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摘录

作者&投稿:子车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

摘抄:
1、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2、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3、我们很难疾言厉色,说这种回归是背叛。文化人格学的阐释,要比社会进化论达观得多。中国的事情总是难办,重要原因就在于有这一幅幅文化人格图谱不易索解。
4、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
5、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6、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7、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8、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9、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10、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扩展资料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两册有关中国,《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两册有关世界,剩余两册是有关余秋雨自己的,尚未出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文化苦旅全书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象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滩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莫高窟》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阳关雪》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隐泉》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复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柳侯祠》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白发苏州》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船帮,召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夜航船》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罪行最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学戏称为“外交部长”。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这样的反动小集团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
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
把她打捞上来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一个胖乎乎的男卫生员连忙做人工呼吸。折腾了一会毫无效果,卫生员决定直接给心脏注射强心针。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
《吴江船》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废墟》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
  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
  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
  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
  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
  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
  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
  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
  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
  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
  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
  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
  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
  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
  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
  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
  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
  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
  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
  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
  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
  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
  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
  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
  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
  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泥
  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
  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
  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
  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
  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
  依然一片惨白。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
  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
  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
  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
  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
  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
  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
  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
  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
  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
  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
  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
  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
  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
  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
  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
  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
  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
  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
  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
  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
  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
  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
  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
  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国就
  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
  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
  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
  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
  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
  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
  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
  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
  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
  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
  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
  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
  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
  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
  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
  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
  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
  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
  大哭一场。
  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
  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
  辱越是加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
  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
  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
  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
  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
  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
  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
  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
  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
  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
  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
  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
  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
  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
  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
  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
  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
  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还只能是
  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
  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
  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
  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
  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
  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
  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
  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
  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
  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
  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
  传的历史胜迹,总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
  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
  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
  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
  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
  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
  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
  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
  见头绪。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
  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
  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
  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
  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
  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大凶狠,工匠们不会
  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
  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
  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
  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
  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
  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
  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
  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
  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
  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
  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
  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
  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
  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
  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
  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
  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这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
  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我只不信,60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
  哪有这般劳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
  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
  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
  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
  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
  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
  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
  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
  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
  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
  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粑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
  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
  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
  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
  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
  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
  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
  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
  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
  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
  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
  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
  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
  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
  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
  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
  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
  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
  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
  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
  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
  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秋雨怎么形容?
缠缠绵绵的秋雨 萧瑟生寒的秋雨

“秋雨”是什么意思?
“秋雨”在古代诗词中意象有:对生命的的怜悯、依依离情、优美田园、恬淡寡欲、羁旅愁思。1、秋风萧瑟,秋雨凄凉。诗人对秋雨中弱小生命的哀叹,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秋雨叹三首.其一》唐代: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

40首描写秋雨的古诗
26、《应天长·秋雨》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27、《秋日思旧山》唐·子兰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28、《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万木叶初...

关于秋雨的诗句古诗词6(描写秋雨的古诗)
——白居易《司马宅》44、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 极目鸟频没,片时云复轻。沼萍开更敛,山叶动还鸣。 楚客秋江上,萧萧故国情。——温庭筠《细雨》45、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白居易《秋雨夜眠》46、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47、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温庭筠《细雨》48...

描写秋雨的诗句
1、秋雨 唐 · 温庭筠云满鸟行灭,池凉龙气腥。斜飘看棋簟,疏洒望山亭。细响鸣林叶,圆文破沼萍。秋阴杳无际,平野但冥冥。2、秋雨二首 南唐 · 李中其一飘洒当穷巷,苔深落叶铺。送寒来客馆,滴梦在庭梧。逼砌蛩声断,侵窗竹影孤。遥思渔叟兴,蓑笠在江湖。其二竟日声萧飒,兼风不暂...

描写秋雨的古诗
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冯延巳《应天长》 1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7、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距。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

有关秋雨的诗句
1、秋雨夜眠 白居易 〔唐代〕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译文 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自在的在家。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梦乡。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不得不起床加点火...

形容秋雨的古诗词
1、秋雨叹 [宋代] 连文凤 秋雨何纷纷,百草冻欲烂。曈眬不见日,黤暧犹未旦。烟云杂澒洞,霄壤雨漫漶。阡陌何由分,泾渭不复判。怒触老木摧,响急猛兽散。平陆鱼鳖飞,行客鸟鼠窜。田禾藜莠兴,斗米衾裯换。书生破茅屋,展转长夜半。此时苍生忧,谁知几百万。2、秋雨 [明代] 韩邦靖 雨到...

关于秋雨的诗句
1、秋雨夜眠 白居易 〔唐代〕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译文 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自在的在家。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梦乡。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不得不起床加点火...

秋雨的诗句有哪些
秋雨的诗句有哪些 1 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
答肾欧意: 杂文有品(现代文学院) 初识余秋雨——赏析《文化苦旅》-姜涛 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是从《文化苦旅》一书开始.最初只是在众多书籍中随手找一本来做冲淡时间之用,就随手取了这本.见书名即为“苦旅”,我便当是游记欣然读起....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 -
答肾欧意: 文化苦旅,重点在一苦字,你想这会优美吗.这本书写得太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根本就无法理解,一遍下来不知所云,第二遍才初见端倪.所以这本书要看就持之以恒,会慢慢进入氛围的.而且看书的时候专门找个时间,环境一定要静,好比...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
答肾欧意: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第一次在实地考察中国文化中得到的感悟,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缺少细致的观察与思考,所以第一次读余秋雨自然会有一些陌生和不理解,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总有一天你会醒悟文字背后的深意,我建议你看看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和《霜冷长河》,这两本书比较适合你,《霜冷长河》也专门是为中学生写的. 另外,读书是在别人的人生和精神领域中游览,是一种享受,不要老带着一种提高作文的目的去读,过多的目的性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静下心来去读,你会发现余秋雨的文字是独具魅力的! 加油!

简阳市17089983945: 谁给我余秋雨《文化苦旅》每篇文章的具体赏析 -
答肾欧意: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如果说从前喜欢鲁迅是因为他激烈的言辞,那么这次对于余秋雨的欣赏则是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于美的呼唤,余秋雨以他唯美的笔墨点缀文坛这枝傲雪冬梅,雪里一点红,山色美于中. 推开书房...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对文化苦旅所持有的个人观点 -
答肾欧意: 作家余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简阳市17089983945: 《文化苦旅》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肾欧意: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怎么样 ?
答肾欧意: 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母雷特.还是一个口味与品味的问题.个人很推荐老余的《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一种对中国及中庸文化的精神粮食和解剖观,值得一看.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有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记录了余先生探求文化的旅途的经历、感受、感想,“苦”字不只是言说旅途劳顿,更重要的是隐含着对文化保护的深深忧虑,我们都有出过门的经历,是不是也有什么“苦”的感受,人生途 -
答肾欧意: 余秋雨老师说过、这个世界对於会写作的人不需要太多!所以我也没有本事来为楼主写了!我想应该不会有其他人写的了吧!因为800并不是人人都写得出的!若非有一定功底的人是不会来写给楼主的!咱们都是喜欢余秋雨老师及其作品的人!!那就空余只是希望能聊聊读后体会、不过我有点怕楼主的文化功底过高、会有点卑微感!!!!

简阳市17089983945: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答肾欧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

简阳市17089983945: 关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介绍哈文化苦旅的背景,余秋雨
答肾欧意: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我倒是看过,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第一段写东北的西瓜,我最喜欢.因为我是东北人,小时候的想象和他没来东北之前正好相反.最喜欢的文章是《千年庭院》和《十万进士》.有空他也看看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