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2.寺庙

作者&投稿:贾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散文开篇描绘了吴山庙和学校两个场景,通过对比反映出它们的兴衰。离尼姑庵不远的西北边是吴山庙。晨钟暮鼓,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尼姑庵废弃时,风光全都到了吴山庙。等到尼姑庵变成了小学校,一切又都变了。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
2.第二节描述了两个场景下各自的环境,二者唯独的共同点都是“上课”。庙里的钟响起,吴山庙的醒禅和尚领着诵经,老太太们跟着一起诵。何老师已经在上课,课目内容是几个女教师一起凑的,今天的课名是“常识”,正讲着地球。听到了诵经声,何老师皱了皱眉,便走下讲台,来到教室的西窗前,伸手把那扇新装的玻璃窗关上了。诵经声,也就关在了外面。最清晰的诵经声响起在晚上,那时全是男声,没有老太太的声音跟着了。照寺庙里的说法,这是和尚们在“做课”。居然,他们也用了一个“课”字,与学校黏着了。那时,学校里的女教师们也正在做一件与“课”字有关的事,那就是备课。村民们喜欢从自家木窗口,看这两道灯光。因为这地方山阻水隔,自古以来一到夜晚全都归属于土匪。土匪分两帮,头领分别是陈金木和王央央。陈金木比较有钱,匪徒们夜间出来时提的是黑罩铁皮灯笼;王央央钱少人多,匪徒们夜间出来时提的是红纸竹篾灯笼。过去只要远远看到这两种灯笼,各村百姓就会赶快关门,在窗缝里屏息静听。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金木和王央央都曾让徒众扬言,愿意参与抗日,不再骚扰百姓。果然,夜间这两种灯笼也少了。早在这两种灯笼还经常出没的时候,它们对于庙里的灯光也只敢绕道而行。匪徒都有点怕佛,不敢靠近。于是,多少年了,乡村夜间,只有匪灯和佛灯。一邪一正,一野一文,在进退交错、消长明灭。终于,匪灯渐黯,佛灯孤悬,幸而又加入了学校的灯。村民半夜起身,朝窗外一看,即使睡眼惺忪,也笑了一下。窗边竹几上,放着老太太念经要背的香袋;边上,是小孩子上学要背的书包。
3.第三节描述了一件小事两种文化所产生的的分歧,以及一篇文章而引发的老师对寺庙的看法。两者都具有握绝滚很强的社会代表性,实际上体现了思想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文中和尚和老师救援小羊的行为发表了看法。所以文章中后面的描述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两个和尚被老师的行为所呆住了。何老师也没有看和尚,看了就要打招呼,宏册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她对寺庙、和尚都很生疏,只能放轻语气给孩子们解释:“这树刚种下,还嫩。等你们毕业,这树也就长大了,这路也就成了林荫道。那时正是大热天,你们可以阴阴凉凉地到县城考中学。”原来,老师心中的“惜生护生”,范围要大一点,包括树,包括林荫道,包括孩子们的成长,包括考中学。从此处可以看出,学生和老师还是比较抵触寺庙文化。直到一个同学的一篇作文,使老师对寺庙的看法变了。题目是“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学生写的是,他在四岁时被一个土匪抢走,村民追赶,土匪抱着他躲进了庙会,但从庙会出来后土匪变了一个人,把他送回了家。他回想起来,觉得这事很奇怪。老师认为这篇作文有点意思,专门组织了一场课堂讨论。通过对话可以了解到,土匪迫于无奈进入寺庙,不与任何人交流便犹如得到了净化,实在是令人惊奇,也是的老师对寺庙产生了好奇,决定亲自去一次。文中描述道第一次进庙的老师,看得很慢。出来后,对学生说,那地方段余可以多去去。似乎暗示着寺庙是一个被人们遗忘而对人们很好的地方。
4.本章节,两种文化通过孩子们为载体,描述了两种思想的正面碰撞,以此便产生了文化上的交流。讲述了老师教学生唱歌,想用歌声与正在念经的和尚们比赛。但是醒禅和尚说认为歌唱的挺好,让孩子们一句句再念一遍,他跟着写。写完并问:“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学生们第二天上学时转告何老师,和尚称赞她的歌写得好。但是何老师一听就笑了,说:“我怎么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人家可是有名的音乐家。”孩子们告诉和尚写歌人的名字:李叔同。又说:“这倒是与五磊寺的弘一法师重名。”他仰头想了一会又笑了,“法师持戒森严,对于这种歌舞娱乐,他一听就会掉头离去。” “弘一法师?‘弘一’两个字怎么写?”孩子们觉得有责任把和尚的每句话,告诉何老师。最后老师一句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师!怎么,他到了五磊寺?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五磊寺离吴山庙不远,却隔着几道山,一道山就是一个“磊”,翻过去太不容易。但是,五磊寺在佛教界地位很高,吴山庙只是它的“下属单位”,醒禅和尚常去。后面老师们去拜访五磊寺,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看法:“果然是他!我们的学生唱着他的歌去与和尚比赛,没想到他自己做了和尚!”“那么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了佛教?”“这是倒退,还是提升?”“肯定是提升,只是我们还太浅薄,悟不了。”
5.最后一章作者表达了看法学生以为老师不会相信这种寺庙文化,所以选择偷偷隐瞒!正说着,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起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何老师听了一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此时此刻已经说明了,老师已经相信了这种文化,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态度。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录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录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究竟“苦”在哪里?
一、“苦”流露于寻山问水间 余秋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走过了许多目前还存在的历史古迹。将自己置身于那些千古之前的传奇中,让自己去感受这种古今交错的历史氛围,去见识中西文化碰撞的威力。余秋雨用自己的脚步踏足祖国山水,并且在思考着历史与生活之间的本源关系。这种...

