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3正音正字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4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芊芊 ②黛色 ③磅礴 ④春华秋实 ⑤终极 ⑥匍匐 ⑦澹澹 ⑧闲情逸致
(三)朗读课文
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分析文章
1让同学们评价一下文章的特点
梁衡这位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决不步他人后尘,不去描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吟诵的对象--春、秋、冬三季,而独辟蹊径,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的诗情画意。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品味真情实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2体会作者的感情
对夏的喜爱之情:赞夏
3为什么赞夏——景美、人勤——紧张,热烈,急促。
4还描写哪些夏天的画面?可从课文中筛选
蝉儿长鸣、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观看图片
5.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6总结中心
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作者崇尚夏天的紧张节奏。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理解,对农民的敬重、赞美。文章主要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的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与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可自己带照片,效果会更好
(六)反馈: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710/77078.html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掠,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他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

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

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

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惧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

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

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

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烂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东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城之夏》。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出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2 读一读,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词语描述诗人眼中的“夏”。
回答:怨夏
教师提示: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 落实基础
1作者介绍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上发表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学》、《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这》(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写作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3正音正字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4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芊芊 ②黛色 ③磅礴 ④春华秋实 ⑤终极 ⑥匍匐 ⑦澹澹 ⑧闲情逸致
(三)朗读课文
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分析文章
1让同学们评价一下文章的特点
梁衡这位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决不步他人后尘,不去描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吟诵的对象--春、秋、冬三季,而独辟蹊径,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的诗情画意。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品味真情实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2体会作者的感情
对夏的喜爱之情:赞夏
3为什么赞夏——景美、人勤——紧张,热烈,急促。
4还描写哪些夏天的画面?可从课文中筛选
蝉儿长鸣、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观看图片
5.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6总结中心
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作者崇尚夏天的紧张节奏。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理解,对农民的敬重、赞美。文章主要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的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与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可自己带照片,效果会更好
(六)反馈: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作业: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请你们拍一幅你最喜爱的风景图片并写上优美的语句


高州市15685638520: 关于梁衡的《夏》的教案(要仔细,要多) -
督姣马来: 一. 说教材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夏》.这篇文章选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

高州市15685638520: 夏感 梁衡 教案 -
督姣马来: 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

高州市15685638520: 夏感(梁衡)文章讲解 -
督姣马来: 亲爱的楼主: 夏感》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修订后调入的新课文.梁衡的散文以描写精当见长,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这类文章的教学,容易产生两个弊端:要么是只注重景物情感等外部内容,在语言的形式特点上多下工夫;要么是抛开山川风物等...

高州市15685638520: 初一语文上册第13课 夏感 -
督姣马来: 夏感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

高州市15685638520: 梁衡《夏感》中心句 -
督姣马来: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高州市15685638520: 13课<夏感> -
督姣马来: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二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

高州市15685638520: 《夏感》梁衡、研讨与练习 -
督姣马来: 文章第1段是一个独句段,使夏天特点的概况十分突出、醒目.作者不用“炎热”而用“热烈”形容夏天,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使人紧张的,这与“热烈”有着内在联系.紧张、急促的旋律往往...

高州市15685638520: 梁衡 夏感分析 -
督姣马来: 简介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

高州市15685638520: 初一课程 13课<<夏感>>的预习要点及答案 -
督姣马来: 13夏感梁衡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

高州市15685638520: 夏感 梁衡 分段 -
督姣马来: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而夏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