关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
关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名句
1、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2、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

如何评价余秋雨 中国文化课
评价余秋雨中国文化课如下: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史、戏剧领域的著作巨匠,也是世界华人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余秋雨大师一生经历无数的磨难和坎坷,和误解,但是,他从不争辨,而是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后来被人们发现为是一个多么难得文化之人。他的著作之多、...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 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

评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
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文化内涵 余秋雨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往往会让普通的读者忘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他是一名艺术理论家,同时也是文化史学家,余秋雨所著的《戏剧理论史稿》可以...

余秋雨的作品
长期以来,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的同时,也在文化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为便于读者清晰了解余秋雨的历史、人文以及人生诉求,作者亲自选编了散文精选集《出走十五年》,借以表达“走出书斋、思考文化”的主题。 《文化苦旅》 【内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主要讲什么?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雪 余秋雨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油裴兆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文化苦旅》读后感 -
油裴兆威: [《文化苦旅》读后感](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常考,不要过分认真,《文化苦旅》读后感.)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议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的研究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总体评价这本书:文化苦旅,不苦很酸,文...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余秋雨有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记录了余先生探求文化的旅途的经历、感受、感想,“苦”字不只是言说旅途劳顿,更重要的是隐含着对文化保护的深深忧虑,我们都有出过门的经历,是不是也有什么“苦”的感受,人生途 -
油裴兆威: 余秋雨老师说过、这个世界对於会写作的人不需要太多!所以我也没有本事来为楼主写了!我想应该不会有其他人写的了吧!因为800并不是人人都写得出的!若非有一定功底的人是不会来写给楼主的!咱们都是喜欢余秋雨老师及其作品的人!!那就空余只是希望能聊聊读后体会、不过我有点怕楼主的文化功底过高、会有点卑微感!!!!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余秋雨对文化苦旅所持有的个人观点 -
油裴兆威: 作家余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
油裴兆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第一次在实地考察中国文化中得到的感悟,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缺少细致的观察与思考,所以第一次读余秋雨自然会有一些陌生和不理解,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总有一天你会醒悟文字背后的深意,我建议你看看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和《霜冷长河》,这两本书比较适合你,《霜冷长河》也专门是为中学生写的. 另外,读书是在别人的人生和精神领域中游览,是一种享受,不要老带着一种提高作文的目的去读,过多的目的性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静下心来去读,你会发现余秋雨的文字是独具魅力的! 加油!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
油裴兆威: 杂文有品(现代文学院) 初识余秋雨——赏析《文化苦旅》-姜涛 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是从《文化苦旅》一书开始.最初只是在众多书籍中随手找一本来做冲淡时间之用,就随手取了这本.见书名即为“苦旅”,我便当是游记欣然读起....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油裴兆威: 心灵的旅行——读《文化苦旅》有感台灯下,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抛尽世间烦恼,尽情地来一次心灵的旅行.翻开书,我的心仿佛已经沉浸其中,怎么也唤不回.看着“莫高窟”,心里不由得想到当置身其中,会是何其雄伟.再...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读文化苦旅你觉得余秋雨是一个怎样的人 -
油裴兆威: 我认为余秋雨是一个文化旅途中不懈的跋涉者.不管别人对他还有怎样另外的评价.曾读过《文化苦旅》这部文学著作,书中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

太子河区13685062320: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任意六篇读后感 -
油裴兆威: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